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5日,比特币技术出现在华尔街。准确地说,是一种仿照比特币但又具有守旧特征的技术出现在华尔街。
比特币发展的早期,对此有所耳闻的银行家对其仅抱有好奇之心。它的价格波动极大,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有趣的投资品,但这样的不稳定性使比特币无法作为货币的替代品。对银行家而言,比特币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中无法扮演任何角色。
银行机构之所以能兴旺发达,是依靠一个不透明的体系。在其中我们互不信任,必须依赖这些机构,让它们来充当我们的交易中介的角色。银行家会做一些表面文章,表现出自己要改进这套体系的内在运作模式的意图,但若要让他们将这套体系变成像比特币这样的无人控制的方式,对他们而言不亚于异端邪说。这是他们无法想象的。
与此同时,比特币的忠实支持者对华尔街也没有什么兴趣。毕竟比特币的设计目标是用于替代现有的银行体系,它是一个改善方案。说实话,围绕比特币这种新型的加密货币所展开的运动可谓举世瞩目,而它也启发了无数的创新成果及可能性,但即便如此,比特币在重塑旧有体系这件事上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影响力。直到现在,华尔街的赚钱机器还是牢牢占据着全球经济的中心地位。现在,如果你想使用技术去改进金融世界,例如去降低债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或让穷人更容易收发汇款,你还是需要求助华尔街。
2015年8月的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来自Symbiont这家区块链初创企业的一群技术专家,宣布了其用于应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带来一种对现有体系颠覆性较低的比特币衍生技术,虽然它们的模式应该说是“被比特币启发的”而非“模仿比特币”,但它们确实带来了一种“可控”的变革模式。在它们的一些与比特币类似的特性中,包含了分布式账本的关键元素,即以点对点的方式转移数字资产,并以低成本、将近实时的方式进行交易。不过,Symbiont公司舍弃了比特币的其他特性,这包括那些让比特币得以脱离对银行的支付中介角色的依赖的特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系统并没有内建用于激励矿工及维护非许可型的验证系统的原生加密货币。实际上,Symbiont公司提出的是“没有比特币的区块链”,它将维护一个快速的、安全的、廉价的分布式网络模式,而它的核心是一个能够对交易进行验证的“事实机器”。不过,它并非无人掌控,并非无须许可,也不会向所有人公开。这是一种能让华尔街控制的区块链。
到底我们能否将比特币、以太币或其他加密货币从区块链中抽离出来?这个问题还没有经过长期的验证。一些数字货币狂热爱好者称,如果移除内置的加密货币,就会毁坏区块链的完整性。他们认为,如果缺乏一种原生的、用于激励人们验证交易的数字货币,那么就无法形成一个非许可型的网络,而这对实现一个真正去中心化的价值交换系统来说是先决条件。没有内置加密货币的系统最终会变成许可型或私有的区块链,而其中负责网络运营的计算机都需要经过运营该账本的公司或公司联盟的批准。这倒是有其自身的优势,因为与比特币那个难以驾驭的全球社区相比,这种网络里的成员身份都是可知的,这样更容易召集和管理,这意味着系统的处理能力很容易得到扩展。不过,这些许可型系统难以让计算机工程师进行实验,而对数据及软件的访问权取决于系统官方的“守门人”,这自然就会限制创新。一些人说,私有区块链是一种悖论。区块链的目的本来就是要建立一个开放、可访问、公共的系统。很多人开始将这种技术称为“分布式账本”而不是“区块链”了。
不过,当天在场的银行家,对这样的细微差别并不关心,他们似乎很喜欢其他大部分听到的内容。他们知道自己的系统在处理彼此的交易时,会受限于信任中心化这个基本问题。由于机构间的互不信任,迫使它们对彼此之间的信息公开有所保留,它们还将数据放到封闭的、外人无法访问的公司数据孤岛。这给它们的后台运作流程增加了时间、耗费,降低了效率。现代金融体系里的复杂的多方参与的流程,让这个问题变得更严重了。这个流程包括了始发银行、代理银行、清算所、经纪商、结算机构、支付服务处理商等。这些银行家深知这个体系中充满了摩擦,成本也极为高昂,因此他们开始默默地关注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试图解决的一些问题。他们或许还没想到普通人可以在脱离任何中介的情况下就从西海岸汇款到东海岸。不过,它们知道现有的体系中存在一些根本没必要存在的流程,这拖慢了金融系统的运作,增加了成本,也让顾客不甚满意。
就如中本聪在2009年所写的那样[1]:
“传统货币的根本问题在于其运作需要一系列的信任。人们必须相信央行不会让货币贬值,但法币的历史表明,这样的信任经常会打破。人们必须信任银行,由银行来持有我们的钱,并用电子的方式汇出去。不过,在信贷泡沫中,它们选择将这些钱贷出去,而存留的储备金仅仅是九牛一毛。我们必须将隐私托付给它们,相信它们不会让身份盗贼偷走我们账户里的钱。它们的巨额运作费用,使小额支付难以实现。”
中本聪是在金融危机之时写下这段话的。全球的银行体系已经变得极不透明,没有人能确认自己得到的信息是可信的。对资产价值进行估量变得难上加难。当危机到来之际,这些问题都爆发了。比特币的设计目标或许是绕过这种体系,但不难想象,让比特币得以成为现实的核心概念,即其无法被内部人操纵的事实验证机制,也可以被华尔街利用,去解决一些现有的问题。
2015年8月的活动上,Symbiont公司揭示了其新交易平台“智能证券”(Smart Securities)。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场活动是在一栋摩天大楼的顶部举办的,这栋大楼能俯瞰祖科蒂公园(Zuccotti Park),而这个绿树成荫的街区恰恰是四年前“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发源地。通过一个类似于比特币区块链工作原理的分布式账本,并移除了其中的独立加密货币,Symbiont的平台致力于重构超过200万亿美元资产的全球金融市场系统的核心功能。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合约的发行、购买、销售及转让的活动,养活了纽约、伦敦及香港的各式投资银行家、经纪商及资产管理人,而Symbiont公司的这个平台希望将这些活动以流线型的方式重构。我们是否应该将此称为“拉拢”?毕竟网络无政府主义者希望用这种技术,绕过我们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各种大型“收费员”机构;而现在,这种技术被重新包装,摇身一变成为卖给这些机构的方案。
大约五年前,这栋大楼下的公园里到处可见布满泥污的帐篷和鼓圈,还有戴着骇人的长发辫的演讲者站在临时演讲台上,而这些人希望将华尔街的金融人士都扔到监牢里。在那场自发的活动中,很多人,特别是那些支持对华尔街的特权地位进行自由主义式的反社团主义批判的人,应该会拥抱比特币。这种数字货币最早在2008年10月出现,当时恰逢金融危机最恶劣的阶段,而它被视为解决金融危机的答案。中本聪认为,向那些不可信的机构(如雷曼兄弟)投以信任,风险是非常高的,而当时金融体系的崩塌,成为证明中本聪主张的头号证据。不过,Symbiont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马克·史密斯(Mark Smith)当时还是向在场的这类机构推销了比特币技术的一些理念。要知道,如果不是纳税人出钱(彭博新闻预测此耗费高达12·8万亿美元[2])拯救了这些机构,它们早就跟随雷曼兄弟走向覆灭了。
马克·史密斯的听众包括来自瑞士联合银行、摩根士丹利、美国证券托管结算公司的高管。美国证券托管结算公司负责为美国境内几乎所有的股权及债权交易提供清算及结算工作。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任首席执行官邓肯·尼德奥尔(Duncan Niederauer)也在那里,不过他并非作为旧有体系的代表出席,而是作为该初创企业的投资人。马克·史密斯首先做出一个简单的承诺,“他将会为银行家节省时间和大量的金钱”。他展示了一个产品,有能力将当前需要几天甚至是几个星期才能完成的证券交易及结算的复杂过程,简化到点击几下鼠标就能在几分钟内完成。他打开了“智能证券”平台,看上去像亚马逊网站的“结账”页面。它包含一个债务工具所需的变量对应的字段,包括发行人的名字、数额、回报率(实际利率)和到期日等。在这个案例中,他对SenaHill Partners这家投资机构发行的债券进行了交易,该投资机构也是Symbiont公司的股东之一。他填写了不同的字段,然后点击了执行按钮,继续其演示过程。不一会儿,他宣布操作的结果已经得到确认,该债券的售出、买入和交易结算过程,都在几分钟内完成了,相比于现在美国资本市场的两天标准结算时间,有了极大的提升。
这意味着,对手方或中间人不履行合同条款、丢失(或无法送达)应缴的资金或证券的风险,被极大地降低了。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问题,美国证券托管结算公司称,仅在美国国库券的市场中,每天就有500亿美元规模的“无法送达”情况[3]。这通常是由于投资者在两天的窗口期内用其应缴的资金或证券获取短期贷款,但在应缴期到达后,却无法收回这些资金或证券,因此无法履行缴纳义务。这或许是他们所借出证券的第三方接收方将证券进行了卖空操作(打赌价格会下跌),但后来却无法找到愿意低价将这些证券卖回给自己的人。这一连串过程,最终会成为债权持有人的资产负债表上的亏损。投资机构通常会锁定数万亿美元的资金,用于预防此类风险,而如果能设法解决这个问题,就能够解锁这些海量的资金。那天,Symbiont公司展示了一个潜在未来的冰山一角,其后几年间,已有不少人试图为传统金融产业搭建基于区块链的系统。华尔街的人不再试图嘲讽比特币了,他们正尝试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版本。
[1] 中本聪,《比特币:点对点货币的开源实施方案》,P2P基金会,2009年2月11日,
http://p2pfoundation.ning.com/forum/topics/bitcoin-open-source.
[2] 凯伦·威瑟,“细算金融危机的整体成本”,彭博社网站,2012年9月14日,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2-09-14/tallying-the-full-cost-of-the-financial-crisis.
[3] DTCC在其网站上统计每年的每天中失败次数:
http://www.dtcc.com/charts/daily-total-us-treasury-trade-fails.
华尔街在寻找另类方案:私有区块链
尽管比特币的支持者不太赞同许可型区块链,但华尔街还是继续开发此类方案。这种经修改的“比特币”衍生技术,同样拥有加密货币的一些强大的密码学及网络规则特性。不过,它们并不想要耗电量惊人的“工作量证明”共识模型,而是改造了在比特币出现之前就存在的一类协议。这些协议能实现更高的效率,但如果不让一个中心化实体在其中担任参与者识别及授权的角色,就难以实现同样程度的安全性。
这些银行家主要使用了所谓的“实用拜占庭容错”(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PBFT)共识算法,这是一种发明于1999年的密码学解决方案。它让网络中所有经过授权的记账人都可以确信其他人的行为并没有破坏共享的记录,哪怕他们不知道系统中的人是否有欺诈他人的恶意。在这种建立共识的系统中,如果特定阈值数量的网络参与者表明其对相应记录的认可,那么计算机就会接纳每一个对账本的更新版本。
以太坊的“让世界去中介化”的大胆想法,或那些通过ICO代币发行活动筹集到8~9位数资金的例子,都让开发者热衷不已。可是,上述这类私有、封闭的许可型区块链并没有在开发者的群体中吸引到同样的热情。帮助一家银行去节省其证券结算过程的成本?这听上去就没有那么激动人心了。不过,华尔街有雄厚的资金,这对人才招聘确实有所帮助,那时人们对中本聪的这个实验(比特币)缺乏进展的状况深感不满,而摆在眼前的是另一种系统,而且这些开发者无须征求一个四处分散、观点不一的社区同意,就可以开始开发。就这样,这些项目的资助者,在比特币因区块大小而发生“内战”的混乱时刻,吸引了一些重要的开发者及早期的加密货币采用者加入它们的阵营。
在这场招揽人才的浪潮中,最大的赢家是专注于金融行业研究及开发的公司R3 CEV,它致力于搭建一个分布式账本方案,这种账本既能获得实时证券结算及行业内账本互动协调的能力,又能遵从银行业内众多的监管规定,还能满足其成员对保持各自账本私有性的诉求。截至2017年春季,R3 CEV的成员数量已经超过100人。每一个成员单位需要承担25万美元的年费,以获得R3 CEV实验室正在研发的新技术进展。R3 CEV的创始人在2017年还筹集了1·07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其中大部分来自金融机构。这些资金的一部分用作招揽像迈克·赫恩(Mike Hearn)这样的人才,他曾是著名的比特币开发者,后来写了一篇题为“我不干了”的博客文章来抱怨比特币的“内战”[1],最终戏剧性地退出了加密货币社区。R3 CEV也招募了伊恩·格里格,他曾是一位来自加密货币领域的著名反叛者,后来他离开R3 CEV并加入了EOS项目。R3 CEV的研发团队是由广受好评的IBM全职区块链专家理查德·杰德尔·布朗(Richard Gendal Brown)带领的,他总是能保持深思熟虑的思维方式。上述都是很厉害的开发专才。
在这些人才加入之前,R3 CEV还让提姆·斯万森(Tim Swanson)担任研究总监的角色。他是分布式账本及区块链领域的分析师,有一段时间曾对比特币抱有热情,但后来对加密货币的梦想失去兴趣了。他后来成为一个令人厌烦的反比特币主义者,似乎只有通过对比特币所遭遇问题的公然嘲讽,他才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满足感。他的同类还有普雷斯顿·伯恩(Preston Byrne),其是Eris(后来改名为Monax)公司的法律顾问,这家公司专门为银行及其他类型的公司设计私有的区块链解决方案。普雷斯顿·伯恩的推特信息中并没有展现不拘一格的各种政治倾向,如支持特朗普、反对英国退出欧盟、支持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支持加密技术、反对软件乌托邦主义,也没有经常引用Eris公司品牌的吉祥物(土拨鼠),但他倒是对比特币的狂热支持者嗤之以鼻。对提姆·斯万森和普雷斯顿·伯恩这样的人来说,比特币失调的治理机制反倒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为他们各自的公司带来了业务。
不过,他们这种总是嘲笑比特币弱点的行为,是一把双刃剑。通过将迈克·赫恩、理查德·杰德尔·布朗和伊恩·格里格这些人招至门下的做法,R3 CEV或许给自己带来了技术上的名声,但这家公司的所有权结构颇有讽刺意味。人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华尔街老家伙的俱乐部”。该公司的九家创始成员为巴克莱银行、西班牙对外银行、澳洲联邦银行、瑞士信贷、高盛、摩根大通、苏格兰皇家银行、道富银行及瑞士联合银行。除了西班牙对外银行和澳洲联邦银行外,其他的成员都入选了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由G20国家成立的国际监管组织)的2016年度“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榜单。这些银行拥有庞大的资产负债表,对其所处的国内市场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常见的“大而不能倒”特征并非这些银行的全部;这些银行的贷款账面上的数字十分庞大,以至于其被归类到一个特殊的类别中,其经营状况若出问题,对全球经济都可能产生威胁。而这些银行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接到过数十亿美元的罚单。
对金融科技领域的观察者来说,这似曾相识。华尔街的银行有使用技术消除颠覆性威胁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末期,电子化交易系统的浪潮,为外汇交易、债券及资本市场的其他不透明领域带来了无须以投资银行作为中间人角色的点对点投资方式。那些银行业巨头于是团结起来,发起了自己的在线交易服务。这样的举动确保了银行的股票、债券、商品交易合约的库存清单始终保留在所有投资交易的中心环节,并确保了它们在这个市场中定价者的角色。
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仍心有余悸的监管者,也有理由对华尔街这种建造私有的许可型区块链的做法保持警惕。在金融稳定委员会举办的听证会上,来自各国央行及全国性证券委员会的代表探讨了未来的区块链的市场结构,并讨论它是否会构成系统性风险及为金融体系带来不稳定因素。一方面,监管者对R3 CEV联盟里的成员十分熟悉,也不会排斥他们,毕竟与穿着T恤和牛仔裤的加密货币开发者相比,监管者更习惯于跟银行家合作。另一方面,一个由全世界的银行业巨头组成的联盟,如果掌控了全球金融体系唯一的分布式账本,并能够决定谁可参与到这个账本中,就难免会引发对银行业权力过度集中的忧虑,也让人担心当年在经济危机后引发政治争议的紧急财政援助事件会再度重演。华尔街会不会在搭建一个“大而不能倒”的区块链?
[1] 迈克·赫恩,“比特币实验的结论”,Medium网站,2016年1月14日,
https://blog.plan99.net/the-resolution-of-the-bitcoin-experiment-dabb30201f7.
金融危机的修复方案
让我们来面对现实吧。若能将金融中介带来的非必要流程从银行业移走,那当然是一件好事了。但监管及经济体系中存在的障碍,使这样的革命性变化在体制内部难以达成。不过,就事论事,就R3 CEV及其成员机构中的银行所开设的区块链实验室及分布式账本初创企业,如数字资产控股公司(Digital Asset Holdings)及Symbiont公司而言,我们并不能单纯地否认它们的人才所做的事情,毕竟其中可能包括一些能够改善金融体系瓶颈的重要变革方案。
在当前的体系中,为管理跨机构间费时费力的对账工作,已衍生出扮演中间人角色的记账者,它们包括清算所、结算机构、代理银行和托管银行等。这些中介解决了一部分的信任问题,但也增加了成本、时间及风险。在美国,美国国库券交易的最终结算时间是两天,而银团贷款这样的交易,最高需要30天的结算时间。这样的过程仍然存在很多失误之处,而且,这样的时间间隔让数万亿美元的潜在可用资金锁定在流程中,因为直至所有人都对账本进行清算并结算交易之前,这些资金都必须被托管账号或抵押协议锁定。一个更实时、更高效的系统将能释放这些巨额资金,并将其投放到世界市场上。当然,这会让银行家更富,但同时也会为企业和家庭提供更多的信贷额度。从理论上说,R3 CEV的分布式账本就能满足这个需求,释放大量的资本。
结算时间漫长也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因素,对2008年的全球恐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投资者不确定对手方机构是否会履行送达资金或证券的承诺时,他们就会犹豫。当熊市到来之际,当恐惧压倒了贪欲,这样的紧张情绪就会触发大量的避险行为,最终演变为不断循环、愈演愈烈的财富缩水灾难。
布莱思·马斯特斯(Blythe Masters)是华尔街的区块链创新活动中的一位关键人物。上文提到的系统性风险,驱使她进入了分布式账本技术这个领域。她加入了数字资产控股公司并在2014年担任首席执行官,这是一家针对金融体系后台运作流程的区块链服务提供商。布莱思·马斯特斯最为人熟知之处在于她发明的信用违约掉期(CDS)合约,这视为现代最具争议性的衍生品合约之一。在这种合约中,一家机构会承诺如果一种特定的债券或贷款出现违约,那么就向另一方付款。当时她年仅25岁,已成为摩根大通的一支精锐队伍里的一员,她将信用违约掉期合约视为一种让投资者购买保险以对冲其资产负债表上所承载风险的方式,这样就能将过往为应付风险而锁定的资本释放出来。而对投资者、银行及其他发行信用违约掉期合约的机构而言,这种工具也能让它们在不拥有某种底层资产的情况下就对此下赌注。这种合约是可交易的,因此信用违约掉期合约方可以将其出售给第三方机构。
这个机制为信贷市场增加了便利性和流动性,使信用违约掉期市场的规模增长到一个惊人的级别,截至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际,这个市场的名义价值已高达600万亿美元。这个问题在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的《大空头》[1](The Big Short)及其他相关作品中描述得更为详尽:机构A对机构B负有义务,若这份义务的履行出现风险,会如何影响机构B对另一家机构的偿还能力呢?这个风险的链条会一直传递下去。但是,根本没有人能完全理解这些风险的全局状态。信用违约掉期交易是场外交易,并没有在公开的交易所登记,也几乎不受监管,当时根本没有办法对这种交易进行追踪。随着危机的恶化,这个巨大的、缺乏透明的条件义务链条,让人们极为恐慌。这印证了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2002年将衍生品定义为“金融大杀伤性武器”的看法[2]。信用违约掉期市场的崩塌,成为一个自我应验的事件,它使人们对越来越多的银行的偿付能力产生忧虑。当时,很多信用违约掉期合约的底层资产是不稳定的按揭贷款,人们不仅担心借款人会对这些贷款违约,也担心潜藏的对手方风险及结算风险。一些银行对其对手方银行是否能履行义务表示忧虑,并开始将贷款抽出市场。这引起了连锁的恶性效应。为对其进行控制,一共投入了数十万亿美元规模的资金,其中包括公共担保、紧急救援以及各国央行的新货币发行量。
信用违约掉期合约的先驱者并没有料到上述情况,因为这场危机反映出来的并不是该合约本身的漏洞,而是市场的不透明。这让布莱思·马斯特斯最终看到了区块链技术的巨大潜力,并认为它有能力让任何人都以全局视角来查看市场上的每一笔交易。布莱思·马斯特斯一直在思考,如果这项能够促进透明度的技术在2008年就可用了,那场金融危机到底还有没有可能发生?布莱思·马斯特斯说,这种想法“就像脑袋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了一下”[3]。她突然意识到“一个共享的、安全的、不可篡改的账本不仅能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和成本,也能提供一个窗口实时观察系统性的重要信息”。
布莱思·马斯特斯说道:“在危机后的世界,对金融服务产业而言,是否能解决这些问题,将有生死存亡的影响。在金融市场工作了30多年后,我对监管、金融体系及风险进行了反复思考,而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变革性力量,让我从一家大型投资银行转到了一家小型的初创技术企业,试图改变我所熟悉的行业。”
不可否认,布莱思·马斯特斯和R3 CEV团队等为解决我们的金融体系里的失败之处而做出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就如我们所说,无论是许可型还是非许可型的区块链,都关注解决社会信任的问题。相同的问题恰恰也存在于系统性的市场崩塌事件中,而在上述例子中就是银行与银行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关系。不过其中一个问题是,这一场新型分布式账本系统设计的浪潮,从中本聪的发明中挑选了一些对银行体系的参与者威胁程度较低的特性(如密码学确保的完整性),而去除了一些更激进的(或者可以说更强大的)特性,特别是去中心化的、非许可型的共识机制。
这些由银行雇用的开发者有明确的任务,即为传统的金融体系服务。因此,我们不能责怪他们对比特币技术的颠覆模式表现出来的选择性失明行为。而且,比特币的可扩展性挑战也带来了一些真实的忧虑。美国证券托管结算公司负责对美国的大多数证券和债券交易进行清算和结算,它每秒能处理1万笔交易;而在本书行文之时,比特币每秒仅能处理7笔交易。虽然比特币基于价值及激励机制的安全模型已经证明了其可靠性,但当政府债券市场存在着数十亿美元的诈骗机会时,纽约或伦敦的不法交易者是否会在几亿美元的比特币挖矿成本的安全屏障前知难而退?这仍是未知数。或许,市场最终会让比特币及挖矿基础设施的价格涨上去,从而设立一个更高的安全屏障,但这只是猜想。不管怎样,对R3 CEV及数字资产控股公司所服务的机构而言,这样的安全风险并非这类全球的退休基金、公司工资、政府债券发行的管理机构所能承受的。就目前来说,至少在闪电网络这类提供大容量的交易能力的解决方案完善之前,比特币技术还难以满足华尔街机构的后台运作需求。
此外,这还涉及法律问题。“51%攻击”是指当某个矿工掌握了加密货币网络的大部分运算能力后就可以篡改交易记录。R3 CEV的提姆·斯万森曾说,“51%攻击”可能性的存在,意味着加密货币的交易不能实现“结算的最终性”[4]。他认为,这样的“永恒地狱”状态是华尔街的律师无法接受的。
当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例子反驳这个观点,例如在金融危机发生后,通过紧急救援及其他方式,银行将它们在危机期间遭受的损失“逆转”了,这是对“最终性”的公然嘲讽,而比特币经长期验证的不可逆转性比华尔街体系的要高几个数量级。不管怎样,提姆·斯万森这种公然的批评言论在银行家群体中还是引来了不少关注。毕竟,他是在投其所好。
集中化的“守门人”权力是将我们带入经济危机的根源。而通过忽略这个问题,银行家现在就可以接受许可型账本,并将其视为解决比特币及其他非许可型系统所面临发展挑战的完美解决方案。在许可型系统中,成员机构有动力验证及维护共享的账本,是因为这会为它们的共同利益服务。它们并不是想通过竞争而赢得货币奖励,这意味着它们也不会像比特币那样去持续运营一个浪费资源的计算基础设施。而且,非许可型账本在处理可扩展性问题时会面对一些艰难的政治及经济问题。而许可型账本就无须处理同类问题了,也不需要在一个由数千名匿名用户构成的无领导者的全球社区中寻求共识,它只要在一个由熟人构成的小团体里提议并执行更改即可。
不过,由同属于一个“俱乐部”的成员去决定系统的运作方式,这其中的问题显然不小。一个由银行主导的许可型系统,将同样会被那些早已掌控我们金融体系的大机构的利益所左右;而这些机构是系统性危机、“守门人”限制及政治危机的始作俑者,也是各种加密货币希望取代的对象。你可以认为,银行业的许可型账本可能会将我们带回2008年的金融危机。那个系统性风险爆发及社会崩塌的时刻引发了强烈反应,也恰恰是加密货币开始发展的动力。
一些开发者正寻求让非许可型账本(如比特币和以太坊)克服其可扩展性、安全性及政治挑战的核心技术方案。我们认为个体、企业及政府真的需要支持这些方案的探索。在第三章中我们也对这些方案进行了讨论。其中,“链外”的扩展方案有闪电网络和以太坊新提出的Plasma概念,而链上的扩展方案有隔离见证及分片(sharding),它们可以对数据进行压缩,让去中心化网络可以安全地管理、存储及认可一个大型数据库的完整性,同时节省大量的计算资源。监管者应该控制住自己对这些开发者的实验进行扼杀的意图,这样他们就能够继续自由地研究这些激动人心的解决方案,而投资者也应该对此予以资金支持。我们不能够(也不应该)阻止银行寻找更聪明的解决方案并用于解决其自身的后台运作效率问题。不过,金融危机的伤疤仍在提醒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支持区块链系统的设计(无论是许可型还是其他类型),前提是这类方案能对大型金融机构的市场影响力形成有效约束。就社会利益而言,我们应鼓励开放的平台,这样非许可型方案的创新探索可以变革破旧的金融体系,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金融服务。
[1] 迈克尔·刘易斯,《大空头:走进末日机器》(Norton,2010)。
[2] 劳伦斯·刘易恩,“巴菲特如何利用‘金融大杀伤性武器’赚取数十亿美元”,雅虎财经,
https://finance.yahoo.com/news/how-buffett-used—
financial-weapons-of-mass-destruction—
to-make-billions-of-dollars-175922498.html.
[3] 其于2016年9月18日发给迈克尔·凯西的电子邮件中的评论。
[4] 提姆·斯万森,“公共区块链的结算最终性风险”,Tabbforum.com网站,2016年12月30日,
http://tabbforum.com/opinions/settlement-risks-involving-public-blockchains.
另一种模式:央行的法定数字货币
此外,对金融机构而言,还存在一个未知因素,让它们的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除了开放的、互联的非许可型网络,这些金融机构或许还要面对一类大型的机构竞争者所带来的挑战,那就是各国央行。这些央行对数字货币技术的兴趣在持续增长,如果这些研究能加以落实,那么银行业所面对的冲击可能是最大的。
我们推测各国政府及央行可能会探索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根据新闻机构Finextra的报道[1],截至2017年1月,26个国家的央行已经开展对区块链技术的探索,其中包括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及加拿大央行。还有更多小型的央行也在开展早期的研究。没有人知道这些研究会带来什么,但其影响可能是极为深远的。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字货币计划组织里,有一个国际项目正在进行当中,它的目标是开发出各国央行或政府可能会采用的法定数字货币的原型。这个项目的起点是一个名为Cryptokernel(简称CK,即加密核心)的区块链工具包。它是由这个数字货币计划组织的研究员詹姆斯·洛夫乔伊(James Lovejoy)创立的,让人们能够更容易对这项技术进行实验。而且它是开源软件,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罗布莱·阿里(Robleh Ali)是一位研究科学家,他曾是英国央行的一个开创性的数字货币计划的主导者,后来加入了麻省理工学院。据他所言,这个工具包很重要[2],因为它意味着“我们未来金融体系的设计,将能由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来进行构思。如果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这个项目中,就更可能开发出掌握在人民手中(而非银行)的真正的去中心化金融系统”。
这个工具包的首个应用是名为K320的实验性数字货币,它与比特币有很大区别。比特币的发行计划,是通过编码的方式,规定了到2140年最多能够挖出2100万个比特币;而K320的发行量并没有严格地固定下来。它的设计目标是,通过降低稀缺性这个因素来减少人们囤积这种加密货币的行为。对比特币进行囤积的做法愈演愈烈,让很多人认为比特币在社会中重要的功能是价值储存方式(数字黄金)而非用于日常交易的普通货币。社会需要人们将货币花费出去,而不是存储起来;而人们总是倾向于储蓄,部分原因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经济问题,我们见过最可怕的例子就是“大萧条”(1929—1933年)。为了避免这个结果,K320的发行机制是有着持续的温和通胀率的。这意味着这个货币的发行速度在前八年间会达到高峰,然后就会以每年3·2%的通胀率持续发行。这个数字是根据高于大多数央行对其国家的消费者物价指数目标而定的(高出2个百分点)。K320数字货币团队正试图在通货紧缩(可导致像大萧条那样的囤积危机)和通货膨胀(没有人愿意持有货币,就像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德国魏玛共和国的情形)之间找到平衡点。
尽管K320数字货币实验的货币发行机制的设计哲学与各国央行的做法很相似,但对很多发达国家的央行而言,它们不太可能采用一种难以控制的数字货币。与K320相比,各国央行要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在刚开始应该会从现有的货币体系中借鉴更多的特征。我们有理由相信,首个由央行进行的算法式货币发行机制及数字货币实验,可能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金融危机问题,让人们意识到货币体系若受到政治的干预,将会出现各种状况。不管怎样,各国央行还是对数字货币展开了探索,这开启了通往截然不同的未来法定货币金融体系的大门。
如果政府或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得以实现,个人及公司出于交易或托管目的而需要找个安全的地方来存储这些数字货币,就可以直接通过数字货币的发行机构来实现。相比于把钱放在私营机构(银行等)并不得不信赖它的偿付能力的做法,再考虑到这些私营机构为赢利而收取的手续费,上述这种方式的成本将会更低,也更安全。换句话说,当家庭和公司财务部出于支付目的而必须找地方存放短期资金时,无论这些钱是用于购买生活用品还是用作月度薪金支出,各国央行都可能会成为商业银行的颠覆性竞争对手。我们来看看苹果公司的例子,截至2016年12月底,它的账本上就有2460亿美元的海量资金,这些资金大部分都存放在短期“现金式”金融工具(如美国短期无息国库券)上,但小部分存放在银行的资金依然是一大笔钱。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可以选择的话,这些公司会将它们的资产的一大部分交由央行来托管。这就是为何英国央行的研究员推测以后将需要两种不同的利率,其中较低的利率适用于央行的数字货币,而较高的利率则适用于银行存款[3]。这或许是为了降低灾难性的资金出逃事件,并平滑地进行数字货币的过渡。
无论如何,很多央行的官员都认为逐步将银行从支付业务中移除是一件好事。从理论上说,这会降低成本及提升效率,因为追逐利润的银行(有些人会说它们在寻租)将不再担任经济体系中商业活动的收费站角色。同样重要的是,对政府和央行而言,再来一次类似2008年的紧急救援事件的压力变得更低,当年它们担心的是银行体系的全面崩塌会切断经济体系的支付生命线。各国央行深知那场危机迫使它们将利率降至零,致使它们没有更多的操作空间了,直接限制了它们刺激经济增长的能力。就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而言,有一种最强有力的主张认为这种货币能带来金融稳定。
数字货币技术的到来,让各国央行及其监管的私营机构之间的利益分歧变得更明显了。过去,央行和银行之间存在共生关系,银行能够获得独家、受监管的货币体系的访问权,而央行则得到了来自银行的服务,让后者成为推进央行政策目标的代理人。这样的安排,让阴谋论者总是将长达数百年历史的、与秘密的阴谋集团及世界秩序相关的传说挂在嘴边,而这些传说往往带有反犹太主义的特征。当然,事实比这复杂多了。不过,现在区块链带来了一种创造、交换及管理货币的新模式,这使央行和银行可能会发现自己处于竞争的对立面。
[1] “区块链与央行:第二篇”,Finextra网站,2017年1月9日,
https://www.finextra.com/blogposting/13532/blockchain-and-central-banks-a-tour-de-table-part-ii.
[2] 其在2017年9月1日发给迈克尔·凯西的电子邮件里的评论。
[3] 约翰·巴尔代尔和迈克尔·库玛霍夫,“员工工作报告第605号:No.605: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宏观经济学”,英国央行,2016年7月,
http://www.bankofengland.co.uk/research/Documents/workingpapers/2016/swp605.pdf.
超级账本联盟的内部斗争
直面这些变化的,并非只有这些金融领域的传统势力。各种非金融领域的大公司也在研究区块链技术,并探索对自身的意义。超级账本项目是其中一个获得它们重点关注的项目。这是一个涵盖了很多公司的联盟,专注于一个大部分开源的协作方案。超级账本项目想开发的简直就是一个为全球经济而设的通用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基础设施。它不只是针对金融及银行业设计,还考虑到了物联网、供应链、制造业的需求。
通过加入超级账本项目,其创始成员企业实质上表明了其对全球数字经济演进到一种更开放、更强大的模式的共同利益的支持。该组织的网站将这项技术描述为[1]“一个为市场、数据分享网络、微型货币、去中心化数字社区而设的操作系统”,并认为其“有潜力极大地降低现实世界各种运作模式的成本和复杂程度”。为了实现这样的宏大愿景,就不能对具体的模式有成见,毕竟谁都无法预知未来到底哪种模式会胜出。截至2016年底,该组织的成员单位数量已经超过100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不少专注于比特币的公司,为其带来了去中心化加密货币系统的元素。这些公司包括区块链技术公司Blockstream和Bloq、比特币钱包及数据处理公司Blockchain·info等。不过,这个组织里最大型的参与者都是传统的大公司,而这带来了协调上的挑战。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建立在对数据的中心化控制上,并在其客户的交易中扮演可信赖中介的角色。因此,这里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许可型与非许可型账本这两种技术路线的分歧与斗争。
超级账本的核心创始成员包括IBM、数字资产控股公司、埃森哲、美国证券托管结算公司和英特尔等企业,它们让备受尊敬的开源软件组织Linux基金会来运营该项目。该基金会一直在维护Linux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Linux操作系统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支撑着全世界90%的服务器的运作,并被广泛地部署到路由器、机顶盒和智能电视等设备,也是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的底层。Linux的故事是开源社区的教科书案例,它表明开源软件的开发能利用最广泛的人才库去构建更稳健、更通用的技术。超级账本也将布莱恩·贝伦多夫(Brian Behlendorf)选为执行董事,他对开源平台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意愿,曾带领过开源的阿帕奇网页服务器软件(Apache Web Server)项目,也是Mozilla基金会及电子前线基金会(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的董事会成员。
这些是非常重要的信号。为全球数字经济设计一个新的操作系统,要从零开始,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因此,这样一个能够鼓励开放、创新的组织,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潜在的颠覆性新想法不会被那些感到威胁的“守门人”所限制。就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伊藤穰一所言[2],“早期的网络业务包括了法国电信公司的公共信息网终端(Minitel)系统以及美国在线(AOL)或奇才网(Prodigy)这样的局域网。网络经济并不是通过这些早期的闭环局域网而发展起来的,而是要归功于TCP/IP开放网络协议带来的完全公开的互联网。互联网的开放体系从那时起就被一些全球性的非营利性机构所保护,但有些人担心它们掌握了过多的力量。超级账本项目似乎是基于类似的开放原则而设计的”。
不过,超级账本成员中有不少大公司,这带来了一些挑战。每一个公司都需要为其股东利益服务,而这是通过将满足其业务优先度的代码元素,植入开源项目的代码库中实现的。在该联盟中,掌握资源的大公司可以简单地通过编写代码来实现这个目的。当其利益与项目的其他贡献者的利益相冲突时,就会引起争议及内部政治问题。“在媒体通稿中签个名很容易[3],但真正做事是很困难的。”Linux基金会的执行总裁吉姆·泽姆林(Jim Zemlin)在2016年1月举办的超级账本成员开发者社区的首次会议上说道,“我们在尝试组队搭建一个开源项目,并人为地将来自不同地方的人集结到一起。因此,让我们来听一下每一个人的意见”。他向该组织介绍了IBM从Linux的发展过程中学到的经验教训。刚开始的时候,IBM会根据其工程师在Linux项目的代码库中植入的IBM相关代码而给予奖励。这其中的理由或许是,如果用Linux操作系统底层代码对IBM的计算机、服务器以及其为客户定制的IT解决方案进行优化,而掌控了Linux代码就意味着它能让这个系统在其竞争对手的机器上运行得更慢,那么这对IBM是有好处的。不过,就如Zemlin所说,IBM很快意识到自己与Linux开源社区互动的方式极为低效。后来,它开始根据工程师对项目整体功能的完善程度而给予奖励,并意识到这样的做法最能为IBM的利益服务。
这是一个重要的案例,毕竟IBM已经将自己在超级账本中的位置变得异常重要了。在2016年1月的那场会议中[4],这个技术巨头将其自动执行智能合约的4·4万行“链代码”(chaincode)开源了,相当于将其贡献给超级账本的通用账本软件项目(现在的Fabric项目)。这可视为一种慷慨、无条件的资源捐献行为。不过,这也意味着这个技术巨头在一开始就设定了这个项目的框架。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IBM想开发的系统是专门用于它自己的云服务器的闭环业务中。这符合广大社区的利益吗?
要说明一下,其他成员也贡献了代码和想法。数字资产控股公司贡献了其为金融机构设计的全局同步日志,而英特尔献出了其锯齿湖项目,用于确保计算机设备的可信性。不过IBM的早期举动,让其成为超级账本生态系统里的主要参与者。这似乎会增加IBM控制该系统底层代码设计,从而决定该系统商业和经济优先度的可能性。而这与比特币社区的问题有点相似——无论处于比特币“内战”的哪一边,人们都在关注给特定的开发者支付工资的到底是哪家公司。因为他们意识到,这些开发者会依据其雇主的意愿而赞同或反对增加区块大小的提议。
IBM在超级账本项目中的兴趣大概是由区块链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机会所驱动的。就如我们在前面章节中提到的那样,它已经在使用其代码,为其业务线内的商户及供应商的支付业务改善争议处理机制。IBM的区块链技术副总裁杰里·丘沃莫(Jerry Cuomo)在早前的超级账本会议中叙述了上述项目的概况,这对私有区块链的应用是很有说服力的。似乎你不需要一个开放的非许可型系统,就能利用类似区块链的时序性记账方案来实现业务价值。不过,他无意中也向人们证明了,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成员的传统商业利益可能会让类似超级账本这样的开源联盟偏离目标,让其无法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创新系统。很快,人们就意识到IBM所看到的商业机会,即向那些迫切想解决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客户推销其传统业务。2017年,IBM发起了自己的“区块链即服务”平台,并首次使用“区块链”这个词来发布电视广告。这个服务平台鼓励客户与其供应链客户合作,开发出私有区块链方案,而这种方案的架构,完全就是以围绕IBM现有的云服务的方式展开的。若要让IBM持有你的区块链相关数据,实质上就是依赖于一个“可信的第三方”,这似乎与区块链的颠覆性及自助精神有所冲突。
人们的这种不满,部分来源于“云计算”这个词汇的误导。当IBM、亚马逊或谷歌等云计算服务商为你存储文件或运行外包的计算服务,这些流程都会在由这些公司拥有且可被其识别的服务器上运行。它们相当于我们租用的服务器空间的“房东”。“云”这个词给我们营造出一种无形的、去中心化的系统,但实际上它就是个中心化解决方案,也要完全依赖于某个可信的第三方。
区块链的宏大愿景在于去中心化,在于其用户无须依赖任何实体去代表他们执行操作。(实际上,就像我们在本书前面章节中所讨论的那样,特定的去中心化应用程序已经开始在区块链架构上搭建,并致力于提供真正去中心化的文件存储及脱离网站的计算机服务。)IBM的区块链模式,似乎专注于为一个被去中心化愿景威胁到的中心化、营利性商业模式寻找“第二春”。从IBM的股东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完全可以理解、理性的、聪明的策略,但这与超级账本的市场营销材料中表明的开放平台精神是相违背的。这也带来了法律上的担忧,如果区块链数据的关键元素存储在一家公司的计算机上,那么现有的数据相关法律,是否会让政府有控制区块链的能力?
在超级账本联盟的成员公司中,有不少是从前有反叛精神的初创企业。几十年过去了,它们依赖于其固有的商业模式,而这些模式如今有被颠覆的危险。那么,若要让这些公司真正为联盟的成员及未来客户的广泛的跨产业利益服务,将会是一个挑战。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因为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好是由一个代表我们的去中心化倾向的社区带领。大型机构总是会阻挡那些对其地位构成威胁的创新想法的发展。那么,普惠性、新机会及最强大的思想创新战果,最终会来自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无法容许上述的这类机构拥有过多的影响力。
[1] http://hyperledger.org/about.
[2] 伊藤穰一经常做出此类对比,包括《麻省理工技术评论》于2017年4月18日举办的“区块链商业”会议中发表的评论。
[3] 2016年1月28日在新泽西州泽西市DTCC办公室里的评论。
[4] “IBM为开发者提供区块链及服务应用,决心让区块链的商业应用做好准备”,IBM,2016年2月16日,
https://www-03.ibm.com/press/us/en/pressrelease/49029.wss.
许可型方案的局限性
大型金融机构及传统技术公司在追求的许可型、中心化解决方案,并不一定是糟糕或无用的。R3 CEV和超级账本联盟所做的一些深入研究,其学习到的知识及成果将会继续贡献到更大的知识库中,全球的工程师和企业家都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建立一个更好的全球信任管理系统。在上文中,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伊藤穰一提到过,开放的互联网协议(如TCP/IP)最终战胜了公共信息网终端(Minitel)、美国在线(AOL)、奇才网这类封闭的、守卫森严的“局域网”。那么,如果我们从历史的经验中学习,就可以看到这些许可型区块链方案的固有局限性。伊藤穰一指出,当年的那些封闭的局域网模式最终失败了,因为它们无法与全球互联网生态系统所吸引的活动及应用开发的规模相提并论。
有了一个开放的电子邮件系统后,考虑到这个系统的特性能够由全球各地的人进行添加,那么为何会有用户或开发者还想使用美国在线那个笨重的“你有新邮件”系统呢?伊藤穰一称,若以史为鉴,同样的成功和失败教训,也会发生在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的斗争中。
像比特币及以太坊这样的非许可型系统天然就能辅助更多的创造及创新成果,因为其中没有由公司或公司联盟构成的“授权者”去限制人们可以开发的东西的范围。而与此相反,在许可型系统中,哪怕其管理人称会将平台开放给其他人使用,但既然有了这样的“守门人”角色,以后就有可能对外部人进行限制,因而开源社区的贡献者在加入这样的项目时可能就会有所保留了。恰恰是“非许可型”的特性确保了开放性,使人们对这种模式的网络更有热情了。这从加入公有区块链应用的开发者的数量和范围,就能窥知一二。当然,许可型系统还是会有用武之地的,因为在技术发展的现阶段,许可型系统更容易处理更高的交易量。但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目标还是鼓励一个开放、可交互的非许可型网络的发展。
我们想要一个由开放、公有、分布式的信任模型组成的世界,让所有人都有话语权,这样的想法是有原因的。让我们将目光放在这个愿景上吧。
很多股市小白在进行股票交易时,总会碰到一些陌生的专业术语。在这种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的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很容易产生投资决策的失误。因此,了解一些常见的炒股专业术语非常有必要,这里给大家整理了30个专业术语的解释,希望对大家有用。
1、二级市场:指流通市场,是已发行股票进行买卖交易的场所。
2、ST股票:ST板块股就是指在沪深股市上挂牌的股票,因经营亏损或其他异常情况中国证监会为了提醒股民注意特别处理的股票。
3、涨停板和跌停板:证券市场中交易当天股价的最高限度称为涨停板,涨停板时的股价叫涨停板价。
4、派息:上市公司派息,等于私人公司的分红。股票前一日收盘价减去上市公司发放的股息称为调整后股价。一般来说,公司可以三种形式实施分红派息:派发现金;派发新股;以公司盈余公积金转增股本。
5、XR:是指除权,当日股票代码前有XR的股票会进行送股,也就是持有股数会相应增加,跟派息一样,只有除权登记日购买或持有该股票的投资者才有资格享受送股,除权日当天是不会享有送股的。
6、XD:是指除息,当日有XD代码的股票会派发股票分红权利,也就是派息,分红的资金会直接打到你的股票账户上面,你可以点击查询资金流水,会有详细的显示,但只有登记日购买或持有该股票的投资者才有资格享受除息,在除息日当天购买这样的股票是不会享有派息的,所以用代码特别标识提示。
7、DR:是指除权除息,当日有此代码的股票会同时进行送股和派息,分红的方式也单独除息或除权一样。
8、配股:配股是上市公司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依据有关规定和相应程序,旨在向原股东进一步发行新股、筹集资金的行为。
9、股权登记日:股权登记日是指董事会规定的登记有权领取股利的股东名单的截止日期,股权登记日通常在股利宣告日的两周以后,在股权登记日拥有公司股票的人能够分得股利。股权登记日后的下一个交易日就是除权日或除息日,这一天购入该公司股票的股东不再享有公司此次分红配股。如果投资者想要获得某一家上市公司的分红,就要弄清股权登记日的时间。
10、价值回归:指的是股票价格或股指与其真实价值发生大幅度偏离后,股票价格或股指又回归到其真实价值的过程。
11、多头:预期未来价格上涨,以目前价格买入一定数量的股票等价格上涨后,高价卖出,从而赚取差价利润的交易行为,特点为先买后卖的交易行为。
12、空头:预期未来行情下跌,将手中股票按目前价格卖出,待行情跌后买进,获利差价利润。其特点为先卖后买的交易行为。
13、利多:对于多头有利,能刺激股价上涨的各种因素和消息。
14、利空:对空头有利,能促使股价下跌的因素和信息。
15、跳空缺口:是指股票或者指数的开盘价高于昨天的最高价或低于昨天的最低价,K线图出现空档的现象。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来看,跳空缺口一般是一种比较明显的趋势信号。如果股价向上跳空,则表示上涨趋势可能来临;若股价出现向下跳空,则可能预示调整或下跌。
16、满仓:手上全是股票,钱都买了股票。
17、半仓:一半股票,一半资金。
18、空仓:手上没有股票,全都卖空了。
19、割肉:指高价买进股票后,大势下跌,为避免继续损失,低价赔本卖出股票。
20、追高:当股价处于绝对高位时,不断的买入股票。
21、跳水:跳水即指短时间内快速下跌;大盘或某股票不顾一切大幅度迅猛地下跌,即走势像高台跳水一样在短时间内直线向下。
22、止损:是指当某一投资出现的亏损达到预定数额时,及时斩仓出局,以避免形成更大的亏损。其目的就在于投资失误时把损失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
23、PE:也叫市盈率,适用周期性较弱企业,如医药,消费行业等。通常是用来衡量股票等是否被高估或低估,从理论上来说该数值越低越好。简单一点说就是,PE指的是你买入一只股票(也就是一家公司),多少年可以收回本钱。公式是:PE=市值/净利润。
24、PB:也叫市净率,通常适用于周期性行业估值,如银行、有色、煤炭、钢铁等。理论上数值越低越好。简单点说:PB指的是你买入一只股票,总共花了几倍的价钱。公式是:PB=市值/净资产。
25、沪港通:开放上海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互通,投资者通过证券公司,自由购买对方市场的股票。
26、北上资金:沪港通中,港股投资者购买内地股票,是目前外资的主要输入途径。
27、南下资金:沪港通中,内地投资者购买香港股票。
28、支撑线:又称为抵抗线。股市受利空信息的影响,股价跌至某一价位时,多头的认为有利可图,大量买进股票,使股价不再下跌,甚至出现回升趋势。股价下跌时的关卡称为支撑线。
29、压力线:又称为阻力线。当股价上涨到某价位附近时,股价会停止上涨,甚至回落,这是因为空方在此抛出造成的。压力线起阻止股价继续上升的作用。这个起着阻止或暂时阻止股价继续上升的价值就是压力线所在的位置。
30、手:是一种成交单位,一手即为一个交易单位。一般我国规定一手股票定在100股。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403/47634.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