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展示其经济崛起和股票市场的强大潜力。从“崇明鸡”到“全球巨头”,中国A股市场的发展历程充满着坎坷、探索和辉煌,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A股市场还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小市场,其中充斥着各种投机和不稳定因素。当时的中国经济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内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与此同时,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寻找曲线救国的方式,于是“崇明鸡”等投机行为应运而生。
“崇明鸡”作为中国A股市场早期的代表,象征着投机与风险并存的时代特点。投资者们抱着快速获取财富的心态,不顾基本面分析,通过炒作股票价格来获利。然而,这种短视的投机行为最终导致了市场的剧烈波动和不稳定。
然而,中国政府迅速意识到了股市的重要性以及其潜在的经济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逐步完善资本市场法规,加强监管体系,推动A股市场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2001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在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为市场的监管提供了更加专业和有力的支持。
进入21世纪,中国A股市场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2007年,中国A股市场迎来了历史性的“牛市”,股价飙升,投资者热情高涨。然而,随后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了严重的冲击,A股市场也不幸受到波及,股价大幅下跌。这一事件暴露出中国A股市场在风险管理和市场调控方面仍然存在的问题。
尽管遭遇了挫折,但中国政府没有放弃对A股市场的发展和改革。相反,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促进了市场的健康成长。2014年,上海-香港股票通道开通,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进入中国A股市场的途径,加强了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2019年,MSCI首次将中国A股纳入其新兴市场指数,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中国A股市场的崛起也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结构升级。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成就,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者。一系列支持国内创新和技术升级的政策措施,使得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这也为A股市场的投资提供了更多机会。
如今,中国A股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仅次于美国。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壮大,中国企业的全球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中国A股市场。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继续推动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提升市场的透明度和健康发展。
总结而言,中国A股市场的崛起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典范。从早期的投机泡沫到现在的全球投资热点,中国A股市场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但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中国A股市场有望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球投资者带来更多机遇。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当日跌幅高达22.61%,创下1914年以来的美国股市最大单日跌幅。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一”很快就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崩盘。跟以往股灾不同,现代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以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在1987年股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催化剂作用。因此,1987年股灾被称为是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股市崩盘。
(一)
1987年10月19日全球股灾爆发前两周,美国股市就出现了混乱。10月7日上午美国公布贸易逆差数据,不及市场预期。股市开盘30分钟之内,道琼斯工业指数直线下跌。此后一周,美国股市在恐慌中一直不断下跌。每个市场参与者都有预感,10月19日周一股市再次开盘时会更加艰难。
黑色星期一终于来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一开盘就被大量卖出指令淹没,芝加哥标准普尔500指数开盘第一笔交易就下跌7%。1987年10月19日收盘时,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508点,跌幅22.61%,创下1914年以来的美国股市最大的单日跌幅。全球股市遭到重创,中国香港地区股市关门一周,东京、伦敦等股市暴跌,瑞士、法国、荷兰、比利时、新加坡、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等国股市都受到巨大波及。
1987年全球股灾发生之后,美联储很快就表态准备好金融系统的流动性支持,保证市场流动性,以此提振市场信心。全球股市余震大概持续两年左右,才逐渐恢复到1987年股灾前的高点。
(二)
1987年全球股灾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宏观上,美国股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了一轮牛市,大量国际游资进入,股市泡沫化趋势明显。微观上,20世纪80年代在金融技术创新推动下,金融衍生品不断出现、机构投资者不断发展以及基于量化模型的程序化交易日益流行,这些因素汇合形成了一股刺穿股市泡沫的巨大力量。
首先,1987年股灾之前美国股市价格上涨速度要远远超过实体经济上涨速度,为日后股价暴跌埋下隐患。20世纪80年代美国股市在低利率、低通胀、货币宽松等因素的影响下,迎来了一波牛市。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84年8月底的1224.37点迅速上升到1987年8月底的2662.95点,上涨117.5%。从1983年至1987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速在4%左右,可见美国股市增速要远远超过美国实体经济增速,美国股市泡沫化趋势明显。
其次,机构投资者的快速增长以及程序化交易策略的流行成为1987年全球股灾的催化剂。20世纪80年代金融市场发生了两个结构性变化:一是市场参与主体的变化,机构投资者超过散户成为最重要的市场投资者。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数据显示,1980年至1990年美国货币型共同基金增长18倍,股票型共同基金上涨10倍。二是程序化交易的流行。所谓程序化交易就是基于计算机模型形成的量化投资策略。当股价下挫时,相似的量化投资策略会使得短时间内出现同样的投资策略。就好像一个坐满观众的剧院里突然着火,观众都会选择纷纷争先离场,生怕被困在剧院。1987年全球股灾中雪崩式的抛售指令将近75%是来自机构投资者,巨量的卖出指令甚至让交易系统不堪重负、出现故障。
最后,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使得1987年美国股灾迅速演变成全球股灾。1987年10月7日美国公布的贸易逆差数据不如市场预期引发市场抛售股票的原因在于:外汇市场担心美元贬值,开始大规模抛售美元。而市场由于担心美元走软迫使美联储加息,进而压低美国国债价格,交易员们又纷纷致电伦敦,要求在纽约市场开盘前抛售美国国债。大量抛售将美国长期国债利率推升至两年内新高,略高于10%。对于一直处于动荡的股市投资者来说,在承担着暴跌暴涨风险的同时,如果还无法确定能拿到超过10%的收益率,那为何不考虑出售连续下跌的股票呢?1987年股灾前几周美国股市就出现大量抛售,在一轮轮抛售中基于金融衍生品的投资套利模型又加速了这种恐慌。美国国内不同市场之间的联动叠加上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使得美国股灾很快波及全球,最终演变成1987年全球股灾。
(三)
1987年全球股灾作为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过去的机会,也为我们提供了审视未来金融发展的新视角。
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1987年全球股灾充分说明,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需要加大推动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另一方面,要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重点关注科技创新型企业,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可以通过建立风险补偿和激励机制引导资本市场对处于重点领域、前沿产业等科技创新型企业进行资金扶持。
把握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期货、期权等衍生品的出现对提高市场效率有积极作用,但是也应看到金融创新如果在监管真空中野蛮生长,会给金融体系带来巨大挑战。一是坚持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过于复杂的金融创新产品设计容易异化到“以钱生钱”的自我循环中,要及时识别创新产品的金融属性,避免杠杆率过高引发泡沫。二是针对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如算法趋同等问题,监管部门既要保证公平竞争、鼓励科技创新,又要防止无序扩展和野蛮生长。三是逐渐缩小监管科技手段和金融行业数字化水平的差距,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为金融监管提质增效。
建立协调合作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针对现代金融业发展特点,一是不断完善金融市场运行系统,加强金融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市场之间的信息分享和金融监管平台,打通信息孤岛。二是开发智能化风险分析工具,完善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制定处置系统性危机的应急预案以及止损方案。三是金融政策要跟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紧密结合,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信息共享与政策协调机制。四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既要加强风险源头管控,防止金融风险交叉传染、扩散,又要积极参与全球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共同营造有利于各国发展的宏观环境。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408/52275.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