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记得冬天每场大雪后最有趣的游戏总是“打雪仗”“堆雪人”.....红红的小手一番番捧起冰冷的雪,先是在场院里堆起一具与真人相仿佛的雪人身躯,然后再在地上滚出一个大大的圆圆的雪球作为雪人的头撞上去。接下来,便开始抓捏起一个个小雪球砸打雪人,继而再互相追逐、击打、嬉闹,直到身上汗流浃背,头上水汽蒸腾,仍乐此不疲。作为水的另一种形式的雪,能够变成“雪球”,主要靠的是雪粒本身所具备的“黏着性”,这种“黏着性”后来被人们认识、总结、理解和加工为“滚雪球效应”(在基督徒们那儿,则称之为“马太效应”)。
财富积聚的过程,某种意义上,正是一个“滚雪球”的量化合集化的具体体现。财富要增加自身的价值,通常必须由货品摇身一变而为商品,参与到商品流通领域里去“滚动”。而我们也都知道,雪球小,黏着的雪粒就少,体积的增长也就慢。反之,雪球大,黏着的雪粒就多,体积的增长也快。于是,“有多大的锅,便能烙多大的饼”。钱越多,资本越大,赚钱也就越快。
“股神”巴菲特十几岁时就深谙这个道理,他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所以,他一生所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资金做成恰当的雪球,在湿漉漉的长长的市场斜坡上进行滚动,终于滚成巨富。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很有一些精明的商人或企业家为了迅速发家致富,也深明必须学会利用别人的钱、国家的钱、银行的钱取得一个“制高点”,做成一个较大的“雪球”,再在商业的湿地上迅速“滚动”增值的道理。为此,他们中有些人甚至不惜借高利贷非法集资,或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贿赂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放贷..
房地产界还流行着一句术语,叫作“滚动开发”。顾名思义,也是和追求“滚雪球效应”分不开的。
我在赌桌上虽然没有看到,但也经常风闻有些赌客输钱输红了眼,常常不惜借“印子钱”。而有些玩家开始时在小牌桌上玩,未料越陷越深,眼见已很难有机会将输出去的钱赢回来,心有不甘,便决定转到大牌桌上去赌。那心态便是赌注越大,利润越丰厚的“滚雪球效应”在作怪。但很多人却忘了,或者不愿去想“赌注越大,风险也越大”的警示。然而,我得承认—-尽管很少,的确还是看到有赌客借由这样的途径“发迹”的。
有一个陈姓华裔男子,据说是来自香港,曾经在拉斯维加斯的扑克牌大赛中赢得过一百万美元的巨额奖金。他的经验便是从不在小桌子(赌注相对小一些)上赌钱,要赌便赌大的,玩的就是“心跳”。他的事迹甚至还在很多电视台上播报过,网上也有介绍,于是引得许多爱玩牌、想发财的年轻人,其中包括我女儿的几个同学都对他十分崇仰,将他视为是搏杀在另一处战场上的笑傲群雄的王者。而他本人,也很牛气,经常戴一顶棒球白帽,阴沉着脸,横着脸上的肉,在赌场内的VIP牌桌上人模人样地运筹帷幄,斗智斗狠。只是发牌员们都不喜欢他,那原因是他不仅输钱时,便是赢钱时也经常找发牌员的碴,而且——几乎从来不给小费。但“人算不如天算”,后来我听说姓陈的在赌桌上也遭遇了几次“滑铁卢”,有一次一晚上就输掉三十万美金。“滚雪球”得来的百万家产有一天也终于雪化冰消,不见踪影。这让我想起儿时冬日里堆起的雪人,常常并不需要等到来春,只消遇上几个无风的艳阳天,很快也就消融得只剩下一地的水迹了。
艾利斯.施罗德《滚雪球》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够湿的雪和一面够长的山坡。如果你找到正确的雪地,雪球自然会滚起来,我就是如此。所谓滚雪球,我并不仅仅指赚钱,在认识世界、结交朋友的时候同样如此”。——沃伦.巴菲特
读了《滚雪球》,我期望找到巴菲特能够成功的逻辑。滚雪球只是外在的表现,为什么巴菲特可以滚雪球,也许成功的原因各异,但是总有成功的基本逻辑,也就是滚雪球的秘密。
1、对赚钱的无限渴望
巴菲特最大的爱好就是赚钱,没有其他兴趣爱好,对爱人和孩子也不是很关心,他沉浸在自己的赚钱世界里。这不仅仅是他开始投资之后,而是从他作为一个孩子就开始,为了赚钱,一个10多岁的孩子可以早上4点就起来去送报纸,不是为了生存,因为他爸爸是国会议员,他家里也有爷爷一辈留下的产业——杂货店。他动用各种心思去承包下一片送报的区域,并研究如何提高送报的速度。他喜欢看到钱的增长,无论是看得见的货币增长,还是金钱的数字增长,赚钱的目的不是消费,他没有多少消费的欲望和需求。
巴菲特说“人们行事的一大问题在于,他们是拥有‘内部记分卡’还是‘外部记分卡’。如果‘内部记分卡’能令你感到满意,它将非常有用”,内部记分卡就是关注你的内心和需求,外部记分卡就是关注外界怎么看你。这取决于个人的性格,以及父母小时候的教育方式。
2、实践、实践还是实践
巴菲特从小就开始去赚钱,而且有想法就去实践,最简单的是送报纸,想赚钱就去行动。他发现弹珠游戏可以赚钱,你利用送报纸赚的钱去购买二手的游戏机,然后说服理发店老板,把游戏机放在理发店里面,让客人在等待的时候投币玩游戏,然后他与理发店的老板分成。他与同学合作收集二手的高尔夫球,处理之后,进行售卖。
其实每个人都有赚钱的欲望,区别在于第一是否去实践,第二是否坚持一直去实践。传统的理念是读书学习考大学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如福建福清、浙江温州、广东潮汕等这些注重经商的地方或者家庭就是在经商的孩子,读书学习考大学之后是为了更好的经商,甚至也不用考大学,上学是为了开拓视野,拓展人脉,所以他们更喜欢送孩子去国外的私立学校读书(有些只要交钱就可以读),然后上学期间就开始折腾做各种不同的生意赚钱,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空想主义是赚不到钱的。
3、一套价值理念基础上的自律
巴菲特的思想沉溺于严谨的哲学追求,投资理念受本杰明.格雷厄姆的“烟蒂”哲学的影响最大,并逐渐接受了菲利普.费希尔以及查理.芒格的“大生意”哲学。
所谓“烟蒂”,就是在市场上寻找被严重低估的资产并买进,早期主要是还没有公开上市的小企业的股份,他不大愿意购买已经公开上市的股票。“以生意终结时而不是可以继续生存的价值作为判断基础,巴菲特倾向于不时地推测数学概率,而后得出不可避免的结论(通常是正常的):如果一件事情可能出错,它就真的会出错。这种思维方式,就像谚语中说的‘双刃剑’,这让巴菲特成为一个有才华的悲观、宿命的梦想家”。
所谓“大生意”哲学,就是芒格“关注公司无形资产方面的内容:它的经营管理水平,品牌的持久性,如果有公司想和它竞争需要些什么等”,即公司未来的成长潜力。
4、可以执行的社会环境
巴菲特起初建立了十几个合伙公司,大多是亲戚朋友的钱,委托他来投资。这种合伙方式在我们目前的环境下不可行,合伙企业投资股市所获得的分红适用20%税率,而出售、转让股权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当然我们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方式,比如私募基金产品,个人类似购买基金的方式入股。
巴菲特通过购买股票,实现控股,并通过董事会控制一家企业(主要是私营企业),主导更换他看好的企业经营人。“巴菲特知道,自己想和这种为了去数厕纸张数(注:听到对手谈论采购的厕纸的价格比自己的低)而离开黑领结宴会的人共事。这样的家伙也许会蒙蔽桌子对面的人,但永远不会欺负自己的合伙人”,这是他选择经营人的价值判断标准。
还有允许私营企业经营金融业务,比如保险公司,在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中,保险公司起了关键的作用,提供用于对外投资的源源不断的浮存金。“从总体来看,巴菲特投资的伯克希尔、多元零售公司和蓝筹印花公司真正的价值在于两点:第一,自我平衡的经营模式——将浮存金转回到控股公司,以便它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内部反应和调整;第二,组合的力量,因为浮存金和投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翻番”。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409/52872.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