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定于5月23、24、30、31日举行,为确保顺利参加考试,请广大 考生仔细阅读以下注意事项。
一、考试报名
(一)网上预报名
2.网上报名流程:用户注册→填写报名信息→上传照片→绑定微信→提交信息→打印报名申请表
》》2020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报名入口《《
中国卫生人才网_2020年卫生资格网上报名入口
发现信息有误,点击“撤销提交信息”后修改报名信息(证件类型、证件编号不得修改)→重新提交信息→重新打印申请表
若证件类型、证件编号有错误,则需要重新注册并填写申报信息。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网上预报名流程:
1、考生登陆: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请于报名期间登录中国卫生人才网(www.21wecan.com),提交报名申请。
2、注册用户名:考生登陆后,点击“个人报名入口”,在登录页面先注册用户名、设置登录密码、填写校验码,登陆到报名界面。
考生在网上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是登陆网上报名系统进行修改、查看、打印等操作的唯一识别依据,须妥善保管好,系统不提供找回用户名或密码的功能。
每个用户名和相应的密码只能对应一个考生,不同考生不能用同一用户名进行报名,否则将导致考生信息丢失。
3、填写申报信息:考生请如实准确填写信息,并仔细核对;按照就近的原则选择考区、考点,凡因弄虚作假、填报信息错误及其他原因导致无法正常参加考试、影响后期证书的发放等,后果由考生自负。
4、短信通知:考生在填写个人信息时,请填写真实的手机号,考试重要信息将以短信形式定期免费发送。
5、上传照片:考生在填报信息完成后,应将本人照片上传。具体要求为:近期免冠一寸照片或者小二寸照片,背景为白色,格式为jpg,照片文件大小必须在20kb—45kb之间。
6、打印申报表:考生网上报名完成后,请自行打印《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申报表》,并妥善保管,供现场报名确认时使用。
7、修改信息:考生可以登录报名系统进行报名信息修改并保存,须重新打印《2019年度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申报表》,并仔细核对,确保用于现场确认的申报表信息与报名系统的最终信息一致。
考生可通过查看申报表右上角验证码号的后两位数字来判断信息修改的次数,以后两位数字最大的版本作为最终版本来打印申报表,用于现场确认。
8、历史考生:已参加过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生,报考时必须填写上一年度使用的档案号,否则成绩无法实现滚动计算。
(二)现场确认及资格审核
现场确认时间:一般在每年12月底-次年初1月份,各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确认时间。
考生持所打印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申请表》,按照所在考点的具体要求,进行现场报名及资格审核。申报表盖章:考生应携带申报表至所在单位或档案存放单位审查盖章。提交书面报名材料(如身份证、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等),并确认个人报名信息签字,交费。
现场审核确认所需证件及有关材料:(以当地报名通知为准)
1、《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申报表》一份(A4规格);
2、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及复印件;
3、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
4、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聘书原件或聘用证明原件;
5、相关准入资格证书原件;
6、工作岗位变动的报考人员须提交转入现岗位的有关证明;
7、已参加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者,须提交以往考试成绩单或准考证原件、复印件。
注意事项:考生在确认单上签字后,不得再对报名信息进行修改。凡未按期到所选考点或其下设报名点进行现场确认的,视为自动放弃本次考试。
(三)缴费
缴费方式分为网上缴费和现场缴费。考生须在资格审核通过后,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缴费,逾期未缴费的考生,视为放弃报名。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关于2023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务工作安排的通知》(卫人才发[2022]94号)要求,为做好2023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务工作,现将有关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凡符合原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部长令第74号)中报名条件的人员,可以报名参加考试。考试管理机构严格按照《护士条例》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审定考生报名资格,对不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严禁参加考试。
考生可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查询报考状态,通过资格审核者须于2023年3月30日-4月17日期间登录中国卫生人才网自行打印准考证。
2023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时间为2023年4月8、9日。具体考试时间以准考证为准。
省直考点考生现场确认地址:北肖墙2号山西省卫生健康委人才中心一楼。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人才中心
2022年12月12日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人才中心:
0351-2945492
太原市卫生健康委:
0351-4225055
大同市卫生健康委考试中心:
0352-7935937/5040293
阳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事管理中心:
0353-2295800
长治市卫生健康委:
0355-2054262
晋城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心:
0356-2054337
朔州市卫生健康委:
0349-5990588
忻州市卫生考试中心:
0350-3301902
晋中市卫生健康委:
0354-2638533
吕梁市卫生健康综合服务中心:
0358-8221262
临汾市卫生健康考试中心:
0357-6751990
运城市卫生健康考试中心:
0359-8698881
2022年一季度,新冠疫情在广东、上海、山东、吉林等全国多个地区出现反弹,长三角和珠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也是本轮疫情形势较为严峻的两个地区。在此背景下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4.8%,好于市场预期。
历史上看,GDP增速是反映经济总量最好的指标,GDP增速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就业、企业盈利和研发投资高度相关,GDP增速集中反映了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反映了民生福利和经济活力。但是在当前非常特殊的经济环境下,对GDP增速需要多几个维度的补充认识。一是GDP增速未必能充分反应产出损失,二是GDP增速与当期消费福利不匹配,三是GDP增速与就业和大量中小企业生存状况不匹配。
中国经济接下来仍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努力实现全年增速5.5%的目标仍然是正确选择,在朝着GDP增速目标努力的同时,需要特别关注消费和就业这两个与民生最相关的指标。
GDP增速未必充分反映产出损失。中国的季度GDP核算以生产法和收入法为主。从生产法看,疫情防控措施造成的减产停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产出损失。从收入法看,这些损失由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承担,对应在收入法上体现为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和生产税净额的减少。如果企业通过使用自身储蓄或者对外举债的方式弥补减产停产带来的现金流缺口,正常给员工发工资,支付租金和纳税,从收入法来看各种生产要素回报可能就没有那么明显的损失。按照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第三产业多数以收入法为主进行核算,在收入法统计口径下可能会低估服务业的实际产出损失。除了这个角度,疫情冲击下统计数据的获取和使用可能滞后,这也可能使得GDP增速难以反映产出损失。
GDP增速与当期消费福利不匹配。从支出法看,GDP包括了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个部分,消费反映当期的民生福利改善,投资和净出口有利于未来的民生福利。疫情之前的很多年,中国经济的正常状态是消费增速稍高于经济增速,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固定资本形成占比下降,这与其他国家在类似发展阶段的经历一致,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方向。新冠疫情暴发以后,消费增速持续落后于GDP增速,消费福利受损程度更加突出。社会零售总额2022年1季度同比增速1.6%,较2021年4季度3.5%进一步显著下降,大大低于同期GDP增速。特别是进入3月份以后,3月社会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由正转负降至-3.5%。以餐饮收入为代表的服务消费更是受到严重冲击,3月份餐饮收入同比增速降至-16.4%。
GDP增速与就业和大量中小企业生存状况不匹配。从产业角度看,GDP主要包括了一、二、三次产业。第一产业主要是农林牧渔;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以及电热燃气和水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疫情之前的很多年,中国经济的正常状态是第一二产业的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上升,这与其他国家在类似发展阶段的经历一致,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方向。新冠疫情暴发以后,第一、二产业总体状况还在正常区间,但服务业增速持续落后于GDP增速。服务业包含了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众多高度依赖线下场景的行业,受疫情的影响尤其严重。此外,这些行业还容纳了大量就业,以及大量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于这些行业的从业者而言,GDP增速和他们的感触相隔甚远。
我们利用2012年以来经调整后的实际GDP值估算了2020年以来的趋势值,并计算近两年的潜在产出缺口。根据测算,2020年和2021年的实际GDP分别比趋势值低了3.5%和1.4%,产出缺口逐渐收敛。但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负的产出缺口在持续扩大。2022年1季度,我国实际GDP相比趋势值少了约2.7%,负产出缺口进一步增加。分产业看,第一和第二产业已经回到趋势水平,当前负的产出缺口主要来自服务业。从服务业业构成情况来看,除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外,大部分行业的增加值都显著低于趋势水平。其中,批发和零售业(-5.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8.5%),住宿和餐饮业(-26.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0%),教育为代表的其他服务业(-6.6%)。
疫情冲击不仅是带来了异常经济增速,也带来了异常经济结构。这要求宏观经济管理在关注经济总量的同时也要关注结构,关注特定群体。总量目标是做大蛋糕,做大蛋糕对解决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非常重要。实现总量政策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应该是带有总量特征的货币政策,这类政策的好处是尽可能利用市场自发力量提升经济活力。货币政策的重点是利率调整,以此降低居民和企业的债务负担,提高资产估值,强化资产负债表,支持需求增长。比较而言,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效果有限,银行并不缺资金,缺的是合格的贷款客户。降准带不来更多的合格贷款客户,充分的降息才可以。
针对异常结构需要特定的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工具更加适合。结构方面的主要矛盾是高度依赖线下场景的服务业严重受损,消费福利损失、就业损失和大量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困难主要来自于此。解决矛盾首先取决于疫情防控措施。在给定的疫情防控措施下,加大对受损行业的特殊补贴政策、对受损行业就业人员的补贴政策,对企业重新恢复经营的启动资金支持计划、对低收入群体、老人和婴幼儿的暂时性补贴都能起到一定帮助。
(张斌为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朱鹤为CF40研究部副主任、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青年研究员)
内容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
过去1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大城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快速增长,大城崛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
9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 城市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二》(下称《报告》)显示,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611713亿元(现价,下同),而2012年仅有327382亿元。
报告还显示,十八大以来,GDP万亿俱乐部不断扩容,2012年中国万亿GDP城市仅有7个,上海成为第一个GDP超过2万亿的城市;2021年中国万亿GDP城市增至24个,有6个城市GDP突破2万亿。
GDP万亿城市数量10年增加17个
10年前,GDP万亿城市还只是少数几个顶尖城市的新头衔。2011年,深圳、天津、苏州和重庆跨入之后,GDP万亿城市数量才增至7个。不过,此后GDP万亿城市数量急剧扩大,至2021年,已经增至24个。
从2014年以来,每年都有城市GDP突破万亿:2014年是成都和武汉,2015年是杭州,2016年是南京和青岛,2017年是无锡和长沙,2018年是宁波和郑州,2019年是佛山,2020年是泉州、济南、合肥、南通、西安和福州,2021年东莞也跨过万亿关口。
第一财经计算,24个城市2021年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已经达到38.4%,接近全国的四成。显示了这些城市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作用。
不仅在经济规模上,过去10年,大城市人口规模较快增长。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共有21个,其中超大城市7个,特大城市14个。
国家统计局9月29日发布的数据也显示,按2020年末户籍人口规模划分,100万—200万、200万—400万、400万以上人口的地级以上城市分别有96个、46个和22个,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14个、15个和8个;50万以下、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分别有47个和86个,分别减少7个和22个。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向第一财经表示,过去10年,中国城市化率每年提高一个多百分点以上,而人口主要向大城市集聚,人口集聚又带来产业集聚,可以说是大城崛起的时代,而且未来GDP万亿城市数量还会不断增加。
他认为,大城市具有吸纳人口的优势,人口集聚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对消费品和工业品的需求大增。人口增长也伴随城市空间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都不断扩大,大城市规模快速扩张。
陈耀表示,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推进,农村转移人口不断增加,大城市吸纳了更多转移人口,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现代化进程,让更多人享受现代化成果。这也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能力增强,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大城市成为创新策源地
GDP万亿城市的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成都、武汉、长沙、郑州、西安、合肥等中西部城市开始崛起,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排名也逐渐上升,促进了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随着经济规模的增长,GDP万亿城市数量增长的同时也出现分层。2011年上海GDP刚刚突破2万亿元(初步核算数为19195.6亿,最终核实数为 20009.68亿),而如今GDP万亿俱乐部已经分成4万亿、3万亿、2万亿等多个梯队。
陈耀表示,大城市成为消费增长中心,消费贡献率最高的是大城市。大城市的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消费能力增强,以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刺激作用。不仅如此,大城市更是成为创新动力源和策源地。
他认为,大城市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消费规模。因为条件更完备,人力资源优势可以更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集聚能产生新的想法,有创新的动力,而且还有实现的市场和场景。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应用场景的成果都可以在这里迅速转化。
《报告》也显示城市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丰厚土壤,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中心城市成为科技创新主要策源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科学技术支出384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1%,而2012年仅有1418亿元,占比3.2%;专利授权(全市)342万项,而2012年仅为113万项。
不仅如此,《报告》显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改造提速,服务业占比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2013年地级以上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占比超过50%,2020年达到60.5%。
另外,先进制造业发展良好,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8.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1%;与2012年相比,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上升了5.7个百分点。
陈耀表示,过去10年,很多行业的快速发展都与城市扩张密不可分。以快递业为例,就是跟城市规模扩张相关,人口向大城市集聚,激发了现代物流业的成倍增长。大城市的消费结构和多元需求为城市转型,产业升级创造条件。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4/28780.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