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第一股民”之称的资深股民杨怀定于2021年6月13日凌晨去世,享年71岁。与“第一股民”的称号相比,人们更喜欢叫他“杨百万”,草根、朴实、不造作。
1988年,38岁的杨怀定辞去上海铁合金厂当仓库保管员的公职,怀揣着两万元积蓄作为本钱,利用"时间差"和"地域差"做起了国债买卖,赚了一百多万,后又投身股市,成为股票市场的风云人物。
说起“杨百万”的炒股秘诀,他曾斩钉截铁的表示:“看报纸!”
扔掉国营企业“铁饭碗” 国库券发家
1988年4月,在上海铁合金厂担任仓库管理员的杨怀定一气之下辞职。此事缘起当年春节前后,工厂仓库丢失了一吨多铜材。因妻子承包的电线厂所用原料正是铜材,于是杨怀定成了重点怀疑对象。
无故蒙冤,心有不甘,杨怀定在仓库仓库蹲守了一个月,终于抓到嫌疑人。自证清白之后,杨怀定负气辞职。至于辞职的“底气”,该人士称,这主要来自于一笔亲戚的金钱馈赠。按当时的银行利息,这笔资金每月产生的收益已超过了当时杨怀定36元的月工资。
杨怀定选择倒卖国库券,也有些传奇。
这源于一次去杭州存钱,在火车上与几位陌生人的一番攀谈。但无论哪个版本,在倒卖国库券作为“第一桶金”这点上,坊间没有任何争议。1988年春,国库券转让从我国7座城市开始试点,逐步增加到在61座城市放开,并出现异地差价。
那时国务院有文件,规定国库券不得低于面值买卖,但各地执行情况不一。上海执行得最好,交易从没有低过面值。也正是这一点保证了杨百万国库券异地买卖的价差。当时,有些地区的国库券交易价格与上海相比差价最多超过10元,利润极其丰厚。杨怀定不分昼夜地乘火车在全国跑,他总结出经验,越是经济落后的地方,国库券越便宜。
在复利效应下,短短几个月,杨怀定就拥有了百万家产。这在当时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那时上海银行国库券日成交额约70万元,而杨怀定一人就占去了1/7。
“我实际上赚的就是这个政策的钱。”一直以来,杨怀定从不否认发家致富沾了政策的光。因担心背上“投机倒把”的帽子,杨怀定主动要求到税务局纳税。后来报纸也报道了,并说公民的纳税意识在提高。
投入股票市场 活跃在一线的“常青树”
在国库券捞到“第一桶金”的杨怀定在股市上亦有传奇。
“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的第一天,我一个人独揽了交易量的一半,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当时,杨怀定坚定地认为,国家设立证券交易所,一定会有大发展,他没有理由不积极参与。杨怀定入手的第一只股票是“老八股”之一的“真空电子”。那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只有8只,所以称为“老八股”。
从炒国库券到炒股票,每次进出市场的资金均达上百万元,故“杨百万”这个形象称号也在市场中传播开来。在那个万元户还很稀缺的年代,杨百万算得上是真正的“牛散”。
杨怀定的投资之旅并非一帆风顺。1993年,他也曾有一天亏8万元的经历。然而,他的“股神”大名也是在此时扩大起来的。当时,整个A股市场气氛非常热烈,沪指从400点一路上涨至1500点。而在这种气氛中,很多人看多认为沪指会涨到1800点,但杨百万选择在1500点抛售,从而一战“封神”。
在早期炒股大户中,杨怀定也是“常青树”般的人物。上海的第一代股民中,曾经有8位“大哥级”人物受到股民追捧,被称为“八大金刚”。然而,经过几轮牛熊洗礼,就仅有杨怀定仍活跃在一线。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早期大户很多败于股灾不同。杨怀定变成杨百万后,他买了5套房子。此外,学历不高的他还先后出版了《要做股市赢家》等5本专著,并和儿子一起开发出了“杨百万决策操作系统”软件。
自述成功秘诀 看报看报还是看报
杨百万曾经这样说:在证券市场,一个人成功与否,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所谓时势造英雄,一定要市场发展了,投资者个人才能发展。
回头看,杨百万一开始的投资,就是很朴素的利率因素,抓住了国债的投资机会,只是当时大多数人都没有这种意识。而他的先知先觉,是从“看报看报再看报”中得来的。
杨百万在《平民投资家———听杨百万讲投资的故事》自述到:1989年我在《中国金融》的一篇文章里看到,由于保值利率的提高,信用社及银行把几十年的盈利都贴进去了,面临亏损的边缘。我从中捕捉到利率即将下调的信号。那时我看报纸很认真的,订了70多份报刊。
20年前,杨百万订了70多份报刊,通过学习,他往往能够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当时他说估计计利率要调低,可以买点股票放好。结果不多久就宣布利息调低。很多人认为他有内幕消息。杨百万说:“我有啥背景。我分析出来的。我订了70多份报刊,很认真地阅读。”
现在的股市与20年、30年前相比,已经有很大不同,随着中国股市规模快速扩张、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以“杨百万”为代表的一批个人大户开始逐渐退出中心舞台。但学习,依然是现在每个投资者必须做的功课。
杨百万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我死了,请把我的骨灰撒到各个证券交易所门口。
有人评价道:杨百万后半生都献给了中国股市,因为他的百万名号,多少人在那个年代追随着他的百万之梦进入A股,才有了今天上亿的散户为A股做出的卓越贡献。
来源:新华社、中国证券报、新浪财经、新民晚报
文 | 雷达财经,作者 | 张凯旌,编辑 | 深海
“我又不是杨百万,买了就赚。”1994年香港一部名为《股疯》的电影中说出的这句台词,揭示了“中国第一股民”杨怀定在股市中的地位。
杨怀定生于1950年,曾于1988年辞职下海,通过国库券买卖收获人生第一桶金,并在当年迅速如法炮制,完成了一百万的财富积累,由此也得名“杨百万”。2013年时,其表示自己在股市已有2000万元财富积累。2021年6月13日,据东方网报道,杨怀定已于凌晨去世,享年71岁。
“杨百万”的外号出名后,杨怀定借投身股市,成为了中国证券发展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散户”,其故事也在被美国《时代周刊》等媒体报道后遍传海外;1998年,杨怀定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改革开放20年风云人物”;2000年,杨怀定以初中毕业生的身份走上了北京大学的讲台,为研究生和MBA讲授证券市场的理念和实务。
此外,杨怀定还为万千股民留下了诸多名言警句,如“炒股要有平常心,知足方能常乐,不能太贪”、“股市中不比谁赚得多,而要比谁活得更长、更潇洒”等,不过至今仍有众多股民免不了“杨百万进去,杨白劳出来”的尴尬亏损。
在行业人士看来,杨百万的那个让散户热血沸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其故事有时代背景下的传奇性,但A股已今非昔比,机构已主导A股行情,主流资金越来越具话语权,而广大散户正在逐步退出市场,流动性差、低成交量个股正大批涌现。
其实,杨怀定也不是杨百万的本名,他的原名是杨怀新。
1950年,杨怀新出生于江苏镇江,初中毕业后曾在上海铁合金厂当过工人,后来又当了仓库保管员。
1988年,上海铁合金厂一吨多的铜失窃,主管仓库的杨怀新被怀疑监守自盗,一度被警方找去谈话。虽然后续经调查,偷窃并非杨怀新所为,但经此一事杨怀新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自己是带着羞愤的心情辞职下海的。“你这么栽赃我,还说为了对我负责,如果小偷没抓住,我不是要背一辈子黑锅了?”
从工厂的大门走出后,杨怀新盘算着一定要做一番让人尊重的事业,不能再让人瞧不起。于是他更名为杨怀定,意为“改变命运,改变自己,怀定了对改革开放的希望”,并开始尝试从报纸中找寻致富之路。
“我当时订了73种报纸,4月21号正好看见上海的《解放日报》上登了中央确定4月21号开放国债交易市场。”杨怀定称,根据他自己的计算,当时的银行利息是5.21%,而国债利息则比银行多出了十个百分点,以自己的2万元存款来算,每年利息差可以多出2000元,按照自己51元的月薪,需要三年多才能挣到这个息差的钱。
2万元在20世纪80年代可谓是一笔巨款,作为对比,198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181.4元。不过有关该资金的来源则众说纷纭,有报道称是杨怀定在铁合金厂打工的同时,通过承包一家乡镇企业的销售业务所得。
国债开放交易的当天,看中其高昂收益率的不只有杨怀定,市民们纷纷涌入购买,这也导致国债的收益率下降,价格上涨。“下午买进价变112块了,我两万块赶紧卖给他,一天就挣了800块收益,那我不是一天就挣了一年的工资吗。”
利用国库券挣到“第一桶金”后,杨怀定很快发现,试点国债交易城市的国库券出现了价差。
据杨怀定所述,当时国库券行情属于国家机密,自己在上海图书馆翻看全国各地的党报时,发现安徽合肥当日国库券开盘价94元,收盘价98元,便连夜赶去合肥,一个来回2万元的本金就变成了2.2万。
资料显示,彼时国家选择了7座城市作为国库券的试点城市,但由于各个城市间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一些试点城市的银行为了周转资金,会以低于面值(100元)的价格出售国库券,从而导致不同城市间的国库券出现套利空间。
在业内人士看来,杨怀定利用了当时市场制度落后的机会。在国家尚未建立起全国联通的交易市场的情况下,各地挂牌价的差异给了杨怀定等市场嗅觉灵敏的投资者机会。不过杨怀定这类投资者,也侧面推动了央行建立国库券交易信息全国联网的进程。
最初,杨怀定在上海、合肥之间来回跑,复利效应下,两个月赚到10万元。随着试点城市的扩大,杨怀定的足迹遍布全国。由于国债价格上涨速度快,急于获利的百姓纷纷套现,这也让一些启动资金不足的银行把拿着大笔资金来买国债的杨怀定当成了“救星”。
不到一年的时间,杨怀定的本金迅速膨胀至过百万元。因为当时个人异地取款十分困难,杨怀定只好用箱子装着几十公斤的现金或者国库券往返多地,甚至还请到警察作为自己的保安。
“当时公安局的保安公司在那里看,一看我拿这么多现金,就主动跟我讲,我们送你回家,为了安全。回家以后我问他们,聘请他们可不可以,他们说可以,每个月每个人是600块。”
杨怀定表示,雇保安后,《解放日报》很快刊文称,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百万富翁,聘请了上海市公安局的保安公司当保镖。“杨百万”因此声名远播,甚至引起过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的关注。
“国库券”事件,让杨怀定成为了第一个从事大宗国库券异地交易、第一个从保安公司聘请保镖、以及第一个主动到税务部门咨询交税政策的个人。而这只是他传奇生涯的开始。
国库券并不是长久之计,随着其价格的上涨,套利的空间越来越小。此时杨怀定将目光投向了股市。
“我看到一篇文章说,由于保值利率的提高,信用社和银行把几十年的盈利都贴进去了,处于亏损的边缘。我感觉到这是利率即将下调的信号,决定抛掉国库券,买进股票。”
1986年,上海股市时隔37年重新开盘;1990年12月,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交所正式开业,最初沪市仅有7支股票,即飞乐音响、飞乐股份、电真空、延中、申华、爱使、豫园,半年后又上市一只兴业房产,人称“老八股”。
其中的电真空,正是杨怀定的第一个投资标的。“我第一次买入电真空,面值100元,当时跌到91元。半年后股票开始暴涨,电真空股价涨到800元。”
高点抛售后,杨怀定净赚150多万元。没过多久,电真空又跌出了下一个机会。至上交所开业时,电真空的价格已跌至375元,结果交易所开业第一天,电真空成交1000多股,杨怀定一个人买进了500股。后来电真空股价一度飙升至2500元,杨怀定在2300元左右时抛掉,再次大赚一笔。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上交所开业两年后,中国资本市场就遭遇了自开市以来的最大熊市,上证指数仅仅历时半年,就从最高1429点暴跌至最低386点,跌幅逾70%。历时三个月反弹至1558点后,又在一年半后跌至325点,跌幅超77%。这期间,杨百万也被套了。
杨怀定曾在鲁豫有约中称,“我认为跌的差不多了,400多点就买进去了,没想到它又跌到320,这一下就跌了百分之三四十。就在我绝望的最后一天,1994年7月31号,我把最后两万块都打进去了。8月1号,证监会主席宣布三大救市政策,股市一下涨回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进场如此准时的背后,是杨怀定事先得到了“内幕消息”。
杨怀定曾透露,“就在救市前的一个礼拜,交易所通知我去开会,说中央要来人。会上讨论如果出什么政策,股市会怎么样。我听完了以后就回家打股票,人家以为我分析能力特别强,其实开过会的。”
不久后,杨怀定又成功在大跌前逃顶。经此一役,杨百万的名声彻底在江湖上打响,20世纪90年代末,杨怀定频繁应邀在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云南财经学院等高等学府演讲,还曾登上中央电视台,并在沈阳财经学院担任了十年的专职教授。据他自己所述,1996年开始,几乎每周都要赴全国各地讲课。
“不做死多头,不做死空头,只做坚定的‘滑头’;低吸高抛、抄底逃顶,见好就收,落袋为安乃真英雄。”这是杨怀定在股市留下的名言之一,也是他操作时坚守的信条。
2000年,杨怀定登上了北京大学的讲台,这也被他视为是一段最为荣耀的经历。“我学历是不高,但我不断地在学习、升华、提升自己,有时候学历并不是障碍,但是一定要学。”
据悉,上海的第一代股民中,曾有8位大哥级人物受到股民追捧,被称为“八大金刚”。然而经历几轮牛熊的洗礼后,仅有杨怀定仍活跃在一线。
2001年,上证指数创历史新高地来到了2200点,杨怀定抛售后,在长达四年的时间内再未入股市。而上证也没有“辜负”杨怀定的预判,在2001-2005年期间震荡下跌,走出近乎腰斩的态势。
“如果我死了,请把我的骨灰撒到各个证券交易所门口。”杨怀定曾如是说道,足以见得其对股市“深沉的爱”。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怀定开始将生活的重心从股市的操作转移到了与股市相关的其他方面。
据媒体报道,杨怀定的家和证券工作室,位于上海市闸北区的一所环境优雅的住宅小区里,工作室里都是跟着“杨百万”学炒股的股民。在他的办公桌上,同时摆放着三台笔记本电脑,一台记着股市大盘的走势,两台监控着他所关注的股票行情,时时提醒学员要注意的情况。每天早上股市开市之前到达工作室上班,3点股市闭市后下班。
到了双休日,他会接受全国很多地方的邀请,飞到各地做讲座。
此外,为了纪念股市之家,杨怀定给自己的孙子起名为杨熙(上海话谐音杨线,意为阳线),小名叫涨停板。
他还先后出版了《要做股市赢家》等5本专著,并和儿子一起开发出了“杨百万决策操作系统”软件。
“我最近写了五本书,里面有这么几句话:股市看上去门槛很低,人人都能进,其实门槛是很高的,它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只有留级,永远没有毕业。”2009年,杨怀定在接受《财富人生》专访时提到。
雷达财经注意到,杨怀定行走股市江湖二十余年,也曾因提醒风险或建议底部建仓受到诸多非议,但对于其个人,最大的争议则是集中在中石油和其开发的决策软件上。
2008年有报道称,杨怀定因全仓买进中石油被套,虽然该说法此后被本人辟谣,但杨怀定还曾表示,要将中石油传给孙子,“今年他才5岁,等到20岁需要用钱时,这几千股说不定能给他带来一大笔钱。”
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杨怀定的计划怕是要落空了。2021年6月15日,中国石油报收5.23元,股价已多年未有起色,自上市以来跌幅逾85%。
另据天眼查,2002年12月,杨怀定和儿子一起创立了上海杨怀定软件科技公司。次年“杨百万炒股软件”跃入公众视野,每套软件售价不菲。杨怀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把多年积累的许多特有指标编入软件中,反映其看股、选股、炒股的思想。不过此举也被网友质疑是另一种形式的“割韭菜”。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年过六旬的杨怀定称,“比起当年的2万块本钱,今天我股市的2000万,资产增加了1千倍。”但以此计算,杨百万的收益并不及徐翔、林园、“炒股养家”等著名牛散。
对此,胡杨基金张凯华表示,“杨百万是投机者的极少数幸存者,他离开了我们,是一个时代的结束。现在已经进入机构时代,散户退场是历史趋势,机构主导市场,必须告别投机,长期价值投资伟大企业,才能像巴菲特一样成功。杨百万后期没有与时俱进,有点遗憾。”
乔戈里资本牛晓涛则称,“杨百万的那个让散户热血沸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机构已主导A股行情,主流资金越来越具话语权,而广大散户正在逐步退出市场,流动性差、低成交量个股正大批涌现。”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404/49219.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