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共享”二字突然闪现在大众视线,一夜之间,诸多的大城市都被各种各样的单车所“占领”,这引起了我们的尝试——“共享单车”,也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又一共享单车倒闭。中国红”版共享单车诞生却诞生了。又一家共享单车平台死掉了。距离上一家倒闭的悟空单车(6月13日),时间仅仅只过去了8天。
你听说过3Vbike这家共享单车吗?最近它倒闭了。
这是进入公众视野中的第二家倒闭的共享单车企业,和首家倒闭的悟空单车5个月的寿命相比,3Vbike共享单车生存时间更短,仅仅只有4个月。
中国这些年发展特别快,尤其是在新经济模式这一块,中国人已经摆脱了的守旧的束缚,开始真正的去挖掘更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这是我们的一个进步。但是,新事物的产生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共享单车”引领的经济开始暴露了一些致命的弱点。
共享经济需要什么?
哪个国家的共享经济最火?毫无疑问是中国。近来,我国“共享经济”的市场交易额、参与人数以及融资规模均出现令人瞩目的增长和扩张。但是随着这些企业一家一家走向没落,也不得不让人深思,共享经济究竟会走向何方?它需要什么支持?最终又会呈现出怎样的一个方式?
6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一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表示,对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新产业新业态应实施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在近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他要求政府各部门在对待共享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时要有“包容审慎”的态度,并提到“如果沿用老办法管制,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微信”。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利用大数据分析法,使民间组织甚至个人在专业领域上的信息处理能力大大增强,这让监管分散化成为可能。这样,政府直接管控和监督一部分重要领域,而更多的部分则可以依靠市场和独立第三方机构参与实现。
如此,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制度成本,也可以有效防止寻租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事后监管需要把握“度”的问题。例如对非故意违反规则者处罚过当,使其失去改正的机会,也容易诱发社会不公正感。因此,事后监管的重点在于防范和处理机制的设定,其内涵是对新事物如何科学规范与管理。
无论怎样定义和称谓“共享经济”等新产业和新业态,这些供给侧的企业及平台都是属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而非公益性质的主体。
在监管制度缺失的情况下,一些逐利资本容易借共享之名过度集资而疏忽对本业务的投资,这既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投资泡沫,形成新的市场风险,也可能因无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产生不经济的外部效果,从而增加社会成本负担。新业态对传统行业的破坏式冲击也容易引起既得利益团体的抵触。
另外,基于共享经济的参与形式,大量非正规就业人群将面临社会保障的问题,而购买分享服务的消费者也可能面临安全和权益保护等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行政职能方式正面临近似于“前强后强”和“前强后弱”模式向“前弱后强”型逐步转换的关键时期。
因此,对于这些新产业、新业态在业务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尝试,还是应给予最大限度的“包容”,即放宽事前审批,激发创新意识和创业积极性,同时针对涌现的各类问题加以科学化的事后监管,这才是“包容审慎的监管”应有的内涵。而共享经济最终才会成为中国经济飞跃发展过程中一支必不可少的力量!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1905/14711.html
tags: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