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如果有机会全职投资的话,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说下自己年轻时全职炒股的经历:我那时以为自己投资水平已很高,于是毅然辞职回家炒股。我记得我临走的前一天,单位的会计和我说:“你以后肯定会回来上班的。”
我心里一阵呵呵。我想:“凭我的水平,估计永远不会回来上班了。”我收拾好一切,回到家中坐在电脑前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全职炒股者。
我以为凭我的投资水平,不说大赚特赚,炒股养家也足够了!哪知道股市狠狠地教育了我。我回到家以后,股市就从此步入了熊市,并且是一熊三五年!
每天大多都是“一日游”行情,即今天上涨的股票明天就大多会大跌,有的甚至会第二天开盘就低开低走。以我那么高超的短线水平,一年下来也就是勉强维持保本。
这是我意识到一个股市投资的真理——99%的时候不是我们自己的投资水平有多么的厉害,而是我们当时身处牛市!
很多人在牛市赚到了钱,然后就把功劳归于自己投资水平高超。殊不知,营业部门口的卖冰棍老太太在牛市也赚到了钱,而且可能盈利幅度不比你少!在牛市中赚到钱并不是什么本事,在熊市里能赚到钱才是能耐。风起来后,猪都能在空中飞。然后猪就真的以为自己有了高空飞行能力。当风停后,猪就摔死了。
股票投资比较像种地。当年景好时,表现为风调雨顺,绝大多数的农民都获得了丰收。种地水平高的人,他的单位产量会高一些。种地水平普通的人,他的亩产量会一般些而已。
当有一年出现了严重的灾害天气,比如龙卷风、冷流、超级大雨等,这时几乎所有的农民的粮食产量都会减少。无论你的种地水平有多好,也注定会减产。只不过有的农民确实种地技术高、种地设备好、懂得营销等等,他的损失会小些而已。如果他还有种地以外的其它收入,比如搞租赁、放贷、加工等,那么这一年下来对他的影响就会很小。这在投资里叫做多元化的资产配置。
我为什么把股票投资比喻成种地?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靠天吃饭。所以当股市行情低迷时,就是种地高手股神巴菲特也会亏损巨大,天灾出现后,地主家的粮食也不富裕。
我全职炒股的那几年,市场一直是处于熊市。由于我没有收入,我还要每月抚养儿子,自己的吃饭也要花钱,最后只能被迫从股票账户里拿钱养家。这样每天看着账户里的钱越来越少,母亲也把视为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我切身地意识到全职炒股真的不太靠谱。
几个月后,我就回到了原单位上班。这时已经离开单位三四年了,没想到会计见到我的第一面劈头就是一句:“你看,我当年说得没错吧!你早晚得回来上班。”
我无力反驳她的话,因为她说的是事实。我回家全职炒股这几年我明白了: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三五年内100%能在股市内赚到钱。回家以后三五年之内如果挣不到钱,那么生活的压力就会非常巨大,甚至难以养活自己。
著名私募基金经理冯柳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起自己全职炒股时,颇为感叹,他说“如果当初务实一点,边工作边投资的话,过程中就不会有这样多的辛酸了。并且,这是走出来了,如果没有呢,或许就是另一个极端了吧。
像冯柳这样的种地高手,遇到灾害年景时都很难自保。何况,市场上这些普通投资者?时势造英雄,时势才是世界上的真英雄。我们个人只是借风顺浪起舞的凡人而已。我们在投资上取得成功,不过是我们恰逢伟大的时代,我们敢于勇敢地投身于时代的风浪中,个人有一点点眼光、有一点点运气,正好被风吹到了空中而已!
如果你回家全职炒股是为了做短线交易,那么回家当然能更好地交易。但是如果你回家后像我一样遇到了熊市怎么办?在熊市里做短线能不亏钱就已经是水平很厉害了。
如果你是做长线,那么你上班的同时也可以做长线投资。上班根本不影响你的长线投资。如果你为了更好地研究股票而全职炒股,但是即使你20年前手握茅台股票,你也很难坚持下来,因为熊市寒冬来临后茅台也是大跌,你甚至不得不割肉茅台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所以,无论是短线交易还是长线投资,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都没有必要全职炒股。除非你家里有矿或者有第二产业或第二职业,有源源不断的股票投资以外的现金收入来保证你的生活质量不下降才行。
股票投资是一场艰苦的长征,高手也会常常面临天灾人祸的困境,你必须要为此做好充分的粮草准备才行。至少你要有能不依靠股票投资,自给自足5年以上的能力。
普通人即便做好上述的准备,回到家里全职炒股也未必会成功。因为股票的难度不在于找到一个正确的投资方法。即便我们看遍世界上所有的价投的名著,也未必能赚到钱。
股票投资最大的难点在于把控自己的人性。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人性本能都是投资的障碍。人们为什么很难减肥成功?为什么很难戒掉抽烟、喝酒、打麻将?根源就在于这些人性的阻碍力量过于强大。
独立的深度思考和反思、坚持、勇敢等这些投资中必备的素质都是反人性的,能具备这些反人性素质的人极少。绝大多数人终生都无法克服自己的人性弱点。所以,回到家全职炒股只是换了一个地点受人性摆布而已。
全职炒股并不靠谱。边工作边投资才是最适合普通人的选择。这样多年后,如果发现自己并不适合炒股,也没赚到多少钱,对自己的人生影响也并不大,就把炒股当成一个业余兴趣爱好了。
封面图 |《无双》剧照
1
问:
冯叔,我最近在看一些投资大师的传记,也看到新闻说一些网络名人开始炒股了。我在想,如果我也按照那些投资大师或者网络名人的思路开始炒股,是不是也有可能赚钱?您觉得我这个思路靠谱不?
冯叔:
首先,我不炒股。
其次,你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篇文章《看马克思、丘吉尔、蒋介石如何炒股》(刊登于《书刊参考》2007年8月8日——8月14日「史秘新读」版块)。
按照这篇文章的说法,马克思炒股是赚钱的。投资600英镑,赚了400英镑,回报率70%。马克思这笔钱从哪儿来的呢?他的一个朋友奥尔托去世,留下遗嘱给马克思600镑。
当时英国的股票投资正值高潮,马克思想利用这个机会赚钱,于是写信给恩格斯,让恩格斯把遗产办好。他在信中说到,假如他在最近的10天内有钱的话,就可以在股票交易所赚很多钱,当时伦敦又到了可以凭机智和少量资金赚钱的时候。他后来赚了400英镑。
丘吉尔炒股则不太顺利,第一笔资金很快被套住了,这使他很丢面子。他又瞄准了一只很有希望的英国股票,心想这家伙的老底我都清楚,准能获胜。但股价偏偏不听他的指挥,一路下跌,他又被套住了。
下午收市钟响时丘吉尔惊呆了,他已经资不抵债要破产了。正在他绝望之际,巴鲁克递给他一本账簿,上面记载着另一个丘吉尔的「辉煌战绩」。原来,巴鲁克早就料到像丘吉尔这样的大人物,其聪明睿智在股市当中未必有用武之地,加之初涉股市,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因此,他提前为丘吉尔准备好了一根救命稻草,他吩咐手下用丘吉尔的名字开了另外一个账户,丘吉尔买什么,另一个「丘吉尔」就卖什么,丘吉尔卖什么,另一个「丘吉尔」就买什么。
蒋介石从政前,曾从事证券业务,行为类似于今天的「坐庄」。当时,他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经济拮据,在上海一些同乡的资助下从投机活动中获利,还参与组织了「协进社」社团,发起成立了由大买办虞治卿、小学老师周骏彦等牵头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蒋介石既是这一交易所的经纪人,也是炒股人。他开始时赚了很多,后来泡沫破灭,又赔光了。
这文章挺有意思。看来,做股票生意,并不因为你是大人物、名人,你就一定能赚钱,也并不因为你有权势就一定能赚钱。如果你对这个市场不了解,还是要委托专业人士去操作。个人炒股总是机会和风险并存,可能通过基金去做会好一些,或者你本就是职业投资人。
2
问:
但是,我也看到了一些普通人,炒股赚到了大钱的报道。比如,曾经有这样一个新闻:大连一位老太太在2008年花了5万块钱买了一只股票。因为她常年在国外,买了之后就没管了。到了2021年,她去证券公司营业厅办理业务时才发现,13年过去,当年5万块钱买的股票市值已经500多万了。
另外,比亚迪成立初期,一位投资人投资了30万,二十多年后的现在,回报已经达到200多亿。还有万科的最大个人股东,也是在万科刚发行股票时花几百万买了万科的股票,然后一直持有,到现在也升值了近千倍。
您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想做点投资,怎样能够发现这种高速成长的股票或者公司?
冯叔:
这样的事情,属于小概率事件,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我觉得,普通投资人发现不了这种偶然性。
别看人家老太太花5万买只股票,放了十来年,变成500万。没准你花5万,精挑细选一只股,也放十年,再一看,差一点就亏没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现在有几千家上市公司。不要说普通人了,大的投资机构,现在在看的,可能连一半都不到。不可能有一家投资机构能把这几千家公司都研究一遍。它研究不过来,精力有限,研究的力量有限。
所以,机构都要聚焦。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基本上不看房地产了。这个行业,一两百家公司就先不看了。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很多人也不怎么看了。现在,互联网企业也分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还比如,传统的制造业,很多人也不愿意看。就这样,先从行业,再到公司,不断缩小它的研究范围。
投资机构的研究部门,也要看趋势,看未来的发展。
比如,新消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还有军工,等等,这些比较好。他们就重点研究这几大类。
这样一筛,几千家上市公司,可能四分之三都被这些研究机构筛掉了。那就再从剩下的四分之一里,继续筛,一点点缩小范围,最后才能精准地找到适合他们投资的那一点。
我觉得,这个工作,普通人没法做,他们往往都是道听途说。所以,普通人就不要想这个事。
开个玩笑说,你唯一的办法,是去看那些投资机构投什么。因为他们是专业的。他们研究之后,投了某家公司,新闻当然会有披露,那你也跟着买一点,然后放那。他们没研究错,你就跟着赚了。如果他们都研究错了,你也就认了。
另外,我有一个朋友,叫杨天南。他曾经在万通工作,之后做了二十多年的投资。他告诉我一个事儿:股票的投资,从二级市场来看,大部分的钱是在20%的时间里挣的。也就是说,如果以十年为期来算,其中有八年可能是赔钱的,两年里是赚钱的。而这两年里的收益是可以远远超过那八年中赔掉的部分。
只有这种理性的机构的投资,他会告诉你,他自己也坚信,他能够等到那两年出现,来挣到大部分的钱。
而普通人往往没这个耐心,着急,「追涨杀跌」,除非像那个挣了500万的老太太那样,出国了,这算是意外情况。如果你没有那个耐心,就不要做这个事了。
所以,从以上这两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普通人不应该去想「我投一笔钱,若干年之后赚多少倍」这个事。你想这个事,你就错了。
如果你特想投资股票,大概齐,也就这两个相对好一点的办法。
一种,你也做一点简单的研究,再买,然后放那儿,10年以后见。
另一种,跟着这些大机构,他们买哪个,你跟着买就完了。他们是有研究能力的,而且他们的研究成果表现为他们买谁的股票。跟着他们走,能省很多事。
比如说,他们现在都不看房地产了,他们这些专业的都不看了,你干嘛还要买这些行业的股票?就这么简单。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12/45928.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