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问题_股票知识问答_股票黑马推荐_问股网_在线诊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银根紧缩的反义词(银根紧缩的危害)

“大人,这五百两银子是小的孝敬您的,xx的事就全仰仗您操劳了。”

这是古装剧中常常出现的送礼场面,往往一边说一边命人抬进来大箱子,揭开里面是白得晃眼的银子。

影视剧里的白银闪闪发光。来源/电视剧《九品芝麻官》截图

除了送礼,我们还经常在古装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主人公吃完饭后,从怀中掏出一锭银子放在桌上,再潇洒地说一句“不用找了”,留下店小二捧着银子两眼放光高喊一句“谢谢客官”。

这样看下来,仿佛古代人天天都在使用银子。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年累积下来,古代银子得是多么庞大的数量了,可为何今天的我们很少见到银子,古时候流通的那么多银子都去哪儿了?

白银并不是所有朝代都广泛使用的

首先,古装剧中使用白银的情节并不准确。在明朝之前,白银并不是官方货币,在民间也没有被大量使用。

白银究竟是什么时候成为货币的,没有人能说得清。但是,白银在法律和事实上成为首要货币的时间,无疑是在明朝中后期。在这之前,中国的货币主要是铜钱,宋朝出现了纸币。

明朝前期甚至禁用金银作为货币,朱元璋下令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违者罪之。永乐年间,白银的禁令愈加严厉,民间敢有以白银交易者,以好恶论处。

但是,民间使用白银的人越来越多,白银的竞争对手纸币和铜钱逐渐被淘汰。

洪武八年(1375),明廷发行纸币“大明宝钞”。钞票表面有“大明宝钞,天下通行”字样。然而,短短十余年后,大明宝钞便陷入了无休止的贬值之中,因而在民间不受欢迎,民众拒绝使用。有大臣言“百姓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

大明通行宝钞(壹贯),“户部”。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宝钞的贬值是钞票滥发造成的。洪武朝的统一战争和永乐朝的下西洋使得开支骤增,更加大量印发钞票。宝钞的滥发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钞票大幅贬值。当时御史陈瑛表示“皆缘朝廷出钞太多,收敛无法,以致物重钞轻”。最开始的规定钞1贯折合钱1000文,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钞一贯折钱二百五十文,宝钞已贬值到原先的四分之一。洪武二十七年(1394),两浙钞一贯折钱百六文,宝钞已贬值到原先的六分之一。朝廷无计可施,索性禁止使用铜钱,倒逼人们使用宝钞。然而到了明宪宗成化初年,“每钞一贯折钱四文”,成化七年(1471)更是“钞贯值二三钱”,宝钞几乎贬至面值的千分之一,终于是废纸一张。

除了纸币,白银的另一个竞争对手是铜钱。从秦朝统一货币铸圆形方孔钱开始,铜钱是普遍使用的官方货币。当刘邦还是泗水亭长时,想到上司家里去,撒谎说以万钱为见面礼,吓得他的上司迎到门口来。隋朝有隋五铢,唐初发行开元通宝。在民间以“腰缠万贯”来指代富豪。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货物贸易和商品买卖,使得货币的交易量增长,而铜钱体积沉重,不方便大量使用搬运,且由于仿造容易,民间出现了大量私铸铜钱。由于铜钱价贱体重,且易于盗铸,明朝又没有能力供给完好充足的铜钱,导致私铸盛行,质量恶化。明清时期,铜钱先是宝钞的辅币,后又成为白银的辅币。

明正统初年(1436)开始松弛用银的禁令,“朝野率皆用银”。隆庆元年(1567),明穆宗“令民间货薪值银一钱以上,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成化、弘治以降,实行以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复本位体制,宝钞废弛。再后来,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时,干脆连铜钱都舍弃了,只征收白银。至此,无论是日常买卖,还是缴税都使用白银。

影视剧中饱满的白银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少见的。来源/电视剧《走向共和》截图

白银体积小、价值大,容易分割、久藏不坏,从而被人们欢迎。但是古代中国从来都不是产银大国,这些白银都来自哪呢?在明代的货币选择面临挑战时,世界上的白银浩浩荡荡流入中国。当时西方发现新大陆,获取了殖民地大量廉价的银矿。这些白银随着贸易流入中国。明清重农抑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必然使得进口需求远不如出口强烈。中国民众很少购买西方的工业品,但是西方却需要大量来自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在巨大的贸易顺差下,大量的白银从日本、美洲和欧洲涌入中国。

买鸦片、战争赔款导致晚清白银流失

明清时期,中国成为美洲白银主要的流入地之一。清朝的对外通商口岸,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后集中在广州一处。按照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的说法:“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中英贸易中,英国常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每年要运来大量白银来抵付货款。对此,英国开始向中国出口鸦片,以改变状况。嘉庆、道光年间,英国非法输入中国的鸦片不断增加。道光初年,每年输入7000余箱。鸦片战争前几年,每年输入平均达35000箱。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的对英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逆差部分用白银抵付,导致白银外流。鸦片战争前几年,中国每年的白银流出量达1000万两以上。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和列强签订的一系列赔款条约又损失了数以亿两的白银。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迫使清政府需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日本在其他殖民势力干涉下放弃辽东半岛后,又勒索清政府以白银3000万两将其“赎回”。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又要求清政府向八国共赔款白银4亿5000万两。巨额的赔款早已掏空了国库,清政府于是摊派税款,向民间征收白银。

影视剧中计算《辛丑条约》赔款的情景。来源/电视剧《走向共和》截图

民国金融危机下的白银外流

民国建立以来至20世纪30年代初,银元和银两是中国社会流通的主要货币,辅之以铜元和银角,此外还有由各地林立的银行发行的流通价值极低且贬值严重的纸币。仅作为主要货币的银两的制式就有超过100种,如碎银、银锭、银元宝等等。银元的制式也有将近20种,如俗称袁大头的袁洋银元、以孙中山先生头像为标志的孙洋银元,还有从日本、西班牙等国流入的银元。复杂散乱的货币制式,给民国时期的经济、商业等活动造成了诸多不便,银本位的货币政策又将中国卷入一场“白银风潮”之中。

1934年下半年,还沉浸在经济快速发展美梦中的国民政府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生死攸关的金融危机:白银大量流出,先是银行、钱庄及工商企业大规模倒闭,各行业迅速走入萧条,最糟糕的是农村经济,可谓全面破败:“鲁东向称富庶之区,地价每亩百元者,刻已低落至四五十元;鲁西、鲁南贫瘠之区,向之每亩五十元者,刻竟落至二十元或十元尚无人过问,农民破产之普通、痛苦之深刻,实为近古以来所未有。”

导致这场危机的最直接因素不是来自国内,而是来自国外,将中国推入严重金融危机中的正是美国的《白银收购法案》。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政府为了遏制提现风潮,缓和金融危机,开始对银行制度进行改革,继而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政策。1933年6月19日,罗斯福签署《购银法案》,同年8月9日宣布白银国有,造成世界银价的剧烈上涨。美国在全球高价收购白银,同时禁止本国白银出口。通过《银购入法》《购银法案》《白银国有令》等一系列法令,纽约银价由美国实行白银国有时的每盎司49.31美分涨至1935年5月的每盎司74.42美分,以后虽略有下降,但一直维持在65美分以上。伦敦银价也跟随纽约银价的上涨而不断攀升,到1935年4月,几乎是1931年银价的两倍多。

因为中国每年的银产量并不高,一旦国际银价浮动过于剧烈,使用银元作为主币的中国货币体系必然会受到世界银价涨跌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体经济运行。

国际银价的异常上涨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极大冲击,中国货币对美元的汇价骤然上升,每盎司白银几乎可以换回3倍的美元购买力。中国民众的直观感受是,外国进口的商品一下子便宜了很多,而中国出口的各类商品竞争力却大大降低,白银成了唯一可出口的高利润商品。暴涨的银价让国内外的投机商、冒险家迅速行动起来,外商银行趁机将白银大量运出,他们用轮船甚至兵舰装运白银出口,从中赚取高额利润。1934年1月,上海的外商银行存银约27500万元,占上海中外银库存银的49%,年底仅仅剩下5400万元,为1月的五分之一。这一年,中国白银的外流量达到民国以来最高,也是历史上白银外流最高年份1907年的5倍。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全年白银出超总额达到2.59亿元,同比增长1750%。其中仅8月21日这一天,汇丰银行用英国轮船从上海运出白银1500万元。

为阻止白银外流的凶猛势头,1934年底,国民党政府加收白银出口税十个百分点。但被美国推高的国际银价吸引了不少中国人从事白银走私业务。根据民国财政部估算,1935年,白银走私规模超过两亿元。从1934年4月至1935年11月,中国的白银储备(银元)一下子从6.02亿万元降到了2.88亿万元。

美国《购银法案》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多米诺效应。首先是各大城市人心不稳,相继出现白银挤兑风潮,银行银根收紧,不再放贷,一些银行甚至不得不宣布停业;其次,美国商品借机在中国大量倾销,造成中国贸易严重逆差;最后,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中国通货紧缩,物价不断下跌,很多工商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因而迅速倒闭,工人失业,商业萧条,国民经济完全脱轨。恐慌情绪不断蔓延,一时间,工商凋敝、物价下跌、人心惶惶,公众急于将钞票兑换成现银,引发银钱业挤兑风潮。1935年,中国陷入了金融恐慌和全面经济衰退。

这种局面逼迫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放弃银本位而建立新的金融货币体系。

国民政府强行搜刮白银

国民政府为了阻止白银外流,不断推出新政策,但始终不能解决白银问题。财政部部长孔祥熙直接向罗斯福喊话,希望美国在购入大数额的白银时提前告知中国,以便中国能够做出反应。但是,罗斯福拒绝了中国的这些合理请求。

万般无奈之下,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推行法币改革,以挽救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经济,而白银作为中国通货的历史就这样结束了。法币钞票取代白银成为货币,并且通知民众要将持有的白银按比例到银行兑换成法币。

大额法币。来源/纪录片《金融风波1948》截图

货币改革令规定,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只能使用法币,不能使用银币;收拢货币发行权,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发行的钞票限期兑换中央银行钞票;强制将全国白银收归国有,规定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个人,均不得保留银币、金银。南京国民政府规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由中央政府直接管控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发行法币钞票作为一切市场流通之货币形态,原来公私持有的银本位币应在规定时间内在指定银行兑换成法币。1法币与23.49 公分纯银等值,也就是说,银元可按照1∶1的比率等值兑换法币。

国民政府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用纸币强行将白银收归国有,变相搜刮了民众财富。到1936年年中,国民政府大约从个人和银行集得了价值3亿美元的白银,仅民营银行就贡献了2.25亿元。改革令的发布,使得白银在法律上已经不再作为我国的流通货币,银币、生银、银锭及其他银类开始退出中国货币的流通领域。

法币发行总额变化表。来源/纪录片《金融风波1948》截图

解放战争后,南京国民政府见大势已去,开始携带大量白银逃往中国台湾。1949年以后,人民政府发行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自此之后,白银只作为饰品出现,货币意义上的白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任双伟著,货币里的中国史,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9.06.

赵涛,刘挥,世界贸易战简史,华文出版社,2019.06.

余文建著,上海近代货币竞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20.04.

彭信威著. 中国货币史(全两册 全新简体字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01.

徐瑾著. 白银帝国 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7.02.

叶世昌等著,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09.

(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01.

何平.中国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J].中国金融,2017,No.847(01):94-95.

刘冲,周瑾芝.金融危机、政府担保与储户挤兑——来自中国“白银风潮”的历史证据[J].财经研究,2015,41(08)
:105-117.DOI:10.16538/j.cnki.jfe.2015.08.010.

李春燕.探源民国时期的金融改革历史[J].兰台世界,2012,No.369(19)
:62-63.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12.19.021.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J].河北学刊,2004(03):145-154.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我在那些黑暗日子里学到的一课就是你必须保持团队的价值、创新和视野。只要你不放弃,就仍然拥有一线机会。当你的力量还很渺小的时候,你必须非常专注,靠你的大脑生存,而不是你的力气。

上市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是一个里程碑,上市的时机选择正确。我们的B2B公司已经有了比较稳固的基础,市场环境也比较健康,公司管理能力也很强。阿里巴巴在香港的成功上市证明:内地的企业也可以在香港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和高水平的估值。

——2007年马云接受美国《INC》杂志采访时如是说

梳理、总结马云在“黑暗时期”的讲话,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团队”。可以想象,在生存最艰难的时刻,一头独来独往的狮子是很难生存下去的,而一个拥有团队力量的狼群则可以渡过难关。在黑暗时期,只要维持一个团队的价值、创新和专注,黎明也就指日可待,从互联网大寒冬,到“非典”危机,马云的团队都是如此过来的。

在中国,创业者就要像蟑螂“小强”一样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如何像蟑螂一样生存下去?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信念,首先你要相信你能活下去,此外你要相信自己有坚持活下去的毅力,“半跪着也要坚持”。

2008年,有人问马云:“中小企业如何像蟑螂一样既生存下去、又灵活自如?”

马云的回答是:“第一相信你能成活。第二你要相信有坚强的存活毅力,阿里巴巴跟任何中小企业一样,在1999年、2000年、2001年我们也面临发不出工资的状况,我们没有收入,但我们要活下去,所有人倒下来了,我们半跪着也要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让自己做一个最后倒下的人。对中小企业来讲,在乐观主义者看来,今天是一个机会,在世界经济出现大问题的时候,在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的时候,倒下来的一般都是大企业。但是世界上的消费能力并没有减少,人们还是要吃、穿、用,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中小企业,现在应该说是一个机会。悲观的人看任何事情都是悲观的,乐观的人看任何事情都是乐观的。”

云指南

创业的孙悟空定律:天宫好闹,妖怪难打。为什么孙悟空能大闹天宫,却常常打不过路上的妖怪?答案:大闹天宫时碰到的都是给玉皇大帝打工的,所以大家都是意思意思,不是真的卖命,在路上碰到的妖怪都是自己出来创业的,所以比较拼命!

银根是指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中国旧时采用银本位制,市场交易都用银,所以习惯上称资金的供应为银根。 如果市场上资金需求大于供给,市场紧张,就叫银根紧俏或银根紧缩; 银根也叫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通货。

紧缩银根的主要政策就是为了能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对现在的调控过热的经济状况达到一定的效果。对于一些比较突出的在经济运行中投资需求进一步的膨胀、货币的信贷增长依然比较快、通货膨胀的压力还在加大等问题,央行会采取一定的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但是真的加大了政策调控的力度,进行全力紧缩,这时经济有可能再次出现大落的现象。

在利率上升时,在市场上的货币最就会减少,银根出现紧缩;在利率下降时,市场上的货币量出现增加,这时银根放松。

(本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时应审慎评估)

编辑:gqm

 

1.“对企业运营和银行业务稍有了解的话,可知高利率是企业经营困难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一方面,产品价格的下降减少了企业的收入;另一方面,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呈现出刚性上涨。两面夹击之下,企业的现金短缺,引起银行的警觉,担心出现坏账,银行收缩信贷规模,提高借贷标准,令企业雪上加霜,形成恶性循环。这时企业只能从非正规渠道获得融资,紧迫的信贷需求大幅推高市场利率”。这就是一位大牌经济学家今天发表文章,为中国利率高涨找到的原因?

2.也正因如此,这位经济学大家给出“中国不该放松银根”的结论。他说:“可见放松银根的政策建议是因果倒置,开错了药方。众所周知,市场信贷利率等于无风险的基准利率加上由企业违约概率决定的风险溢价。央行降息只能降低基准利率,而对企业的风险溢价无能为力。这也是为什么货币供应一松再松,而银行照样惜贷、企业仍然缺钱的缘由。”

3.既然放松银根的药方是错误的,那这位经济学大家给出的药方是什么?第一,除去产能过剩;第二,加大研发力度;第三,力争市场定价权。对不对?对。我尤其同意这位经济学大家最后给出的观点:不必过度关注GDP到底增长多少,基层经济的活力、企业的活力才是一切之根本,是我们的希望之所在。

4.但是,我们必须指出,上述问题都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要不要着力解决?当然需要。但同时必须注意,并不是因为要解决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我们就可以放弃总量政策的正确性。我认为,中国当今的问题是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为什么需求不足?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中国长期执行紧缩货币政策,以致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必然结果。

5.比如,人民币升值导致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导致企业生产上升;人民币升值导致劳动力价格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导致中国银根长期偏紧,企业融资成本随之不断上升。我认为,这才是导致中国经济恶性循环、企业营收与银行利率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而前边大牌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原因”其实都是表象。现在,必须通过放松银根予以彻底修正。

6.所以,我们必须清晰,而不能再被错误的言论误导。就像房地产市场,几乎所有学者都把房价上涨的原因推向政府,但我们不妨去看看,房价上涨过程政府出台了多少抑制政策,但管用吗?不管用。为什么不管用?因为,房价上涨的根本动力来自人民币连续十年的升值。回过头去看看,是不是这样。现在,人民币升值走到了尽头,而只要一出现贬值走势,立即就有人大叫房价会跌。为什么?为什么过去房价大涨,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与人民币升值相关,而现在却有意把房价下跌与人民币贬值绑定在一起?

7.其实,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在开放条件下,房价大涨与本币升值密切相关。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就是在日元连续升值的条件下形成的,东南亚房地产泡沫同样是在“固定汇率”下本币严重高估中形成的。现在,轮到了中国。实际上,房价已经绑架了中国政策,放松银根,容忍人民币贬值,势必导致房价下跌,而银行坏账大幅增加;不放松银根,维系人民币汇率稳定,可以顶住房价,但会使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而银行坏账同样增加。

8.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些事实的时候,我们必须克服健忘,回过头去看看,当年主张中国通过紧缩银根而可以推高人民币币值的是什么人?面对房价的快速上涨“顾左右而言其他”的是不是就是这些大牌经济学家?

9.现在,这批大牌经济学家为什么依然反对放松银根?去看看他们更愿意看到什么,我们就明白了。第一,他们愿意看到中国高利率,而对外投资的增加,这实际是希望中国资本输出,去满足它国“再工业化”的资本需求;第二,他们愿意看到中国去产能,这实际是帮助它国“再工业化”的重要一环,全球就这么多产能需求,中国产能减少,别国产能才会增加,不是吗?第三,他们愿意看到中国银根偏紧,因为银根越近,内需越弱,产能越过剩;第四,他们愿意看到中国政府不在乎GDP,因为紧银根会导致中国经济进一步恶性循环,下行压力加大,而只有中国政府不在乎,他们愿意看到的“更重要的结果”才会真正出现。

10.所以我在这儿郑重提醒国人,不要盲目迷信权威,要懂得一些貌似“正确”的言论,其背后实际带有深刻的利益立场。请警惕。

 

[银根紧缩的反义词(银根紧缩的危害)]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4/29177.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