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股神巴菲特的一则新闻,惊掉了一众网友的下巴:90岁高龄的巴菲特仍然"宝刀未老",今年仅靠3只股票就赚了283亿美元。这位11岁就开始炒股,靠投资累积了数不清财富的世界公认投资大师,他的传奇投资经历,早就成了一个难以复制的投资神话。
而在中国的90年代,也有一位响当当的"投资大师"。他本是一名普通的仓库保管员,靠倒卖国库券发家,后又投资股市,靠2万元本金炒股赚得2000多万,要知道,那时候的人均存款才600元。他就是当时被称为"中国股市第一人"的"平民股神"杨怀定。
01倒卖国库券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杨怀定出生于1950年,上世纪80年代,杨怀定只是上海铁合金厂的一名仓库保管员。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却天生有一副商业头脑。为了改善生活,他和妻子承包了一家乡镇企业的销售业务,靠着一份偷偷摸摸的副业,杨怀定赚到了29000元,这相当于2年的工资。
尝到了"一夜暴富"的甜头后,杨怀定再也不甘于做一名普通的工人。他果断从国企辞职,天天泡在图书馆,翻阅各种报刊杂志,企图从中捕捉到发家致富的商机。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政府宣布1988年4月21日开始,开放国库券交易市场。这意味着:个人可以参与买卖国库券了。
嗅觉灵敏的杨怀定意识到,这可能就是他一直等待的商机。随后在多方了解下,杨怀定果然发现了一条隐秘的生财之道:全国第一批国库券试点的7个城市之间,价格竟然是不一样的。就上海和安徽两个相邻的试点,国库券的差价就达5元之多。
发现商机后,杨怀定拿出所有积蓄,加上借来的总共11万,直奔安徽,用这些钱全部购买了国库券,然后马上回上海卖掉。这一手倒卖,杨怀定赚到了2000元。第一次倒卖成功后,杨怀定开启了全国跑的模式,他发现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国库券的价格越低。从1988年到1989年,仅一年时间,杨怀定就靠"投机"国库券,足足赚到了100万。杨怀定从此被人冠以"杨百万"的名号,并且名声在外。
2007年,杨怀定曾上过《鲁豫有约》。在节目中,杨怀定说起当年倒卖国库券的经历,仍然兴奋难当。他回忆道:当时的一百万相当于今天的好几千万,而且当时没有面值100元、50元的钞票,都是10元的。100万有一百多斤重,携带不便。杨怀定为了安全考虑,特地跑公安局雇了两名公安当保镖,这在那个年代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
02进军股市,从100万到2000万开启股市"封神之路"暴富后,杨怀定每年要订阅100多种报纸,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看报纸上。靠着报纸上的信息,对国内金融形势进行分析,杨怀定再一次抓住了商机。从一篇文章中,他读出了利率即将下调的信号,于是果断卖掉手里的国库券,随后买进了研究近一年的股票。
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才成立,当时人们对于股票这一新兴概念并不熟悉,中国的股票市场非常低迷。杨怀定却以90元的价格大手笔买了上海真空电子的2000股。半年后,股票暴涨到2000多元,而杨怀定在800多元价位时卖出,净赚150多万。
1992年5月,上证取消了涨跌停限制,股票的疯狂时代真正来临。1993年,上证指数一路暴涨,从400点上涨至1500点,很多股评家预测大盘会涨到1800点。杨怀定却不这么认为,他在1500点时抛掉了手里的股票,还劝股民们不要冲动。但当时的股民们就像赌场疯狂地赌徒,眼里闪烁着赢钱后兴奋的快感,根本听不进他的话。最终大盘暴跌至900点,很多股民血本无归,后悔没有听杨怀定的劝告。
这一战杨怀定彻底打响了名气,全国的经融机构都对他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去讲课。某财经学院甚至聘请他去做金融教授。"杨百万"、"民间股神"等名号一时间响彻全国。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有时候成功来得太容易,反而对我们不利。"杨怀定在股市名利双收后,内心也开始自我膨胀起来。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在人生巅峰的所作所为,竟成了自己一生都抹不去的黑历史。
03马失前蹄,"平民股神"沦为股民声讨对象股市那诡辩莫测的波动,以及涨跌带来的刺激感,像一个黑洞,牢牢吸引着大批股民。这是股市的魅力,也是股市风险所在。虽然杨怀定有着高于常人的敏锐观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但并不意味着他能掌控股市。
2007年,杨怀定在接受采访时,对刚上市的中石油股票大加推崇,并表示自己也购买了大量中石油股票。当时的杨怀定在广大股民们眼里,就是"股神"一般的存在。他的一句话,引得股民们纷纷将大量金钱都投入到中石油的股票中,大家都梦想着自己能成为"杨百万"第二。
可结果却事与愿违,中石油的股价非但没有上涨,还一路猛跌,不到一年跌了近80%。股民们损失惨重,有的赔进了全部家当,有的甚至闹到了家破人亡的地步。
这次的中石油事件,还可以说是判断失误,但杨怀定做的另一件事,则彻底寒了股民们的心。成名后的杨怀定,和儿子成立软件公司,研发了"杨百万炒股软件"。杨百万对外宣称,自己把多年来在股票上研究出的特定指标,都编进了软件里,只要使用这个软件,赚钱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
这套软件售价数千元,并不便宜,但其使用效果却并不好。很多使用过该软件的股民都出现了亏损的情况,有些股民感觉上当受骗,联合起来在网上发文章,声讨杨怀定。经历这两件事的风波,一代"民间股神"杨怀定最终跌落神坛,再也不复当年的威望。
人性有两大弱点:贪婪和自负。股市就是一个放大镜,它可以放大人性中的弱点。杨怀定浸淫股市几十年,虽然收获颇丰,却也难逃名利的诱惑,最终落了身后骂名。
04"平民股神"去世,传奇人生谢幕2021年6月13日,71岁的杨怀定因糖尿病并发症抢救无效去世。这位叱咤中国股市几十年的风云人物,最终为自己的传奇一生画上了句号。
"我已经轰轰烈烈活得很精彩了,离开时不想打扰大家。"这是杨怀定临终前的遗愿。一生驰骋证券市场,创造无数奇迹的民间股神,最终选择了安静地离开人世。
杨怀定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在证券市场吃螃蟹的人,在他身上,拥有过太多耀眼的"第一"和荣誉:
第一个从事大宗国库券异地交易的个人;
第一个以个人投资者的身份被大学聘为教授的人;
因一年内赚得了百万元巨款,成为当时上海收入最高的个人,杨怀定被当时上海市市长朱镕基亲切称呼为"杨百万";
1998年,杨怀定被央视评为"中国改革开放20年20人"之一;
杨怀定的故事还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成为世界关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热门话题;
虽然杨怀定也有过令人诟病的"黑历史",但不得不承认,他的人生是精彩的,也是成功的。
被那个时代眷顾的杨怀定,在经历一生的股海沉浮后,留给年轻人这样一段话:"每个时代,都有属于你的机会,一定要捕捉到属于你们这代人的机会。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捕捉机会,尤其是年轻人,我想一定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里找到自己发财致富、改变命运的机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机遇,作为中国证券市场"觉醒时代"的见证者和最成功的参与者之一,杨怀定用他那半生跌宕起伏的炒股经历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那些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是抓住时代机遇,又能静下心经营的人。不管什么时代,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而他成名后颇受争议的所作所为,却也从侧面印证了人性的弱点。人心易浮躁,能在机会来临时抓住机遇,成功之后戒掉浮躁,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这也许就是杨怀定的经历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6月14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杨怀定家属处获悉,有着“中国第一股民”之称的职业投资人杨怀定(即“杨百万”)13日离世,享年71岁。
杨怀定此前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坦言:“我是当年十一届、十二届三中全会的政策受益者,开放和改革在我的身上最直接地体现出来。”
从第一桶金到一炮而红
据新华社报道,上世纪80年代,新中国逐步开放证券交易。1988年春,国库券转让从7座城市开始试点,逐步增加到在61座城市放开,还出现了异地差价。
坚持每天读报的杨怀定在报纸上反复研究起交易的奥妙。“这不就和青菜、萝卜一样了呀,利用国库券的差价,你一买一卖就可以赚回一个月甚至一年的工资。”这一年的4月21日,也就是国库券开放交易第一天,杨怀定用东拼西凑的2万元人民币,赢得了“第一桶金”——800元。
几个月后,他取出国库券投资收益中的1万元,购买了100股真空电子,又为他带来了丰厚收益。当年最多时,他订了70多种报纸,还甚至把茅盾的小说《子夜》当作股市入门“教科书”。这样“念念”不忘,念出了一个“杨百万”。
在彼时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他表示,自己每天(交易日)上午9点,雷打不动,从家里散步到办公室,炒股不是工作、也不是负担,已经变成了休闲娱乐,就好像养了一只宠物。
“跟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走,总会有收获。”杨怀定认为,未来中国股市的改革方向是更趋向法制化、规范化,比如预防上市公司信息造假、增加信息披露的公信力、透明度等。
杨怀定自述——
中国证券报《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周年特别报道》
1988年,我从工厂辞职。此前,我通过业余时间搞“第二职业”赚了些钱。
辞职后,我更留心赚钱机会。报纸上说温州实行利率开放,利息可以高到12%,就想把钱存到温州去。去温州的船票都买好了,我从报纸上看到另一条消息:国家要开放国债交易,先在上海等7个城市试点。有交易就有价差,就有获利机会,于是放弃把钱存银行的想法,去买卖国库券。
1988年4月21日,上海开放国库券买卖。我一大早赶到网点,以开盘价104元买了两万元年利率15%的3年期国库券,当天下午涨到112元。我赶紧卖掉,赚了800元,相当于在工厂工作时一年的工资。
很快,我发现试点国债交易城市的国库券差价很大,而人民银行禁止金融机构之间流通国库券。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一些试点城市的银行为了周转资金,会以低于面值(100元)的价格出售国库券,从而不同城市之间国库券出现套利空间。于是我想到国库券异地买卖这条路子。
最初,我在合肥、上海之间来回跑。复利效应之下,两个月就赚到10万元。随着试点从第一批7个城市扩大到第二批54个城市,我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最远去过新疆、黑龙江,每张国库券各地之间的差价可以大到超过10元。地方越穷,当地国库券就越便宜。当时中国人的金融意识淡漠,国库券发行阻碍重重,许多地方发行国库券靠摊派,而买了国库券的老百姓急于兑现,打八折抛售给银行。银行普遍缺资金,有些银行国库券业务的启动资金只有十几万元,一下子就胀死了。我带着现金来买,当地银行把我当救星。
我的本金快速膨胀,很快过了百万元,就不再亲自到外地跑,雇了几个人在全国跑,我坐镇上海用电话指挥。那时我订了数十份报刊,每天读,分析金融形势和经济状况,同时留心上海刚开张不久的股票柜台交易市场。1989年,我看到一篇文章说,由于保值利率的提高,信用社和银行把几十年的盈利都贴进去了,处于亏损的边缘。我感觉到这是利率即将下调的信号,决定抛掉国库券,买进股票。
在经过初期的火爆之后,当时上海的股票柜台交易市场进入低迷状态,交易者寥寥无几。营业部员工好心地劝我不要买,但我相信自己的判断。
我第一次买入的是“电真空”,面值100元,此前最高涨到140多元,当时跌到91元。在买入之前,我观察它一年多。当时股票分几种,一是甲种,红利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二是乙种,下保底上不封顶;三是非甲非乙,既保底又封顶。电真空是非甲非乙,规定最高红利率15%,最低不低于银行利息。
当时我对营业部的人说,估计利率要调低,所以买点股票放着。结果没多久,利息果然下调。有人传说“杨百万”有背景,知道内幕消息。我哪有背景?我就是读报分析出来的。
半年后股票开始暴涨,电真空股价涨到800元。我抛了股票后出门旅游了一个月,因为我知道,下跌也是要有一个过程的。结果一直跌到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电真空的价格是375元。交易所开业第一天,电真空成交1000多股,我一个人买进了500股。
这以后,我经常受邀到全国各地讲课作报告,在报刊发表文章。令我最感荣耀的是2000年10月,以初中毕业生的身份,我走上北京大学的讲台,为研究生和MBA讲授证券市场的理念和实务。我是市场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在这个市场上,我们不仅赚了钱,而且找到了发挥才能、实现价值的用武之地。
从“全世界最小的市场”起步,新中国股市用了短短30年时间跻身全球股票市场“第一阵营”。杨怀定不仅和数以亿计的中国股民一道见证了这一过程,也从中获得“红利”。
“股市是没有围墙的社会财经大学,只有留级和重读,永远没有毕业生。”杨怀定在其著作《要做股市赢家》的序言中写道。
编辑:宋兆卿 叶松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407/51569.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