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问题_股票知识问答_股票黑马推荐_问股网_在线诊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炒股必看的书籍与炒股必看的电视剧

我们这个世界的真正麻烦,不在于它是一个理性的世界。也不是因为它是一个不理性的世界。最大的麻烦是它近乎理性却又不是非常理性。生活不是没有逻辑性的,却是逻辑家的陷阱。它看上去比实际更数学化且更有条理,其精确性是明显的,但是不精确性却被隐藏了起来。它的野性在伺机而动。

1997年苏州的房子拆迁了,他没有买房而是用拆迁款6万进入股市,在当时是可以买一套房的。

经过不懈的努力,18年后,这笔资金增值到了9万。这是他炒股水平提高了?NO,只不过是赶上了15年的一个牛市而已。

到现在有没有挣钱不知道,只知道十几张信用卡里套现的钱也投进了股市,300元都要向上大学的孩子借。和孩子一见面就大谈股市,说现在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旦错过,好像少挣十几亿的样子。

就这样钱炒没了,媳妇也离婚了。孩子刚开始劝他别炒股,他是一副你不懂我懂的表情。到后来,只要孩子一劝他别炒股,他就暴跳如雷。孩子绝望了,甚至都想雇人把他打一顿,逼着他把股市里的钱取出来。

孩子看着父亲近乎疯狂的样子,不知道该怎么去劝,就把这个问题发到了知乎上。

知乎上这样的例子很多。

这些人沉迷于股市,只是因为一个问题没搞清楚。

他们低估了炒股的门槛。

如果你沉迷炒股而无力自拔,请看罗伯特G.哈格斯特朗所著的《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

如果看不懂,就这智商,不要炒股了。如果看懂了,恭喜你,可以在股市里生存了。

股票投资,不是只看看上蹿下跳的k线就行了。需要很多的知识,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甚至文学和数学。看到这里,你觉得很难,很好,这本书就不需要看了,股票也不要买了,买指数基金是你最好的选择。

这本书最大的作用是让你认清自己的智商,以及需要的知识储备。否则,你只是赤手空拳,喊着刀枪不入的口号去挑战机枪大炮。

各学科的知识不是互相隔离的,而是互相交叉的,将各种知识融合贯通,以此做出的投资决策会更正确。这就是查理芒格的“格栅理论”。

股票市场就是盲人摸的“象”,各知识只是“象”的一部分,单一知识只能描述复杂的股票市场的某一方面。最好的经济学家不是最好的投资人就是这个道理。

文学

文学好像和炒股风马牛不相及,炒股难道还要看四大名著?

这里的文学泛指的是阅读理解能力。你必须要学会如何评价一本书,短时间要对这本书做出是否值得花时间去深入学习的判断。对于公司的招股书、年报更需要短时间做出判断,一份年报按400页计算,4000家公司就有160万页,逐一阅读明显不现实,做出取舍是必须的。

阅读文学类的书籍,能增加我们的理解能力,有助于我们成为好的思想者。在成为成功投资者之前,我们先要成为好的思想者。

知名投资人唐朝,每月推荐阅读书目,其中有不少文学类的,这并不是因为无聊阅读的“闲书”。据其公众号所说,在唐朝期货爆仓的时候,是他老婆送了一套《林语堂全集》,助其重振旗鼓。

难理解的公司公告,经过唐朝的解读,能让人豁然开朗,人称“中翻中”,与其广泛的阅读是分不开的。

投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和阅读能力相等,很难想象对于国家政策、公司公告不能读懂,而投资却做的很好。

巴菲特、芒格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阅读,我们想成为成功的投资者,不阅读,可乎?

阅读一本书,如果能让读者产生更广泛阅读冲动,这本书大概率是好书。阅读本书,我就有看《思考快与慢》的计划。反之,看了一本书,觉得只看这一本就够了,这本书很可能不是好书。初入股市的时候,我看了《短线是银》,书中以对话的形式讲解了选股的各种方法,当时感觉掌握了书中的技巧,股市赚钱犹如探囊取物,别的书籍根本不用去看。事实证明,《短线是银》就是个巨大的坑。

物理

对于有些学科,我们不必学到很精深的水平,只要掌握其中一些基本概念既可。

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是牛顿提出的均衡理论,是指两种相对的作用力、力量或影响之间产生平衡的状态。

该理论被应用到社会学和经济学范畴。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分析均衡是如何影响公司的:“一家公司经过成长走向巅峰时期,之后可能进入停滞期或衰退期;处在转折点的时候公司的发展活力和衰退处在一个平衡或均衡的状态。”

这一论述,对我们分析公司也有帮助,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一家此前利润增长的公司转为利润0增长,此时,公司处于均衡状态。通过分析,公司以后年份有很大概率重拾增长,重新步入不均衡状态。那么,当前的均衡状态会是很好的机会。

也就是说,我们找到公司由均衡到不均衡的转折点,就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

对于股票市场来说,永远也达不到完美的均衡。均衡理论是理性的、机械式的,但是股票市场充满了非理性。

生物学

70年代,格雷厄姆提出的“低于净流动资产的2/3”买入原则,在当前市场已经不再适用,这并不是因为投资者变聪明了,都掌握了这种方法。而是因为股票市场是一个生态系统,在缓慢地永不停息地进化。想要在股票市场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圣杯”是徒劳的。

“公司、行业和经济可能很多年都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但本质上它们一直在改变”,为了适应这种生态式的变化,个人投资者也要逐渐进化,从这一点来说,巴菲特、芒格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也一直在进步。

股票市场是如何进化的?

“在市场中,每个个体的预测模型要与其他所有人的模型竞争,胜利才能存活下来,而这个过程反馈结果导致一些模型被改变,一些模型消失了。”(P58)于是市场逐渐进化。

这不就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吗?

那些沉迷股市而又不思进取的人,苦苦寻找一锤定音的选股技术,明显不适应逐步进化的市场环境。

但是市场上为什么还有大量的明显不适应股市的散户呢?

当一个成功的策略吸引了大量的资金,直到这个策略占据了股票市场,于是市场的多样性消失了,股市也就崩溃了,市场重新恢复到多样性。就像生态链中,任一族群的数量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该生态链就会崩溃,无论是羊还是狼。换言之,市场总会维持多样性。

很多人想不明白的一个问题是价值投资如此管用,为什么市场还存在有明显漏洞的技术分析。原因就在于股票市场是一个生态市场。

社会学

社会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和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如何行动的学科。目标是理解群体的行为。社会学还不够完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诞生像物理学中牛顿一样的社会学家。

股票市场的所有参与者视为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产生的能量要强于所有个体简单叠加的能量之和,并且这个群体的智慧低于个体的智慧。市场高估后再高估,低估之后再低估,可以视为群体缺乏智慧而又能量强大的一个体现。

当市场明显低估之后,加杠杆抄底的行为不可取,就是因为群体的力量往往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就像牛顿所说:“我可以计算天体的运动,却无法了解人类的疯狂。”

群体之所以缺乏智慧,就在于群体中的每个人互相影响,无法保持独立性。所以,在投资实践中,我们要独立思考,避免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当然人是社会的产物,游离于群体之外,心里会非常不舒服,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作者将市场参与者分为两类:基本面交易者和趋势交易者。大部分情况下,两种交易者相互作用,基本保持平衡。此时就像上节提到的,市场保持多样性。当市场产生泡沫,基本面交易者逐渐离场,趋势交易者增多,就像丹麦物理学家巴克做的沙堆比喻,沙尖越来越尖锐,直到沙堆崩溃。

当市场只有一种声音的时候,市场将走向声音的反面。“赛道股”崩溃是这个原因,最近股票的大幅反弹也是这个原因。

从这方面来说,逆向投资是有效的投资策略。

心理学

这部分知识是最重要的。文章开头提到的实例,大部分原因是人的心理在作祟。

当你面对k线时,你根本不用想,脑子里会自动推测股票的后期走势,即使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徒劳的。好像人就是一台设定好程序的电脑,看到k线图,程序就开始自动运转。

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形成于史前,这种思维模式非常适合远古时代。在史前时代,那些发现模式的人更容易生存,比如原始人发现逆风的地方不利于狩猎。久而久之,我们都成为了模式思维的后代。

这种模式思维在中古世纪是非常有用的,现象必须得到解释,比如瘟疫是因为星象的原因,打雷打闪是雷公电母在施法。

在股市也一样,我们需要给出解释,今天为什么下跌或上涨。很多时候股市的波动只是无意义的市场噪音而已,但是生理机能让我们必须找到原因。

这种模式思维相当于思维捷径,让人们很容易得到结论,也就容易被误导、被操纵。

更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请参考《穷查理宝典》和《思考快与慢》。

哲学

不同于科学,哲学不是寻求绝对的答案,这个特点和投资相近。

很多成功的投资者都是半个哲学家。比如索罗斯,是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学生,在进入投资界之前致力于成为哲学家。

量子力学非常难以理解,但是老师能够教授给我们这些知识。哲学就很难从一个人的思想转到另一个人的思想中。投资也类似,有些人就无法接受价值投资,即使伟大的价值投资者也无法说服某些人成为价值投资者。原因就在于,思想无法简单传递。

会计类的硬知识可以通过书本来学习,而哲学是思想的产物,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当我们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差异,经过提炼,产生哲学的思想。

哲学是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你无法理解你认知外的世界。投资也一样,你无法赚取你认知外的利润。

成功的投资者能够抓住投资的本质,能够抓住一个公司的本质,否则长期投资岂不是个笑话?

数学

投资中使用的数学概念很多,现金流折现、概率论、均值回归等等。

“掷一次骰子得到数字6.直接算出的概率是六分之一,即概率为16%。假设你的朋友告诉你这是一个偶数。根据信的信息,你的概率变为三分之一,33%的机会。接着你的朋友加了一句,不是4.现在你的概率又变成二分之一,即猜中的机会为50%。”

在这个过程中,你做了一个贝叶斯分析。每一次新信息都影响了原来的概率。

贝叶斯分析也称为决策树,在股票投资中,这种分析方法应用很广。假如,经过周密分析我们得出海天味业2023年营收增长10%的概率为80%,添加剂事件后,我们根据这新的条件,来决定是否调整概率。如果没有概率思维,只是简单的由看好直接调整为看空,明显不够合理。

在股市中,交易者容易被市场消息影响,经常处于极端情绪中,今天全面看好,明天有了利空消息,又全面看空。或者有了新的重要消息,我们还固执己见,不调整投资策略。这种两种情况都是缺少概率思维。

凯利公式也是重要的数学知识,用公式表示为2P-1=X。即2倍的成功概率减去1等于可以下注的资金比例。例如,成功的概率为55%,你应该动用资金的10%去下注。

单票满仓一只股票,是不符合凯利公式的。有些人抄大v作业,人家40%仓位,他单票满仓。套牢后,又去骂人。这样的人严重缺乏数学知识。

另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均值回归。

姚明后代的身高不会更高,潘长江后代的身高不会更矮。后代的身高会逐渐向平均数逐渐靠拢,这就是均值回归。一棵树不可能长到天上去。

均值回归有两点难以掌握,一是回归均值并不是立即发生,在股市里,过高估值和过低估值会保持很长时间,远远超过我们的耐心和承受极限。二是均值会动态调整。70年代股市的估值均值和现在的肯定不同。

当股市因为经济不景气等原因越来越低迷的时候,均值回归告诉我们,情况不会越来越坏,在某一个时间点会回归均值的。这个时间点,只有耐心的人才能等到。

小结

基因决定了我们天生的思维模型只有一两个。股票市场是复杂的自适应系统,我们用有限的思维模型去解决复杂的问题,不免捉襟见肘。有时候我们对了,自然信心十足。更多的时候,我们错了,往往会想,如果我的方法不对,为什么以前有盈利呢?当你对自己的方法产生怀疑时,老方法又盈利了。如此,自己陷入了矛盾之中。

根本的问题是,我们低估了市场的复杂程度。不掌握各学科有用的知识,就无法深刻理解股票市场,始终是在盲人摸象。

《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让我们明白投资股票的难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得多。越早明白现实的残酷,对于我们好处越多。沉迷股市的人,只是把希望寄托于希望本身。这本书能砸碎你简单天真的幻想,没有扎实广泛的知识,在股市生存,无异于痴人说梦。

 

最近,一部老港剧被大家屡屡提起——

《大时代》。

今年10月,恰是本剧开播30周年。

2015年该剧在港重播时,就打破了TVB收视纪录。

在豆瓣,《大时代》评分也高达9.3。

被许多人捧为港剧第一神作。

而30年后,剧里对于人性的呈现与挖掘,依然没有过时。

今天,就让鱼叔再次回顾这部挚爱经典——

《大时代》

大時代

《大时代》如今被奉为「港剧之神」。

其实,在当年首播时,收视率不如预期。

播出一周后,直接从黄金档移到了九点以后。

不仅如此,本剧还遭到了大量市民投诉。

在后来重播的时候,很多画面被删改。

并在播放前提示「只适合成年观众收看」。

一切都因为这部剧实在太「疯癫」

《大时代》以1960到1990年代的香港为背景。

透过两个家庭、两代情仇,展现了名利与人性的纠缠。

一为丁家。

一为方家。

片中的角色,个个不疯魔不成活。

一言不合就砸道具。

踹椅子。

掀桌子。

统统砸烂、扔掉。

剧情更是疯癫到极致。

说自杀就自杀。

一路狂奔,跳楼下线。

说灭门就灭门。

一个一个拖出来,从楼顶往下丢。

说报仇就报仇。

一下又一下,驾着大巴猛撞小汽车。

其中最疯的段落,要数剧集开头。

开篇就剧透,向我们宣告了大结局。

丁家破产,欠下大笔债务。

黑白两道都等着要他们性命。

此时的一家之主丁蟹,为了死得有尊严,居然带着全家自杀。

将儿子一个个从天台扔下去。

最终他自己却吓个半死。

一个脚滑,跌落下去。

被电线缠住,留下半条命。

虎毒且不食子,丁蟹却能把儿子推下楼,还口口声声深明大义,不愧是本剧最疯癫的代表。

由郑少秋饰演的丁蟹,是港剧历史上最经典的反面角色之一。

无论是剧本的塑造,还是秋官的演绎,都堪称一绝。

这个反面角色最令人恐怖的一点在于,他时时刻刻都显得自己很无辜。

他能把自己所有的错事和对别人的伤害,都成功的合理化。

甚至还能将责任转嫁于别人身上。

绝对的渣男鼻祖,PUA之王。

他的妻子在开头出现了一会儿,足以反映出丁蟹的可怕。

为了逃离他,不惜抛下儿子们,四处躲藏,做舞女营生。

丁蟹大老远找到她,第一件事就是向她泼开水。

还大骂她一通。

接下来,进入自我悲情时刻。

给自己的暴力行为,做解释。

我本不想拿开水烫你的,因为我很难过,想起你,我还会掉眼泪。

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不珍惜幸福家庭,跑来做舞女,傻瓜,贱……

再为自己立个牌坊,找个台阶下。

我不是来跟你重归于好了,我已经有了要好的女友

因为一日夫妻百日恩,我是担心你的下落

在后面整个剧中,丁蟹反复靠着这套奇葩「蟹学」,折磨、残害身边的人。

女友要和他分手。

他却理解成,是女友吃醋了。

于是一厢情愿地拉着对方要去结婚,说自己要负责任。

老友方进新劝他好好说话。

他却丝毫不讲道理。

甚至怀疑方进新和女友有一腿,一拳打成重伤。

事后立马责怪,是对方先举起凳子。

还说自己手重,不应该惹我。

丁蟹从小习武,确实手重。

这一拳直接把方进新打成瘫痪,苏醒后也成了傻子。

丁蟹登门道歉,看似好意。

结果说着说着,又变成了自己没错,都是对方的错。

又是一拳,这次直接把好友打死。

可以看到,丁蟹这个人性格非常偏执。

他出身卑微,受教育程度低,极易冲动、狂躁。

而且一上头,就失去控制,下手没轻没重。

造成这种极端性格的根源,是植根于骨子里的自卑、狭隘

与童年好友的身份差距,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忌妒与自我否定。

但他又不愿意接受这种自我否定,于是便用一种朴素而又混乱的价值体系为自己做各种各样的辩护。

表面上看起来,满口仁义道德,讲义气、重感情。

实际上,是极为自私,是无能狂怒

永远将自己置于受害者位置,实现自我过错的合理化。

害死了身边无数人,却永远一副无辜的感觉。

而秋官的表演更是恰到好处,将这个人的恐怖与无辜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部剧为什么要努力刻画丁蟹这样一个毫不讲理的疯癫之人?

动机有二。

其一,丁蟹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并不少见

或许没有那么极端。

但生活中无能狂怒、粗鄙暴躁、不断推卸自己责任的人,还少吗?

家暴妻子,却反怪是妻子不对。

每次打人,都是被逼才动手的。

打死了人,也认为自己没有做错。

其二,塑造丁蟹这样的极端人物,是为了映照出当时那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疯狂香港

丁蟹一家,要文化没文化,要人品没人品。

居然能一路打败资深、专业的金融大咖,翻身发达。

靠的不是别的,而是运气,是完全不符合常理的奇迹。

丁蟹越是疯狂、荒谬,就越显示出当时的股票市场有多么疯狂、荒谬。

也越显示出当时的香港经济泡沫,是有多么疯狂、荒谬。

剧中与丁蟹相较量的人物,正是主角方展博

由当时出道没多久的刘青云扮演。

方展博,正是被丁蟹打死的方进新的儿子。

而且,年少的他亲眼目睹了全过程,从此留下严重心理阴影。

又因为家道中落,意志消沉,浑浑噩噩度日。

好在,他继承了父亲在炒股方面的天分。

并且得到父亲旧友股神,传授炒股秘诀。

股神曾问他,股票是什么

投资?错。

投机?错。

赌博?错。

他最后告诉方展博。

股票,是人的游戏。

因为是人在玩,所以股票才会千变万化。

玩股票,就必须洞悉人性。

疯,恰恰是人性中的一部分。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部分疯的属性。

独处时,或许能够理智压住疯癫。

但进入一个群体后,这种非理智、不合理的疯癫就会被无限放大。

就好比是人们蜂拥的股票市场。

因为疯子是无法被道理说服的,也是无法被知识和逻辑打败的。

所以,要打败疯子只有一个办法——比他更疯。

这种极致的疯狂,正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写照。

恰如这部剧名「大时代」,指的是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1969年-1973年间,香港进入黄金牛市

在这里,人人可以白手起家,从一文不名到亿万富豪。

仿佛一场来势汹汹的「淘金浪潮」。

这部剧还有个英文名《Greed of man》,意为「人的贪欲」。

预示着这个金钱不断膨胀的大时代,人的贪欲被无限地引诱出来。

本剧中,生动再现了这个年代的疯狂。

普通市民一窝蜂地入局,「只要股票,不要钞票」

卖菜大爷为了抢垃圾股,孩子都丢在一旁。

短短的4年里,成交量大幅飙升16倍多。

使股价升幅远远脱离了实际水平。

与此同时,黑白两道都迫不及待来分一杯羹。

有钱大佬们贪赃枉法、暗中操控市场。

可以说,混乱无序下的香港股市,从来不曾拥有正常的金融秩序。

到了1973年股灾前夕,这种疯狂更是达到顶峰。

急的方展博的爸爸方进新,抄起消防水喉就往众人身上浇。

只希望把他们滋醒。

然而,这样的场景,在此后的30年里不断上演。

心脏病发和跳楼自杀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

香港还是那个香港。

方展博在被股神点播后,重燃斗志。

觉醒后的他,也是爱钱爱到发疯。

在笔记本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文字。

「我方展博要发达

我方展博要成亿万富翁」

即使流落海岛,也要每天勤力赚钱买股票。

说钱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图画,最好听的声音。

甚至为了成功,屡次主动将自己逼上绝路。

虽然他在最后成功打败丁蟹一家,大仇得报,身价暴涨。

但自己也已经痛失所爱。

孤寂一人,悲凉万分。

《大时代》所折射出的内涵,似乎远离我们这个时代。

但放在今天来看,却又无比的贴近。

疯癫过火的又不止港人。

过去二十年,也是内地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期。

楼市翻了好几番,股市起起伏伏。

率先入局的,可能早已实现财务自由。

逆风而行一夜破产的,也大有人在。

如今站在前行的十字路口,回望香港的《大时代》。

就如同审视我们自己。

《大时代》中有两个主角,方展博和丁蟹。

他们其实是一组「疯人」对照。

他们看似立场不同。

但本质上,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丁蟹的自私自利不难理解,但方展博并无不同。

他有两个深爱他的女人,阮梅龙纪文

但都不同程度地成为了自己赚钱与复仇的利用工具。

刚觉醒时,他迫切地想要进入股市翻身。

三番五次骗阮梅省吃俭用的钱。

几乎全部赔光。

最后复仇时,他为了控制股市,又让龙纪文父亲买跌。

结果对方输了个精光,心脏病发去世。

剧中的短短两句台词,说明了他的极致利己主义。

「知不知道为什么世界上要有太阳?

因为太阳要照着我。

你知不知道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地?

因为地要托着我。」

此外,二人的结局也非常相似。

终极大战后,展博和丁蟹的身边人都一个个离开了。

或疏远,或死去,几乎「冚家富贵」(粤语,意为全家死光)

只得二人孤苦伶仃。

展博的师傅股神,在临死前的百字箴言,点破了原因。

玩股票的终极必胜秘诀,只得四字——

「及早离去」

股市,即为赌场、战场、杀戮场。

与其说「自私自利」是他们的弱点。

不如说是人性面对资本市场时的本能。

所以入局即死,绝无赢家。

但「及早离去」说起来容易,又有几人能做到。

有趣的是,1992年10月《大时代》首播时,香港股市恰巧遭遇暴跌。

与剧中丁蟹常靠抛空期货获取暴利相对应。

从此,「丁蟹效应」不胫而走。

凡是郑少秋的电视剧或者综艺上线,香港股票的下跌都会被股民归因为「丁蟹效应」。

即便只是巧合,但可从中窥得《大时代》对人心的警示。

这也是我们需要《大时代》,需要这些疯癫恶人角色的原因。

他们像一面照妖镜,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幽暗的欲望。

不论你如何合理化自己的动机,都是自私自利。

繁华时享有一切,但最终都化为泡沫。

[炒股必看的书籍与炒股必看的电视剧]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403/48792.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