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自2021年下半年进入集中爆雷潮以来,与房地产相关的理财产品亦出现了大面积爆雷。截止当前,不管是债券还是非标,投资人都在主动选择逃离,而与房地产融资产品销售相关的财富人员也不得不面临痛苦的转型。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期以来,城投和产业方向的业务受到了投资端的青睐,但因金融监管政策的大幅调整,“非标转标”成了不可逆的主流转向,同时以非标产品为生的财富人员也终将失去大量的业务机会和生存空间。从市场动向来看,“转型”、“标准化”、“长期主义”俨然成了不少同行口中的高频词。
总的来说,行业大趋势已然是向“标准化”转型。以城投融资业务为例,近期我们也发现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投资城投债的产品,比如私募证券基金投资城投债,信托计划投资城投债,券商资管计划投资城投债以及私募证券基金投资信托计划后再投城投债……伴随着金交所/金交中心逐渐被清理,原来一些围绕金交所/金交中心做业务的人员,以及一些曾经在“爆雷”房企挣扎过的财富人员,前几个月可以说是经历着水深火热的煎熬,一直处于一种不知道方向在何处的焦虑状态。这一两个月,我们又明显感觉到这些财富人员又逐渐活跃了起来,“老天关上的这扇窗好像也还是会有一丝丝风可以漏进来”。一些对市场敏感的财富人员,早就筹备成立了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或已经储备了大量券商、期货资管、信托等资源;对于刚从伤痛中缓过神来的一些财富人员也逐渐开始跟着“标准化”的大趋势,带着对城投的执着“信仰”,参与到投资城投债的私募证券基金产品、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等产品的募集“大军”中来。
近期也有不少同行来跟我们沟通,问我们是否可以为这类产品助一份力,但是,当我们扒开一些私募证券基金产品来看时,发现不少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本身就存在不少异常或风险提示事件,光是考虑到基金管理人的可能的道德风险我们便望而却步了。细思来,当前市场上对投资城投债的私募证券基金的逐渐疯狂跟当年早期市场对地产私募股权基金的追逐多多少少有点类似,只不过如今底层交易对手穿透下去从开发商换成了城投平台。可是,对于目前这些想要参与到投资城投债产品募集的财富人员而言,又有多少真正地研究过这些融资主体(城投平台)偿债能力情况,所在区域的财政实力情况,甚至说认真分析过这些城投平台的评级报告以及债券的评级报告,或者是分析过这些债券的情况以及债券投资逻辑、投资策略等问题呢?如果没有对交易对手/融资主体有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或者对债券投资哪怕一些基础的专业知识和认知,对投后有一定的参与与监控,而仅凭着所谓的“城投”信仰,想要体验 “赚钱一时爽”的快感,仍旧回归到以前着眼于当前、当下所谓的“代销费用”和利益刺激的老路,在打破所谓的“信仰”、“刚兑”的大背景下,不排除某一天还可能再经历一次上文提到的那种煎熬与焦虑。
“钳”没那么好赚了,要做“长期主义”下的投资,我们已经进入了向“专业”要效益的阶段了。当前不少投资机构已逐渐转向对不良资产、出险项目的投资,但在项目的挑选方面,要求住宅开发类项目已经走到破产程序,债权债务相对明确,或者是近一两年拿地开发的项目。当前特殊资产领域早已不是依靠传统的“打折、打包、打官司”的玩法,而转型升级为“重组、重整、重构”的“三重模式”,赚快“钳”的土壤已不复存在,特殊资产领域收益的实现更加需要参与者的专业能力以及坚守(关于不良资产/特殊资产领域投资欢迎在我们本周六的交流会上详细探讨,具体详见《20220730交流会:爆雷房企的项目处置与烂尾项目的盘活实务》)。
近来,产业、公募Reits领域也逐渐受到青睐。我国公募Reits起步与发展相对晚一些,目前主要是国央企发行了首单产品,一些有运营比较成熟的成规模产业园的民营企业往往倾向于去诸如新加坡等地发行公募Reits产品。如今一些投资机构的朋友谈到公募Reits、产业方向的投资总会两眼放光,有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毕竟我们已经逐渐发展到要“向存量要效益”的阶段了。选定有运营能力及一定规模的产业合作方,从前端拿地开发的增量融资,到后端运营孵化阶段的Pre-Reits投资,再到真正的公募Rreits阶段投资或退出,以此打造一个封闭的投资和退出路径在当下看来还是有一定的想象和规划空间。
在我们投资城市更新项目时,我们也明显感觉到地方政府对产业保留和产业引入的支持与渴求。一些投资机构的朋友反馈,原来有些同行因为市场行情的原因,打算短期内离开房地产行业去跨界“打劫”,但是,换了赛道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隔行如隔山。事实上,对产业、实业、科技类成长性企业的投资,短期内并不像以往开发类地产投资那样在短债思维下能够带来短期高收益。下沉到对实体产业的投资需要带着长期主义思维,真正的运营效益也需要在3、5年之后,在此期间对于投资机构而言,需要该投资机构完善自身对该行业的认知,也需要不断为该企业赋能,更需要去“坚守”。就目前我们创投板块的业务而言,通过几年的孵化,我们也与一些产业园通过共同搭建平台公司的方式,在协助企业进行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改造与升级、高新申报、政府补贴申请等方式孵化了一些企业。目前我们也在尝试对已经孵化成熟的园区内满足条件的企业提供股权融资、保理与融资租赁融资,并计划在未来条件成熟时进行资本市场规划与融资等等。
先破而后立,投资人在这波市场周期中接受了真正的投资者教育,行业的投资理念也逐渐向长期主义、专业化、标准化转型。金融投资行业的大环境容易让人浮躁,但是,经历过这波市场周期后,对于个体而言,更加需要带着“沉淀”的心态,不断夯实基本功,并把业务真正做扎实,实现真正的转型。
更多地产与城投平台融资项目的交流和合作欢迎联系西政财富和西政资本。
随着部分养老理财产品披露2022年上半年运作报告,养老理财产品的投资运作情况也浮出水面。去年底以来陆续试点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在今年上半年逐步建仓、投资布局,出现了多个“爆款”,收益率也普遍高于一般理财产品。拆解其资产配置架构发现原因有二:一是长期限、收益相对较高的非标资产成为养老理财产品重要投向,二是发行较晚的养老理财产品正好赶上股市反弹,获得超额收益。
收益高、波动低,表现优于普通理财
据南财理财通(https://gym.sfccn.com/)数据,截至8月26日,35只养老理财产品中有数据可查的30只养老理财产品近6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值为5.36%,明显优于普通理财产品表现,并且净值波动也相比普遍理财产品更小。
养老理财产品类型以“固收+”居多(占比60%)。收益率方面,混合类和“固收+”养老理财产品收益排名相对于同类型的普通理财产品更靠前。据南财理财通(https://gym.sfccn.com/)数据,截至8月26日,有数据可查的18只固收+养老理财产品的近6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值为4.74%,高于所有存续“固收+”理财产品近6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值3.33%;有数据可查的8只混合类养老理财产品近6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值为7.07%,高于所有存续混合类理财产品近6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值2.69%。
养老理财产品的波动率也明显小于同类理财产品,有数据可查的11只“固收+”养老理财产品近6个月年化波动性平均值为0.69%,低于“固收+”理财产品近6个月年化波动率平均值1.2%。有数据可查的4只混合类养老理财产品近6个月年化波动率平均值为0.8%,也低于混合类理财产品近6个月年化波动率的平均值3.42%。
配置长期限非标增厚收益
“养老理财产品收益表现优于普通理财产品,主要还是由于期限长的优势。”一家股份行理财子公司投资经理告诉记者。作为通常期限至少5年的长期限品种,养老理财产品给了产品管理人更多运作和发挥空间,相比短期限产品,养老理财产品在提高收益率方面无疑有更多便利和空间。
从具体理财产品来看,近6个月年化收益率排名前十的10只理财产品大多为光大理财颐享阳光养老橙系列和建信理财产品安享系列养老理财产品,其中光大理财颐享阳光养老橙系列产品为混合类产品,建信安享系列大多为“固收+”理财产品。由于养老理财产品去年底才开始试点发行,成立时间普遍较短,部分产品收益表现可能尚未体现出来,因此排名情况尚未能全面表现出产品收益高低,仅作参考。
养老理财产品近6月年化收益率排名前十(截至8月26日)
建信理财安享系列养老理财产品目前尚未能查询到投资运作报告,但从产品公告来看,多款安享系列养老理财产品在产品成立后逐步完成非标投资布局。比如安享固收2021年第1期在2021年12月16日成立当天就完成一笔非标投资,给广东华美集团有限公司提供一笔金额4.7亿、期限730天的融资;截至1月28日完成6笔非标投资,合计融资金额23亿。而该产品募集金额为50亿,意味着该产品将近一半的资金投向了非标资产(不考虑杠杆因素)。这些非标资产的期限较长,大多在2年左右和2年以上,意味着收益率通常相比短期限非标更高。
从上述理财产品非标资产的融资对象来看,吉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为江西吉安市的城投公司,其他公司除厦门象屿物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外,大多为民营企业。
建信理财并未披露这些非标投资的收益率,但从部分公司的私募债票面利率来看,这些非标投资的收益率可能不低。比如其中一个非标融资客户——深圳市星河投资有限公司2019年发行的期限6年的两只私募债,票面利率分别为6.3%、5.1%。吉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2021年发行的一只3年期债券票面利率为4.3%。而通常情况下,非标融资利率相比发债利率更高。
安享固收2021年第1期为建信理财发行的第一款养老理财产品,随后发行的几款安享系列理财产品也陆续投资了非标资产,并且非标融资客户也出现一些重合。安享固收2021年第1期提供非标融资的客户广东华美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星河投资有限公司,也出现在安享固收2022年第1期、安享固收2022年第2期的非标资产名单。深圳市宇宏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出现在安享固收2022年第1期、2022年第2期、2022年第7期三只养老理财产品的非标资产名单。
据披露,招银理财“招睿颐养睿远稳健五年封闭 1 号固定收益类养老理财产品”今年6月末投资非标资产的比例为25.27%。投资的非标也大多为期限一年以上的债权类资产,融资客户为蚂蚁消金、湖北交投、网商银行等。
权益投资博取高收益,设置平滑基金
除了配置长期限非标资产提高收益率以外,养老理财产品提高收益的“第二大利器”为权益类投资,建信理财安享固收类封闭式养老理财产品 2021 年第 1 期说明书显示,该产品 80%及以上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0%-20%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和金融衍生品类资产。该系列的其他产品的说明书也大多约定不超过20%的比例投资权益类资产和金融衍生品类资产。
由于养老理财产品求稳的需求突出,养老理财产品的权益投资普遍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博取相对高收益。建信理财安享系列理财产品说明书显示该系列产品采取的投资策略是目标风险策略、目标日期策略、CPPI 策略。其中目标风险策略将重点放在控制风险,目标日期策略则随着目标日期临近降低风险资产配置比例,CPPI 策略为一种注重保本的投资策略。
“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橙2028”投资经理此前接受采访时提到,该产品权益资产部分,采用了“倒U型”下滑曲线机制。在产品成立初期以积累安全垫为主要诉求,做好“倒U型”下滑曲线的前半段;在权益资产非理性下跌行情中审慎布局、逐步建仓、合理止盈,在综合赔率和胜率两方面选择投资机会和投资标的,积小胜为大胜。
从养老理财产品的运作报告来看,大部分养老理财产品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不高,光大理财的“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橙2028理财产品”2022年二季度投资报告显示,今年6月末“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橙2028理财产品”通过私募资管产品间接进行权益投资的比例为15.26%,该系列另一只产品“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橙2026 第1期理财产品”今年6月末通过私募资管产品间接进行权益投资的比例为14.38%。两只产品通过公募资管产品间接进行权益投资的比例均未披露。不过该系列产品说明书约定,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原则上不高于40%,其中,普通股市值敞口投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 15%,金融衍生品类资产持仓合约价值的投资比例不高于 20%。
“固收+”养老理财产品在权益投资方面更保守,“招银理财招睿颐养睿远稳健五年封闭 1 号固定收益类养老理财产品”今年6月末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为3.41%。
此外,养老理财产品大多设置平滑基金平滑收益,因此净值波动看起来更小。据公告,光大理财发行的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橙 2026 第 1 期、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橙 2027 第1 期今年3月份、6月份均支取了部分平滑基金,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橙 2027 第 2 期6月份也支取了部分平滑基金。
高杠杆或许也是养老理财产品收益相对较高的原因,由于养老理财产品大多为封闭式理财产品,产品杠杆可以高达200%。而开放式公募理财产品的杠杆水平不得超过140%。
(编辑:周炎炎)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你买的银行理财
收益怎么样?
昨天一早,在杭州钱江新城一家银行网点,市民俞先生向理财经理咨询理财产品收益情况。
“去年买了你们行里的7万元银行理财,6个月亏了300块,真是没想到银行的理财产品还能亏钱,今年你们理财产品收益会不会好点?不行的话我还是全部换成大额存单。”俞先生表示。
日前,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下称《报告》)显示,2022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较年初下降4.66%,是近六年以来理财规模首次出现超过1万亿元以上的降幅;去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09%,同样也是近年来较低水平。
平均收益率
是近年来最低
“往年买理财产品,多少多赚点,去年实在不理想,我买了5万元理财产品,半年赚了0.47%,100多块钱。”杭州的洪女士感叹,去年买理财买了个寂寞。
报告显示,2022年,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800亿元。2022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09%。
2022年全年创造8800亿元的收益是2016年以来最低水平。2.09%的平均收益率也是近年来较低水平。
2018年-2021年数据显示,2021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最高为3.97%、最低为2.29%:2020年,新发行银行理财产品加权收益率为3.93%;2019年,封闭式产品按募集金额加权平均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为4.44%;2018年,封闭式非保本产品按募集资金额加权平均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为4.97%。
赎回潮或导致理财规模下降
收益不理想,甚至出现亏损,直接导致投资者赎回银行理财产品。上文的俞先生,就在去年11月底将7万元银行理财产品全部赎回。
“那段时间我每天看收益都是亏,我想这样下去不行,还是及时止损吧。”俞先生说,那几天身边好几个买银行理财的朋友,都选择了赎回,基本上都是亏的。
2022年是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的元年,在这一年中,3月-4月份和11月,两次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回撤,引发不少投资者割肉离场,特别是去年11月由于债市大幅调整引发的赎回潮,让银行理财“伤筋动骨”。根据报告,截至2022年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27.65万亿元,同比下降4.66%。
“赎回潮对去年银行理财规模的下降有着很大影响,特别是11月份债市大幅调整,个人投资者恐慌情绪加剧,赎回理财产品的现象蔓延。”用益投资分析师告诉记者。
好在今年以来收益有进步
经历了去年的大幅调整之后,今年银行理财收益会不会回暖?
“最近收益还可以,记得是过年前开始好起来的,每天打开都是正收益,已经赚了700多了。”杭州的孔女士过年前买入了一只银行理财产品,最近收益不错。
实际上,1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已止跌“跳涨”。
“今年经济复苏大方向明确,预期相对乐观,整体市场或呈现震荡上行的走势。受益于此,银行理财收益大概率会有一个相对较乐观的预期业绩,整体可能会呈现小幅提升趋势。”用益投资分析师告诉记者。
在遭遇银行理财产品
亏损体验之后,
部分普通投资者
对保本保息的储蓄存款产品
更加青睐。
根据央行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去年居民存款破纪录,去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而今年开始,这样的趋势还在继续,央行披露的今年1月金融数据显示,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7900亿元。
存款的大幅度增加,和理财产品表现不佳有直接关系,发生在杭州魏女士身上的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近日,魏女士有一笔存款到期,又在咨询银行客户经理大额存单额度和利息情况。
“这么多年,从来没碰到买银行理财还能亏钱的,我弄清楚理财的风险之后,打算只做保本保息的存款。”她说。
手握15张存款单子
最高的一张70万元,
其余每张30万元
魏女士是一位80后,这几年,家里的钱都归她打理,这些钱大多数是以存款赚利息为主。去年7月份,魏女士尝鲜买了一款某国有银行180天理财产品,总计投入7万元。
没想到,魏女士的理财产品买进没多久就出现亏损,到11月份,更是碰上了由债市调整引发的理财破净潮,最多的时候,她亏了700多元,等她今年1月份到期赎回时,亏了近300元。
“以前哪怕利息低一点,多少总赚的,去年居然亏损了,虽然亏得不多,但心里感受总不太好。”魏女士告诉记者,之前也炒股买基金,但始终做得不好,基本上是亏多赚少,也不敢多玩,而看到银行理财产品亏损之后,她更是下定决心,从去年8月开始,陆续把闲钱都去做存款了。
“我的存款除了一张是70万元,其他全是30万元一张,都是一年期,分了五六家银行存。”魏女士告诉记者,目前手头总共有15张存款单子,总计金额在500多万元。
魏女士的一年期存款利息,票面利率在2%左右,不过,她告诉记者,碰到年底银行揽储,有个别银行会贴息揽储,比如某国有行,今年过年前给的一年期存款利息是1.9%,贴息0.9%,这样加起来一年期也有2.8%。
手握15张存款单子,每一张到期都能收到五六千元的利息,日常生活开支基本能覆盖。如果要出手买房,也不愁,无非就是损失一年期的利息。在魏女士看来,这是稳稳的幸福。
偏爱储蓄存款
理财投资者整体更趋保守
“我一个80后,怎么投资也这么保守了?”宁波的余先生,去年理财同样遭遇了损失,30万元买理财,一年亏损1%,近3000元没了。今年开始,他几十万元闲钱也全部买了大额存单。
不过,他也在反思,40岁还不到,难道就这么保守了吗?魏女士、余先生并不是个例,在2022年理财全面净值化元年,遭遇两次银行理财破净潮之后,普通投资者显示出更加保守的趋势。
近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从投资者风险偏好分布情况来看,2022年,理财投资者整体风格更趋保守。
“感觉去年大家都被市场教育了,投资理财的心理发生了变化,确实变得更保守,不光是我,身边的好几个朋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都赎回了理财,转向大额存单之类的安全产品。”杭州的李女士告诉记者。李女士去年也买了十万元银行理财产品,不过,3个月时间,亏了近700元。今年,她跟上文的余先生一样,手头的闲钱都买了大额存单。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近日在研报中表示,就本轮储蓄上行而言,主要有三个贡献项目,分别是日常消费减少、购房需求减弱和理财存款化。该研报预计,理财向存款转移,约为净存款增加贡献1万亿元。
(潮新闻·钱江晚报 记者 吴恩慧)
亿欧金融7月2日消息,宁波银行发布公告称,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收到《中国银保监会关于筹建宁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的批复》(银保监复〔2019〕第637号)。根据该批复,公司获准筹建宁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筹建工作完成后,本公司将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宁波监管局提出开业申请。
昨日,杭州银行宣布获准筹建理财子公司杭银理财,杭银理财成首家获准筹建的城商行理财子公司。
宁波银行于2018年5月26发布公告称,为了满足监管机构的最新要求,促进资产管理业务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本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主体地位,实现业务风险隔离,公司拟出资不少于10亿元,全资发起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初始注册资本拟定为不少于10亿元,公司持股比例100%。企业名称暂定为宁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该资管子公司将在监管批准的前提下,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引进战略投资者。在适当时机,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并在监管批准的前提下,可引进战略投资者。
2018年11月17日,宁波银行再次发布公告称,对拟设资产管理公司的名称进行调整,将原名称“宁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变更为“宁波银行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或“宁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变更后的名称以监管机构批复及工商登记机关核准为准。原方案其他事项保持不变。
据界面新闻统计,目前已有14家城商行披露设立理财子公司计划。相对而言,国有大行的建设动作目前最快。此前,建行、工行、交行3家理财子公司已相继开业,中行于6月28日公告称银保监会已经批准中银理财开业,邮储银行和农业银行方面也进入了筹建阶段。股份制银行方面,已有3家获批筹建,分别是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和兴业银行。
宁波银行年报显示,2018年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相继发,银行资管行业面临转型,公司积极把握机遇,提前部署,加快转型,为资产管理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一是加速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步伐,不断丰富产品类型与功能,先后推出活期净值型产品、封闭式净值型产品,逐步提升长期限理财的发行占比,持续推进合格投资者认证工作;二是实施区域布局策略,通过各类资产投放重点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需求,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三是加大投资研究力度,完善投研体系,深挖区域内优势发债主体,实现银企互惠互赢;四是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完善流动性管理体系,积极参与银行间和交易所回购市场,建立投前风险控制及投后跟踪排查机制,有效防范风险。
2018年截至2018年报告期末,宁波银行理财产品规模2594亿元,增长7.1%,净值型产品规模536亿元,产品转型稳步推进。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5/32492.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