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的部分营养,在古典自由主义的基础上,烙上金融资本的印记,构建新古典自由主义,即新自由主义。小政府、重货币、私有化和自由化是其最显著特征。
资本主义经过了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而步入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经济金融化是金融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新自由主义是金融资本主义的核心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的重构直接推动经济金融化进程。新自由主义者视经济金融化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实际并非如此,经济金融化主要是借助政府权力实现的,而非市场调节的结果。经济金融化的历史偶然性远远高于新自由主义者所称的历史必然性。
新自由主义是金融资本的意识形态
法国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曾经对资本主义发展做了这样的比喻:“工业资本主义为圣父,商业资本主义为圣子,其地位最低,金融资本主义则是贯穿一切的圣灵,其地位最高。”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指出:“如今,全球化击败了地方主义,投机商战胜了企业管理者,金融家征服了生产者。我们正目睹20世纪中期的管理资本主义向全球金融资本主义转变。”(注:马丁·沃尔夫:《管理资本主义向金融资本主义转变》,载《中国企业家》,2007(14)。)史学家和时评作家都认定,世界正处在金融资本主义时代。
自由主义与资产阶级相联系。14—17世纪,随着资产阶级(集中为商业资本)诞生与壮大,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在欧洲萌发。17世纪中叶,英国开启资产阶级革命,自由主义思想与资产阶级革命相互促进。但是,直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之后,自由主义思想才得以体系性确立,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迄今,从生产方式来看,资本主义经历了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而步入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从组织方式来看,资本主义经历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而进入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涵盖了晚期商业资本主义与早期工业资本主义。与之相对应,自由主义则经历了古典自由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主张恢复古典自由主义的新古典自由主义(简称新自由主义)三大思潮。“新自由主义表达了一个阶级对于金钱和权力的欲望,这个阶级包括资本所有者及其权力机构,统称为‘金融’,而他们则以此为平台获取阶级利益和阶级权力。”(注:Dumenil, Gerard, and Dominique Levy, Capital Resurgent:Roots of the Neoliberal Revolution, Cambridge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1—2.)
古典自由主义是一类“个人先于国家存在”的政治哲学,强调个人权利,突出私有财产,主张自由放任。在资本主义成长壮大过程中,古典自由主义要求企业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旨在增强经济实力、调解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1929—1933年“大萧条”出现后,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即凯恩斯主义)取代古典自由主义,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主导思想。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世界滞涨的普遍出现,“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凯恩斯主义式微,自由主义复辟(注:迪蒙和莱维在《资本复活》(Capital Resurg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一书中将新自由主义归结为金融资本力量的复辟。),是谓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一个大杂烩,包括众多学派的思想和理论。狭义新自由主义主要是指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广义新自由主义,除了伦敦学派外,还包括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以欧根等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以卢卡斯、巴罗等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以拉弗、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以科斯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伦敦学派、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新自由主义以否定凯恩斯主义、复辟古典自由主义的名义出现,因此与以有效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即凯恩斯主义)不同,新自由主义主要是围绕增加有效供给展开,小政府、重货币、私有化和自由化是新自由主义最显著的特征。
首先,全面约束政府的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而这个笼子恰恰是依照金融资本的意志设计的。当今世界,现代国家,在政府、市场(资本)、社会三者关系中,政府始终处于关键与核心地位,而资本觊觎政府权力、奴役社会民力的企图随着市场的扩张而日趋强烈。在成功奴役社会民力之后,资本的最大努力就是要俘获企图要“节制资本”的政府。在俘获以至操纵政府上,金融资本比其他任何资本的愿望都更为强烈。资本主义国家“都周期性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赚到钱”,“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生产只不过是“为了赚钱而必须干的倒霉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金融资本一旦控制了政府,就可以把自己的意志通过政策直接兑换为金钱,就能实现“以钱生钱”,就能避免去干“倒霉事”。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力量是守恒的,资源是有限的,而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的贪欲是无限的。政府的权力相对应的公共资源,一直是金融资本所垂涎的。限制、削弱政府的权力,而金融资本不受约束,那么资本就可以窃取政府的权力,以及相应的资源。
其次,把避免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凯恩斯主义理论在实践中造就了一套明确而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其中宏观经济管理(调控)四大目标具有代表意义: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通货膨胀)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财富创造直接相关;充分就业惠及广大劳工;物价稳定有利于整个经济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涉及汇率稳定,有利于工业生产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新自由主义忽视经济规律中价值规律(价值—价格)与供求机制(供给—需求)的调节与影响,忽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货币主义)把物价稳定即避免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把稳定物价与调整利率挂钩,而利率工具掌握在金融资本的代理人——中央银行手中。这样,在经济金融化即金融刷新整个国民经济的背景下,不仅资金价格(利率)由金融资本确定,而且整个社会资产价格由金融资本确定。金融资本掌握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定价权。
再次,推行私有化,尤其热衷将公共权利、公共资产私有化。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西方国家建立了一大批国有或公共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欧洲国家的国有企业的比重普遍超过20%,瑞典甚至超过50%,在一些国家一些部门,如法国的能源,比例甚至超过90%。这些企业不仅向社会提供所需的产品与服务,发挥经济组织的功能,而且通过工会把劳工组织起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如此将工业资本的组织化(企业中的劳资合作)推向了极致。国有企业占据广大的经济空间以及形成高度的社会组织,对金融资本的扩张构成极大障碍。金融资本希望经济组织私有化,产权明晰化,以便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金融资本主义改造;希望社会组织碎片化、原子化,以将社会每个成员吸附在金融资本价值生产的链条上,成为各类金融产品的消费者。
最后,推行自由化,放松或解除对劳动、金融等各类市场的管制。金融资本像细菌厌恶真空一样厌恶政府与社会的制约与监管。现代金融近乎无时无处无欺诈,近乎成为欺诈的代名词,然而通过数学与工程学的包装,用所谓“金融创新”来加以掩饰。金融资本越来越远离实体经济,独立运行,以钱生钱,往往利用不同市场之间抑或市场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微小的利差而进行套利,因此在资本高速公路上即便是一些微小障碍,如1%甚至以下的利得税,也能影响金融资本的“正常流动”。特别是金融大鳄在布局大型“庞氏骗局”——猎获某个中等以上的国家如阿根廷、苏联这样的经济体时——更需要自由化,即资本项目开放与货币自由兑换。资本需要自由,工业资本需要有保护的自由,金融资本则需要绝对的自由。
金融资本只在乎能否以钱生钱,至于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甚至是否合乎道德,则毫不在乎。1993年,索罗斯基金赚的钱和麦当劳公司一样多。麦当劳在世界各地雇用17万名职工,而索罗斯雇用的人员屈指可数。在索罗斯风头最劲的20世纪90年代,旗下几只基金在世界各地设立50余家分支机构,雇员也只有1000多人。
新自由主义的重构直接推动金融化进程
新自由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潮与意识形态,而且代表着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金融资本以及金融资产阶级。所谓经济金融化,就是金融资本通过代理人控制政府,把自己的意志——新自由主义理论——变成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政策影响市场资产价格波动,波动形成利差,套利带来收益。经济金融化使资本主义远离实体经济,实现了“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赚到钱”的狂想,直接以钱生钱,由此说明,金融资本主义是最腐朽的资本主义。
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核心要义在于经济金融化。大卫·科茨一语道破玄机,“近几十年来,推动金融化进程的直接原因,在于新自由主义的重构”(注:大卫·科茨:《金融化与新自由主义》,载《国外理论动态》,2011(11)。)。所谓新自由主义的重构,是指吸取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的部分营养,在古典自由主义的基础上,烙上金融资本的印记,构建新古典自由主义,即新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在政策上要求贸易自由化,而凯恩斯主义要求投资自由化,新自由主义则要求金融自由化。经济金融化只是金融自由化的一个步骤、一个阶段抑或一个表现。
首先,为了达到金融自由化、经济金融化的政策目标,必须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组织(企业)依照金融资本的逻辑实施重新构建,使企业存续的目标由原来“企业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股东利益最大化”。实施重新构建即股份制改造的经济理论就是产权理论。产权理论,在微观上,扭转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向,即从原来的服从于资本家的利益,变为名义上服从于所有股东利益,由于股东过于分散,而实际服务于大股东金融资本的利益;宏观上,则扭转了资本主义的整个行进方向,即由工业资本主导变为金融资本主导。
企业重构(即“股东利益最大化”导向)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展开,到90年代改造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美国著名学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就此指出,公司真正的权力不在“公司的董事会手上,而在金融市场”,这种“金融与实体之间颠倒的关系”才是“理解全球(经济)新趋势的关键”。斯威齐认为:“由于经济整体增速的放缓和实体经济增长的停滞,资本主义经济正越来越多地依赖金融部门的扩张增加货币资本量,资本积累的过程逐步被金融化取代。”(注:Paul Marlor Sweezy, “Economic Reminiscences,”Monthly Review,1995, Vol.47, No.1:1—11.)
其次,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各类经济主权与治权,是资本自由——金融资本自由欺诈与掠夺——的最大障碍,约束政府“看得见的手”,使之成为一个“守夜人”。公共选择理论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将政府赶下所谓“神坛”,认为政府也是一个“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寻租—设租”中,使权力不断倾向于腐败。因此,公共选择理论要求“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依法治国(资本代理人制定的法律),放松监管,就是把本属于政府的权力移交给市场,实际是资本。理论上,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都生长在社会机体之上,金融资本约束、管制“看得见的手”,这样就让“看不见的手”为所欲为。
经济金融化使权力越来越集中于货币,而掌管货币发行与定价的中央银行成为实际统治者,霸权货币的发行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为这一强权政策提供理论支撑的,便是新自由主义的货币学派,亦称货币主义。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从短期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是从长期看,产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如劳动量、资本量以及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应实际只影响物价水平。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样,就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央行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如每年增加3%~5%),该增长率应该在保证物价平稳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长期平均增长率相一致。很显然,货币学派所提出的是一种赤裸裸地为金融资本服务、为金融寡头“鼓”与“呼”的理论,从中已经看不到一丝早期资产阶级的民主进步的色彩。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描绘的世界里,极少数人的“理性”是以绝大多数人的“非理性”为前提的,金融领域尤其如此。现代金融就是一个精心包装的巨型“庞氏骗局”,做局者(骗子)通过调动激发大众(傻子)的情绪,使之纷纷参与到骗局中。现代金融抑或就是一个大赌场,庄家们挖空心思,把大众吸引进来,围坐在桌旁,成为赌徒。为了吸引(实乃蛊惑)大众,为金融寡头所豢养的学者们编制了一套理论,唤曰“理性预期”。理性预期的代表性人物卢卡斯指出,人们在预期即将发生的经济变动时,总是倾向于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他们根据已获得的所有信息,作出合理而明智的反应。理性预期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竞争是完全的,信息是充分的,交易对手的能力是对称的,如此现有的金融资产价格包含一切有效信息,买卖完全自愿公平,实际就是“愿赌服输”。“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按照定义,市场总是正确的,但我认为,金融市场几乎总是错误的,只不过在一定的限度内它有自我验证的能力罢了。”(注:乔治·索罗斯:《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8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新自由主义这些貌似科学(实际也是以“经济科学”的名义)的理论,最终也未能将现代金融(学)打造成一门真正的科学,而是改造成为一门艺术,仿佛一门赌博的艺术、行骗的艺术。最起码,现代金融的艺术性要远大于其科学性。经济金融化就是金融资本试图把整个经济物品(各类商品与服务)变为艺术品,其价值与价格可以严重分离到十分不靠谱的状态。
经济金融化主要是借助政府权力实现的
新自由主义者一直鼓吹,经济金融化是天下大势,历史趋势。所谓大势,必然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客观规律不得违背。然而,实际情形是,经济金融化是垄断金融资本积极推动的,而且主要是借助政府权力来实现的,是华尔街操纵华盛顿来实现的,是金融寡头遥控政治寡头来实现的。摩根士丹利亚洲部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有句名言,“联邦政府就是个乐此不疲的吹泡人”——先是在股票市场上吹起泡沫,然后是债券泡沫,接下去是房地产泡沫、抵押贷款泡沫。(注:安迪森·维金:《美元的坠落》,44页,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然而,美国联邦政府甚至总统都是代理人,是被牵线的木偶,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掌握货币的人也就是最有权力和影响力的人”(注:乔治·索罗斯:《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16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金融资本及金融寡头在美国成为“最有权力和影响力的人”,有一个历史的反复过程,透视这个过程,就可以很好地了解美国的经济金融化(在全世界最突出也最具代表性)是如何通过联邦政府而展开的。
美国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已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信手段的发明以及化学工业的建立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进展得如火如荼,工业资本及其意识形态在国民经济与国家意志中占据主导地位,强调用关税保护市场借以保护工业资本成长的国家主义,与英国鼓吹的自由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立。而且,经济上的保护主义与外交上的孤立主义是一致的。但是,随着以J.P.摩根为代表的金融资本的实力快速提升,在对政府权力操控、国家意志、经济发展以及对外交往等一系列政策上,与以亨利·福特为代表的工业资本的矛盾日益突出。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的产业并购浪潮(形成垄断资本),为金融资本拓展势力提供了新契机,金融资本制造并利用金融危机(“1907年恐慌”),成功地把金融资本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最终以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局成立为标志,金融资本赢得了与工业资本“平起平坐”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大发横财,战争结束时,美国已经从资本输入国变为资本输出国,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而且还是世界最大债权国。“大萧条”出现前十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近1倍,美国工业的标志性行业——汽车制造业实际生产量从1919年到1929年增长了255%,汽车数量从1921年的1050万辆增至1929年的2600多万辆,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使用的汽车81%是美国制造的。(注:吴玉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15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共和党人柯立芝执政时期(1923—1929年)正值美国经济处于稳定发展时期,生产率平均年增长达4%,被称为“柯立芝繁荣”。但是,经济繁荣背后潜藏着日益严重的结构失调:金融资本势力扩张导致虚拟经济即股票市场的日益膨胀。
金融寡头操纵证券交易,操控舆论,把各社会阶层——汽车司机、小业主、店员、主妇甚至学生——都吸进了证券市场,渐趋疯狂地追逐股票价值上涨,而且越涨越买,导致股价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攀升。股票市场严重供不应求,金融寡头便不断推出新股应市,赚得盆满钵溢。从1925年1月到1929年10月,列入纽约证券交易所目录表上的股票从4.43亿股增加到10亿股以上。一时间,人们见面的话题,只有股票。然而,色彩斑斓的肥皂泡终究要破灭,经济学家鼓吹的“永久繁荣时代”在1929年10月23日迎来了终结,股票市场终于坍塌,犹如拦洪堤坝决口,迅速冲垮了各类金融机构,然后席卷了各个经济部门,整个美国经济濒临崩溃。
在大危机到来之时,时任总统胡佛(1929—1933年)竟然武断地宣布:“无论对于美国经济的未来还是美国企业缺乏信心,都是愚蠢的行为。”胡佛是一个自由主义的拥趸,面对经济危机,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相信自愿救济策略可以渡过难关。很显然,无为而治,束手无策,无疑加剧了危机的蔓延。
金融资本、金融巨头是“大危机”的主要肇事者,“大危机”引致“大萧条”,产生“大冲击”,终结了“镀金时期”。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灰头土脸,古典自由主义身败名裂。代表工业资本的罗斯福上台后,终结了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与自由经济政策,代之以凯恩斯主义与干预经济政策,以霹雳手段打击金融资本(有诸多专家分析,这正是华尔街支持纳粹的政治背景)。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简称GS法案),严格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尤其是证券的承销和自营买卖业务,严禁商业银行和从事证券业务的机构联营或人员相互兼职。罗斯福政府对金融资本的抑制与打压,以及对工业资本的鼓励与支持,为美国经济社会迎来新的繁荣,由此开启了一个所谓的“伟大社会”时代。
然而,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不甘心他们的失利,在经济、社会乃至政治、思想等各个相关领域积累能量,等待咸鱼翻身的良机。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的普遍“滞涨”使凯恩斯主义越发式微,以回复古典自由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新古典自由主义即新自由主义,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让自由主义在重构中复辟。
福特主义借助掌控政权,强化工业资本统治。摩根主义同样借助掌控政权,强化金融资本统治。金融资本的代理人就是罗纳德·里根,美国第40任(第49—50届)总统(1981—1989年)。近代以来,政府(权力)——市场(即资本,钱力)——社会(民力)相互制衡,构成了国家治理的稳定三角。体现金融资本意志的新自由主义,其主旨在于彰显市场力量,实现金融资本的绝对统治。为彰显资本钱力,必须削弱政府权力,约束社会民力,按照金融资本的意志重新塑造政府与社会。
里根在1981年就职典礼上就急切表白:“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问题所在。”里根政府的整个施政理念集中体现在所谓“里根经济学”,实际是以拉弗、费尔德斯坦等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理论。供给学派极力鼓吹“资本优先”,主张国家的收入分配、税收财政政策向资本倾斜,并以刺激资本投资、增加供给的名义,主张降低资本所得的边际税率。里根在位时期实践了新自由主义的减税、去监管、削减政府开支三大标志性政策,削减了食物券、住房补助、教育津贴、医疗救济等一般社会福利的支出,努力使政府变小,把政府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放松监管,增加金融垄断资本的自由。“美国真正开始放松行业监管是在20世纪80年代罗纳德·里根执政期间。从那时放松对交通业的管理法规开始,美国政府对银行、电信、能源和媒体的监管在接下来几十年发生了巨大变化。”(注:斯蒂芬妮·基希格斯纳:《50Ideas:放松监管》,见FT中文网,2013—08—07。)
公会是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里根政府在削弱政府权力的同时,以铁腕手段镇压工人运动,打击、肢解、改造各种有组织的社会力量。1981年,拥有1.5万名会员的美国职业航空交通管制工会(PATCO),为工资待遇问题,与联邦政府交通部属下的联邦航空管理局进行谈判,谈判在历时半年(2—7月)后破裂。8月3日, PATCO发起罢工。里根政府通过直接逮捕起诉工会领导人、冻结工会罢工基金、解雇参与罢工工人(参与罢工的1.2万名航空调度员统统被解雇,一个不留)等极端方式,严厉镇压了这次罢工。由此开启了用“铁扫帚”——休克方式——积极推进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先河。
积极促成债务经济,为金融资本赚钱营造了良好的经济与金融环境。欧洲历史表明,金融寡头是战争的重要策源,战争使政府负债,如此既可影响甚至操控政府,同时又能从借贷中增加收益,即很好地实现“从一条牛身上剥下多张皮来”的目标。让政府背上沉重债务,这是金融寡头千百年来不曾更改的经营法则,华尔街的金融家也是如此。里根政府在大规模减税以及削减一般性政府开支的同时,军费与国防开支不断增加,使得政府债务迅速攀升。到里根第二届任期时,“民间”所持有的国债已经从1980年占GDP的26%大幅提升至1989年的41%,创1963年以来的最高纪录。1988年,美国国债总计2.6万亿美元,向国外的借债总额超过了国内,美国从原本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债券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基础,也是金融资本推动经济金融化的基础。美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对于美国经济金融化进而对于美国金融资本的扩张具有深远意义。
说起来也好笑,前几天刷抖音,看到个视频,一个程序员对着年前写的代码看了半天,愣是半天没动,一问才知,是忘记年前是怎么写的了。我也是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之前的构思断掉了,忘记写到哪里了,又加之开年的事情比较多,所以就一直也没动笔去写。现在得出空来继续写,还要去看看前面是怎么写的。既然如此,索性我就自己学习下我自己写的东西吧,权当是复习了,也能给大家把内容串起来。
在第一篇文章中,我借用了青蛙背蝎子过河,蝎子由于本能的驱使,忍不住蛰了青蛙,最终双双葬身河底的故事,表述了我们之所以总是会在操作中,明知是错,却总管不住自己,就是因为人的本性在作怪。又通过道家学说中,对于人性的论断,以及我自己的现身说法,从而证明了上面的观点。
在第二篇文章中,我又深入地分析了人的本能和理智的关系,从而得出人的本能是可以通过理性的引导,让本能不仅不会成为我们的障碍,还能让它成为我们的武器,实现事半功倍。
在第三篇文章中,则是讲述了可以通过微习惯的方式,让理智引导本能,帮助我们实现目标,以及我在使用中的一些感悟。
这三篇文章,都是偏理论的,并没有什么实际操作的部分,哪怕是在第三篇中提到的如何建立“微习惯策略”中,也只是表述了框架的建立方法。当然,我也知道这样的文章其实没多少人愿意看的,后台的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因为大多数人只是想快速地上手,而并不想探究其原理和理论基础。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如果一个方法没有一个完备的理论基础,就无法有效的执行,当面对变化时,也就无法游刃有余的进行操作,勉强操作的话,效果也不会好。这就像武侠小说中,一套武功,必须有招式和心法两方面,缺少任意一种也无法发挥其全部的能力。(欢迎关注头条账号@金融碎片集,学习更多金融知识,总会有你想了解的)
之所以要用3篇文章来去叙述理论,就是因为这些理论太重要了。因为在股市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化,环境在变,身处其中的人就要跟着变,只有人去适应环境,不可能让环境来适应人。如果无法适应,最终就会被淘汰。
这三篇文章中的理论,有一些可能会刷新你原有的认知,这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样。我相信没有人会自甘堕落的,每个人都希望改掉自身的缺点,做一个上进的人,但现实中,又由于本能的驱使,或者说牵绊,又往往会短时的沉溺于舒适中。所以很多人的一生,就是在偶尔上进,偶尔颓废,偶尔释然的反复交替中度过的。如果你不想蹉跎岁月,碌碌无为,就必须要改变自己,冲破这一循环。不过按照以往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去努力,如果能够成功的话,也就不会无奈了,所以必须要做一些改变,这种改变必须是从思维方式到行动方式的彻底改变。这样看起来,好像很难,但其实很容易实现,就像我上面说的,像一层窗户纸一样,只要伸手捅破了,就会豁然开朗。
下面我就介绍几种,我曾经或者现在还在用的学习方法。
一、厕所文学以前大多家庭中的厕所还是蹲坑,甚至家里没有厕所的,要去外边的旱厕方便,也都是蹲坑。那个时候,手机还只是个打电话的工具,即便是能玩的,也最多是贪吃蛇或者消方块之类的小游戏,人们如厕时,带的最多的还是报纸或者书。当然,更有甚者,卫生纸都没有,就直接拿报纸擦屁股。而这一现象也催生出一个词,叫做厕所文学。
就是因为这报纸一会就要用了,所以必须在方便期间看完它,不然就浪费了,然而报纸上的内容有长有短,有的内容很长,就只能一直蹲着看,所以后来厕所文学,也就代表了不看完不起来的一种较劲的精神。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这其实也是一种时间管理法则。
如果报纸内容很少,看一会就看完了,剩余的时间就很无聊,蹲着又怪累的,所以就会很快拉完收工起来。反过来说,报纸的内容很多,虽然会长时间蹲着看,但毕竟还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总会有看完的那一刻。所以报纸内容的长短,就直接限定了如厕的时间,当然,闹肚子的除外。(欢迎关注头条账号@金融碎片集,学习更多金融知识,总会有你想了解的)
再反观现在,手机上的娱乐项目有很多,新闻、短视频、游戏、聊天等等,我想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坐在马桶上刷抖音,而短视频这东西根本就不可能看得完,一刷可能两三个小时就这么过去,当你意识到该起来时,“米田共”已经风干在PP上了。
人在排泄的时候,是最没有压力的时候,因为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都是一种释放。这种释放会让你 感到放松和舒适。而且一般家庭中,厕所并不会很大,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空间里,会使人更加专注和心无旁骛,这也是为什么能够一刷就刷两个小时的原因。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利用这些特性,拿一本书或者想要学习的知识来看,帮助我们学习呢?
首先,你是来拉屎的,并不是来学习的,学习只是附带的,所以从本能上说,你并不会发生情绪上的抵触。即便是在学习中出现了难点,使你出现了一些压力时,由于下面本就在释放,所以就能够抵消一部分。
其次,厕所文学这种不看完不起来的较劲精神,实际上不仅不会产生压力,反倒会产生动力。这种动力,是一种不服输的本能冲动,持续的时间并不会太久,但对于一边拉屎一边学习所需要的时间,还是绰绰有余的。
再次,由于没有外界的打扰,本身又很专注,这时你会发现,知识学起来很快。可别小看这一点,专注地学习1小时,甚至会比平时三四个小时学习的知识量还要多,而且印象更深。
最后,当别人无聊时,在浪费时间刷短视频,而你却在学习,并且也没有占用你其他的娱乐时间,一种自豪感会油然而生,这种积极的情绪,会让你身心得到更大的舒适感,并且有可能会让你爱上这个行为,并且想要持续的去做。(欢迎关注头条账号@金融碎片集,学习更多金融知识,总会有你想了解的)
说起来,不怕大家笑话。有一段时间,我甚至会拿一把椅子进厕所,然后准备本子和笔,一边看书一边做笔记,一学起来,就至少两三个小时。不过这个学习方法,有一个缺点,大家如果也想试试做做的话,要注意一点,长时间地坐在马桶上,容易得痔疮。这个还真不是开玩笑的,大家也知道马桶的形状的,坐在上面时,大家可以自己想象一下,PP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所以不宜持续太长时间。
好了,这一个有味道的学习方法,就说到这里了,我们来看下一个。
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这个方法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名叫张博的明代著名文学家。据明史记载,他有一个“七录七焚”的佳话。
何谓“七录七焚”呢?原来张博勤奋好学,所读之书,必抄录,抄录过后,读一遍就烧掉,然后再抄,再烧,如此六七遍才停止,因此他的读书室,名叫“七录斋”。但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还是从他幼年时的学习经历提起,张博在年少时天资愚笨,记忆力很差,老师讲的知识,他经常是左耳进右耳出,转眼间就忘记了。不过他没有气馁,反而发奋图强,心想:别人读一遍就能记住,那我就读两遍,读三遍,读更多遍。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方法果然有效,但效果仍然不理想。
有一次张博又把老师教的文章忘记了,老师很生气,就罚张博抄写十遍,张博虽然觉得这样做浪费时间,且没什么意义,但还是不情不愿去做了。但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他很轻松地就背诵了这篇抄写的文章。这时,他才发现,原来抄写对于加强记忆力有这么好的效果。以至于后来,凡是重要的文章或优美的段落,他都会主动的抄写几遍,然后就能很快的背诵下来。这种习惯的养成,让他的文学造诣不断地提升,最终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欢迎关注头条账号@金融碎片集,学习更多金融知识,总会有你想了解的)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纳特,对于写和记忆力的关系,也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学生分为三组,他要求第一组学生在听课时自己动手做笔记;第二组学生听课时,他已经准备好了学习要点,学生们只需要参照这些要点去学习,不需要亲自做笔记;对于第三组学生,他不提供学习要点,也不要求做笔记,学生们只需要听课就可以了。实验结果表明,自己做笔记的第一组学生成绩最好,有学习要点可以参考,但不做笔记的第二组学生成绩次之,不给学习要点,不用做笔记的第三组学生,成绩最差。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动手去写对于学习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这是因为当你去写时,单从动作而言,先要去看,然后在心里默读,趁着短时的记忆,迅速通过手拿着笔,在纸上写,而在写的过程中,心里仍在默读。大家发现没,短短的一句话,仅仅是写一下,就至少读了3遍,也就是3倍的记忆加深。甚至有时写完后这一句,为了验证是否书写正确,还会再对照着读一遍。还有的书写到最后,为了检查是否有错漏,还会从头到尾再读一遍。光说读的话,这就是5遍了,而且这5遍,是眼、手、耳,脑、有时还会有嘴进行的通力合作,这些动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在促进记忆的加深。
也恰恰是因为它们的通力合作,使你在书写的过程中,必须保持专注,而忽略掉其他干扰。日本电视台发现了一个定律,说一个人打电话时,你递给他什么,他都会接着,拿在手上,甚至你把任何东西喂到他嘴边,他都会下意识的张嘴去吃。就是因为此时,他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电话上,根本不会理会你在做什么,他的动作都是下意识的行为。尤其是接重要的电话时,此时的眼睛、双手和大脑,都处于一种“不会拐弯”的专注状态。而书写时,比这个现象的专注程度更强,不然大家可以自己试验一下,你能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写字,话和字不能相同。
有人问过我,我是怎么自学的股票?这一点,其实没什么好隐瞒的,我的方法就是抄知识。书、音频、视频等等,都可以拿来抄写。我记得我第一个抄的是讲MACD的视频课程,视频好像是有15课的样子,总时长有30个小时,我的方法很简单,新建一个word文档,然后打开视频,里面说一句,我就暂停一下,然后在文档里敲键盘打进去,甚至连大家好这样的词,都会打进去。当时我由于白天有事,只能晚上学习,每天晚上11点开始,一直要敲到夜里2点,3个小时的时间,实际上只能抄写下来视频中1小时所讲的内容,也就是说30个小时的视频,我一共抄了一个月时间。 (欢迎关注头条账号@金融碎片集,学习更多金融知识,总会有你想了解的)
这样去学习,确实很慢,但是学得非常牢固,就是因为在抄写的过程中,不仅是记忆的加深,还有知识点的思考,所以知识的掌握程度非常高。像这样的抄写行为,之后我又进行过2次。再后来,为了有更好的效果,我就不再去敲逐字稿了,而复述稿,就是看一小段,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这个知识。现在,我又升级了方法,从复述稿变为总结稿。就是看更长的一段,然后从中摘出学习要点。这三个方法,其实所用的时间都差不多,但需要循序渐进。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是前一种方法的升级版,所需要的知识基础会逐渐提高。
对于小白而言,最好是按照顺序去尝试,先学会走,再去学跑。而且对于所抄的内容而言,最好是先易后难,先简再繁,先短再长。另外,对于刚刚使用这个方法的人来说,不要给自己定太高的目标,可以每天只抄一页书,只抄5分钟的视频,所用的时间最多也就半小时,等身体慢慢适应了这种专注,在逐渐加长时间。这也是对于自身意志力的一种锻炼,能够加强专注的时间,增强本能对于疲劳的承受能力。
当然,你也有可能会爱上这样的专注,因为人的本能本来就倾向于没有分支的直线运动,人在专注时,就是一种直线运动,心无旁骛的做事,其实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不定太高的目标,是因为这样不会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假如一开始就让你抄10页书,看着这么多,你可能就已经开始触头不想干了。但当你真正进入了状态,10页书都有可能不够你抄的。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这里运用的技巧很简单,就是不给自己太大压力的情况去开头,一个想要学习的人,内心一定是渴求知识的,所以一旦进入了专注状态,很大可能性就会让你停不下来的。
这里有几个点,大家要注意一下:
1、不论是是用笔在纸上写,还是敲键盘在文档里打字,都是在使用手去做,所以效果是一样的。
2、可以抄写的知识来源有很多,书籍、视频、音频都可以,这个东西网上一搜一大堆,实在找不到,可以去头条、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里去找,财经知识类的短视频,还是有很多的,而且正因为都比较短,所以更容易上手。
3、一开始不用过分的去选择要抄什么,因为重点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做的这件事,是在培养你的学习习惯,和进入状态的感觉,当习惯建立起来以后,再去找自己想学的相关知识也不晚。所以一开始,哪怕你去抄歌词都没问题。
三、好为人师前两个方法,一个解决了时间地点和态度的问题,一个解决了习惯和方式的问题,这两个方法都很好,但却有一个缺点。过于的专注,往往也意味着封闭,如果在学习的初期,并没什么影响,但在中后期,容易造成思维的闭塞,闭门造车也许能造出车,但未必能造出好车来,所以要想更进一步,就必须要开放,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教别人。(欢迎关注头条账号@金融碎片集,学习更多金融知识,总会有你想了解的)
好为人师,本身是一个贬义词,但使用好这个技巧的,能够如果你更深入的理解知识。我们知道,学校的老师在讲课之前,都是有备课这个环节的,而备课就需要设计教案。教案和教材,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是相互关联又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从百科的解释中,我们就能看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而教案则是为了教授知识而专门设计的辅助工具。制作教案,实际上是对于知识本身的一种有针对性的重构。它至少要求对于知识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才有能力进行重构。
不过我们这个方法要求不是很高,你只需要把你会的教给别人就行了,甚至是一知半解的也可以考虑,作为学生的人选可以随意。这是因为,如果对方本来就什么都不懂,那么你即便教错了,他也不知道,所以不用担心什么。如果对方和你水平差不多,那么你便有了可以交流的对象,交流中激出的火花是非常难得的,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经常会出现你从来没有想到的问题,所以相互间经常能够查缺补漏,完善自我。如果对方比你水平高,那就更好了,因为他能验证你教授知识的正确性,也能够更加丰富你的知识量。和高手交流,你会进步的更快。
上次我给朋友介绍这个方法时,他就有顾虑,说自己都没学明白呢,教别人不是误人子弟吗?我觉得大可不必有这种担心,因为一开始你可以去找一个不炒股的来教,比如你爱人、亲戚、朋友、同事等等都可以,他们不炒股,所以即使你教错了,他们也不会有损失。但是,如果你能把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教会,那可就是你的本事了。你可以用自己的话,用浅显的语言,用对方能够听懂的语言解释清楚了,这就证明了,你已经把知识掌握的足够好了。
当你在教别人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对于自己知识的检查和巩固。通过教别人,你能发现自己不清楚、不懂的地方。而且有时候,还会很幸运的出现突然开窍的现象,比如这个知识点,你原本有些模糊,有些地方搞不懂,怎么想也不明白,但教别人时,突然就清晰明了了,突然就想明白了。
这是因为知识重构的步骤,就是先打散,再梳理,最后重新建立。很多时候,我们纠结于某个知识点,搞不明白的原因,就是在于你把自己带进了死胡同,怎么也绕不出来。但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相当于你把这些死路都打通了,自然也就更通透了,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当然,教别人的这个方法的重点,仍不在于知识本身,还是在于要做的这件事上。把一个知识打散再重聚,其实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一开始可能不会那么顺利,但在给别人讲的过程中,你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逐步的加深,而且随着讲解,你的自信心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论语》为政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述而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卫灵公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我觉得这三句话就可以概括这第三个方法的全部了,不过前两条,这里讲的正好是反着来的。先为师,所以温故而知新。三人行,我就要当你们的老师,你能听懂更好,听不懂我就再讲一遍。最后,哪怕你都懂,你比我还会,我也要给你讲,如果我讲错,你还得给我指出并帮助我改正。(欢迎关注头条账号@金融碎片集,学习更多金融知识,总会有你想了解的)
哈哈,是不是这样做有些招人烦啊?没关系,难道为了自己的学习效果,不值得吗?大不了,你学会后赚钱了,给人家买点好吃的呗。
今天介绍的这三个方法,虽然在讲的时候有些地方有开玩笑的成分,但都是我曾经或正在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点就是力争在舒适区内去做事,而不是非要下很大决心,使很大的毅力才能够完成的。我们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是既俗又懒的,睡前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老路,就是因为那些想法都需要很高的执行成本,还没开始做,就要打退堂鼓了。而我讲的方法,要么就是尽可能的降低这些成本,要么就是激发本能,让你心甘情愿付出这些成本。总之就是要绕过它、骗过它或者利用它,反正就是不要去想着战胜它,因为当你做到这些时,它也就不攻自破了。
那今天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能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当然如果你们也有其他的好的学习方法,也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402/46983.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