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散户炒股秘诀,以及散户炒股绝招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上世纪90年代资本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杨百万”发现了国债投资的机遇,仅一年时间就赚取了上百万,后转战股市,总结出一套投资股票的心得
文 | 《财经》记者 张欣培 特约作者 景瑜 实习生 张世晨
编辑 | 杨秀红
时势造英雄。30年的资本市场发展之路造就了许许多多时代的弄潮儿。杨百万就是其中之一。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仓库保管员,变成A股市场的超级大户。“杨百万”被认为是中国股市最醒目的“传奇”之一。
杨百万的真名叫作杨怀定,但因上世纪90年代在资本市场一年赚取上百万,所以“杨百万”成了他的江湖之称。他是那个年代股票市场上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他的传奇也成为中国证券史上不得不提的历史。
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最早亲历者、实践者以及见证者,“杨百万”在证券市场拥有许多“第一”:第一个从事大宗国库券异地交易的个人,第一个到中国人民银行咨询证券的个人,第一个从保安公司聘请保镖的个人,第一个主动到税务部门咨询交税政策,第一个聘请私人律师,第一个与证券公司对簿公堂,也是第一个作为个人投资者被聘为大学教授的人。
从债市到股市,“杨百万”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杨百万”已经很少亲自在股市交易。在资本市场发展30周年之际,“杨百万”接受了《财经》记者的专访,讲述了他的投资故事。他说,希望可以继续见证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进步。
从2万到100万,投资国库券一战成名1988年,杨怀定从工厂辞职。在家待业阶段,他翻阅了很多报纸,在众多资讯中,发现了国债投资的机遇。1988年4月21日开始,国家开放了国库券交易。杨怀定认为这是一个投资机会,决定买入国库券。
1985年期的国库券开盘价104元,利率15%。杨怀定带了2万元,如果全部用来买国库券,一年的利息是3000元。如果存银行,利率5.4%,一年利息仅1080元。于是他果断决定2万元全部投资国库券。国库券账面价格有涨有跌,买进后,他内心忐忑,下午就迫不及待去交易所看行情,发现涨到了112元,于是他赶紧卖出,赚的钱比一年的工资还要多。
天生有商业头脑的杨怀定想道:以104元买进的国库券,只要能以112元的价格卖出去,不就稳赚了?杨怀定表示,和普通商品一样,只要存在价差,就能够用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方式来赚钱。
杨怀定立即着手查询资料,发现安徽合肥当日的国库券开盘价94元,收盘价98元,显著低于上海的国库券价格。于是他连夜去合肥,利用价差,2万元的本金变成了2.2万元。于是利用这个方法,杨百万成功将业务拓展到了合肥、河南等地,把国库券不断地搬到上海。
光是合肥,杨怀定去了接近八十次。当时个人异地取款十分困难,他只好用箱子装着几十公斤的现金或者国库券往返两地。考虑到安全问题,杨怀定专门请警察荷枪实弹来保护自己,引来《解放日报》刊登消息:上海出现第一例私人聘请公安人员当保安事件。解决了困扰在心中的安全问题,杨怀定买卖国库券的脚步更加轻快。
然而此时的杨怀定内心仍不踏实,他主动跑到税务局咨询买卖国库券是否要交税。根据相关条例,国库券是免税的,税务局的工作人员据此认为杨怀定不需要为买卖国库券的收入交税,并且表扬了他主动报税的行为。经过此事,杨怀定的心中再无顾虑,全身心地投入到买卖国库券的事业中。
从1988年4月到1989年,杨怀定赚了100多万元,“杨百万”从此声名在外。
收益率降低,转身投资股票后来国库券价格上涨,套利空间越来越小,杨怀定转而寻找其他投资机会。1989年,杨怀定在电视上看到银行利率下降。他认为,这是国家在鼓励居民多消费,也是鼓励工厂多生产商品,刺激投资。在这时,他又一次嗅到了股票的投资机遇。
杨怀定告诉记者,他第一只投资的股票是电真空。他第一次买入电真空3000股,并对营业部的人说估计利率要调低,买点股票放着。结果不久利息果然下调了。
半年后,电真空涨到800元,杨怀定将其卖出。此后电真空下跌,他买进500股,后来股价涨到500多元他又卖了,他卖出后电真空又跌回到370多元,而他则又在370多元时再次分批买进。电真空股价后来涨到2500元。
1992年,中国资本市场遭遇自开市以来的最大熊市。上证指数跌至400多点时,杨怀定认为指数已见底马上进去抄底,后股指又跌至300点左右,他被套牢。
1994年,杨怀定从报纸上敏锐觉察到政府即将出台救市政策,立刻将股票资金账户中最后的2万元投入股市。果不其然,第二天证监会就宣布了三大救市政策,此后股市一骑绝尘,从300多点暴涨至1500点,仅用两周时间,他手中股票就翻了四倍。
后来有人专门来找杨怀定,希望将钱交给他来投资股票,因为不想因此有太多压力,他一概回绝。
论及投资股票的心得时,杨怀定说他主要考虑三个层面:第一是政策层面,比如新股发得多了,暂时就不会涨;第二是技术层面,看市场是不是到底了,到底了是一定会涨的;第三就是市场人气,别人经常问他现在应该买什么,通过分析询问的频率和方向,他心里大概就有数了。此外,杨怀定认为平和的心态也很重要,不能贪婪,要懂得见好就收。
如今的杨怀定已经功成身退,他将财产交给儿子和银行去打理,只会偶尔关注股市行情,不再亲自参与。不过年过七十的他选择通过另一种方式发挥余热,他研发的股票软件拥有不少用户,他也由此年入百万,使得“杨百万”的称号如今依然实至名归。
专访的最后,历经股市30年发展的杨怀定感慨目前市场更加透明,他认为相较于之前,现在的投资更加好做。
购买的农业银行股票今年分了16万多股利,分完红到账后,就把炒股软件卸载了,很多人都不理解什么我这样做,刚开始炒股的时候也不是这样做的,所以刚开始赔了不少钱。
谁买股票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我也一样,刚开始接触股票的时候各种学习技术参数,看K线图,分析公司业绩,看财务指标,每天盯着大盘看,像着了魔一样,9点以后盯着手机看行情,分析热点板块,每天都想着做波段挣快钱儿,那个时候如果有人告诉我买银行股票赚股息,股息率能达到百分之六七以上,我也会嗤之以鼻。
但理想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理想中想着靠股市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财富自由。但现实是每天都在赔钱,资产不断的缩水。
作为一个散户来说,想在股市中挣钱简直太难了,能保证不成为被收割的韭菜已经很不容易了。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股市磨练,最终我还是选择了购买银行股票赚取股息,改变投资策略以后,感觉整个人都变轻松了,经过10多年的积累,现在攒了70万股的农业银行股票,现在每年的分红都在15万左右,虽然没有实现财富自由,但是可以做到吃饱穿暖,不再害怕失业了,而且炒股变得很轻松,每年打开一次炒股软件,做一次银证转账,把钱转到银行账户就可以了。
当然每个人的投资策略不一样,我也没说我这个就一定好,我觉得这样做适合我自己,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每天不用盯着手机看行情,也不累眼睛了,刚开始炒股的,天天盯着手机看,眼镜的度数都涨了200多度。
2.作为散户来说,信息与庄家完全不对等,而且本身自己也不是学金融的,技术也不到位,分析那些指标分析,根本分析不到点子上,只有赔钱的份儿。
3.每天不用盯着看行情,除了可以不累眼睛,而且也节省了很多时间,当股票攒到一定数量之后,完全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所以炒股也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作为普通的人来说,如果选对了自己的投资策略,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最后请大家注意,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只是个人的一些真实情况,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散户投资者,很多都是一开始赚钱,最后大亏成为普遍现象。因为主力有众多碾压式优势,例如散户的单子何时买何时卖、金额、成本主力一清二楚,所以散户不割就是不涨,这一点主力比赌场庄家优势还大。
而且主力还有团队专门分析股票基本面,有些有内幕消息,大多在底部建仓,有消息、资金优势。
很多开了几十万一年的高速通道,服务器就在就交易所附近为的就是快到极致,不仅可以顶一字板抢底部筹码,有了ai技术后都是机器人自动挂单,自动快速拉升,快到散户买不到。就像春节火车票一样,手动抢肯定比不上开挂程序抢的。
出货时极速分成大量小单借着极致网速,先于散户成交。
不管散户用任何技术、指标,一开始可以赚钱,主力通过复盘分析把散户买卖金额、时间、成本看的一清二楚,以后利用资金优势专门针对性博弈即可一网打尽。
所以说炒短线,追涨杀跌都是死路一条。
例如养猪、钓鱼,都是让它先尝一些甜头,养肥了再去市场宰了。现在荐股更有甚者专门一开始推荐可以赚的股票,赚钱以后重仓时一网打尽。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股票不产生财富,股票是0和博弈,没有硝烟的战场,要能割自己肉给散户长期真赚钱,主力不得亏死了。
主力大资金优势极大,新股主力因为有资金优势,散户当天跑不掉抛压小,主力可以通过融资融劵拉高股票融券当天高抛跑路,最后剩下一地鸡毛散户只能干瞪眼。
为了割韭菜,还会塑造各种底层逆袭上亿如科幻般得案例,所谓羊进战场长期打败狼的案例,吸引羊群进场。有的会买通各种人士通过各种网站、App、群、黑自媒体打着帮你赚钱的路数让你买股,还有的用微商老办法,各种软件生成盈利图骗取散户信任,越是熟人越喜欢骗散户。
而且又荐股,又说只是建议,为的不是提醒散户而是一边割韭菜一边撇清关系。
一切荐股都是扯淡,听别人炒股就是送钱。
散户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听、不看、不沟通,退群、删好友。正如股票电影《私人会所》讲的一样,股票世界向来是六亲不认的,现实中各种亲戚骗朋友的案例屡见不鲜。
对于大部分散户炒股能不能长期赚钱,知名经济学家任泽平就曾直接曰过:结论是,如今老百姓炒股都不赚钱。不赚钱的原因就是人性。我的看法是,炒股票这事本身就注定了是少数人赚钱的游戏。
长期看,大部分散户炒股只能败家当炮灰。对于没有优势的羊来说,面对全方位如开挂般极具优势,武装到牙齿的狼群,只有不上战场才不会被吃掉。
切记多转发,分享,帮助自己也帮助他人。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8/38274.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