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庞宇
界面新闻编辑 |
昔日养猪大户*ST正邦(002157.SZ)“获救”。重整草案出炉后,8月7日,该股股价一字涨停。
8月4日晚间,*ST正邦发布重整计划,公司迎来17家重整投资人,除双胞胎农业、中国信达外,重整投资人阵容还包括多地国资。
牵头重整投资人双胞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双胞胎集团”)承诺,在此次重整完成且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后,在重整完成后的2年内将逐步启动自身生猪养殖、饲料等业务资产置入上市公司的重组程序,并在重整完成后的4年内完成相关业务及资产的整体上市。
*ST正邦重整落地。8月4日晚间,公司发布关于与重整投资人签署《重整投资协议》的公告,同时公布了重整计划(草案)。
*ST正邦去年10月正式启动预重整程序,历时10个月后,今年7月20日,南昌中院裁定受理锦州天利粮贸有限公司对公司的重整申请。这期间,2023年5月5日,因2022年度经审计的净资产为负值,公司股票被深交所实行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ST正邦。
根据*ST正邦8月4日晚公布的重整计划(草案,*ST正邦以总股本扣除回购存量股及限售股部分为基数,按每10股转增不超过18股的规模实施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共计转增57亿股股票。转增的57亿股股票不向公司原股东分配,分为两类用途。
具体来看,转增股票中的31.5亿股由重整投资人有条件受让(其中双胞胎农业以1.1元/股的价格认购14亿股转增股票,其余16家重整投资人以1.6元/股的价格受让17.5亿股),重整投资人合计提供资金43.4亿元,用于支付重整费用、共益债务、清偿各类债务以及补充上市公司流动性等。
另外25.5亿股转增股票将通过以股抵债方式,清偿*ST正邦及正邦养殖系列公司债务,股票抵债价格为11元/股至12.5元/股。
从*ST正邦债权审核情况来看,通过资格审核的2441家债权人合计申报总金额为236.19亿元。截至本重整计划(草案)公告日,经管理人审查确认的有财产担保债权金额为7.40亿元;经管理人初步审查确定的普通债权金额为 210.67亿元;暂缓确认的普通债权涉及申报金额为26.97亿元。另外,职工债权方面,*ST正邦共有职工因前期股权激励产生债权合计约1.57亿元,按照计划,这部分债权待管理人调查确认金额后,以现金方式全额清偿。
值得一提的是,除双胞胎农业、中国信达外,此番签订重整投资协议的重整投资人中,出现了多地国资的身影。
不仅有江西本地国资,如南昌金牧纾困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实际控制人为江西省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国有资本运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江西省国资委)。
还有多家外省国资,如厦门国贸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第一大股东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厦门国贸(600755.SH))、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深圳市国资委)、广东粤乾创新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实际控制人为广东粤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根据公告,本次重整完成后,双胞胎集团将协助*ST正邦继续深耕生猪产业,以高效恢复业务运营、快速改善上市公司盈利能 力作为经营重点,力争重整完成后的第一年经营性减亏、第二年实现扭亏为盈。
共17家重整投资人将以现金方式认购*ST正邦转增股票,认购资金来源均为自有或自筹资金。
其中,双胞胎农业作为产业投资人,以1.1元/股的价格认购14亿股转增股票,耗资15.4亿元;其余16家联合投资人以1.6元/股的价格受让17.5亿股,耗资28亿元。
作为*ST正邦的牵头重整投资人,双胞胎农业成立于2017年,系双胞胎集团参与本次重整的投资主体。
双胞胎集团由江西双胞胎控股有限公司、双胞胎(深圳)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江西双胞胎投资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等经营实体组成,是专业从事粮食种植与贸易、饲料生产与销售、生猪养殖、生猪屠宰与深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大型企业集团。截至2023年3月末,双胞胎集团总资产375.08亿元, 净资产183.19亿元,账面货币资金58.90亿元。
双胞胎集团现有子公司400多家,员工2万余人。其中饲料公司140余家、养猪公司200余家。2022年实现生猪上市超930万头,进入全行业前四。
2022年度,双胞胎集团猪饲料销量近1200万吨,位列全球猪饲料企业前列;2022年度,双胞胎集团肥猪出栏超930万头,母猪存栏量超50万头,生猪养殖规模位居国内前四。
根据界面新闻此前报道,上市公司控制权“花落谁家”或成此次重整最大难点。
根据《重整投资协议》之安排,待*ST正邦重整完成后,双胞胎农业或其同一控制下的关联方将持有上市公司约15.36%的股权。因正邦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已被南昌中院裁定实质合并重整,重整程序中可能对其持有上市公司股权进行相应调整,因此*ST正邦控制权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不确定性。
截至2023年3月31日,林印孙通过正邦集团及一致行动人总计持有*ST正邦10.69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3.55%。
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双胞胎集团及关联方拟在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后,将自身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双胞胎集团承诺将在本次重整完成后的2年内逐步启动自身生猪养殖、饲料等业务资产置入上市公司的重组程序,并承诺在重整完成后的4年内完成相关业务及资产的整体上市。
此外,双胞胎集团还对*ST正邦未来三年经营业绩作出承诺。不仅涉及仔猪兜底销售、共享饲料研发技术、饲料代加工等协同支持,还包括了对上市公司经营水平提升的承诺。
经营水平方面,双胞胎集团承诺,将在本次重整完成后3年内,实现*ST正邦年生猪上市规模达到1200万头的能力;在重整完成后2年内,实现生猪养殖料肉比低于2.7,生猪上市综合成本较2023年水平下降1.5元/斤以上,使得*ST正邦生猪养殖全成本达到行业优良水平。此外,在自身生猪养殖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之前,实现生猪养殖料肉比低于2.6,生猪上市综合成本低于7.5元/斤,达到行业一流水平。
作为生猪养殖行业昔日龙头,*ST正邦2020年一跃升为国内仅次于牧原股份(002714.SZ)的第二大养猪企业,巅峰时期市值高达870亿元。但因错判行情、过度扩张,公司2021年、2022年分别巨亏188亿元、134亿元,股价也一落千丈。
此番重整计划公布后,8月7日,*ST正邦股票一字涨停,当日报收2.74元/股,总市值约94亿元。
作者:泰罗,编辑:小市妹
中国电科的重组对象浮出水面!
4月3日晚,易华录发布控股股东拟筹划重大事项公告,华录集团正在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筹划重组事项,华录集团拟整合进入中国电科,该方案尚需获得相关主管部门批准。
4月4日,易华录高开高走,涨幅超过16%。
不仅如此,中国中铁涨停,中国交建、中国铁建、中国中冶、中国化学、中国建筑等“中字头”股票,一路狂飙。
中字头整合大潮下,国企在此刻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角并非偶然,也不是单纯的政策主观使然。以历史视角,结合当下中国处境,其背后有着严格的客观必然。
毫不夸张的说,如何激活并做大做强这块巨量资产,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时代命题。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试问中国为什么能在过去几十年的历次世界经济危机中稳住阵脚,并在后来的时间里源源不断的爆发增长活力?
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但国企在其中扮演的稳定器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每逢经济承压,必然伴随资本回报率下压和风险上提。此时,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有天然的抽逃避险本能。
相较之下,国有资本并非单纯以盈利为目标,还肩负社会责任,其逆周期投资可以很好的对抗经济下滑——创造就业,拉动收入,重启消费市场。
比如,1997年之后国家先后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四万亿投资计划”等等。
由此也派生出一个现象,每当经济承压,国企都会大力扩张资产负债表。
2008年-2009年,国有企业负债同比增长26%,对应的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35%;2015年-2016年,企业融资陷入低迷,国企再次逆周期扩表,2016年国企投资同比增长19%(同期民企投资增速大约10%)。上述数据均远高于同期民企的投资表现。
在低迷之际托底经济,而一旦经济重启,这些国企投入的资产就会成为被社会广泛利用,从而进一步做大经济的生产资料。
没有三大运营商不计短期回报,在广大的国土上做持续的基础设施投入,就没有今天的全面数字经济;没有普遍的道路建设,也就没有四通八达的快递网络,更没有其背后庞大的消费市场。
如果说民企让国运能兴,那么国企则让国运不衰。
三年抗疫,叠加复杂外部环境,中国经济虽表现出强大韧性,但也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提振活力,拉动内需,保障就业,恢复信心,国企当仁不让,也势在必行。这是当下资本市场给予其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由于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国企的资产回报能力天然要弱,叠加原有的内部制度顽疾,一段时间内,国企发展低效的问题饱受社会诟病。
现在,这种偏见恐怕很难再成立了。
历经多年的国企改革大刀阔斧、波澜壮阔,很多大型企业刀刃向内直指积弊,“磨洋工”、“大锅饭”等问题基本一去不返。
国资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2021年底,中央企业共“压减”法人户数1.9万余户,占总户数的38.3%,且均将管理层级砍到5级以内,低效资产、无效资产及时处置。截止2021年底,中央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9.4万元/人,比2012年提高了82%。
著名国企掌门人、执掌过四家世界500强国企的宁高宁之前在采访中就提到:“如今国企的竞争压力不比私企小,想混日子将来肯定是不现实的。”
效率提升带来盈利能力的同步上扬。
广发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特别是2021年之后,国企盈利能力已显著高于民企。与之相悖的是,国企的估值水平依然远低于民企(不到一半)。
由此可见,国企估值重塑的提法,并非政策的一厢情愿,而是经营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
3月3号,国资委最新表态,国企今后要聚焦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经济增加值率等指标,有针对性地抓好提质增效稳增长,切实提高资产回报水平,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
国企资产回报率的提升依然是未来的一大重要看点,这不仅对资本市场意义重大,更关乎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试想一下,目前国有资产体量大约在300万亿左右,如果资产回报率提升一个点,就可以多出3万亿财政收入。对于当下减税降费以及土地财政降温留下的缺口,这无疑是一个最有力的直接补充,也会给宏观政策调控带来充分的腾挪空间。
国企完全有这个能力做到。
过去十年,央企累计投入6.2万亿元研发经费,占比超过1/3,其中2022年的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突破并储备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在电网、通信、能源等关乎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领域。
二十年前,人才就业首选外企,私企次之,最后是国企。如今在某些行业,顺序恐怕要倒过来了。
人才,资金,技术,管理,今天的国企已不输民企。
借债投资,借债消费,借债还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源自债务驱动。是否具备可控风险下的“加杠杆”空间,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增长能否继续。
对比当下的国企与民企,前者有着更大的债务扩张空间。
2015年以来,央国企“去杠杆”成效明显,民企则不降反增。2017年-2021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60.4%降为57.1%,同期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由51.6%增长至57.6%。随后各自延续趋势,如今民企的杠杆率已反超国企。
再者,国企还有明显的融资成本优势。
目前民企、央企信用债的信用利差相差170bp,民企、地方国企信用债的利差相差143bp。这意味着,央国企的融资成本比民营企业低1.4%以上。
因此,如果要选择一个部门来加杠杆拉动经济,国企的动力和潜力显然更大,特别是在当下民营经济信心受挫的背景之下。
广发证券的测算数据是,如果把央国企的债务率拉回2016年的高点,那么总共可以新增约15万亿的信贷。
按照现在每4元信贷带来1元GDP计,国企加杠杆最多可释放3.75万亿GDP,对应约3个点的增长水平。
须知,强调国企绝不是否定民企。
几十年以来,围绕民企和国企究竟谁才是国民经济主角的讨论汗牛充栋。有人支持国进民退,有人呼吁国退民进,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笔墨官司没少打。
现实的中国经济要远比学术讨论来的精彩——中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创举。
当下重新强调国企的价值,不过是历史进程中的又一次客观要求。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404/49514.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