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之年。上市公司易华录的一纸公告透露了央企重组整合的大动作!
4月3日晚间,易华录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实际控制人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录集团”)通知,华录集团正在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科”)筹划重组事项,华录集团拟整合进入中国电科。易华录表示,该方案尚需获得相关主管部门批准,上述重组事宜不会对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构成重大影响。公司将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披露进展情况。
两大央企具备业务协同
华录集团官网显示,华录集团成立于2000年6月,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专业从事数字音视频、电子信息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生产、营销、服务及系统集成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不仅拥有民族文化品牌 “中国唱片(CRC)”,还以基于蓝光的大容量绿色光存储等数字核心技术为基础,构建了终端与智能制造、信息产品与服务、文化内容与创意三大产业板块,开展数字文化、数字交通、数字安防、数字健康、数字环保、工业互联网等N个数字创意应用产业规模化应用。
华录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易华录主要从事大数据产业,据介绍,其核心能力为数据要素“收、存、治、用、易”全生命周期服务,投身区域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建设,业务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易华录公告显示,华录集团合计持有易华录36.86%股权,是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据中国电科官网介绍,中国电科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有着“军工电子主力军、网信事业国家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大定位主责,布局“电子装备、网信体系、产业基础、网络安全”“四大板块”主业。目前,中国电科拥有包括47家国家级研究院所、16家上市公司在内的700余家企事业单位;拥有员工20余万名。
图片来源:中国电科官网
中国电科表示,将按照“做优电子装备、做大网信体系、做精产业基础、做强网络安全”的总体布局,持续优化核心业务体系,推动集团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节点上“布点”,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关键环节上“成线”,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关键领域上“控面”。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电科持续活跃在央企重组整合的舞台。202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电科,成为中国电科全资子公司。中国普天和中国电科在主营业务上既存在上下游关系,也存在部分相同或相似的业务。将中国普天整体划入中国电科,既可以在集团内快速完成原产业链的业务与资源整合,也可以强力推进同类业务及其资源的优化重组。
初步来看,华录集团和中国电科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网信与数字经济应用产业等领域具有业务相关性和协同性,此次筹划将华录集团整合纳入中国电科,或将进一步加强中国电科的规模优势、创新优势和市场优势,其战略地位也将更加突出。
今年2月,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曾前往中国电科调研。张玉卓在调研中强调,要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要大力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华录集团现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欧黎也有在中国电科系统很长时间的任职经历。官网显示,其历任中国电科26所计划处副处长、科研生产处处长、副所长、所长,中电科技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国电科24、26、44所所长,中电科技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电科24、26、44所所长,中电科技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电科24、26、44所党委书记。现任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持续用好央企重组整合这一重要抓手
在今年年初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发布会上,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强调,将以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乘势而上深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他表示,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其中一大重点就是加快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作用。“国资央企将持续用好重组整合这个重要抓手。”翁杰明说。
翁杰明称,要大力推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内部的专业化整合,把横向的相应的产业通过整合实现“一企一业、一业一企”,提高企业集中度,增强集约化管理。同时,也要大力推进产业化整合,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发展,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股权合作。
推进央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对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资委相关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有27组49家央企实施战略性重组,新组建中国航发、国家管网集团、中国电气装备、中国物流等企业,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数量从10年前的117家调整至目前的98家。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此认为,新一轮国企改革将围绕核心竞争力、核心功能展开重组,预计今年会用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整合两手进行大规模重组。“央企重组将是2023年国资央企改革的‘重头戏’,而且会好戏连台。”李锦说。
编辑:李若愚 张晶
又一家A股上市公司涉嫌信披违规被调查,这次轮到“养鸭第一股”。近日ST华英(002321)发布公告称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上海沪紫律师事务所刘鹏律师表示,在公告中,ST华英并未言明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具体内容,但根据索赔新规,投资者无需等待正式的处罚决定即可参加索赔。
近年来来不断遭遇行政监管
事实上,ST华英今年来麻烦不断,除了业绩增长乏力,还频繁收到相关部门、交易所的轮候警示函、监管函及通报批评。2021年4月29日,亚太(集团)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ST华英2020年财务报告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形成无法表示意见的基础包括可持续性经营,其他应收款的款项性质、真实性及可收回性,重大存货处置事项,诉讼及预计负债事项、有息负债违约事项等。公司股票自2021年4月29日开市起停牌一天,自4月30日复牌后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及“其他风险警示”处理。
2022年4月30日,ST华英发布《董事会关于2020年度非标审计意见涉及事项影响已消除的专项说明》称,已消除2020年度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涉及事项的影响。但随即便收到深交所的《年报问询函》,深交所再度要求公司详细说明本报告期就2020年无法表示意见事项所提供的审计证据明细,并结合本报告期补充提供的证据明细,详细说明公司未能于上一报告期提供相关证据的具体原因及合理性,并要求公司在此基础上说明是否存在于本报告期伪造、编造相关审计证据的情形。多次延期后公司终作出回复,表示本年度补充提供的证据不存在伪造、编造相关审计证据的情形。
这些受损投资者可加入索赔
维权律师表示,ST华英因信息披露违规问题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投资者符合如下区间:在2022年11月23日之前买入ST华英股票,并在2022年11月24日及之后卖出或继续持有的受损投资者,可以关注“股民索赔宝”公众号参与投资者维权诉讼登记。
2021年11月20日,河南省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ST华英重整,后于次年4月14日作出(2021)豫15破6-4号《民事裁定书》,裁定确认《河南华英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重整计划》执行完毕,终结重整程序。在执行重整计划过程中,ST华英对现有资产进行大幅减值操作,2021年报显示公司对其提资产减值准备17.67亿元,计提信用减值准备11.81亿元,资产报废1.19亿元,合计减少公司2021年度利润总额30.67亿元。
鉴于重整计划已经执行完毕,公司已按照监管要求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撤销相应的“退市风险警示”。公司通过在重整程序中引入重整投资人提供资金支持,审慎处置低效资产等一系列动作,有效化解了公司债务危机,改善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公司基本面将发生根本性改善,并逐步恢复持续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重回良性发展轨道。ST华英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也曾表示,公司与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美团优选等社区团购平台均有合作。
公开资料显示,ST华英主营业务为种鸭养殖、孵化、禽苗销售、饲料生产、商品鸭屠宰加工、冻品销售、熟食、羽绒及羽绒制品生产和销售。公司于10月28日披露了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22.33亿元,同比降低2.31%;归母净利润亏损2.19亿元, 同比增长2.81%。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ST华英总计非经常性损益为-1.35亿元,每股收益为-0.1029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9.45%。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33012户。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407/51973.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