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毛纺业务的江苏阳光(SH600220)曾在今年上半年接连披露有关对光伏产业投资的信息,其中包括拟在包头投资200亿元建设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彼时,上市公司的行为引发资金的追捧,也引来监管层的关注。在回复上交所问询时,公司表示投资光伏是看好该行业发展前景,但同时也称项目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12月8日,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阳光”)发布公告称,公司拟进行光伏产业相关投资,由全资子公司宁夏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宁夏澄安”)与宁夏石嘴山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拟在宁夏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规划建设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和年产10GW拉晶切片、10GW电池片和10GW组件项目。
不过,江苏阳光在当天也同时宣布了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200亿元光伏业务投资规划的告终。公司决定将拟投资的光伏项目的项目地选在宁夏石嘴山,并注销内蒙古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
《碳中和日报》注意到,作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近年来光伏成为资金涌入最多的赛道之一,此轮光伏投资当然也非江苏阳光初涉光伏业务。早在2006年,江苏阳光曾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宁夏阳光硅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夏阳光”)开展多晶硅业务,但受多晶硅行情影响,该子公司最终破产清算。
此次内蒙古光伏投资项目再次落空,“二进”宁夏的江苏阳光是否做足了充分准备?投资项目是否会重蹈覆辙?
内蒙古200亿光伏项目落空
《碳中和日报》梳理发现,江苏阳光在内蒙古投资光伏业务可以追溯到2021年12月份。彼时江苏阳光在一则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中表示,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乌拉特前旗人民政府与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集团”)签订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框架合作协议。公告同时补充道,阳光集团是本公司控股股东,该事项与本公司无关,公司目前主营业务为毛纺与热电,不涉及光伏产业相关业务。
不过今年3月份项目进展却迎来了反转。江苏阳光发布对外投资公告称,拟在内蒙古设立全资子公司内蒙古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
公告发布后次月,江苏阳光便火速与包头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与包头市九原区人民政府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拟在包头市九原工业园区建设10万吨多晶硅、10GW单晶拉棒(包括切片)、10GW电池片及组件项目,同时建设10GW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不含电站)约200亿元人民币。
消息一出,随即引来上交所火速问询。但江苏阳光在回复问询时对项目推进、可行性及资金筹措方面均未予以明确的说法,仅表示投资项目尚无实质性进展,能否实际推进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关于接盘阳光集团签订的项目计划,江苏阳光解释称,阳光集团后续未投资相关项目,由于江苏阳光拟投资光伏项目,经综合考虑,阳光集团未来无推进该项目的计划;公司目前拟开展光伏业务不会与控股股东构成同业竞争。
协议签订后,项目进展就没有了下文,却于12月8日突然传来终止投资的消息。江苏阳光在公告中表示,经与包头市人民政府、包头市九原区人民政府协商,公司拟终止前期签订的投资协议,终止在包头市九原区的项目投资规划,并注销内蒙古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
《碳中和日报》了解到,项目终止是因产业政策、地方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等有关客观因素,公司投资所需条件在包头不能尽快实现,无法按照《投资合作协议》立即开展项目。例如项目所需用地1000亩左右,其中600亩是林地,土地性质的相关变更手续办理完成时间未知,进展不明确。而时间和效率问题,会成为后期项目实际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阻力。
因此考虑到时间成本、项目规划和行业市场变化情况,江苏阳光在宁夏进行了该项目的前期调研等工作,决定将拟投资的光伏项目的项目地选在宁夏石嘴山。
投资数额巨大却又无明确筹资计划,也无技术、人才、经验等储备,一场风风火火的光伏项目就这样黯然收场。据悉,内蒙古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前期调研等基础工作共支出仅81.53万元,说明项目从始至终都未有实质性推进。除地方政策影响项目推进外,是否有其他未在公告中披露的原因?
先期投资50亿元 光伏项目二次落地宁夏
宁夏可谓是江苏阳光眼中的“香饽饽”,先有子公司宁夏阳光选址在前,此番已是第二次在该地开发光伏业务。
与内蒙古投资项目迟迟无实质进展不同的是,此次江苏阳光明显加快了节奏。公告披露,将先行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项目投资金额约50亿元。
《碳中和日报》翻阅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了解到,本项目的实施分为六个阶段,即前期阶段、工程设计阶段、采购阶段、施工阶段、调试阶段和投料试车阶段。项目的实施从工程设计开始到机械竣工(机电安装)14个月完成,试车阶段为期2个月。按照计划,2022年6月江苏阳光就已开始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价报告、安全预评价报告、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及节能评估报告的编制及评审、融资等工作。整体工期预计1.5年,投产后第二年达产。
大举资金投入将会换来多少产出?据报告分析,该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为52.65亿元。净利润方面,项目达产年平均利润总额为19.64亿元,达产年平均净利润为16.98亿元,投资利润率37.86%。
江苏阳光同时表示,当高纯的多晶硅价格降低至8万元/吨时,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能够达到8.23%,因此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不过报告也指出,营业收入对项目效益具有很大影响,主要是受多晶硅市场行情影响,企业应重点关注市场变化,并适时调整生产经营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受多晶硅市场行情影响而导致项目破产已是前车之鉴。江苏阳光2006年投资设立的控股子公司宁夏阳光就曾开展多晶硅业务,后因多晶硅产能过剩,国内光伏产业进入寒冬,宁夏阳光因此连年亏损。2010年报显示,多晶硅业务营业利润率为-1.17%,净亏350多万,连成本都未追平,最终于2013年3月18日正式宣告破产,2019年完成注销工商登记。而江苏阳光对宁夏阳光的股权投资款2.34亿元以及宁夏阳光所欠江苏阳光借款12.75亿元也难以收回。
资金吃紧 靠借款“填坑”
一系列公告抛出后,二级资本市场并未给予热烈反响。12月9日江苏阳光股价以3.12元/股开盘,不过高开低走,最终以3.04元/股的价格收盘,跌幅1.94%。
据披露,宁夏澄安注册资本为10亿元,由江苏阳光全额出资,资金来源于业务收入、回收应收账款等。对于本期光伏项目50亿元投资额来源,江苏阳光自有资金比例为14%,剩余为银行长期借款39.61亿元,长期借款年利率为6.5%;流动资金自筹比例为30%,流动资金借款2.47亿元,借款年利率为6.5%。
可从江苏阳光近年经营表现来看,不禁让人怀疑如此大手笔投资的底气从何而来。2018年至2020年期间,江苏阳光总营收一路从24.20亿元跌至19.72亿元;同期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从1.36亿元断崖式下滑至0.16亿元,降幅达88.3%。净利持续下滑后,2021年开始迎来反弹,截至2022年9月,江苏阳光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66%、49.62%,达到15.11亿元、1.02亿元。
《碳中和日报》注意到,依照目前的盈利水平,江苏阳光要想顺利完成筹资仍会很吃力。根据2022三季报,现金流承压也是不争的事实。2018年至2021年,江苏阳光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38亿元、1.47亿元、0.24亿元、6.69亿元。但今年前三季度却急转直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跌至-4.13亿元,同比下滑285.17%。
此外,江苏阳光现有货币资金4.02亿元,总资产50.36亿元,净资产21.53亿元;同期短期借款却高达20.79亿元,偿债压力不言而喻。江苏阳光也在公告中坦露,投资额远高于目前公司账面资金水平,可能会对公司现金流、偿债能力造成压力。在资金吃紧的情况下,江苏阳光将如何顺利筹措资金?大举借款又是否会对主营业务产生影响?
据悉,控股股东阳光集团在持有江苏阳光的2.26亿股中,有97%处于质押状态,高质押率也让其难以扶持旗下上市公司。这次江苏阳光的光伏之路靠自己能走好吗?《碳中和日报》将会继续关注。
记者 | 伍洋宇
编辑 | 文姝琪
16.70港元,7月9日午间收盘,小米公司股价接近17港元——上市两周年,它似乎终于要重回发行价。
2018年7月9日,小米在港交所敲钟上市,小米人积攒八年多的情绪得到一次完美释放。但市场并未加入这场狂欢,小米17港元/股的发行价开盘即遭破发,跌幅达2.35%。经历了一天的拉扯后,小米报收16.8港元/股,较发行价仍跌去了1.18%。
小米 “开盘破发”已是招惹议论纷纷,两次“腰斩”则更为外界所咋舌。
第一次就发生在上市。小米在一级市场的估值曾一度传来高达1000亿美元,但以发行价盘算仅为543亿美元。事实上,小米在2014年底的融资消息就已传出过450亿美元的估值。换句话说,小米后来四年的努力,只换来了不到100亿美元的增值空间。
第二次则在上市的一年之后。刚上市的一个月,小米股价也曾大幅上涨,最高触碰到每股22.2港元的盘中价格,随后便一路走低。期间挣扎上升过几次但都不持久,最后在2019年9月2日盘中创下8.28港元的历史最低价。
两次节点性的“被看低”为小米招来诸多质疑,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
小米上市本身没有踩在一个好的时间点上。2018年的资本寒冬对很多人来说仍然历历在目,彼时,市场兼具内忧外患,外有中美贸易战、美联储加息,内有去杠杆、严监管。这些动作延伸至资本市场后引起“钱荒”,导致大批赴港上市的新经济公司估值倒挂。
它们本在半年前还雄心勃勃,但七八月等待它们的只有“破发”和“流血上市”。
而后,上市近一年多的时间小米也没能扭转开局劣势,这与其自身表现有关。富途证券投研团队对界面新闻记者分析称,这段时间小米股价低迷主要是由于在4G时代其市场份额不断被友商侵蚀,而小米中低端手机盈利能力低下,互联网服务业务和IoT业务也一直在爬坡当中,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存疑。
2019年,小米发布的机型中最主要的有三款,旗舰机小米9、性价比机型红米Note7,以及主打设计流的小米Mix3,从产品的突破性上来讲得到了消费者和行业的一定认可。
不过,据英国调研机构Canalys对国内智能手机手机市场的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销量前三的厂商是华为、OPPO和vivo,其市场份额分别为38.5%、17.8%和17%,小米仅以3880万台出货量占据10.5%市场份额,同比下滑21%。
这个下滑幅度不仅超过了2019年国内智能手机总出货量7%的下跌,也使小米成为了排名前四的厂商中除逆势上涨35%的华为之外下滑最厉害的手机品牌。
与此同时,据小米2018年第四季度至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其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同比增速为75.4%、56.4%、44.0%、44.4%,互联网服务同比增速为39.3%、31.8%、15.7%、12.3%,均显示出增长疲态。
实际上,关于股价为何持续走低的疑问,小米也曾对外回应。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沟通电话会上,小米时任CFO周受资表示,股价会受到很多外部大市场的影响,“小米坚信只要持续在业务道路上为用户提供价值,小米的业绩持续增长迟早会在股价上体现的。”
以小米当时的股价表现来评判,这是一个听上去说服力并不强的回应。毕竟在2019年1月,小米董事长雷军、时任CFO周受资及其他控股股东宣布将禁售期延长一年,都未能大力拉动股价。
但这样的情况似乎就快成为历史。如果拉出一张今年的行情图,会发现小米上半年已经基本脱离10港元的“稳态”,开始冲向新高。
对于一只个股而言,其涨跌机理与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题材风口等多个方面有关。单就基本面来说,小米作为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其核心在于其手机市占率的提升,通过手机销售扩大用户基数并向用户提供服务,再到从服务实现大规模变现。
而从其核心手机市场来看,随着4G时代向5G时代的转换,国内智能手机厂商的主战场也在一并迁移。因此,从前述投研团队的视角看来,能够刺激资本市场持仓小米的事件类型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其5G手机市占比的不断提升;第二是小米互联网服务业务变现力的提升;最后是小米综合利润率的回升。
由此再看小米从去年低谷期到今年的股价表现,可以暂且从三条路径找出它上涨的原因。
一方面,尽管“黑天鹅”事件在今年突如其来,但小米在进军5G领域上依然显示了难以撼动的决心。并且,小米正同时在中高端市场和中低端市场稳步推进。
今年2月13日,雷军通过线上直播形式发布了支持SA/NSA双模5G的小米10,而随着其他机型的步伐紧跟,小米已经在上半年陆续推出了6款5G手机。此外,行业人士预计小米今年还将持续推出至少4款5G手机,其产品发布速度之快,可以称之已经开始抢占5G普及红利。据富途证券数据,目前,小米5G手机占公司出货量的比重为26%,在国内5G手机市场占有率为15%。
另一方面,小米2019财年报告及2020年一季度财报析出后,尽管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但总体上为小米赢得不少掌声。其中,在稳步增长的营收之外,小米海外市场的表现格外瞩目,不仅在一季度总收入中占比首次达到50%,在印度和西欧市场的占有率也有明显提升。
据IDC统计,2019年第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机连续十个季度在印度保持出货量第一,按出货量计算,当季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约为29%。据Canalys数据,2019年第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在西欧同比增长115%。
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动力是来自回购。去年9月2日,也即股价创新低的当日,小米公布了120亿港元的股票回购计划,股价刺激性地短期上涨。今年6月23日,小米再次公布了股票回购授权决议,回购总数不超过议案通过日公司总股本10%。以小米当日的市值计算,此次回购金额上限将超300亿港元,是目前回购规模最大的一次。
不过,小米方面曾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此次授权属于每年常规操作,与“行权”有区别,仅表示董事会有了回购权利,而并非小米要进行回购。但总体来看,回购“行权”也只是时间上早晚的问题。只是应该指出,回购对于股价的作用只是短期提振,长期而言仍旧需要小米的核心价值来支撑。
事实上,小米不得不加大资本市场的表现力度。
与小米前后脚上市的明星互联网公司中,美团、拼多多均已相继突破千亿美元市值。其中,后于小米两个月登陆港股的美团点评,其股价已涨至199.8港元(7月8日数据),较其69港元的发行价翻了两倍不止;美股电商黑马拼多多的股价已经超过90美元直逼100美元,虽又有回落,但较其两年前19美元的发行价可谓涨势凶猛。
在此,更不用提遥遥领先的腾讯和阿里,以及纷纷选择在港股二次上市的网易和京东,后者也是分散资本目光的强力军。
事实上,对于小米当时的上市,雷军曾公开表示过没有给予支持态度,并称之为一种“弃权”。那是一个谈判出来的结果,高管团队在2017年底通过会议认为,小米已经到了IPO的规模和时间点。绝大部分高管支持,而雷军没有反对。
“我觉得再有两三年来酝酿的话,上市会更好。当然,永远没有最好的时间点。”他说,“反正上市也只是个开始,小米在市场的大环境中接受锤炼,可能也更好。”
据网易科技报道,决定上市的那一年底,雷军曾带着2000亿美元估值的目标与投行接触,并获得了对方认可。尽管这个数字后来一直未经证实,但依旧被默认为雷军对小米上市的原始希冀。
如今恰好两年时间过去,如果小米当初没有选择上市,这两年的酝酿是否足以撑起他的这份想象?外界不得而知。
在富途证券投研团队看来,小米上市后的两年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股价不断下滑进入低谷,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不过,目前看来市场对其呼声确有渐渐放大的趋势。
一方面,小米上半年的股价并非凭空好转。这背后是小米实行了比较稳健的经营策略,保证了现金流以及利润等财务指标,同时在4G手机上清理库存,为接下来的5G手机元年打好了一定基础。
另一方面,小米在国际化和“5G+AIoT”战略下,建立了5G手机市场、海外市场和IoT领域的一定优势,这都会是小米未来的重要看点。
据老虎证券投研团队对界面新闻分析,从全球疫情影响看,中国智能手机购买复苏进程要快于欧美,从供应链恢复程度看,大致的顺序是:中国>欧洲>美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小米在中国和欧洲的份额是比较大的优势。”
尽管如此,印度政府6月29日面向59款中国App所下禁令,还是为小米的海外市场埋下了一笔隐患。首先,App下架本身可能会对手机销量带去一定影响;其次,软件的经验在前,中国硬件厂商在印度的处境已经存在不确定性。
值得继续注意的是,上一次小米股价由10港元奔向13港元的路途,也大概持续了三个月。这次股价新高,也大概站在了三个月的时间节点上。
小米能否继续保持现有增势?或许,这既是它对自己股价持久性的验证,也是面对资本市场一份迟到两年的、验证自我价值的回答。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408/52096.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