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被称为现代工业的大脑,目前很多工业产品基本上都会使用到芯片,没有芯片,很多产品就相当于没有了大脑,到时就会陷入瘫痪当中。
也正因为芯片非常重要,所以全球一些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发展芯片产业,目前全球芯片制造实力比较强的国家主要包括美国,日本,韩国,中国以及欧盟等一些国家和地区。
目前全球最顶尖的芯片制造厂家包括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等,而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因为他们是ASML的股东,ASML所生产出的最顶尖光刻机会优先给他们使用,这也才能够让他们在全球芯片产业当中持续保持领先的地位。
金属增材制造市场,即金属 3D 打印市场,应用领域多元,近年来全球规模持续扩 大。由于 3D 打印技术具有结构精密、整体性好、具有均匀的微观结构等优点,已 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建筑、医药、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根据中国增材制造产 业联盟统计,由于工业机械、汽车制造、航天航空等领域对于构件质量要求、定 制化要求较高,因此,我国 3D 打印应用领域主要集中于工业机械、汽车制造、航 天航空等领域,三者合计占比超过 50%。
36岁时,福晶科技投资控股青岛海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根据工作物质的不同,激光器可被分为主要四大类:固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 气体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其中固体激光器用途比较广泛,在医学、生物学、 化学等领域均有需求,也可用于激光切割、焊接、钻孔等工业应用。光纤激光器 在工业加工领域中主要用于材料切割,光通信、传感、军事领域等也有涉及。气 体激光器主要在工业加工中起到切割材料的作用。
作为光纤激光器通用制造中应用最广泛且普遍的领域,激光切割、打标、焊接的 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保证了光纤激光器下游需求的稳定增长。在激光切割领域,2021 年市场规模达 280 亿元,2016 年到 2021 年 CAGR 为 5%;其中标准化程度较 高的一般钣金切割设备占 56%~76%,其余设备则应用于金属、陶瓷、蓝宝石、玻 璃等的高精度加工,对产品定制化与精度要求较高。
相较于毫米波、超声波、摄像头等传感器,激光雷达的发射源具有能量密度高、 方向性好的特点,大多数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可达到 100m 以上,具有测距远的优 点;同时,激光雷达具有分辨率高、受环境干扰小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机器人、 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军事、3D 打印、VR/AR 等众多场景中。在汽车电子行业领 域,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激光雷达已经成为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探测方式的重要补充,是诸多主机厂迈向自动驾驶的必需品,产品正从概念快速跨越 至量产。
该方案可以显著提 升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冗余度,被认为是 L3 及以上智能驾驶的必备传感器系 统。“激光雷达主导方案”以 Waymo、百度等无人驾驶型企业和蔚来、小鹏、理想 等造车新势力为典型代表。因此,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向 L3 进阶,高精度、高可靠 性的激光雷达将成为不可或缺的部件。
而这家企业目前的净利润,在A股虚拟现实概念板块201家上市公司中,排名第64位。这个名次比较靠前,说明其规模相对来说很大。
目前ASML供应商大多都主要来自欧美及亚洲国家,比如EUV光刻机大约有5000个供应商,其中来自荷兰本土的供应商大约是1600个,占比32%左右;来自北美和亚洲的供应商都是1350个,占比各27%,来自EMEA地区(欧洲,中东和非洲)的供应商大约是700个,占比14%左右。
根据所用耗材和成型原理的差异,目前主流的 3D 打印技术可分为挤出熔融成型、 粒装物料成型、光聚合成型等三种类型;而每种类型按成型技术的不同又演化出 多个种类。而按照打印耗材种类的不同,3D 打印又分为非金属 3D 打印技术和金属 3D 打印技术(DMP)。其中,SLM、DMLS、EBM 等属于金属 材料 3D 打印技术,FDM、SLA、DLP、3DP 等属于非金属 3D 打印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前视激光雷达遇到 的“雨水”通常是“雨点”而非“雨帘”,而雨点几乎不具备完全屏蔽 1550nm 激 光的能力。面向前向的雨水,1550nm 激光雷达和 905nm 激光雷达的探测差别并不 明显,而对于地面上成片的“水滩”,二者均会出现被致盲的情况。因此,在雨雾 条件下,二者的抗干扰性相差不明显。从大气散射方面考虑,光的波长越长,光 的穿透能力越强;因此 1550nm 激光雷达穿透力更强,抗干扰性也更优越。
公司原为福建晶体技术开发公司,于 1990 年由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成立, 并获得 LBO 晶体的中国专利。1992 年,公司首先开发成功 Nd:YVO4 和 YVO4 晶 体,并开始批量生产。2001 年,公司改制为福建福晶科技有限公司,并于 2006 年 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2008 年 3 月,公司于深交所主板上市。2016 年,对机 构进行调整,组建晶体、光学和激光器件事业部,并于 2019、2020、2021 年分别 获 ISO45001 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IATF16949 汽车质量管理体系与 CNAS 实 验室认证。
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福晶科技总股本 42750 万股,其中流通股 42368.494 万股, 占比 99.11%;高管股 190.753 万股,占比 0.45%;有限售条件的股本为 190.753 万 股,占比 0.45%。公司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为 28.34%。中国科学院福建结构 物质研究所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持股 22.45%。此外,董敏持股 2.03%,皇甫翎持 股 1.2%。福晶科技全资控股参股公司包括华晶投资、睿创光电、海泰光电等,新 设子公司福建至期光子科技有限公司于 2022 年 12 月 19 日完成工商注册登记。
公司的主营业务属于光电子产业中的信息功能材料行业,为非线性光学晶体、激 光晶体、精密光学元件和激光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激光、 光通讯、半导体、AR/VR、生命科学、无人驾驶、检测分析仪器等诸多工业领域。 作为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之一,公司现已成为全球知名的 LBO 晶体、BBO 晶体、 Nd:YVO4 晶体、磁光晶体、精密及超精密光学元件、高功率光隔离器、声光及电 光器件的龙头厂商。
2015 年以来,公司营业收入不断上升,归母净利润亦呈现总体增长趋势。2016 年 至 2017 年,公司进入加速成长期,营收连续两年实现近 50%增长,主因固体紫外 激光器在印制电路板、消费电子中脆性材料加工等应用领域的迅速扩展带动了对 晶体元器件的需求。近年来,受益激光器产业的快速增长与下游应用的不断拓宽, 公司精密光学元件、激光器件、激光晶体元器件等产品迎来快速增长,2021 年实 现营业收入 6.89 亿元,较 2020 年增加 1.42 亿元,同比增长 26.03%;实现归母净利润 1.91 亿元,同比增长 33.19%。2022 年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 润 6.06 亿元、1.87 亿元,同比增长 11.25%、16.35%,主要得益于海外市场的增长、 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改善。
公司的主要产品为非线性光学元器件、激光晶体元器件、激光光学元件及激光器 件等。2022 上半年,公司非线性光学晶体、激光晶体、激光器件与激光光学元件 销售收入分别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 26.66%、17.13%、19.62%与 33.53%,其中非线 性光学晶体与激光晶体共同实现收入 1.72 亿元,占全部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 43.80%。
从产品结构来看,非线性光学晶体毛利率稳定在 75%左右,为公司毛利 最高的产品,近年来收入规模、增速均趋于稳定。公司激光晶体营业收入逐年增 加,2022 年中收入同比增长 28.37%。除受整体激光器产业的景气度提振外,公司 控股子公司海泰光电在光电医美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激光脱毛仪的销量增长导致 海泰光电的盈利能力快速提升,从而带来激光晶体部分收入的增长。此外,公司 光学元件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并积极布局新兴高端市场领域,2022 上半年,实现 同比 21.73%的收入增长。
2.1、公司非线性光学晶体市占率高
非线性光学晶体(NLO 晶体)是重要的光电信息功能材料之一,是指在强光作用 下能产生非线性光学效应的晶体。作为激光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非线性光学晶 体是激光器的关键材料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对激光波长进行变频,从而拓展激光器可调谐范围。非线性光学晶体产品种类众多,且伴随着新产品的不断问世,技 术仍处于不断发展突破的阶段。目前我国非线性光学晶体的主要产品种类包括铌 酸锂晶体(LN 晶体)、磷酸氧钛钾晶体(KTP 晶体)、磷酸二氢钾晶体(KDP 晶 体)、铌酸钾晶体(KN 晶体)、偏硼酸钡晶体(BBO 晶体)、三硼酸锂晶体(LBO 晶体)等。
此外,KTP 晶体具有优良的 非线性光学性能及电光性、优异的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和高的抗光损伤阈值, 已作为一种商业化的晶体广泛应用于中低功率密度的固体激光器、和(差)频、 光参量振荡和放大等领域。利用 KTP 进行腔内与腔外倍频的掺 Nd 晶体的激光器, 在逐步取代可见光染料激光和可调蓝宝石激光器。在许多的工业研究中,该种激 光器被广泛用做绿光光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 LBO、BBO 晶体及其元器件的生产商,其 LBO 和 BBO 晶体市 占率稳居全球第一,2021 年全球市占率约为 80%左右。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海泰 光电亦为全球较大的 KTP 晶体、Nd:YVO4+KTP 胶合晶体制造商。
2.2、固体激光器波长应用范围广泛
3.1、TGG、TSAG应用于光隔离器
公司生产的磁光晶体包括 TSAG 晶体、TGG 晶体两种,主要应用于光隔离器的生 产,是光纤激光器的关键材料。作为光通信网络中的重要元器件之一,光隔离器 是一种无源光器件,利用法拉第旋转的非互易性原理制造而成,可以让激光只沿 着一个方向发出,阻挡激光从相反方向通过。光的照射范围广、且会产生反射光, 在激光器中,激光如果不按照既定方向发射,发射范围过宽,传输效果将会降低, 并且,反射的激光会对激光器中的其他元器件造成损坏,将会导致激光器无法稳 定工作。因此,在光纤激光器中,光隔离器起到避免光路中的回波对光源、泵浦 源以及其他发光器件造成干扰和损坏、保证激光器稳定工作、高效传输的作用, 是应用在光纤激光器中的重要部件之一。
光通信器件市场中,光有源器件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占比约为 83%,光无源 器件市场份额占比约为 17%。光隔离器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光纤激光器、光纤放 大器、光纤 CATV、相干光通信等。2020 年,全球光隔离器市场规模约 6.63 亿美 元,且在不断扩大,预计 2025 年接近 7.6 亿美元,其中光纤激光器是其重要下游 市场。2021 年中国磁光隔离器市场需求超过 5000 万只,行业内 TOP4 企业占据 超七成份额,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
3.2、Nd:YVO4泵浦性能应用
公司生产的激光晶体之一:掺钕 钒酸钇(Nd:YVO4)晶体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激光晶体,适于制造激光二极管泵 浦特别是中低功率的激光器。Nd:YVO4 晶体与 KTP 等非线性光学晶体配合使用, 能够达到较好的倍频转换效率。公司的另一种相似产品:掺钕钇铝石榴石 (Nd:YAG)晶体是最早和最著名的激光晶体,具有高增益、低激光阈值、高效率 等优点,是使用最广泛的固态激光材料,应用于材料加工、焊接、切割及激光医 学系统等。因此,公司生产的产品可通过制造半导体泵浦,从而间接应用于光纤 激光器的生产。
4.1、光纤激光器全球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全球工业激光器市场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2013-2020 年,全球工业激光器市 场规模从 24.9 亿美元增至 51.6 亿美元,CAGR 为 11.0%,其中光纤激光器市场规 模从 8.4 亿美元增至 27.2 亿美元,CAGR 为 18.2%。近年来,全球工业激光器市场 规模增长较为稳定,2021 年市场规模为 53.5 亿美元,同比增长 3.7%,2022 年全球 工业激光器市场规模有望达 57.9 亿美元。同时,受激光材料加工的主要终端行业 如微电子、汽车、一般钣金加工的需求拉动,2021 年全球工业激光系统市场规模 达到 21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2%,激光需求出现回升。
在工业激光器结构占比中,相比于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光 纤激光器凭借其较低成本、高功率等优势、及其不断拓展的应用领域(如钣金加 工领域),在全球工业市场的占有率稳定超过 50%,2020 年所占份额已达 52.7%。 长期来看,光纤激光器占比最高,由 2013 年的 33.8%增长至 2020 年的 52.7%;其 次为固体激光器,2020 年结构占比为 16.7%。
就地区而言,中国在激光系统市场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工业制造 业中贡献了很高的份额。作为迄今为止工业激光系统的最大市场,中国采用激光 技术的程度与欧洲和美国相当。在国内市场,目前我国光纤激光器行业正处于市 场高速增长期,规模从 2016年的54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 94.2 亿元,2021年达到125亿元的市场总规模,2022 年将会继续增长至138亿元,同比增加 10.6%;未来 或将成为全球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根据龙头公司锐科激光的数据,2021 年光纤激光器人工成本占 5.7%,制造费用占11.8%,直接材料成本占比 82.5%;其中上游核心器件占据光纤激光器约 80%的成 本,包括泵浦源、特种光纤、光纤耦合器、传输光缆、功率合束器、光纤光栅等 零部件等。因此,公司处于光纤激光器的重要上游材料行业中,随着国内及全球 的光纤激光器市场不断扩张,以及光纤激光器在全球工业激光器结构占比的增加, 光纤激光器将对上游的激光晶体、磁光晶体及激光器件等产品的市场需求起到正 向带动作用。
4.2、通用制造及定制化市场促进下游需求
4.2.1、通用制造标准化程度高
在激光焊接领域,2021 年市场规模达 67 亿元,2018 年到 2021 年 CAGR 为 25%。 激光焊接的主要下游应用包括动力电池、汽车、消费电子、手持焊等,分别占据 43.6%、35.8%、11.7%、8.9%,其中手持焊应用为偏标准化的应用。近几年,激光 焊接在动力电池、汽车、消费电子等精细微加工领域和航空发动机、火箭飞行器、 汽车发动机等结构零部件高度复杂的尖端科技领域应用逐渐增多,渗透率将加速 提升。2021 年,中国激光焊接成套设备市场获 66.5 亿元收入,同比增 29.9%,预 计 2022 年将突破 80 亿元。在激光打标领域,我国市场规模约 90 亿元,2017 年到 2021 年 CAGR 为 2%。该领域终端应用丰富,在激光加工领域属于最为成熟的领 域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为标准化的应用。
4.2.2、3D打印快速增长
3D 打印指由三维模型数据驱动、利用逐层添加材料的方式直接制造产品的生产过 程,工作原理与普通打印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打印材料不同。3D 打印机的打印材 料是金属、陶瓷、树脂等工业原材料,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 3D 模型实现 打印材料的叠加。3D 打印本质上为一种加工方式。制造技术可分为三种方式;在 传统制造方法中,“减材制造”指利用刀具或电化学的方法去除不需要的材料, “等材制造”主要指利用模具控型,将材料变为所需结构的零件或产品。第三种 方式则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 3D 打印技术,是用材料逐层累积制造物体的方法,也 称为“增材制造”。
金属增材制造中 SLM、EBM、LENS 技术正逐步加大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增长潜力较大。由于 3D 打印技术满足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和研发的主要目标,且 航空航天领域更加注重安全与性能、价格敏感度较低,在主要应用于飞机、飞船 等精密零部件的设计与制造等方向,能够缩短设计和测试航空发动机的时间,减 轻零部件重量,提高燃料效率等。其中,SLM 技术是近年航空航天领域快速发展 的新型金属增材制造技术。此外,3D 打印也正在汽车、医疗等领域快速发展。作 为最早的应用领域之一,3D 打印在汽车工业的模型设计、复杂零件制造、整车模 型制作等方面相比传统工艺具有高精度、低成本、重量轻的特点,可满足汽车零 部件定制化需求。而医疗行业一直是 3D 打印技术主流应用领域,该技术可应用于 齿科、骨科甚至活体器官制作。
3D 打印的全球及国内市场规模正逐渐扩大、稳步增长。2021 年全球 3D 打印产业 规模达到 152.4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5%,过去四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20.4%,其中, 增材制造专用材料、装备和服务总产值达到 122.5 亿美元。预计 2026 年全球增材 制造市场规模达 445 亿美元。在国内市场,2017-2020 年,3D 打印规模逐年增加, 且增长速度略快于全球整体增速,我国 3D 打印占全球的比重在不断增加。2021 年, 中国 3D 打印产业规模增至 261.5 亿元,同比增长 34.1%;2022 年产业规模将达到 330.0 亿元,2024 年将突破 500 亿元。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增材制造规模以上 企业由 2016 年的 20 余家增长至 2021 年的 100 余家,57%为工业级企业,43%为消 费级企业,国内营业收入超过 1 亿元的增材制造企业数量已超过 40 家。2021 年我 国增材制造企业营收约为 265 亿元,近 4 年平均增长率 30%。
从产业结构来看,2021 年 3D 打印设备占据近一半的市场份额,3D 打印材料、打 印服务市场分别占据 24%、26.5%。此外,3D 打印市场正在经历从塑料打印到金 属打印的转变。激光器是金属材料打印过程中采用的关键零部件,因此,随着 3D 打印整体行业的繁荣、以及金属 3D 打印领域的发展,3D 金属打印设备市场规模 将进一步扩张,进而带动光纤激光器的发展。
4.2.3、激光雷达引领智能驾驶进阶
4.2.3.1、车载激光雷达推动L3+级别智能驾驶
在竞争格局方面,三大车载雷达分别为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与超声波雷达。由 于超声波雷达主要应用于倒车辅助,无法形成环境图像信息,因此仅能在自动驾 驶方案中起到辅助作用。而作为两种主流自动驾驶方案的主导探测雷达,毫米波 雷达与激光雷达存在竞争替代关系。与较为成熟的毫米波雷达相比,车载激光雷 达这一新兴领域正在经历高速成长,市场规模不断提升。2022 年中国毫米波雷达 市场总规模 86 亿元,同比增长 24.6%,其中车载毫米波雷达拥有 70 亿元规模,工 业毫米波雷达、家用毫米波雷达分别为 11 亿元、5 亿元市场规模。在激光雷达方 面,2021 年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为 4.6 亿元,2022 年达到 16.0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增长至 54.6 亿元,实现 85.7%的年复合增长率。根据 2022 年市场规模数 据可得,车载激光雷达与车载毫米波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比率约为 16%、84%。
4.2.3.2、半导体、光纤激光器用于激光雷达
激光光源作为激光雷达的核心器件之一,其性能将直接影响整套雷达系统的性能。 在激光光源的选择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实际应用环境、技术方案、性能需求、 成本等因素;在车载激光雷达这一应用场景中,需要多种类型的激光光源来适应 不同的道路环境。从性能角度出发,激光雷达的激光器应尽可能达到较高的发射 功率密度,从而使同样尺寸的器件实现更高的发光效率;同时,在光热效应的作 用下,温度的变化会造成激光波长的微小漂移,为提升激光雷达的信噪比,激光 器需要有较低的温升和较小的温漂系数。对于光束质量,即光斑的形状和能量分 布,最好是规整的圆形以便于测距。
4.2.3.3、光纤激光雷达有望成为高端解决方案
由于 905nm 波长的激光雷达普遍采用半导体激光器,而 1550nm 波长则对应着光纤 激光器,因此激光雷达波长的选择对于激光器的使用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于车载 激光雷达来说,905nm 波长与 1550nm 波长的比较需要综合考虑安全规定、探测距 离、抗干扰性、功耗与成本等角度。 首先,车载激光雷达需要考虑到激光辐射的安全性问题,而影响安全性的是波长、 输出功率以及激光辐射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强光在通过人眼晶状体时会聚 焦到视网膜上,从而会给视网膜带来灼烧效果,对人眼产生一定的风险;而激光 雷达 905nm 与 1550nm 的激光波长已经超出可见光波长范围,因此,当高功率运行 的激光雷达发出激光时扫射到人的眼球,将对人眼造成一定的伤害。
总结来说,在目前占主流的混合固态车载激光雷达领域,相比于 905nm 波长, 1550nm 波长的激光雷达从安全规定、探测距离、抗干扰性等性能方面均有更加优 异的性能表现;然而采用 1550nm 激光雷达将面临更高的成本、更大的体积,高功 率运行下的散热问题也是光纤激光器的短板之一。目前,905nm 激光雷达的技术 集成度较高、供应链更为成熟,是车载激光雷达的主流波长选择,在 2021 年第三 季度约占 69%市场份额;而 1550nm 激光雷达由于其高成本等原因,约占市场 14%。 通过比较 1550nm 的光纤激光器及 905nm 的 EEL、VCSEL 两种半导体激光器,光 纤激光器因其输出功率好、光束质量高,是高性能系统的理想选择,有望成为高 端产品的解决方案。
4.2.3.4、1550nm车载激光雷达落地
目前激光雷达厂商的市场格局及应用车型,其中国际巨头包括法雷奥 (Valeo)、Luminar、Innoviz、Ibeo、Velodyne 等品牌,合计约占 46%全球市场份 额;国内领军企业包括速腾聚创、大疆、图达通(Innovusion)、华为以及禾赛科 技等,合计约占 26%,在全球范围内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其中速腾聚创已成为国 内排名第一的激光雷达厂商,全球市占率 10%,仅次于 28%的法雷奥,其生产的 M1 型号的激光雷达被各车企广泛应用。从激光波长方面来看,采用 1550nm 方案 的厂商包括 Luminar、图达通及华为,其余厂商均采用较为传统的 905nm 激光雷达。
目前 L2 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在电动车平台广泛搭载,渗透率逐年上升,在 2021 年达到 22.2%;2022 年作为 L3 技术的落地元年,由 L2 过渡至 L3 级智能驾驶 系统的车辆增速加快,各车企纷纷布局 L3 智能驾驶。相比于目前广泛应用于 L2 车辆的“摄像头主导方案”,“激光雷达主导”方案在探测精度、可靠性和抗干扰 能力等方面可以显著提升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冗余度,将推动 L3 及以上的自 动驾驶快速发展。根据激光雷达出货量数据,测算 2025 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 规模将达到约 70.3 亿美元,至 2027 年有望达到 129.7 亿美元。在高级辅助驾驶市 场,预计至 2025 年全球乘用车新车市场 L3 级自动驾驶的渗透率将达 6%,即每年 近 600 万辆新车将搭载激光雷达。按照沙利文预计,2025 年高级辅助驾驶激光雷 达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46.1 亿美元,2019 年至 2025 年复合增长率达 83.7%。
在“激光雷达主导”方案中,承担主要传感任务的激光雷达每辆搭载数量在 1 到 5 颗之间。其中 1550nm 波长的激光雷达由于其探测距离相对较远,大部分车辆仅需 搭载 1 颗激光雷达即可完成满足 L2、L3 级别的有效探测;例如,蔚来于 2022 年 第一季度交付的 ET7 搭载 1 颗图达通猎鹰系列的 1550nm 光纤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最远可达 500m,在 NAD 蔚来自动驾驶技术的配套下,可达到 L3 的智能驾驶等级。
另一方面,尽管采用 1550nm 波长激光,华为的 96 线中长距激光雷达探测距离在 150m 左右,而选择增加搭载数量来强化探测可靠性,一般使用 3 颗,分别位于车 头前格栅处和车前左右两侧轮眉上方。阿维塔 11、极狐阿尔法 S 华为 Hi 版、哪吒S 均搭载华为的激光雷达,数量为 3 颗;并且哪吒 S 未来将做到 6 颗激光雷达装车; 长城机甲龙也是目前激光雷达装车数量最多的车型,达到了 4 颗。在 905nm 波长 激光雷达领域,除应用于奥迪 A8、奔驰全新 S 的法雷奥 Scala 系列等高性能激光 雷达仅搭载一颗,大部分车辆均需搭载 2~3 颗激光雷达以满足 L3 级别的自动驾驶。 据麦姆斯咨询,自动驾驶对激光雷达的单位需求将由 L3 级的最低 1 颗提升至 L4 级的最低 2~3 颗和 L5 级的 4~6 颗。
短期来看,近年来车企普遍规划从 L2 到 L3+级别智能驾驶的进阶路径,从而增加 对激光雷达的需求总量;长期来看,随着自动驾驶向 L4 甚至 L5 等级迈进,每车 搭载的激光雷达数量也随之增加,将进一步扩大激光雷达市场。并且,随着技术 的进一步发展,性能方面、人眼安全方面占优的光纤激光雷达的成本有望降低, 进而增加 1550nm 激光雷达的竞争力。例如,华为已将其 1550nm 激光雷达的总材 料采购成本降低至 200 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 1349 元;Luminar 即将量产的 300 线 1550 nm 波长激光雷达,官方称软硬件打包的价格不超过 1,000 美元等。在激光 雷达需求总量增加的趋势下,作为重要的下游领域之一,1550nm 波长激光雷达在 L3 自动驾驶的应用亦将促进光纤激光器市场蓬勃发展,进而带动公司激光晶体、 激光及光学器件等产品的市场需求。
自公司开展光学元件业务以来,产品质量和规模不断成熟、发展,利用其技术和 设备优势,激光光学元件逐渐步入精密化阶段。由于生产的光学元件可与公司非 线性光学晶体、激光晶体等产品高度适配从而应用在较复杂的场景中,固体激光 器、光纤激光器、3D 打印、激光雷达、医美等下游市场规模的增长均可带动公司 光学元件的收入。根据公司数据,2015 年以来公司光学元件营业收入逐年增长, 2022Q2 实现营业收入 1.32 亿元,同比增 21.73%,实现毛利 0.61 亿元;产品的毛 利率亦呈现总体增长趋势,近年来稳定在 45%左右。2021 年,公司激光光学元件 的营收约占公司总收入的 31.82%;2022 年 Q2,公司光学元件营收约占总收入的 33.53%。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7/36539.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