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 增强城市发展潜力
孙文华表示,“对于这个文件,我有以下几方面理解:一是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已经由城市明确转向县城。《意见》要求,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这进一步明确了县域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载体地位,这也意味着城乡边界明晰,城市建设用地边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二是建设县城市政公用设施,补齐短板,缩小公共服务差距。推动县城建设,有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2021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这显示出县城以及县级市的城镇具有承载农业转移人口的一个能力。目前,我国还存在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公共服务差距等等。因此《意见》提出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三是现存功能定位需要体现错位差异化竞争。《意见》要求,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四是县城特色优势产业要有体系化的发展,县城建设要以人为核心,就要有稳定的常住人口数量。”
主持人:我国目前县城发展状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
强化顶层设计。在现代社会,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为避免无序发展导致“城市病”带来社会问题和安全风险,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一是要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二是要加强制度创新。通过完善土地利用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城镇住房制度等,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
三是建立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利用机制,保障县城建设正常用地需求。县城建设要合理把握时序、节奏、步骤,示范地区先行是有效方式。2020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会同各地区各部门,在发展基础扎实、财政实力较强、政府债务率较低的一些县及县级市开展县城建设示范工作。下一步在示范工作基础上,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稳步有序推动其他县城建设,形成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效路径。
一轴:即做强成渝城市发展主轴。依托成渝北线、中线和南线综合运输大通道,支持资阳、遂宁、内江等沿线城市承接成渝双核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带动成都都市圈建设,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引领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提高人口经济综合承载力,打造支撑成渝城市群的“中部脊梁”。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6/32610.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