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杨百万炒股,以及股神杨百万怎样炒股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封面新闻记者 熊英英 马梦飞
从6月14日开始,有“杨百万”“中国第一股民”之称的杨怀定逝世的消息不断刷屏,他曾买卖国库券赚到第一个百万,买入真空电子盈利10倍的精彩故事也广为流传。在那个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的年代,“杨百万”在实战中摸索了一套自己的投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杨怀定曾到访成都,在一场论坛上与股民分享投资经验,并送给股民两句话。时隔11年,当时采访杨怀定的华西都市报记者陈春雨仍记得现场火爆景象,会场过道上坐满了人,演讲结束后,众多“粉丝”簇拥着他走出会场。
炒股坚信自己的分析判断
信奉“落袋为安”
杨怀定的故事,老股民们几近耳熟能详了。1950年生人,一直在上海铁合金厂当工人。1988年辞职后,他凭借买卖国库券赢得了人生“第一桶金”。此后,杨怀定转战股市,成为上海滩第一批证券投资大户。
杨怀定投资的第一只股票是真空电子。半年后,股票大涨,他在800元以上价位抛掉股票,净赚150多万元。自此,杨怀定有了“杨百万”的外号。
据报道,当时上海股票市场非常低迷,交易者寥寥无几。营业部的员工好心地劝他不要买。但杨怀定坚信自己的判断。回头看这段往事时,杨怀定的总结是:“我有一个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就是坚信自己经过分析研究后的判断,而不愿理会证券公司或专业机构的话。”
杨怀定的故事曾被包括美国《时代周刊》 、《新闻周刊》在内的世界各地媒体广为报道,1998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风云人物”。而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我死了,请把我的骨灰撒到各个证券交易所门口”,可见其对股市“爱得深沉”。
作为最早进入股票市场的一批人的代表,又在股市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杨怀定曾在其著作《要做股市赢家》分享感悟:“股市是没有围墙的社会财经大学,只有留级和重读,永远没有毕业生。”而他也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分享自己的投资理念。
2009年2月,杨怀定在某电视访谈节目中说到:我可以在这里预见到,下一波牛市肯定要来,而且时间不会很长,但哪怕冲上1万点,最后掉下来的时候,还是85%以上的人被套住,亏损累累,这背后难以突破的就是人性的弱点。“你应该在自己获利颇丰的时候,听到有风险了,要落袋为安。”而这也是他二十年行走于股市江湖的“护身符”。“钱大家都知道是好的,在你能力可控的范围才是好的。”
2013年,已年过六旬的他接受采访时表示,“比起当年的2万块本钱,今天我股市的2000万,资产增加了1千倍,钱够用就好。养老也可以不靠国家、靠自己了,除了抽根烟、喝个茶,没有什么奢侈的爱好。”
在成都讲座现场爆满
曾看好高铁概念,送给股民两句话
2010年7月17日,杨怀定曾到成都,参加由瑞达期货主办的“把握下半年投资理财机会”的论坛,由于现场股民人数大大超过主办方的预期,不得不在周日再加开一场。当天,杨怀定还接受了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
据当时采访的记者陈春雨回忆,当天,可容纳百人的会场座无虚席,过道上都加满凳子坐满了人,来参会的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股民,年轻人并不多。“他本人很亲切、和善,而且非常能说。”
股市有没有见底,是否到了买入的时候?哪些板块才是“明日之星”?对于股民们最关心的话题,杨怀定现场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他表示,目前股市没有见底,投资者可以再过3个月进场买股,具体何时介入,到时他会在媒体上公开宣布。同时,现场送给股民两句话“大底肯定是周底、月底的底,但周底、月底不一定是大底的底,大家下去好好琢磨一下。” 建议投资者抄底可以关注一些跌无可跌的股票,如中国建筑。
杨怀定还表示,看好“高铁概念”,高速铁路建设是个长期且投资巨大的工程,随着各地高铁项目陆续开工,对周边产业是个长期利好。而高科技概念云集的中小板、创业板,也是他关注的重点。
“他在现场一直滔滔不绝,演讲过程中还会时不时抛出一些小段子活跃气氛,都不会冷场。”陈春雨回忆,到活动结束准备离开时,还有很多人围着杨怀定一直提问,主要是咨询个股。
而在会后接受采访时,杨怀定表示,自己在股市上混了近20年,凭经验,股市的底部和顶部都有一定规律,都可以看得见。这个规律就是看月线,月线从上往下走,就是熊市;从下往上走,就是牛市,因此判断底部会在3个月后来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前 言
杨怀定,人称“杨百万”,曾经是中国股市一个标志性人物——从名不见经传的仓库保管员,变成股市的超级大户,甚至因此获得“中国第一股民”称号。他以第一批参与者和实践者的身份,见证了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股民群体的成长历程,1998年被央视评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风云人物”。
杨怀定简历
杨怀定,(1950年—2021年6月13日),籍贯上海,自称“散户工会小组长”,人称“杨百万”、“中国第一股民”,原上海铁合金厂职工。
1988年从事国库券买卖赚取其人生第一桶金而成名。
1990年进入股票市场。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最早参与者,实践者和见证者,杨百万在证券市场拥有许多“第一”:
第一个从事大宗国库券异地交易的个人,
第一个到中国人民银行咨询证券的个人,
第一个个人从保安公司聘请保镖,
第一个主动到税务部门咨询交税政策,
第一个聘请私人律师,
第一个与证券公司对簿公堂,
第一个作为个人投资者被大学聘为教授。
1988年4月21日,也就是国库券开放交易第一天,杨怀定用东拼西凑的2万元人民币,赢得了"第一桶金"--800元。
2021年6月13日凌晨,杨怀定去世,享年71岁。
01
杨百万的工厂经历
祖籍江苏镇江的杨怀定,是"文革"之前的初中毕业生,曾在上海铁合金厂当过工人,后来又当了仓库保管员。当时由于生活不富裕,他就和妻子悄悄地干起了第二职业。
他的妻子承包了浙江上虞一家乡镇企业的销售业务,他自己也在业余干点推销活儿。由于第二职业收入不错,慢慢竟然积攒起了2.9万元余款,这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可是个不小的数额。
于是老杨便出手大方起来,有时也买上几条外烟请厂里的工友们抽抽。不料这一来,却引起了工厂保卫科的注意。有一次由于他管的仓库被盗,人家怀疑他监守自盗,公安局竟突然请他"谈话",他惊呆了。6天后,事情终于查清楚了,原来是别人干的。可是这事却深深地刺激、伤害了自尊心很强的杨怀定。他想,我对工厂这么负责、热爱、到头来却不信任我。士为知己者死,不相信我,我就走!在提出辞职时,他写的第一篇经济论文《用活奖金、促进生产》在行业报刊上被发表,厂里这时才发现他是一块"材料",遂百般挽留,但为时已晚。
就这样,在人们一个人人想往国营大厂钻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却横下一条心,毅然辞职了。
02
报纸缝里扒出大金矿
没退路了,怎么办?
干个体户,他想过,但却又不甘心。他想读书想学习,"文革"十年使他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他多么想挣一笔钱,第一,将他从40岁辞职到60岁退休这20年的工资挣回来;第二,将他60岁退休到以后和妻子度晚年、照顾儿子的钱挣回来;第三,将他读大学、买书的钱挣回来。但干个体户,能挣回来吗?他不敢相信。
于是,他钻进了最有名的上海图书馆,去看报纸,看看报上有什么致富信息。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他的2万余元也在一天天地减少,毕竟是坐吃山空啊!但他还是坚持天天去看报、学习。突然有一天,他眼前一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贵鲜的一个讲话赫然映入眼帘:经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地内的公民可以自由买卖国库券--国库券可以由死钱变活钱了,可以流通了!他立即想到了很多很多……
在南京路邮局买下了当天的《人民日报》之后,他又兴冲冲地跑到上海一家大银行的金融研究所,一位西装笔挺、戴眼镜的研究员接待了他。当杨怀定问他"什么时候真正可以买卖国库券"时,研究员怔住了,"不行!买卖国库券是非法的!",杨百万笑了,心想:"别看您西装革履的,却原来是位不读书不看报的。"他显得很老实地从口袋里拿出《人民日报》,研究员一看又怔住了,"啊!我们还没接到红头文件呢!",杨怀定于是托他打听:什么时候可以买卖,全国哪些城市可以买卖。研究员十分客气谦虚地答应了。
1988年4月21日,上海开放国库券买卖。杨怀定一大早赶到网点,以开盘价104元买了两万元年利率15%的3年期国库券,当天下午涨到112元。我赶紧卖掉,赚了800元,相当于在工厂工作时一年的工资。后来杨怀定还弄清楚了,全国有6个城市可以买卖,除上海外,最近的是安徽合肥市。怎样才能用最快的时间知道那儿的国库券价格呢?老杨又去查《安徽日报》(他多次讲:我的事业是从看报纸开始,报纸里边有黄金!),他发现,在上海100元面值的国库券卖102--103元(因为已过了一段时间了),而《安徽日报》上介绍合肥的同种国库券只卖100元(说明当地人民急于兑现,等活钱用)。杨百万眼睛一亮,心里豁然开朗。当天,他和妻子商议后,从银行里取出了全部存款2万元,并又从亲友处借了9万元。第二天,老杨换上一身旧衣服,夹着一个旧黑包,买了张夜班去合肥的火车票,一坐就是13个小时,赶到合肥去买国库券。当时,合肥市工商银行接到上级通知,不得不买进10.65万元的国库券,正发愁这笔死钱怎么用活。杨怀定一来,就说:"全买下"。女业务员一听吓一跳,赶紧请了银行经理。经理说:"我们有10万元,不是1万元,你听清楚啦?",杨怀定笑了,将10捆1万元一扎的钱放到了桌上说:"点钱吧",这样一来,银行乐了,《安徽日报》的记者也赶来采访了。杨怀定只是讲了一通国券利息高的一般道理,并请他们继续按国家规定收购国债券,然后留下一句以后我还会来的就走了。
次日,他又一宿不歇地赶到上海去卖掉。辛辛苦苦第一次易地买卖国库券竟挣了1060元,而这才来回两天时间。这在上海工人人均收入200--300元的年头,可不是个小数字,杨怀定和妻子别提有多高兴了。杨怀定休息了一天,又穿上旧衣服,挎起了旧皮包,再次坐夜车赶到合肥……坐夜班车多累啊,有一次打盹,他的钱箱被一伙小偷提走了,幸亏邻座叫醒了他,他追了几节车厢,才找回来,小偷说"对不起,我们提错了"。这一追把杨怀定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果小偷们知道包里边有9万元,非死死地抢走不可。
他说:"如果钱追不回来,我也就不是今天的我了。人生平时不起眼的某一个成功的事件,或失败的事件都可能大大改变人的一生。"
从此以后他晚上坐车再也不敢打盹了。这一来他的身体也就更累了,可是杨怀定心里却是温暖的、亮亮堂堂的,因为他知道他正在艰苦而又明明白白地奔向一个大金矿啊!就这样,杨怀定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默默无闻来回于上海与合肥之间,说心里话,他从此对铁路、对安徽都有了感情。正是通过这种理智的异地证券交易,通过这种钱生钱的特殊的长途跋涉,杨怀定皮包里的货币不久就以6、7位数计算了。
但是有了钱,杨怀定心里还是不安,这么做合法吗?起先,他怕秘密泄露出去,只敢悄悄地干,但后来,他发现国库券买卖的市场非常大,就是有10、20个杨怀定也不会影响两地的价格。于是,他就不怕泄露地去求教于律师事务所。专门研究经济法的律师听了一怔,说:"异地交易国库券?没听说过,待我们研究一下再回答你。"
研究的结果,完全合法。律师们说,国家和地方政府,一般总以为是当地买卖,但细细一想,两地买卖亦完全正当、合法,而且这还有利于全国性国债市场的形成。说实在的,今天中国的股票市场、国库券市场如此四通八达,遍及全国400多个城市,其渊源,其实质,和杨怀定当时辛辛苦苦地带着钱奔波于两省市间是完全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他真成了中国第一个异地证券交易的勇敢的吃螃蟹者,功劳大大的!
03
敏锐洞悉,转战股市
杨怀定仍是心里不定,他想到了国家,想到了交税。我这么赚钱,该向国家交税啊!可是查遍《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却没有关于国库券交易要征税的规定。他仍不放心,又怯生生地来到上海市税务局,找到领导同志。领导同志问:"您是来补税的吗?",不,我是来问问题的。""您做什么工作啊?一般都得交税的"。但我做的事是买卖国库券,税法上没讲要交税。"领导同志先是一怔,继而又惊喜地说:"你是杨怀定吧?早听说你买卖国库券发了财。"他们赶快打开《税法》一一细查,果然,没提这事。杨怀定问:"是不是上边忘了?",好,我们请示一下上级再答复您"。几天后,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回电:为了促进国库券发行、流通,方便群众,国库券买卖不征税。杨怀定知道后,这才完全定了心。上海市税务局的有关领导很高兴,专门在《新闻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民的纳税意识》的文章表扬他,说:"正当不少人千方百计地逃税、漏税的时候,一位不必纳税的同志,却主动来请示税务局,是否要交税,这位同志就是杨怀定"。从此,杨怀定的大名就在上海的干部、群众传开了。人们纷纷猜测他有多少钱,有的估计有几十万,有的估计有上百万,于是都称呼他"杨百万"和成都市帐子大王的名字一模一样。杨怀定听到后乐了,他觉得这名字挺响亮的,既然这样,那就叫"杨百万"吧。于是,他在自己的名片上也公然印上这个名字。久而久之,人们反倒把他的真名都给忘了。
杨百万从此开始变得引入注目起来,但他真正的更高速度的发财,还是从1989年7月14他买股票开始的。当时,鉴于1988年开始的宏观经济中的治理整顿已取得了成效,而市场上的不少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卖不出去,出现了不少工厂停工,工人拿70%工资在家下岗,市场疲软的情况,这意味着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太少了,国家决定再次进行宏观调控,放松银根,将银行的贷款利率降下来,中央电视台一天三次不停地播送这条消息,这就是说,国家在告诉人民,现在你们不必将全部钱存银行了,该去买东西啦,该去搞投资啦。
杨百万看着电视,心里想开了:银行利率下降了,流向社会的钱就会多起来,物价就会上涨,钱就会贬值,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保值呢?他想了很久,猛然心里一动,银行利率降了,说明国家鼓励居民这段时间多消费,从而不也就是鼓励工厂多生产商品、多投资吗?这么一来,股票这种投资证券,不也就会涨了吗?想了一宿,次日早上,他和妻子一商量,说干就干了起来。上午九点不到,他就来到上海唯一的两间门面的静安证券门市部。不少人一见他,就围了上来,"老杨,多日不见了,今天卖什么?国库券吗?"他笑而不答,排起了队。营业开始,轮到他时,营业员见是杨百万以为他又要买卖国库券了。不料,杨百万一语惊人:"现在还有多少种股票,多少数量待售的?",这一下,门市部轰动了。杨百万听到回答后说:"按它们的卖出价计算,我全要了。"他买了面值100元的真空电子股票2000股(相当于现在的20万股)就走了。也不知是杨百万的举动提醒了人们,还是杨百万看得准,过了不多日子,股票就只有委托买进,而没有卖出的了;半年以后,股市开始猛涨,一下子就摆脱了在100多点徘徊2年多的历史,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涨阶段。100元的"真空电子"涨到2200元,50元的"飞乐音响"涨到400、600元……这一样,杨百万可真发了!
04
嗅到风险,急流勇退
但是潮涨总有潮落时,当股市猛涨,大家都在欢天喜地地炒"延中"、炒"二纺机"时,当上证指数达到1400点时,杨百万看到了乐极生悲,股市炒得太高的危险性,不久,就悄悄地抛掉股票又买回了国库券。
1992年5月,股市终于从高往下走了。同年11月,上海股市经过五个多月的连续下行,指数从1400点跌到了392点。有人整天悲悲戚戚;有人则因想不开而自尽了;一批很沉得住气的干部,也被跌怕了。他们派代表到专门研究股市的研究所去请教,几位青年股市分析家告诉他们,大概要跌到200点呢。这批干部听了面如土色,还要跌一半啊,回去后便纷纷"壮士割腕"了。说来也真惨,1400点不抛,900点不抛,392点了,股价跌去3/5了,损失75%了,倒来抛了。
这也正应了那句股谚:"股市无专家"。但是股价狂跌到人人都绝望的时候,往往也就光明即将到来的时候。上海市证交所、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直至国务院领导都亲自出面,召开上市公司座谈会,希望新上市公司能够拿出1/10的以股票募集的资金来托一下市,并要求股份制公司千方百计搞好内部管理,提高效益,给股民较多的汇报,国务院领导一再表示,希望上海股市要稳定,此时,杨百万也正在关注着、思考着这一切,他不是神,他是人,虽然他无法估计股市会跌到多少点,但是他意识到已经跌得很低了,至少离底部已经不远了。
05
胆大心细,勇者收获
于是,他亲自出马,将国库券大笔大笔地变卖成现钱。在股市一片黑暗之际,他驱车来到上海当时最大的也是人最多的交易场所,这里有全国各地几十家证券公司的分部,每天都有几万股民进进出出。他魁伟的身材一离开小车,就立即被人们发现了,不少股民跑过来征求他的意见:"老杨,还会跌吗?"他笑而不答,保安人员围了上来说:"老杨,你有什么事就来个电话,何必亲自来呢?看围了多少人!"杨百万边笑边往广场的舞台上走,大群大群的股民围着他,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被套了几个月的工人、干部、退休工人、市民,他们几个月来食不甘、眠不安,做梦都会哭起来,有的亏了几万,有的亏了几千,其中大部分都是平时省吃俭用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工薪钱!这时,他们都在密切关注着杨百万,这位最著名的平民投资者、平民金融家的一举一动。杨百万走上舞台,当众请工作人员以市价打进1万股"轻工机械"(当时仅4.5元/股)。立时,人群轰动了,"杨百万买了1万股'轻工',杨百万开始买股票!",当时,股市天天跌,即便是再大胆的人也只敢几百股几百股地买。事后,他对人说:当时,不能号召大家买,万一再跌下去,不是害了人吗?所以,只好"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行动去告诉人们,这差不多接近底部了。"
杨百万是很有悟性的,他的智商很高,又懂得体贴人,懂得人的心理,他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国务院、上海市领导、深圳市领导的关心、努力下,在各大券商及上市公司的配合下,也许是在杨百万的带动下,上海财政证券公司及一批勇敢的人在股市黑暗之际,大胆地用自己的钱大笔大笔地买进股票。11月,"氯碱"股上市,5.4元的溢价竟跌到4.9元,绩优股"联农"竟跌到7.2元,"氯碱"公司及深圳来的股民与上海股民一起奋不顾身地大胆吃进廉价股票,"世上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严寒之后是春天",就在杨怀定买进"轻工机械"的一周后,上海、深圳股市在经历了五个多月的下跌后开始上涨了,上海股市像是报复性地以一天50点、100点井喷式的速度迅速上冲,一浪一浪地上涨,"轻工机械"七天后涨到9元多,并且一涨就涨了三个月,杨百万的收入又翻了个倍!!
杨百万平时非常注意学习,爱看报,看书。有了钱,干什么?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买书,订报。他不仅买股市操作的书,买国库券交易的书,而用最多时还订了大大小小118份报纸,他说:"我的事业,就是从报纸开始的"。我曾经问他:"118份报纸怎么来得及看?",我从来不看花边新闻,只看经济要闻。看,这就是辩证法,凡事要抓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了钱,他买了五套房子,这儿住住,那儿住住,因为找他的记者、朋友太多,而他则想安静地学习。时间是宝贵的,为了赶时间,他买了辆夏利小汽车。他致富不忘他人,当听说一位叫罗淑珍的妇女因受丈夫虐待而致残,濒临绝境时,即给她捐款,请了终身保姆。对此,《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法制报》都作了报道。
1994年,沈阳财经学院聘请他做金融学教授,每个月给他160元工资,他高兴又自信地接受了聘请(但这160元工资他又委托学院捐赠给了希望工程)——该把自己来自实践和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同学们了。第一次讲课是在沈阳一个大剧院里,课未开始,小贩们就炒起票来,一张20元的门票炒到80元。他问小贩:“为什么这么贵?”小贩们严肃地说:“大名鼎鼎的杨百万来讲课,一字千金啊!再说,票子很少啊!”他们哪里知道,站在他们面前的就是杨百万!杨百万的事迹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传开后,外国通讯社中的很多记者都采访了他,其中就有美国VOA、日本NHK和英国BBC等的报道;他们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传奇人物,他们也看到了社会主义中国改革的希望。
1998年,中央电视台为了宣传改革开放而制作的大型连续剧“改革开放二十年风云人物“又以浓彩重墨报道了他的事迹。
06
淡出视线后
依然生活在股票的世界里
很多年轻人可能没有听过“杨百万”的名字。
主要是因为此后中国股市从蹒跚学步到发展壮大。“杨百万”这样的个人大户开始从中心舞台逐渐淡出,成了数以万计中国普通股民中的一员。
但他生前始终生活在股票的世界里,他的家和他的证券工作室,都位于上海市闸北区的一所环境优雅的住宅小区里,工作室里都是跟着杨百万学炒股的股民。在他的办公桌上,同时摆放着三台笔记本电脑,一台记录着股市大盘的走势,两台监控着他所关注的股票行情,时时地提醒学员要注意的情况。每天早上股市开市之前到达工作室上班,3点股市闭市后下班,这就是老杨一天的生活。
而到双休日的时候,老杨又会接受到全国很多地方的邀请,飞到各地去做讲座,股票成了他生活里重要的一部分。
2013年,杨百万曾接受四川经济日报的采访。
彼时年过六旬的杨怀定称自己过得挺舒服。“比起当年的2万块本钱,今天我股市的2000万,资产增加了1千倍,钱够用就好,养老也可以不靠国家、靠自己了,除了抽根烟、喝个茶,没有什么奢侈的爱好。”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你的机会;我老了,我特别想告诉年轻人,一定要捕捉到属于你们这代人的机会。”他很认真地说。
“我常说,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捕捉机会,尤其是年轻人,我想一定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里找到自己发财致富、改变命运的机会。”杨怀定很自信。
在杨百万几十年炒股经历中,中国股市经历了无数次的牛市和熊市。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倾家荡产,经过一轮一轮大浪淘沙能够从容地从股市进退的人实在不多。杨百万常用一句话来教育新股民,不做多,不做空头,要做滑头,就是说不要贪心,要学会审时度势。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英雄,杨百万这个名字作为千百万个草根股民的代表,在我国的金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杨怀定语录:
——“股市不相信眼泪,谁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
——“股市中不比谁赚得多,而要比谁活得更长、更潇洒。”
——“我不是股神,我不是股评家,我是标标准准的散户。做散户不可悲,但千万不要做散户中的傻户。”
——“股市诀窍就四个字:抄底逃顶;股市就两个字:赢、输。”
——“股市中不能做‘死多头’,也不能做‘死空头’,要做坚定的‘滑头’;低吸高抛、抄底逃顶,见好就收,落袋为安乃真英雄。”
——“不经过熊市的股民,不是一个成熟的股民。”
——“我最多不会持有超过3只股票。每个时期都是这样,选择3只股,是因为人的精力有限。有的散户持有十几只,结果一跌,跑都来不及。”
——“不倒”秘诀:信奉“落袋为安”,不把钱全投进股市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9/41435.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