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问题_股票知识问答_股票黑马推荐_问股网_在线诊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能炒股的手机是哪一款呀 能炒股的手机

发布时间:2024-03-17 01:07

这几年手机厂商喊得最多的是什么呢?是高端。各家实现高端化的方法是什么呢?堆料。

像更大的摄像头,更快地充电,更好的屏幕,更强的性能更独特的外观等等,虽然堆料几乎做到了极致,但是边际效用却非常明显,反而还造就了一大批的钉子户。

当然产品力的提升乏力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疫情影响,大家的换机速度明显放缓,能凑合用就凑合。在传统直板手机身上没有找到的增长点后,各家都把目光瞄向了折叠屏,正好折叠屏出现的时间节点与5G的爆发节点几乎是前后脚,都在疫情时代来临之前,所以本来一个绝好的手机销量暴涨时机,改变手机形态和升级网络制式二重奏的情况下,市场却并没有像iPhone4发布和升级4G网那样给手机厂商带来换机红利。

全行业销量暴跌,折叠屏会引领后疫情时代的换机潮吗?

5G网络升级对手机销量的影响变得非常小,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不少4G产品在5G时代热销的奇观。究其原因,5G并不是一个能推动大家换机的要点,软件端缺乏5G杀手级应用,更难的是在技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各个厂商在手机上都只是做加减法和技术正常迭代。甚至有的厂商套娃加上更换元器件,就能造出一款新产品,试问这样的产品充斥市场,消费者会主动买单吗?

技术创新上的不足,让大家自然关注更低,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手机销量下降,根据信通院的数据,今年1-5月份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爆降27.1%,其中国产品牌更是下降30%。几乎下降的都是国产品牌,各家纷纷砍单减产20-30%,预计今年减产的手机接近2亿部,几乎相当于减产了一个top5级厂商去年一年的销量。下游减产则更导致上流供应链缩紧,供应链缩紧之后,研发会不会受到影响,大家应该也能想到。

任正非都告诉我们,接下来这几年都会很困难。作为行业老大的三星,库存也接近5000万台。但是在这个时候逆势上涨的产品却是价格并不便宜的折叠屏,主流品牌几乎都出了自己的折叠屏产品,甚至已经完成了好几次迭代。各家不仅仅是用折叠屏产品炫技,而希望借助折叠屏产品盘活整个手机市场,寻找到新的增长点。根据Omdia的报告,2021年折叠屏手机销量就达到了900万部。

折叠方式选横折还是竖折,市场究竟会选择什么?

这个时候谁的折叠屏做得好,卖得好,谁就更容易获得市场的青睐。但是折叠屏能否掀起一波换机潮?折叠屏的问题解决了吗?折叠屏已经做到能正常使用了吗?首先我们挑一些市面上的主流折叠屏产品了看看情况,目前的折叠屏产品分为横折和竖折两类,大家的关注点更多的集中在横折产品上,而横折产品目前最轻的也是250g以上,体积当然更没法说,折叠后1厘米以上的厚度,就是一块随身小砖头。

机身厚重是其一,而折叠屏在长时间使用之后,折痕会更深,至于能到哪个程度就“因机而异”了。当然性能发热上,除开始跑分那一小会,长时间的性能释放都相对比较保守。折叠屏的出路似乎看起来并不鲜明,离成为主力机还有很远。

还有一类折叠屏产品,就是由moto在2019年11月发布的moto razr竖折产品。作为首发竖折产品的moto,给了行业一个新的选择,后来三星华为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竖折产品。三星开启了Z Filp,华为出了P50 Pocket,moto作为这个屏幕形态的引领者,经过几次产品迭代之后,也推出了自己的新品moto razr 2022,声量没有像其他的折叠屏喊得那么响亮,但是市场表现却很不错。

在折叠屏在成为主力机的路上,解决折痕将是关键

折叠屏究竟能不能成为主力机呢?其实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屏幕,更直接地说是解决屏幕的折痕问题。以正常的使用习惯,每天开合上百次都很正常,平时不用的时候都会折叠形态放在兜里。

在这里我们也能见到横折产品和竖折产品上的一些差距,因为体积的原因,横折屏幕有更大的位置留给屏幕折叠后的弯折区,使其的弯折幅度更小,这样屏幕的折痕也就更小,就像我们折纸一样。

而竖折产品则没办法留出足够大的位置来安放它,所以就会导致竖折产品的折痕会相比横折产品更大。这也是竖折产品目前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竖折屏产品虽然并不多,但是却占了2022年Q1季度70%的折叠屏销量,解决掉竖折屏幕的折痕问题的产品市场表现上一定不会差。

moto razr 2022的在销量成绩其实原因也不复杂,就是解决了屏幕的问题。面对友商竞品那不忍直视的折痕,moto razr 2022搭载的第三代星轨设计能让屏幕在有限的竖折空间内拥有更大的折叠空间,这块屏幕的R角曲率到达了3.3毫米,在目前的这些折叠屏当中是最大的,自然折痕就会更浅。moto称其为准镜面折叠,也就是几乎接近镜面的效果,这算是打通了竖折产品的最后一公里。

解决掉屏幕问题的moto razr 2022打开之后,没有横折产品那么宽大笨重,反而更多一份精致从容。如果将折叠屏产品比作是人,那么横折产品更像是一个身材臃肿的暴发户,四处宣扬着自己的不同,深怕别人看不见。而moto razr 2022更像是翩翩君子,初一看并没有太过于耀眼,但是开合那一瞬间就显露出不凡。

这也是为什么我个人更倾向于竖折产品的原因,大家都在摇旗呐喊着,横折产品打开之后屏幕面积更大,显示的内容更多,能当作平板使用,甚至还喊出来了生产力这样的词。可是反过来想想看,这不是任意一个大屏都能做到的吗?比如说大屏观影,看文档,创作内容,甚至是看股票,换了平板或者笔记本都能做到,甚至体验会更好。

但是在横折屏上你就会面临的情况是,横折屏能做这些事情,传统手机也能,只是会比传统手机大一点,但是由于屏幕大得有限,甚至没有键鼠相配,生产力其实并没有提高太多,但是你却需要面对着更高昂的售价。更何况还有因折叠而限制的屏幕素质,以及越用越深的折痕,以及无法承受的体积和重量。

竖折屏的好处显而易见,轻巧便携,198g的重量不仅在折叠屏产品当中显得很轻盈。即使是在一众半斤直板机的映衬下,也显得很清秀,折叠起来甚至能很容易装进女生的小化妆包。展开来又是传统的手机屏幕大小,使用上与传统手机无异,并没有太高的学习成本,就只是一部折叠起来的手机而已,横折屏更像是一部折起来的平板。

内外屏幕交互结合,折叠屏时代应有新的UI逻辑

相较于横折屏产品的外屏也不得不做成像普通手机那样,需要完成普通手机的功能。竖折产品的外屏则就更加凸显了各家厂商的产品设计思路上的不同。像某家横折屏外屏没有高刷被喷,某家产品为了照顾内屏比例而外屏过于修长被喷。其实两家产品是根据用户使用场景调研从而选择了这样的设计。竖折产品的外屏更多的是起到高效的消息提醒,轻度交互即可。

因为没有人会在这块2.7英寸的副屏上操作太多的功能,所以副屏其实更多相当于现在手机的负一屏功能。由常见的天气、日程、健身、通勤建议、通信、相机、应用列表、智能出行、智能快递9个功能组成,操作也是左右上下滑动,符合一贯的操作逻辑,包括在外屏回复社交APP也是可行的。如果我们有特殊的需求,也可以对外屏应用进行设置,打造属于自己的内外交互。

内外屏处理不同等级的信息,也就相当于在为我们划分不同优先级信息占用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简要信息外屏处理,迅速回归到手上的工作当中,重要信息内屏处理,快速地转入到新的工作状态当中。内外屏幕之间需要用UI构建起一个相互链接的生态,能快速将外屏需要处理的工作展开之后拿到内屏来处理,这个时候就需要手机有信息内外传递的功能设计,能够快速现在软件的迁移和切换。

在这个传递过程当中,MYUI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在内外屏幕之间没有割裂感,反而能感受到的是一个应用从外屏的简单操控到内屏全面展现。内外屏幕之间相互结合,有了比大屏产品更爽快的交互体验。

总结

作为折叠屏产品当中声量小,销量高,难度大的竖向折叠产品,moto razr 2022的表现非常不俗。这个表现不仅仅是体现在轻巧的机身,更平整的屏幕,更好的ui交互,也体现在更好的销量,以及更好的市场口碑上。竖折产品在横折产品面前没必要去比较屏幕大小,堆料能力强悍,而更多的是比横折产品更轻巧的机身,更接近传统手机的体验,以及更亲民的价格,在折叠屏的普及上,我更看好以moto razr 2022为代表的折叠屏产品,相信它可以成为未来最主流的折叠屏主力机。

 

恐怕没有哪家上市公司的股民对高管宣布大幅减持如此淡定,但同花顺的股民做到了,并且,不仅仅是因为过去一周在股市里跌麻了。

近日,炒股软件龙头同花顺发布减持计划公告。公告显示,公司董事叶琼玖女士、股东上海凯士奥信息咨询中心、董事于浩淼先生和王进先生因自身资金需要,拟于上述公告发布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未来六个月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或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40,108,558股(占公司股本的7.46%)。

按当下同花顺约630亿元的总市值计算,减持7.46%的股份,相当于提现大约47亿元。按理说,如此大额的减持,二级市场应该会有较大的反应。但出人意料的是,次日同花顺的股价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而是在微涨与微跌之间起起伏伏。

成立于2001年的同花顺,不知道陪伴多少股民度过春夏秋冬。作为国内较早从事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的公司,同花顺近年来却给不少股民留下了“不思进取”的印象,以至于将此前炒股软件市值第一的名头旁落给了后来居上的东方财富。

只是,资本市场向来是竞争激烈的角斗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逐渐掉队的同花顺,逐渐失望的投资者,股民们面对公司高管大幅减持计划见怪不怪,或许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01

狼来了式减持

一般股民遇上高管减持这种事,心里重要打上个问号:管理层是不是现阶段对这家公司不看好了?但同花顺的股民却佛系淡然。原因是,近几年来,同花顺以平均每年发布两次公告的频率减持,股民们早就习以为常。

从2017年7月至今,4年多时间里,同花顺共公布了9次减持计划公告,相比于其他上市公司,大约每半年就减持一次的频率,不可谓不频繁。

但是更让不少股民觉得无语的是,每次减持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最后披露的减持数额往往比此前减持计划公告中的减持数额要少得多。

以同花顺上一次减持为例,公告中显示,公司董事叶琼玖、股东上海凯士奥信息咨询中心、董事于浩淼和王进因自身资金需要,拟合计减持本公司股份不超37,102,595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90%)。

四个月后,公司发布的股东、董事股份减持计划公告却显示,减持时间已经过半,仅有股东上海凯士奥信息咨询中心进行了减持,且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减持比例仅为0.002%,而董事叶琼玖、于浩淼和王进均尚未实施减持计划。

此前,遇上同花顺宣布公司股东、董事减持,股民心里还有些忐忑不安,因为公司董事减持的时间节点,在公司股价昂扬向上的时候,所以发布减持公告后,伴随的是股价下跌。如2019年11月28日至2020年2月27日期间,公司董事叶琼玖、王进分别各自减持了0.37%的股份。而这一次的减持,是相对其他几次减持股份份额数量较多的一次。

同花顺这种狼来了式的减持操作,在某股票论坛上被不少股民认为是恶意压低股价,也有股民认为,是每次减持公告后,股价都没有到达以上几位董事与股东心里的目标价,舍不得卖。

但不论解读如何,同花顺管理层每年准点两次的减持公告还是把股民惹毛了。毕竟这么多年,同花顺早已失去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公司市值第一的宝座,成为看不到什么进步空间的old school代表,持续不断的减持,只是在不断消磨股民的好感与耐心。

02

怎么就掉队了?

把时间拨回到21世纪初,在炒股这项活动还远没有今时今日火热时,同花顺的创始人易峥便通过写炒股软件程序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而后,嗅到互联网发展崛起机会的易峥毅然决然下海,成立了同花顺。

在当时线下券商渠道是主流的炒股渠道时,同花顺这一炒股软件的横空出世,对于不少股民的炒股习惯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改变。

依托于互联网这一方便快捷的新兴渠道,同花顺异军突起在数量庞大的散户心目中有了一亩三分地。先发展免费炒股软件,后提供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攒下了不少用户。时至今日,同花顺依然以3000多万的月活跃用户数量,远超同行。

尤其是2014年后,互联网从PC时代跨越到移动端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推进了互联网用户的渗透率。

加之,非银金融板块向来与股市的强弱息息相关。2015年是一轮牛市大年,吸引诸多散户投资者入市投资,2015年后,同花顺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后牛市结束,同花顺的月活跃用户数增长趋势却开始变缓,甚至有下滑迹象。反观东方财富,2017年后,月活跃用户数反而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

近几年,无论是营收与利润的规模还是增速,同花顺在东方财富面前也败下阵来。截至去年第三季度,东财实现营收96.36亿元,增速为62.07%;归母净利润为62.34亿元,同比增长83.48%;而反观同花顺,仅实现营收21.85亿元,同比增长31.29%;归母净利润为9.91亿元,同比增长28.31%。

(东方财富)

(同花顺)

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遇到天花板、股市牛熊变化,是整个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公司都遇到的困境。但为何同花顺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营收、利润样样不如人,目前市值却大约只有东方财富的五分之一?

原因便在于,对于任何互联网公司而言,只有流量是不够的,能够将流量商业化的能力才是更深的护城河。

从业务构成上来看,同花顺的业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网上行情交易系统服务(同花顺网站及APP)、增值电信业务(面向B端的金融数据库与面向C端的个人收费软件)、广告及互联网业务推广服务(为券商开户导流等)以及金融电子电商服务(基金销售服务等)。

以上四项业务中,网上行情交易系统服务是同花顺的引流业务,而后三项则是帮助其实现流量变现的业务。这一点从同花顺的收入构成中也可看出,截至去年上半年,网上交易行情系统仅占公司总收入的6.76%。

在网上行情交易系统服务上,同花顺虽然用户基数大,但粘性却不如东方财富。凭借财经资讯门户网站东方财富网+互动社区股吧+垂直财经频道天天基金网的内容组合,通过大量的优质的财经内容来黏住用户,而同花顺在这方面却没有优势。

同花顺能够黏住用户的是连接超过60家券商的开户与交易接口,让用户觉得方便。这就如同做社交的微信与做支付的支付宝,一个是热启动APP,一个是冷启动APP,当用户习惯形成后,做支付的再去做社交很难,做接口的再去做内容也很难。但反过来,微信做支付却可以偷袭支付宝的“珍珠港”。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券商合作这一招一度是同花顺的利器,凡事有利有弊,后面更是成为了同花顺的阻碍。

流量粘性上失去优势后,在三项变现业务上,同花顺的竞争壁垒都不算高。

增值电信业务算得上是同花顺的现金奶牛,多年来占据其总营收的半壁江山。这部分业务既分为面向C端的付费炒股软件,也含有面向B端机构的金融信息数据库。

在B端领域,Wind是妥妥的市场王者,超过90%的国内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都是Wind的客户。同花顺的iFind尚不具备与之一较高下的实力。

而在C端领域,因增值电信业务营收=活跃用户数×活跃用户付费率×平均每个用户收入,同花顺在活跃用户数量上的优势为其扳回一城,但面对东方财富choice金融数据终端的逐渐崛起,同花顺的优势也就不那么明显了。

对比东方财富,其最大的盈利来源是证券服务,也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券商进行开户导流。在2015年,东方财富收购了西藏同信证券,从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公司一跃成为了互联网券商。不少股民常常在龙虎榜上看到西藏某路营业部,心里或许会纳闷,这游资怎么定点西藏,其实背后的券商是东方财富。

对比之下,同花顺没有自己牌照的劣势就显露出来了。没有证券牌照,就要为他人做嫁衣,只能靠抽取中间的广告与推广费用赚钱,这自然没有自己做券商酸爽。

早年间靠给多家券商提供接口吸引流量的利器,转身就刺向了自己。路径依赖一旦形成,总不好与各家券商合作伙伴翻脸不认人。

但有时候商业世界,犹豫就意味着错过,错过了就是追悔也莫及。随着某互联网金融巨头IPO被紧急叫停,国内的互联网券商牌照就成了水中花镜中月,再也难得了。

当然,商业世界的机会也不止一个。只是,这一次又被东方财富先盯上了。

二级投资市场越来越普及的同时,除了股民之外,一大批基民也快速涌现出来。截至2019年末,国内基民数量达到了7.9亿户,对应2008年至201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3%。

瞄准这一趋势的东方财富又利用自己在做内容上的优势,率先成立天天基金网,并同时拿到了基金承销的牌照。目前这一块业务已经成为仅次于证券服务业务的第二大营收来源。同花顺虽然也顺利拿到了基金承销牌照,但在用户粘性与流量转化上,总是落于下风。

更何况,拥有大流量且懂得转化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也不止东方财富一家,支付宝不也抓住自己的流量卖其了基金,还卖得不错。留给同花顺的基金承销蛋糕,也就并没有想象中高了。

03

尾声

现在的同花顺虽然在规模、增速上都不再是第一把交椅的位置,但行业老二也有行业老二的汤喝。只是在房地产行业日薄西山、个人财富管理越来越重视二级市场投资时,同花顺好像还是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引起大家关注的反而更多是APP崩了登上热搜第一、每年两次雷打不动的“狼来了”式减持公告诸如此类的消息。

资本市场从来都是激流勇进的游戏,东方财富抓住互联网券商流量与牌照两大痛点,锁定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后来居上,同花顺在后面躺平,股民们也就只能怒其不幸,哀其不争了。

[能炒股的手机是哪一款呀 能炒股的手机]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403/47932.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