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以下为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一、为什么散户可以战胜机构投资者
第一, 机构投资者会受到诸多限制。比方,美国证监会规定,共同基金,也就是公募基金,在任何一家公司 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其总股本的10%。并且,有些基金还受到公司市值规模的约束,比如不能购买市值低于 1亿美元的股票,这些限制虽然可以限制风险,但也限制了机会。它导致基金经理即便发现了早期阶段的大 牛股,也无法买入。
第二、机构投资者喜欢抱团,且反应滞后。
第三, 机构投资者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在华尔街,有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如果你购买的是 IBM 的股 票而使客户资金遭受损失,那么你永远不会因此而丢掉你的饭碗。”出于明哲保身的需要,基金经理也会去 追热点,抱团,而不是买入那些被低估地不知名公司的股票。
第四, 散户没有上述限制。与机构相比,散户受到的约束是最少的,你想买啥就买啥,想啥时候买就啥时 候买。可能,唯一限制散户的,是资金不够多。
二、股票投资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彼得·林奇说,投资者在进入股市之前,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有一套房子吗? 2.我未来需要用钱吗? 3.我具备股票投资成功所必需的个人素质吗?
三、如何发现10倍股
相信这部分内容,是大家最感兴趣的。毕竟,谁不愿意赚更多的钱呢? 彼得·林奇发现10倍牛股的秘籍其实 非常简单,那就是多逛街,多留意身边发生的变化。 一次,他陪妻子去商场购物,看到玩具反斗城里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便产生了这家公司还不错的想法,于 是买入了该公司的股票,玩具反斗城的股价也从他买入时的 25 美分一路涨到 36 美元,涨了 144 倍。
四、六种类型公司的股票
第一种是缓慢增长型公司。国家有国家的增长率,行业有行业的增长率,公司也有公司的增长率。顾名思 义,缓慢增长型公司,指的是增长速度比较慢的公司,有多慢呢?大致与一个国家GDP的增速相仿。这里的 GDP增速,是美国的GDP增速,大约是每年2%。如果能达到前几年我国的GDP增速,那是不能叫缓慢增长 型公司的。
其实,缓慢增长型公司,并不是从一开始增长缓慢,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慢了下来。比方汽车公司,曾经 是快速增长型公司,但是,随着市场渗透率的扩大,它们逐渐变成了缓慢增长型公司。 目前,最常见的缓慢增长型公司是银行、电力、地产行业的公司。这些公司的股票,经常几个月都看不出明 显变化,一分钱可以玩一天。但是,它们却有一个优点,就是定期慷慨地支付股息。如果没有股息,这类公 司的股票完全不值得购买。
第二种是稳定增长型公司。稳定增长型公司指的是像可口可乐、宝洁这样的大公司,由于规模比较大,所以 增长速度不是特别快。投资稳定增长型股票能否获得一笔可观的收益,取决于你买入的时机是否正确和买入 价格是否合理。你不要指望从这些公司身上获得10倍的收益,但是获得1倍的收益,还是概率挺大的。
第二种是稳定增长型公司。稳定增长型公司指的是像可口可乐、宝洁这样的大公司,由于规模比较大,所以 增长速度不是特别快。投资稳定增长型股票能否获得一笔可观的收益,取决于你买入的时机是否正确和买入 价格是否合理。你不要指望从这些公司身上获得10倍的收益,但是获得1倍的收益,还是概率挺大的。 彼得·林奇的投资组合中有稳定增长型公司股票的一席之地,因为,在经济衰退或者经济低迷时期,这类股 票是避风港。
第三种是快速增长型公司。快速增长型公司规模小、新成立不久、成长性强、年平均增长率为20%~25%。 如果你能够明智地选择,你会从中发现能够上涨10~40倍甚至200倍的大牛股。 快速增长型公司也会存在很多经营风险,多数创业公司都会失败,而不是成长为大公司。因此,彼得·林奇 所寻找的,是那种资产负债表良好又有着实实在在的丰厚利润的快速增长型公司。
第四种是周期型公司。周期型公司是指那些业务上有淡旺季、大小年的公司。比方汽车公司、航空公司、轮胎公司、钢铁公司、化学公司都是周期型公司,甚至国防工业公司的行为也像是周期型公司,因为它们的盈利随着各届政府政策的变化而相应上升与下降。
周期型公司股票是所有股票类型中最容易被误解的股票,这类公司比较知名,往往会被误解为稳定增长性公 司,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公司交替性地大盈大亏,会使得其股价相应大起大伏,波动剧烈。 时机选择是投资周期型公司股票的关键,你必须能够发现公司业务衰退或者繁荣的早期迹象。
第五种是困境反转型公司。困境反转型公司是那种因受到严重打击而一蹶不振甚至要破产的公司,后来危机 解除,走上了一条困境反转之路。彼得·林奇很喜欢投资这类公司,失败几次也没关系,只要成功一次,就 会把之前的损失全都找补回来,还能有很大的盈余。比方最近A股比较火的天齐锂业,欠了一屁股债,但股 价蹭蹭地涨,因为投资者们看到了困境反转的希望。
第六是隐蔽资产型公司
一家公司不可能永远属于某一种固定的类型,因为公司的增长率不可能永远保持固定不变。 快速增长型公司,会逐步变成缓慢增长型公司或稳定增长型公司。也可能会遇到困境,东山再起时又变成了 困境反转型公司。
彼得·林奇的投资方法论
一、 发现好股票的几条线索
彼得·林奇总结了他买的好股 票的一些特点。
1.公司名字听起来枯燥乏味。
2.公司业务枯燥乏味。
3.公司从母公司分拆出来
4. 公司有一个利基
5.人们高频消费其产品的公司
6. 公司内部人士在买入自家公司的股票
7.公司在回购股票
二、彼得·林奇不买那些股票?
1.热门行业的热门股
热门行业的热门股最受大家关注,彼得·林奇却总是避而远之。热门股票上涨得很 快,下跌的也很快,你或许凭运气能赚一两次钱,但最终会凭实力亏损的更多。历史上,这种故事一再重 演,但是投资者就是不接受教训。
2. 那些被吹捧成“下一个”的公司
3. 避开“多元恶化”的公司。
4.过于依赖大客户的供应商的股票
三、一些重要的财务分析指标
1.市盈率。从理论上,股票如果定价合理的话,市盈率就会与收益增长率相等。比方,如果可口可乐公司股 票的市盈率是15,那么这家公司每年收益增长率就应该是15%。
如果一家公司股票的市盈率只有收益增长率的一半,那么这只股票赚钱的可能性就相当大;如果股票市盈率 是收益增长率的两倍,那么这只股票亏钱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在为基金进行选股时,彼得·林奇一直使用这 个指标来进行股票分析。
2.现金头寸。彼得·林奇语境下的现金头寸,指的是每股净现金,也就是用每股现金减去每股负债,如果这 数字是正数,那么该公司的股票则具有投资价值
3.负债。彼得·林奇认为,在一份正常的公司资产负债表中,股东权益应占到75%,而负债要少于25%。当 然,不同的行业,以及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会有所不同。
4.自由现金流。自由现金流量是指扣除正常的资本支出之后剩余下来的现金,也就是完全用不着的现金。如 果公司具有充足的自由现金流量,那么该公司的股票将有很大的上涨潜力。
5.存货。把今年的存货与之前的存货进行比较,存货增加意味着风险,存货减少意味着机会。当然,这个说 法并不绝对,如果存货的增加与销售额的增长是同步的,且比例合理,那就是机会。如果比例不合理,比方 销售额增长了10%,但存货却增长了30%,这就又变成了风险,而不是机会。
6.增长。忽略掉其他条件,高增长的公司股票肯定比低增长的公司股票好,低增长的公司股票肯定比负增长 的公司股票好。但是,也要关注增长的质量,到底是售出了更多的产品导致的增长,还是通过并购、多元化 或者剥离亏损业务导致的增长。前者是健康的,后者可能不健康。
7.利润。如果你打算长期持有一只股票,那你应该选择税前利润率相对较高的。税前利润率越高的公司经营 成本越低,当然,这种比较需要在同行之间进行,不同行业的公司进行税前利润率比较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当然,税后利润也很重要,但是,我们前面讲了自由现金流,有了那个指标,你也可以不用在这里再关注税 后利润了。毕竟,没有税后利润的公司,也不会有自由现金流。
四、构建投资组合
在投资世界,一直都有分散投资与集中投资的争论。前者的代表是格雷格姆,它主张分散投资,建议不要把 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后者的代表是巴菲特,它主张集中投资,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
五、7种关于股价的愚蠢说法
1. 股价已经下跌这么多了,不可能再跌了。
2.在最低价买入,可以赚大钱。不要想着买在最低点,抄底的结果很可能是你被抄家。
3. 股价已经这么高了,怎么可能再涨呢?这种说法有时候是对的,但有时候也会错的离谱,尤其是在面对 大牛股的时候。如果一只股票在不长的时间内上涨了20倍,是不是已经很高了?当然很高了,但是,这不意 味着接下来它就会下跌。斯巴鲁公司的股票在上涨了20倍以后,彼得·林奇买入了它,接下来,它又上涨了7 倍。
4.股价只有3美元,我能亏多少呢?当你发现一只3美元的股票时,本能地会觉得便宜。但是,无论一只股 票的股价是50美元还是1美元,当这只股票股价下跌到零时,对于你来说,都是老本亏了个精光,亏损 100%。
5. 最终股价会涨回来的。这句话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可能性当成必然性。的确,有些股票确实涨回来了, 但是,也有股票,不但多年没有涨回来,甚至还从证券市场消失了。
6.等股价反弹到10美元时我才会卖出。在你设定了10美元的卖出标准的那一刻,很可能注定了这样一个悲 催结局:这只股票在9.75美元以下的价位上上下下了很多天,然后直线下跌到4美元,然后一两年都没能反 弹。
7. 股价上涨,所以我选的股票一定是对的。如果让彼得·林奇一定要选出哪一个投资谬论是最愚蠢的,他会 选这一个。股价上涨,不一定证明你买这只股票是对的。只有你卖出的时候没亏钱,才能这么说。短期内股 价的上涨只能说明有人愿意支付更多的价钱去购买同一只股票。如果你不真的知道它上涨的逻辑,继续持有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被套住。
学习炒股并不难,真正难的是静下心来学习。很多投资者朋友刚懂了K线图,就开始买股票,而且已经亏了很多年了,什么都学不来。那新手小白学习炒股从什么时候开始?
一、五点注意事项
1.最简单的K线图,基础知识。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一定要打好。你不会太不好意思和朋友交流,也不会说几个术语就糊涂了。平时遇到一些似懂非懂的话不如百度一下看看,慢慢扩展知识面;
2.用少量资金进行交易。新入行的投资者大部分都是亏损的,刚开始的几个月可能是一个学习阶段,不适合投入太多的资金。如果有100,000准备入市,先走一条1万或者几千的探索之路。感兴趣的人可以记录和分析每一笔交易,即使亏损也要找出原因。这就是普通投资者和大师的区别。也许有朋友建议,有模拟股票,虽然同步实时数据,但毕竟是虚拟的。不是真的有钱又怎么用心,操作上的铺张浪费与实际差距太大,反而会影响到以后的操作心态;
3.三人行必有我师。想必小白入市有炒股的朋友,好奇心促使你去开户,想炒股赚一点钱。在新手阶段,可以找一个身边的朋友当启蒙老师,下面是建议跟着学会发现很多不知道的东西,可以随时交流更快的进步,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交流可以增加自己的认知。这不是和朋友一起买股票的问题。每个人的股票交易习惯不同,完全照搬很容易踩坑;
4.学习一些实用的技巧。这个阶段开始发展自己的操作风格。股市里有句话叫新手死在追逐中,老手死在谷底。小白知之甚少,于是追涨买股票,时间长了发现10倍几倍进一次套而亏进。慢慢地有了稳健的想法或者希望买到不亏钱的股票,见底了,跌幅更大自然就成了目标。后来才知道,股市并没有结束。其实也不是不可取的,只是没有从失败中总结方法,这样的损失才有意义。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操作思路才能在股市中获得长期的收益;
5.摸摸盘子。股票做多了,同一类型的股票走势其实差别很大,也可以说是盘感。就像工作时间长了,很容易就能拿起它去做。股市的规律总是在变,因为政策、新闻、舆论等都会影响。30天一个习惯,每天坚持学习,复盘,观察盘面,未来的学习,长期来看足以应对股市的小波动。
二、做股票最重要的一点:做主力,做叛徒散户。
不怕失去,怕的是不懂得失去,害怕的是不是永远失去的原因。在亏损中了解交易技巧的主体。很多投资者喜欢学习分析机构的主要交易技术,我告诉你其并不是很有用。如果不反省就亏了,听多少书多少课都没有用。虽然我在新手的时候学到了很多交易商交易技巧的分析,但是还是经常被抓。直到有一天,在经历了几千元的损失后,才真正意识到组织的核心交易技巧。
举个例子,钢铁股在取得良好业绩后,当年至少上涨了30%至50%。此时市场上一只钢铁股也公布了不错的表现,复牌后就涨停。第二天股票高开高走,我马上就买了,因为我当时有一定的水平,我算了一下,机构主体出不了货。我是在同一天赶上的,一套就是一个多月。股价一直在我的损失10%左右振荡,但我相信,即使是最悲观的分析-机构必须有杠杆,市场将继续上升。时隔一个多月,该股终于拉升,突破平台,上涨10%再创新高。我很开心,觉得自己坚持了一个多月是正确的,收获了近10%。
突然,一个想法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这让我相信,如果我是一个机构,我会在这里做一个假的突破。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该机构在一个多月前宣布的当天就已经开始出货,然后花一个多月时间清空散户市场中的短线客,今天再拉涨停,当散户和大投资者看到新高后进入,然后机构继续反手卖出剩余筹码,实现成功出逃。如果你这样想,那就是阴谋。机构真的那么阴险吗?我心想,这片子是我自己导演的,把自己都吓到了。结果上午涨停,下午是开放的。第二天我想卖出,但机构根本不给我等散户机会,开盘低开,当天跌幅超过5%。第三天继续下跌。第四天倒了。把我从10%提高到10%以上。我对这次失利感到很高兴。因为这只股票的走势的确证明了我的猜测不是胡思乱想,主体真的是那么阴险,股市真的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有斗智斗勇的地方。股市真的是这样步步惊心充满陷阱。
很多投资者在判断主力是否出货的时候,把精力用在分析指标或模式上,这是错误的。事上,分析的核心应该放在当时是否有重大的利益或概念,以及投资者是否认同这些优势或概念以及机构是否有可能借机出货。而明白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体会。有很多投资者会认为我说的这些热点和好是无法量化的,所以没有操作价值。价格成交量等数据是真实的,是可以量化的、可操作的、有价值的。我想说的是,世界上那些无法量化的东西才是重要的,比如真诚,友情,忠诚...像金钱和财富这样可以量化的东西从来都不是生活的中心目标。股市和人生一样,不能量化不代表不重要。
懂得买的人很多,但懂得卖的人很少,会卖的才叫师傅。
关注我,带你看透财经本质!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405/50475.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