炒股问题_股票知识问答_股票黑马推荐_问股网_在线诊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杨百万股市十大忠告与杨百万炒股软件

发布时间:2024-09-12 01:04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不经意间,中国股市已到而立之年。虽说与欧美发达国家两百多年历史的资本市场相比,中国股市还略显“稚嫩”,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也足够书写出一幅幅华丽篇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杨怀定,说起这个名字大家可能略感生疏,尤其是新一代年轻的投资者。但如果说“杨百万”,大家肯定有所耳闻,没错,杨怀定就是杨百万,有“中国第一股民”的称号。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仓库保管员,变成股市超级大户,甚至引起了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的注意。

时间已过三十余载,杨百万或许仍活跃于证券市场。

赚钱“赚”到手软,一年“炼成”杨百万

1988年3月28日从工厂辞职,扔下自己的铁饭碗之后,杨怀定在家里躺了两个礼拜,琢磨该干哪一行。在其回忆中,那两周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看报纸——他订了市场上所有能买到的报纸,一共73张。

在4月初的一天,一条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1988年4月21日,中国将开放国库券交易。只要有证券交易,就有高低价,这个意识是从电影《子夜》中学来。杨百万称,当时他就“傻”想,或许能从差价中赚上一笔。

首个交易日,杨怀定拿着两万元钱到了交易所,站在交易所的门口,他算了一笔账:国库券1985年的开盘价104元,利息率15%,如果2万元全部买下,一年就有3000元。“当时存在银行的利率是5.4%,全年利息1080元。那多出来的近2000元,早已超出我在工厂的工资。”于是他把所有的钱都买了国库券。

下午再去交易所看行情时,发现已经涨到112元,杨怀定紧急脱手,赚了800元,相当于自己一年的工资。赚到第一笔钱的杨怀定心放宽了些,又开始突发奇想:如果我能把104元的国库券买回来,再以112元的价格卖出去,不就可以赚钱了吗?

当时全国有7个城市都开放了国库券交易,杨怀定决定要打听一下其他城市的行情。他立即跑到了上海图书馆,翻看全国各地的党报,终于查到,安徽合肥当日国库券开盘价94元,收盘价98元。

连夜去合肥!一个来回,20000元的本钱一下子变成了22000多元。跑了几次以后,杨怀定决定借钱,在把所有亲朋好友的钱都借了之后,他手头有了14万元现金,开始背着更多的钱往返于合肥和上海之间。

“钱的力量太大了!”而通过这种蚂蚁搬家的方式,一年之间,杨怀定变成了杨百万,市场舆论哗然一片,并引起了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的注意。

回顾这段国库券买卖岁月,杨怀定说:“只想赚钱的我,不自觉地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潮流,不自觉地成为了典型。”

敢于做吃螃蟹的人,转战股市

资金量做大之后,杨怀定不再亲自到外地跑了,雇了几个人在全国各地跑,他坐在上海用电话遥控。

杨百万说:“用现在的话讲,我就是买信息。我变成信息中心,知道哪里价格最低。我指挥他们从最低的地方开始依次买进,越买差价越小,最后回到上海卖出。人换班休息,资金不闲着,每天在滚动、膨胀。”

有头脑、有魄力、有远见、有格局,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随着国库券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杨怀定见好就收,转向更具潜力的股票市场。说是市场,其实就是一间原为理发店的小小门面,这就是1986年9月26日开张的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

当时上海股票市场非常低迷,交易者寥寥无几。营业部的员工好心地劝他不要买,但杨怀定坚信自己的判断。他说:“我有一个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就是坚信自己经过分析研究后的判断,而不愿理会证券公司或专业机构的话。”

他第一次买入的是电真空。电真空面值100元,此前最高曾到过140多元,当时跌到91元。他当时对营业部的人说,估计利率要调低,所以买点股票放着。结果没多久,利息果然下调了。许多人都传说他有背景,知道内幕消息。杨百马说:“我哪有背景?我就是读报分析出来的。”

半年后股票开始暴涨,电真空涨到800元。后来的一段日子,杨百万继续在电真空这只股票上做“高抛低吸”,因为多次“精准”的操作,被人告到市政府说是操纵股价,不过后来有关部分调查之后为其辟谣。

因为对市场的深刻理解以及精准操作,杨百万很快成了股市里的明星人物。

讲课、写书、开发软件,路越走越宽

1993年开始,杨百万经常受邀到全国各地讲课作报告。他注重讲授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和原则,也在大势的关键时刻对散户作出提醒,加之他的讲课风趣生动,颇受欢迎。此后,他又开始应邀在全国各地报刊上持续发表文章,评论大盘走势,宣传投资理念。他在全国散户中的影响力和名声随之越来越大了。

据中国证券报记载,1993年,杨百万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专题节目中畅谈股份制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随后他应邀在沈阳财经学院担任了十年的专职教授,期间还应邀在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学府演讲。

而令他最感荣耀的是2000年10月,以一介平民和一个从未进过大学的初中毕业生的身份,他走上中国名校学术殿堂——北京大学的讲台,为研究生和MBA讲授证券市场的理念和实务。至此,杨百万在股市上不仅收获了财富和知识,而且收获了此前未曾预料到的荣誉,在很高的层次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另外,在2000年之前,杨百万开始致力于总结自己的操作经验和对大盘、个股走势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开发一套技术分析软件。为此,他成立了自己的软件公司,投入了主要的精力。

这十年间,他还写作出版了五六本书。配合软件的销售和学员培训而写的《股市赢家》一书被评为2007年最佳商业图书。这些书的写作和出版让他颇感自豪。

回顾起二十多年的炒股经历,杨百万总结了一句话:“从一个投机者转变为理性的投资者。”

宝刀未老,仍活跃于股市江湖

杨百万,已从媒体中消失多年,也淡出大众的视野多年,不过他的一些投资理念仍受普通投资者的追捧。像“大家都清楚,进股市就是低进高抛;不做死多头,不做死空头,要做滑头;炒股要听党的话”等等。

回顾起其多年的股市经历时,杨百万的话让人感触颇深——这么多年我能不倒,重要的一点是信奉'落袋为安’,赚了钱就从股市抽出来,而不是全投进去,这需要抑制自己的贪欲。”

出生于1950年的他,如今已经年近70,已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年龄。在他60岁左右的时候就曾表示,下半生的钱已经赚够了,炒股不再是为了赚钱,只是因为兴趣,就像别人养宠物一样。至于何时彻底退出股市,他笑称自己没有考虑过,会一直炒下去,因为老年炒股可是对付老年痴呆症的良药。

对于普通投资者,杨百万提醒股票不是人人能炒的。证券市场是放大人性弱点的。历经几次熊市和牛市,太多的人因为贪婪、急躁而起伏,对于那些有专职工作的老百姓,他建议将钱去做一些低风险的投资。

股市亦江湖。虽说后起之秀层出不穷,但作为老一辈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拓者”,股市江湖中绝对有杨百万一席之地。

时间会将一个人遗忘,但经典的思想、理念定可流芳百世。附其经典语录:

1、炒股要有平常心,知足方能常乐,不能太贪。

2、稀里糊涂赚钱的人,一定会稀里糊涂地赔钱。

3、看大势赚大钱,看小势赚小钱,看错势要赔钱。

4、忍耐是一种等待,忍耐是酝酿盈利的一种高超手段。

5、先求保本,后求盈利是目前投资精神、投资理念健康的一个标准和象征。

6、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比财富更重要。

7、股市里不是看谁笑得最好,而是看谁笑到最后。

8、只要用点心思,炒股是很好学的。

9、不经过熊市的股民,不是一个成熟的股民。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

 

 

“杨百万”原名杨怀定,曾是中国股市的一个传奇——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仓库保管员,变成在股市呼风唤雨的超级大户,甚至获得了“中国第一股民”的称号。

“杨百万”在证券市场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后来因为力挺中石油,自称“把中石油的股票留给孙子”的他,也引发争议。

买卖国债开始嗅到大机会

杨百万真实姓名叫杨怀定,但与他的真名相比,他最响的名字还是“杨百万”。

1988年4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上海、重庆、深圳等全国7个城市首次放开国库券转让市场。

当时,杨怀定因故刚从上海铁合金厂辞职,敏感的他从报刊杂志中捕捉到了这条信息。

“那天是4月21日,一早我就到西康路的静安证券业务部去了。当天国债交易开盘104元,我迅速买进,当时钱不多,全部积蓄两万元钱,全买!等我吃了午饭再去营业部时,已经涨到112元了,去掉佣金,一天就挣了800块钱。”

“等于一天赚到了以前差不多一年的工资。”杨怀定嗅到了财富的机遇。

他开始频繁地辗转于各大城市,进行国库券的收购和转卖,低吸高抛,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中国股市第一人 ”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捞到第一桶金的杨怀定随即转战股票市场。

当时上海的股票市场非常低迷,很多人不相信这个新兴的概念。

“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的第一天,我一个人独揽了交易量的一半,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杨怀定回忆到。杨怀定坚定认为国家设立证券交易所,一定会有大发展。

真正令杨怀定一炮而红的则是1993年的上证市场,当时整个市场气氛非常激烈,沪指从400点一路上涨至1500点,很多人都说大盘会涨到1800点,但是杨百万不这么认为,同时劝告各大散户不要冲动,但是没有人听见他的话,纷纷听从股评家的大涨预言,最终大盘暴跌至1000点一下,而杨怀定早在1500点就抛售完毕。这一次“股神”的名号响彻全国。

从炒国债到炒股票,每次进出市场的资金达到上百万元,于是人们就给了他“杨百万”这个形象的称号。

此后,“杨百万”在证券市场拥有许多“第一”:

第一个从事大宗国库券异地交易的个人;

第一个到中国人民银行咨询证券的个人;

第一个个人从保安公司聘请保镖;

第一个主动到税务部门咨询交税政策;

第一个聘请私人律师;

第一个与证券公司对簿公堂;

第一个作为个人投资者被大学聘为教授。

炒股、出书、开讲座

很多年轻人没有听过“杨百万”的名字。

中国股票市场迅猛发展,类似杨百万这样的个人大户,迅速让位于更加专业的机构投资者。

“杨百万”不再成为市场叱诧风云的人物。但他始终生活在股票的世界里。

他的家和他的证券工作室,位于上海市闸北区的一所环境优雅的住宅小区里,工作室里都是跟着“杨百万”学炒股的股民。在他的办公桌上,同时摆放着三台笔记本电脑,一台记着股市大盘的走势,两台监控着他所关注的股票行情,时时地提醒学员要注意的情况。每天早上股市开市之前到达工作室上班,3点股市闭市后下班,这就是老杨一天的生活。

到了双休日,老杨会接受全国很多地方的邀请,飞到各地做讲座,股票成了他生活里重要的一部分。

他先后出版了《要做股市赢家》等5本专著,并和儿子一起开发出了“杨百万决策操作系统”软件。

2013年,年过六旬的杨怀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比起当年的2万块本钱,今天我股市的2000万,资产增加了1千倍,钱够用就好,养老也可以不靠国家、靠自己了,除了抽根烟、喝个茶,没有什么奢侈的爱好。”

“把中石油留给孙子”惹争议

在起起伏伏的A股市场,杨百万也遇到过非议。他曾长期持有中石油并为中石油背书,但中石油长达十年的低迷走势,也让他饱受批评。

2008年有报道称,作为中国第一股民的杨百万,因在3月20日全仓买进中石油被深套,成为股市现代“杨白劳”。

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确实从31元就开始关注中石油,随后也参与了进去,不过,只买了一点点。此外,很多情况都是做超短线,一周只赚个5毛钱差价,1个月,他就能做出2元钱的差价。

“我现在持有的4000股中石油是零成本,如果倒差价再赚钱,那就是负成本了!”杨百万向记者透露。他解释说,“在中石油刚上市的那会儿,我在48元先把中签的4000股全部卖出。随后,在31元之下,把先前卖掉的那部分股票全接了回来。这对于16.7元的发行价,实际持仓成本为0。”

“别的股票不一定能靠不住,但中国发展离不开石油,所以中石油今后肯定是只好股票。”对于中石油,杨百万情有独钟。他认为,炒股有时候需要大气量,“在它下跌时需要等待,当下一轮行情启动时,‘主力’‘庄家’肯定会去关照这只股票的。”杨称,“我会把‘中石油’传给孙子,今年他才5岁,等他到20岁需要用钱时,这几千股说不定能给他带来一大笔钱。”

不过中石油后来的发展和股价走势,并非如“杨百万”所愿;也不知道他一直持有还是中途抛出。

如果“杨百万”以31元的价格买入中石油持有到今天。经历了长达13年的坚定持有,截至今天上午,中石油的股价仅有5.18元,除去分红,当年他花了124000元所持有的股票,如今缩水到只有20720元。

他对中石油的错误预言和判断,是不是代表了个人大户时代的低迷以至于结束呢?A股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但这丝毫不影响“杨百万”的传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慎良

编辑/田野

[杨百万股市十大忠告与杨百万炒股软件]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409/53060.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