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问题_股票知识问答_股票黑马推荐_问股网_在线诊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青岛利群集团(青岛利群)

发布时间:2023-09-15 04:17

之前的文章两篇,各位看官老爷看的挺嗨的,既然如此,那今天换一个视角,来看看青岛本地超市在青岛的表现如何,在看之前呢,没看过的用户请先复习一下前面的文章。看过的直接下滑看今天新的文章。

因文章篇幅有限,故只做盘点,个别小插曲,欢迎评论区讨论。

正面硬刚

然而这1000万元远不够大厦建设需要的2.2亿。徐恭藻决定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券和股票,募集资金筹建大厦。

1992年,利群向社会发行了2000万股股票,1.8元每股,共计收回3600万元,加上发行债券筹得的1000万元,最终募集到了4600万元资金。

利群股份今年4月发布公告称,董事、副总裁胡培峰、监事会主席曹莉娟、监事修丽娜拟减持公司股份,其中胡培峰拟减持不超过100万股,曹莉娟拟减持不超过225.8万股,修丽娜拟减持不超过16.4万股。

以今年4月19日利群股份的收盘价6.7元计算,3人的减持最高将从二级市场套现超2000万元,这对于日成交金额仅有几千万元的利群股份来说,无疑将带来相当巨大的抛压。

利群股份自2017年上市,2018年年中跌破发行价8.82元,此后一路走低。截止今年4月19日,其上市以来的跌幅为16.67%,上市五年其市值缩水蒸发近20亿元。

正在建设的台东利群

2:私域流量+营销创新 促进疫后复苏

彼时的利群,虽历经了公私合营、改制国营,但直到1991年,利群仍然还是一个品类缺失、员工130余人、年销售额只有3900万元的小百货店。

今天主要谈的是青岛本土超市在青岛发展往事,按照惯例,肯定先说老大哥利群。

利群在台东站稳脚跟后,在徐恭藻的带领下,步步为营,开启了商业连锁发展之路。1997年青岛开发区几乎没有什么商业设施,独具慧眼的徐恭藻果断做了一个拓荒者,他大胆启用年轻人,派刚刚30岁的王健和25岁的丁琳任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兴建利群长江商厦,开业当天销售额突破40多万。40多万销售额在现在看起来不算什么,但再90在年代人烟稀少的开发区,这绝对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数字。

“保守是利群的底线。谋定而后动,在‘谋’的时候,徐恭藻的原则是快市场半步,对于有可能对企业造成伤筋动骨伤害的项目,利群绝对不会贸然涉足。”徐恭藻说。

虽然领导们都对他的“出格”行为看不惯,但年轻徐恭藻的敢想敢干让他在1984年的全市首批试点企业改革中以全体职工投票82.9%的高票被推选为经理。票选结果一出来,职工们自发出去放鞭炮庆祝。那年他28岁!

1992年,36岁的徐恭藻又临危受命,以市百货公司副总经理的身份“空降”到利群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兼任总经理。1988年的利群作为青岛老字号,虽然成为山东省第一家股份制改革试点企业,但因内部机制和管理方法仍然是旧时路子,所以成效结果并不明显。为了在利群内部推行真正的股份制改革,徐恭藻没日没夜地阅读股改书籍,自己起草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董事会、监事会。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就在徐恭藻上任利群当年,利群的年销售额就创造了当时的历史最高水平,在当时条件下增幅超过20%以上。

青岛第一家向社会发行股票

1992年12月2日,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了利群增资扩股、向社会定期募集股份的申请,利群也因此成为青岛市第一家向社会发行股票的企业。股票发售的前一晚,很多老青岛人都拿着马扎子彻夜排队。最终,徐恭藻顺利从社会募集到3600万元,又争取到青岛市第一笔也是山东省第一笔银团贷款9000万元后,台东利群工程开工了。

1998年,徐恭藻又带领利群收购胶南百货大厦。几年后,这座原本资不抵债的商厦成为胶南商业的龙头企业。1999年,利群即墨商厦开业,不到两个月完成销售额2300万。2002年,利群在威海的第一家2万平米的商厦开业,首次在青岛以外的地级市建立网点;2007年,利群前海购物广场开业……

纵观利群发展中的几次节点性变革,山东省第一家股份制改革试点企业、青岛第一家向社会发行股票的企业、山东省第一家银团贷款企业、青岛首家以自主经营方式走出老市区的企业,这些具有重大变革推进意义的第一次,都离不开徐恭藻敏锐的市场眼光、敢为天下先的“狂劲”和锲而不舍的拼劲。

募集资金用于四大项目

家佳源青岛丽达(国货)

3:苏宁总部(待定)

成功上市,利群举行答谢晚宴。

欢迎晚宴(暂定)

近些年外资的进入,电商的发展,对实体百货的经营产生很大冲击。在这种复杂的经济条件下,利群仍保持了一定的市场利润,说明它在应对冲击和转型上有一定的基础。

利群,不只是一家商场……

1994年之前的青岛,除了中山路附近的国货、东方、华联几座商业大厦,其他地方就没有大型的商业设施,尤其台东一片,几乎全是平房,台东三路上还有不少拖着板车拉大粪的工人。徐恭藻一直看好台东,想在台东建一座现代化的商业大厦。

1:全渠道融合 打通人货场

时光倒回42年前,1975年,19岁的徐恭藻还只是青岛四流中路百货店的一名营业员。当时的商业环境是,百货店的商品都是计划供应,所以经营情况如何跟企业没有太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1978年被调到人民路百货店负责采购工作的徐恭藻,深深感受到僵化的行政指令和多样急切的百姓需求之间的矛盾。

5:商品供需对接 援手出口转内销

近日签约的是约320亩,而采访中,政务部门的领导透露的是550亩,相差了差了足足有230亩,估计就是春明物流片区。该片区后期开发用途成了悬念,春明物流片区后期是否会引进万达商业综合体以及智慧社区?与福兴祥片区的利群项目形成一个小范围的商圈?所有的猜测还有待于春明物流片区后期用途。

对于这两个片区的用途,11月5日,胶州曾表态:福兴祥物流片区目前规划为物流仓储用地、商业用地及医院用地。但此次却落户了利群的住宅+商业项目,地块规划必然会调整。

参观考察

此次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主体是青岛利群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在青岛市黄岛新区,招股书显示,此次发行新股17600万股,发行后注册资本86050万元,按照目前不超过23倍市盈率的发行要求,最终募集资金15亿5232万元。经过记者认真梳理,此次利群主板上市的资产,主要是商业连锁和物流批发板块,而并非利群的全部资产。注册地在青岛市崂山区的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则是此次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直接及间接持有上市公司28.27%的股份。

“利群是一个老字号的百货商店,1933年建立,1952年公司合营,1955改成国营,1982年改成了大集体,但到1992年年初的时候仍是一个小型的百货店,不到1000平方米,一百多人。在1992年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抓住机遇筹建利群商厦,当时我们没有钱,银行不贷款,我们自己也没有这个能力,一个小型百货商店要建一个38000平方米的百货商厦,压力也是非常大。我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向社会发债券,发了1000万。第二个办法,1992年12月6号,我们向社会发了青岛市第一只股票,我们发了2000股,收回3600万,所以我就有钱建利群商厦了。”

“利群不会为了上市而上市,无论上市与否,企业健康发展都是第一位的。”在徐恭藻看来,利群上市是水到渠成的事,当年的这次意外并未影响利群上市的步伐。果不其然,利群随后与高盛结缘,又先后依托青岛利群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二次重组,通过这一系列重组整合,利群股份的优势愈发明显。期间,利群股份又先后经历了三次共27个月的IPO暂停空窗期,终于在2016年12月28日成功过会。“后来有人说,其他企业过会后五六天就拿到发行批文,利群为什么要等三个月?实际上,因为公司体量较大,我们年度审计增加了时间,但因为效益增长,用2016年的财务指标较2015年指标多融资几千万,这也可以更好的支持企业发展。”

徐恭藻认为,其共同点在于都是在做事业,而第一个不同点在于上市公司会更加规范管理。“上市之后,企业是公众管理,是透明的,得使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制度、决策程序,这些都要按照公众公司要求来运作。”

第二个不同,在资本市场的平台上可以做很多事。“原来传统企业是靠自己原始积累加银行贷款来运作的,但是当你成为上市公司以后,有资本市场提供一个大的资本平台,可以大量的使用资本的力量,来进行收购、兼并和发展。”

“另外,上市对企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助推剂,如何用好这个钱,如何真正把企业做大做强,利用好这个资本的平台,这对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也是一个考验或者鞭策,因为需要对股东的钱负责任。”这是这次专访中,徐恭藻第一次提到“股东”,此后的交流中,这也成为他口中不断出现的“高频词”。

作为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企业家,这次的上市在他眼中只是一个战略布局、一次战术行动,他希望用募集的14.95亿资金(扣除发行费用),让利群做大做强做好,“给股东的回报再丰厚一些。”

[青岛利群集团(青岛利群)]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9/40351.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