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百姓视角看待这次刚刚公布的金融监管体制的大变革?先讲一个朋友的故事。朋友是个经商老板,前几年生意兴隆红火手头上有了上百万的闲置资金。放到银行里变成储蓄存款,他看不上那点利息。放到他处或作投资他又不放心。于是他找到一家银行,咨询有没有高息的投资品种。银行里一美女理财经理给他推荐了一款产品,说多好多好有高息回报。朋友信以为真,以为反正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信得过也保险稳赚,还比存款利息高,便买了几百万的那款理财。三年理财到期后,他到这家银行办理兑付,却被告知他买的是个信托理财产品,现已亏损几万,那位美女理财经理也早辞职了,无处查找下落。朋友认为是被银行人员忽悠了,高息没见着,本金还损失,找行长说理要赔偿,行长不认帐:是你自己签的字打进的款,一概自己负责。朋友便写了申诉材料,先是跑到当人民银行去投诉,过了很长时间没有个处理结果,他又找到当地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分局,人家接了他的申诉材料,了解了一下情况,然后又向银行了解情况。他便在人行和银保监局两家单位两边跑两家找,最后都没给他一个令他满意的处理结果,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原有的人民银行和银保监局都有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职能,这中间还夹着个“两会”,即人民银行发起组建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在总行叫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银保监局发起组建的银行保险业协会。这两个协会又都有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职责。百姓遇到金融纠纷或金融消费侵权,到底是该找人民银行还是银保监局,或者是找什么这协会那协会?外行人根本摸不清。往往这边找了那边找。有时行和局之间免不了两家推诿披皮,行这边让去找局,局这边让去找行,即使找到了协会,协会说你这投诉归局里监管部门管。
这次机构改革已明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中国证监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将被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不再保留,即将成为历史。此举则能缓解一些此前分业监管时出现的政策冲突,并减少相关监管盲区,杜绝“都应管都能管又都不管”的扯皮。可以直白地说,本轮金融监管体制改变完成后,再有涉及金融机构的金融消费纠纷和投诉,你就直接找金融监督管理局一家,不要再找人民银行了。这次改革,也涉及地方金融监管体制迎来重塑调整,地方政府设立的金融监管机构将专司监管职责。近年来,P2P的爆雷、各类平台和公司打着金融理财名义非法筹资集资、村镇银行风险等金融乱象,都让一些不明事理的民众深受其害,甚至辛苦积攒的养老钱都被骗血本无归。不法分子往往利用金融监管漏洞在地方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可以断言,这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调整到位之后,金融的监管将会清晰明了,职责更加明确,对于金融业的发展,以及老百姓的金融保护也将更加有力。这也意味着有利于促进金融投资消费逐步回归本源,“老老实实投资,明明白白消费”,为民众营造和培育一个良好的投资消费环境。
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两者共生共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国拥有较多区域性金融改革试点的省份之一,我省立足民营经济和山海资源优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勇闯“无人区”,推动金融创新能级提升,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赋能。
普惠金融提质增量
十年来,我省践行金融为民,大力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和服务能力,切实增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可持续性。
泉州“金改”成效不断显现。2012年,泉州获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作为福建民营经济重镇,泉州大胆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色新路径,大力推进重点环节改革和底层自主创新,努力构建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共同体。设立全国首个县级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率先创设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共担资金、健全专业化金融审判机制、无还本续贷的“无间贷”等金融创新产品在全国推行……一系列创新举措为实体经济“二次创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快推进。2019年11月,宁德市、龙岩市获批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三年来,在破解抵押难、信息不对称上探索形成了三批次17项改革创新成果向全省复制推广,全国首创创业就业金融服务机制、搭建全国首个农村要素流转融资服务平台、首创推出供销助农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福林贷”“快农贷”“惠林卡”“林业收储贷款”等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6月,厦门、龙岩、宁德、晋江四地又入选2022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进一步探索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有效模式。
“几家抬”助力民营中小微企业,有效推动了普惠金融服务增量、扩面、降本、增效。数据显示,至2022年8月末,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0967亿元,同比增长23.53%,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1.66个百分点。
绿色金融加速领跑
作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我省立足山海特色,并于2020年10月启动三明市、南平市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支持厦门市争创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加快绿色金融创新探索,助力福建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
着力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开展具有山海特色的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率先出台陆海统筹、适用全省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指南;率先推行碳排放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制度,建成全国首个集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功能为一体的要素资源交易流转平台,林业碳汇交易额居全国首位,排污权交易、碳金融走在全国前列。
持续加大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三明发放全国首笔林票质押和林业碳票质押贷款,“绿色金融+绿盈乡村”服务模式作为2021年中国银行业协会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发布。南平落地全国首单“碳汇质押+远期碳回购”和首单“科特贷”,全国首创“一元碳汇”。厦门在全国首推“碳中和机票”,落地全国首笔海洋渔业碳汇交易。“福林贷”、林业金融风险综合防控机制等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颁发全国首张林业碳票,率先推出农业碳汇保险,落地全国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首个农业碳汇保单、首单农田碳汇交易、首单红树林蓝碳生态保护保险……绿色金融先行先试,纵深推进,共形成3批次21项创新成果向全省复制推广,“林票制”“森林生态银行”等在全国推广。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省绿色贷款余额5091.83亿元,较年初增加954.43亿元,同比增长51.27%,高于全部贷款增速36.1个百分点,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7%,增速创历史新高。
金融杠杆撬动绿色发展。绿水青山,正成为福建丰盈的“水库、粮库、钱库、碳库”。
数字金融稳步推进
十年来,我省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机遇,不断推进金融数字化改革,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迈上新台阶。
大力推进金融服务云平台建设,推动“数据+政策+金融”的有机融合,为小微企业提供安全便捷的线上融资渠道。“金服云”平台现已接入市场、税务、电力等17个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4400多项涉企数据,提供集成“企业评分、工商注册登记、经营状况、经营风险、司法披露、公共事业消费、平台历史业务”等七大方面信息的报告,可覆盖银行非现场贷前调查所需信息的70%,各金融机构月均调用企业画像超3万次,有效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打通壁垒,提升效率”。截至2022年8月末,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超23万户,上线金融产品591款,入驻金融机构122家,实现福建省内主要银行机构全覆盖,累计解决融资需求5万余笔,其中超98%为普惠小微贷款,融资金额超1772亿元。
着力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有效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精准性,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县开展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建设试点,有效破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普遍存在的信息安全、共享和应用难题。龙岩市搭建全国首个老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企业、个人通过平台可实现抵押“云登记”、贷款“码上贷”。宁德市依托福鼎白茶特色建设白茶溯源大数据信用平台,打造茶产业便捷融资通道。农业保险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保险机构采用“视频理赔”,将无人机技术运用到林木险、水稻保险等险种的日常理赔。
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稳步推进。2022年3月31日,福州市(含平潭综合实验区)、厦门市成为第三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已取得初步成效。实现通用类场景全覆盖,形成一大批涵盖线上线下、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特色场景取得突破,推出了海上渔业交易、榕台融合消费等;圆满完成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有关数字人民币方面的各项工作,设立数字人民币专题展区、发行峰会主题硬钱包,举办数字人民币产业发展分论坛。围绕“促消费、稳经济大盘”主题,开展4场大型数字人民币促消费活动,累计拉动消费近1亿元,其中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金额超4000万元。截至2022年8月末,全省运营机构累计开立钱包291.25万个;累计交易笔数800.94万笔、金额20.13亿元;开通数字人民币支付商户门店81810个。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App
[金改(金改草)]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4/28938.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