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方鸿鹄
01
14日消息称,杨怀定于6月13日凌晨去世,享年71岁。
对杨怀定,很多人都不知道是谁,但说起杨百万,股市江湖早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对于70后或者更早出生的股民,被称 为中国第一股民的杨百万,是个中国“巴菲特”。
杨定怀,上海普通土著。“杨百万”,是一个壕气的绰号,也是一个时代符号。
在那个万元户就是稀缺品的年代,杨定怀就赚得百万,绝对牛掰。
虽然被称股神,但杨百万发家,却是从倒腾国库券开始的。
1988年,杨百万从上海铁合金厂辞职。 他从报纸上看到消息:国家要开放国债交易,先在上海等7个城市试点。杨百万发现 ,全国8个试点国债交易城市的国库券差价很大,于是就用手里的2万存款,去买卖国库券赚差价,两个月就赚到10万元。
随着试点城市越多越多,杨百万生意越做越大,很快赚得一百万元。
这也是杨百万的第一桶金。
1989年,杨百万看到一篇文章说,由于保值利率的提高,信用社和银行把几十年的盈利都贴进去了,处于亏损的边缘。他感 觉到利率即将下调,于是决定抛掉国库券,买进股票。
他第一次买入了“电真空”共计3000股,当时价格91元。半年后,电真空股价涨到800元,杨怀定将其卖出。后来通过低卖高 抛,电真空股价后来涨到2500元。他又赚了一笔。
1992年,市场进入熊市。上证指数跌至400多点,杨怀定马上进去抄底,结果被套牢。
1994年,他通过报纸上消息判断,政府即将出台救市政策,立刻将股票资金投入股市。
很快证监会宣布救市政策,此后股市一骑绝尘,从300多点暴涨至1500点。仅用两周时间,杨百万手中股票就翻了四倍。
杨百万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他曾雇佣两个警察做私人保镖。杨百万早已隐退江湖,江湖里依然有他的传说。
02
杨百万,属于典型的草根,初中学历的他,没有特别的专业背景。他之所以能够在那个年代,通过炒股脱颖而出,是因为他的身上有很多过人之处。
他的离去,给广大股民留下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炒股经验?
今天鹄哥就谈谈这事。
一、善于把握机会。
谁都想赚钱,但没有谁赚到钱是偶然的。杨百万从工厂辞职时,手里就有两万现金。两万元钱什么概念?当时一个工人月工资 也就是六七十元。两万元是一个工人20年多年工资。可见,杨百万敢于辞职,打破铁饭碗,与其说是有勇气,不如说是有底气。 他底气是,自己手握2万“巨资”,同时看到了当时国家开放国债的商机。
现在炒股炒期货什么的,都有电脑。可当时,依靠是报纸和广播。杨百万正是通过报纸,看中了国家的政策走向,果断抓住机会,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昨天鹄哥看到一个视频,大意是问,现在信息都这么发达了,还可以利用信息差赚钱吗?答案是肯定的。视频甚至说,很多信息其实百度都能搜到,关键是善于从新闻信息表面,分析背后逻辑。这就需要赚钱的思维和头脑。记住一点,赚钱机会永远等不来,也不会送上门,必须个人通过努力一点一点积攒而来。
杨百万第一桶金,就是通过信息差赚来的。有赚钱的头脑,善于抓住机会。
这是杨百万给我们的第一投资启示。
二、善于利用政策。
能够通过炒股等投资赚钱,杨百万善于关注国家政策。有一种说法,中国股市是政策市。这句话,不是 没有道理。国家发布的各项政策,都可能传递到投资市场,对股市产生影响。很多股民炒股,喜欢一天到晚盯盘。炒股的基本技 术,当然需要具备,但是股票的走势,功夫却在盘外。
毫无疑问,杨百万对政策有比常人敏锐得多的嗅味。比如当年,股市步入熊市,他判断国家要救市。这里面真正难的,不是救不救,而是什么时候救。只有踩准时间点,才能赚钱。如果等到大家都知道,都行动起来了,就晚了。所以,很多政策信息, 就看你能否快人一步、及时捕捉了。
三、守住底线思维。
网上有一个杨百万更让视频,说的是,杨百万倒卖国库券赚到一大笔钱后,第一时间去问税务部门,是否要缴税。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杨百万的法律意识极强。他行的是正道,堂堂正正赚钱。
杨百万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知道政策和法律的边界,有底线思维。这样投资者,绝不会敢与国家政策和法律相背的事。
在炒股上,也不会蛮干。杨百万有一句炒股名言,“股市中不能做‘死多头’,也不能做‘死空头’,要做坚定的‘滑头’;低吸高抛、抄底逃顶,见好就收,落袋为安乃真英雄。”
四、坚持独自操盘。
以杨百万当时的影响力,足以成为操盘手,帮别人炒股获取佣金。但当有人专门来找他,希望将 钱交给他来投资股票,但都被他一口回绝。
为什么?炒股不可能永远赢。帮别人炒股,却是另一种赚钱思维。它与自己炒股是两回事。杨百万说:“我不是股神,我不是股评家,我是标标准准的散户。做散户不可悲,但千万不要做散户中的‘傻户’。”
这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现在有很多所谓炒股分析专家,宣扬推荐的股票,帮别人赚了多少多少?但我更想知道,专家自己赚了多少?实际上,所有的专业分析,只能预测一种趋势。它的准确率永远是50%。我们炒股,也要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别人的意见,仅仅是参考。
五、切忌存在赌心。
杨百万说:“我最多不会持有超过3只股票。每个时期都是这样,选择3只股,是因为人的精力有限。有的散户持有十几只,结果一跌,跑都来不及。”“‘不倒’秘诀:信奉‘落袋为安’,不把钱全投进股市。”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手法,却暗含着投资者基本心态。
任何时候,股票只是一种投资,而不是投机甚至赌博,普通投资者必须量力而行。
03
仔细想想,杨百万炒股成功经验,并没有特别过人之处。他只是一个优秀的散户。
但有时候,就要克制的人性的弱点,比如贪婪。面对诱惑,能适可而止,就是高手。就像男人必须过了女人这关。好色,是男人天性。但如果男人一见到漂亮女人,就把控不了自己,必难成大器皿。
炒股也一样。但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所以输多赢少。
2021年6月13日,素有“中国股市第一股民”称号的杨百万去世了。相比于本名“杨怀定”,“杨百万”这个名字更为众多的中国人所熟知。
就连人家自己印的名片,也写着“杨百万”这个名字,所以,咱的文章也管前辈叫“杨百万”。
杨百万去世时,享年71岁。就目前的人均寿命来说,71岁的年纪并不算大,着实遗憾杨。
杨百万从1988年开始,炒国库券。1990年开始,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陆续成立,杨百万的财富积累过程,和我国股市的成长历程相吻合。
中国股市前进的车轮不会停止,资本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杨百万的炒股经验,对普通人很有借鉴意义。我们能从他的炒股经历学到什么?
一、不拒绝新生事物,有敏感性搞第二职业这事儿,人家杨百万夫妻早在30多年前就做了。杨百万当时在一家公司做仓库保管员。他们两口子感觉这点工资不够花,于是就搞了第二职业,赚起了外快。
杨百万用来买国库券的2万块钱,就是两口子做第二职业攒下来的。要说现在不愿意只是拿死工资很常见,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有几个人能想到去做第二职业?
辞职这招儿,人家杨百万也用过呢。现在辞职很普遍,几十年前敢辞职的有几个人?那个时候还是铁饭碗盛行呢,工作讲究的是从一而终。
可是人家杨百万敢辞职,敢把老板炒鱿鱼。据记载,也是因为在职场上遇到了不开心的事,很委屈,所以果断辞职不干了,去一心一意找新的门路。
至于后来发现第一台车的车牌还可以卖,于是真的卖了,又重新去外地买了一个车牌,这一买一卖,车牌上又赚了17万;
后面还有,发现买的房子增值了,于是卖了又买。就是这么倒腾,看好哪个能挣钱,就动弹一下,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商机。这种本事可不是别人教出来的。
你看人家做过的这些事儿,做第二职业,裸辞、炒国库券、炒股票、买卖房子,哪一件不是时髦的?哪一件不是当时的新生事物?
二、注重合法合规挣钱杨百万做国库券买卖的时候,因为属于是异地买卖,在全国各地倒腾,这买卖是不是合法的,他心里也没底儿。
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稀里糊涂地做下去,而是主动去律师事务所咨询,问人家,我这买卖到底是不是合法的?
把人家律所也问蒙圈了。毕竟这问题以前没人问过,他们也没研究过呢。当场给不了回复,在认真研究了之后,才回复他没毛病!这回人家杨百万踏实下来了,接着努力挣钱好了。
当杨百万挣到钱以后,没有等着税务部门去找他纳税,而是自己主动去咨询需不需要交税?换一个常人,如果税务不找,就不会主动去打听,哪个不知道不交税少交税省钱呢。
这就体现出来人格和修养问题。跟那些不择手段,偷税漏税的人相比,杨百万做得到不到位?
也充分说明不怕聪明,就怕不走正道儿。只有走正道儿,才能持久地挣钱。
三、什么时候起步都不算晚杨百万第一次炒国库券的时候,已经38岁了。在常人看来,35岁就是一道职业的分水岭。
要是35岁之前没有考上公务员,没有在职场上升迁,可能以后再办这些事就难了。
就理财来说,也同样适用。理财的年纪越早越好。但是杨百万,他是厚积薄发的好例子。
在38岁之前,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仓库保管员。可以说,他的本职工作和他发家致富的行业,差了十万八千里,跨度非常大。
他没有专业知识,没有财经知识,但是他能钻研,有热情。比如,在1988年,他发现各地的人民银行发行国库券,不能统一调剂,不同的人民银行,发行的国库券价格不一样。于是,他就想到了国库券异地买卖的思路。
杨百万第一次通过买卖国库券,赚到了800块钱,这相当于他一年的工资。他对于财经资讯的热情非常高。当时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最主要的是报纸。杨百万订阅了几十种的报纸。
为了节省时间,他看报纸,从不看花边新闻,只看经济相关的新闻。咱再对比一下自己,下了班,玩手机的时候看的都是什么?
四、认真积攒第一桶金不管什么时候,想要投资,必须先攒到第一桶金。当年,杨百万购买国库券的时候,自己手里已经有了2万块钱。
要是现在,2万块钱不算什么,在当时,30多年前,这也是一笔巨款。所以,想要做投资,必须要有启动资金,先积攒一部分基础资金。
很多人看不起银行存款,认为存款利率低。但是,理财资产的配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手里一分钱没有的时候,还是要老老实实地存钱才是王道。
如果杨百万没有那2万块钱,即使国库券的风口摆在他面前,他也没有钱去抓住这个机会。
五、善于钻研,善于总结杨百万当时有一个好习惯,就是订了几十份报纸,挨着研究,每天就在这些报纸当中寻找信息。
他能够发现国库券这个好买卖,正是得益于每天大量翻阅报纸的缘故。
当他发现国库券可以自由买卖的信息时,就连当地一家大银行的金融研究员都不知道呢。
那名研究员,按照以往的惯例,在杨百万去咨询时,说国库券不可以自由买卖。看看人家杨百万通过报纸,却提前了解到了可买卖的信息。
当时看到这份报纸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杨百万就注意到了?说明他善于思考和总结。
现在很少有人看报纸,那是因为信息的获取方式太多了,电视、互联网、各种APP,海量的信息呈现在面前。
如果不去钻研,不去寻找对财富积累有用的信息,反而去消遣时间,那什么时候能做到百万第二呢?
现在很多人愿意刷短视频,里面有趣的内容非常多,让你看了不由自主地笑起来。
用来调节心情非常好,但是有什么用?对你的知识增长、对你的财富积累有帮助吗?
当年,杨百万为了寻找有用的信息,最常去的地方是上海图书馆。现在信息遍布手机,有几个人能像他一样坚持不懈地研读呢?
六、杨百万能吃苦,能挣辛苦钱杨百万虽然是在资本市场上获利颇多,但是,他也确实付出了很多辛苦。
除了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报纸,从海量信息中筛出有用的信息,他还能吃生活的苦。
在他全国各地跑,倒腾国库券的时候,长途跋涉,坐火车来来去去。身上带着现金,路上又不敢大意,连睡一个好觉都很奢侈。
在他成名以后,还著书,讲学,这对于一个社会财经人来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很多人炒股,只炒一时,看股市大盘上涨了,大家都去炒,他就去关心关心,等到大盘下跌,眼看挣钱没戏的时候,就又给放下了,从来不认真地去钻研。
而杨百万则一直没有放下老本行,活到老干到老,钻研到老。
最后,奉上杨百万的几句股市经典名言:“证券市场看大势赚大钱,看小势赚小钱,看错势要赔钱”;“炒股要有平常心,涨时不贪婪、跌时不恐惧”;“逃顶,晚一步不如早一步;抄底,早一步不如晚一步”。
这“一早一晚”,你看明白了吗?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407/51781.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