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送股”的营销方式让奈雪“出圈”。据悉,用户可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奈雪币,后者可用于虚拟炒股,同时还可以兑换各种商品以及优惠券,不过这种方式并不被多数人认可,甚至有观点认为存在非法集资的风险。透过现象看本质,奈雪此番“金融式”营销“博出位”的背后,更多折射的是其当前面临的窘境。
在奈雪的茶上市一周年之际,其宣布推出虚拟股票和奈雪币。
6月30日晚间,奈雪的茶推出“送虚拟股票”的活动。不过,一经推出便争议四起。
有律师认为,其提出的“奈雪币”、虚拟股票等概念,有可能涉及擅自发行证券,非法集资等风险。也有律师发表了不同看法,认为“利用虚拟币去做一些游戏,或者使用杠杆,从规则的角度来说,并不会给用户造成资金损失”。
显然,按传播效果来论高低,奈雪的茶已经成功了。然而奈雪此番“金融式”营销“博出位”的背后,更多折射的是其希望“破局”当下窘境。
“金融式”营销“博出位”?
花招无效,奇招来凑!
6月30日晚间,上市一周年之际,奈雪的茶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了“送虚拟股票”的活动,活动时间为6月30日至7月2日。有意思的是,虚拟股票不仅有涨跌、卖出买进,还可以加杠杆。
具体来看,根据其活动规则,即日起实付满30元可获赠30股虚拟股票。30股约可在奈雪币商城兑换3元礼券。同时,也可以通过每日签到、完成任务的方式获得奈雪币。
而奈雪币能兑换各种优惠券和商品,20万奈雪币甚至可以兑换到一台13英寸苹果电脑Macbook Air。
此外,奈雪币还可以用来虚拟炒股。按照规则,奈雪港股真实收盘价*港币兑人民币汇率=虚拟股价,真实股票涨跌=虚拟股票涨跌。
也就是说,奈雪虚拟股票和真实的股票涨跌绑定。不过自其上市以来,股价已缩水超过六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虚拟股票的玩法上,奈雪还照搬了市场上的“杠杆玩法”,用户可选择x2、x5、x10倍杠杆,这一规则放大虚拟股票的投资风险。而且该宣传界面上,非常“应景”地出现了大量的夸张的用语,比如“小成本,大收益”、“一夜暴富,大幅翻倍”等。
在这个过程中,认可该活动的消费者付出了真金白银;也有部分人抱着“薅羊毛”的态度每天签到以获取奈雪币。
看似商家、顾客双赢的背后,活动内容却一度引发争议。有网友认为:奈雪这是非法集资,打政策监管的擦边球。
此举是否违规?从政策层面来看,2017年到2021年分别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其侧重点都是“非法融资”、“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而并非单纯的发币行为。
而一旦奈雪利用奈雪币进行增发增派、操纵价格等行为,或可能触及法律红线。
有律师指出,奈雪此次活动涉及的消费者人数众多,通过赠送虚拟股票的形式鼓励用户多消费,可能涉及变相吸收社会资金问题。而其提出的“奈雪币”、虚拟股票等概念,则有可能涉及擅自发行证券,非法集资等风险。
不过对于奈雪这一活动,也有律师发表了不同看法,“利用虚拟币去做一些游戏,或者使用杠杆,从规则的角度来说,并不会给用户造成资金损失”。
奈雪模式之辨,二级市场“不买单”
“擦边”营销“出圈”的背后,奈雪正在经受模式之辨。
作为新式茶饮,奈雪的茶诞生初期因较高的单价选择以一二线高线城市客户群为主。在不断上新的头几年,奈雪的茶受到消费者的追捧,然而随着新的竞争对手出现和消费者对产品追求的多样化,新式茶饮普遍面临同店增长的烦恼。
而高客单自然会筛选一部分消费者,因此,新式茶饮们开始“自降”身段。
今年3月17日,奈雪自降身价宣布产品全线降至30元以下,最高降幅10元,同时推出20元以下的新茶饮产品线轻松系列,并承诺每月至少上新一款“1字头”产品。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奈雪的这次价格调整,并不属于降价,顶多算是降杯,即原产品价格基本没变,降价的产品实则是调整了杯型大小;换算下来,奈雪的中杯甚至比大杯还贵一点点。
一向自诩高端茶饮的价格开始下探的原因也不难猜,推出中杯意在降低获客门槛,能缓解获客难的问题。
低价吸引用户或折射出奈雪彼时的困境,而这一点也在其年报中得以印证。
3月底,奈雪发布了上市以来的首份年报,财务状况依旧是不容乐观。年报显示,2021年其实现营收42.97亿元,同比上涨40.54%;股东应占溢利为-45.25亿,同比变动-2141.27%,经调整后净利润亏损为1.4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也创下了2018年以来最大亏损纪录,同时,单店平均日销售额也在持续下滑。
此外,高额的营运成本也在透支奈雪。奈雪的茶主要原材料包括茶叶、鲜奶及新鲜时令水果,原材料费用较高,数据显示2021年该块费用为14亿元。此外,员工成本、使用权资产折旧、其他租金以及相关吞噬了大部分利润,年报显示,2021年上述三项加起来合超过20亿元。
根据奈雪此前发布的招股书可知,奈雪的使用权资产主要指的是茶饮店、办事处、仓库等租约。
也就是说,奈雪盈利难的原因之一是门店的租金高、店内人员成本较高。
按照奈雪招股书的计划,2021年和2022年,分别将主要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开设约300家和350家茶饮店,其中约30%将规划为标准店(即大门店),70%规划为奈雪的茶PRO店。
年报显示,截止2021年12月31日,奈雪的茶全球共817 家门店。标准店从474家减少到446家,一类PRO店从108家增加到272家,二类PRO店从86家增加到96家。
按奈雪的茶最初的规划,PRO店应该是在门店运营利润率上能较标准店有更突出的表现。
然而,却并非如此。截至2021年12月31日,奈雪的茶标准店、一类PRO店、二类PRO店的平均单店日销售额分别为2.03万、1.42万、1.1万;门店经营利润率分别为17.5%、9.8%、6.2%。就眼下公布的运营数据来看,PRO店的盈利能力甚至远不如原本的标准店型。
被寄予厚望的PRO店从目前的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而经营数据也反应至二级市场。
自上市破发以来,公司的股价一直下跌,从19.8港元/股的发行价最低跌至3.65港元,市值缩水近82%。套牢了一众投资者,甚至是当初想要卖个好价钱退出的VC和基石投资者。
寻找出路,“押注”瓶装饮料?
“困于”模式的奈雪也在寻找破局之道。
4月26日,有媒体报道奈雪的茶正通过FA财务顾问机构在市场寻找收购RTD(即饮饮品Ready To Drink)生产线,预计投资规模将达10亿元。
从该FA财务顾问机构曝出的图片发现,一家上市公司客户对于RTD产线的具体要求为:产能规模达到7000-8000万箱/年;生产线8-12条;技术要求无菌冷灌装、自动化程度高。这家上市公司正是奈雪。
彼时,奈雪方面回应,公司确实在大力发展瓶装饮料业务,2021年已成立了奈雪饮料科技公司,目前已推出7款瓶装茶产品。对于网传的投资事项,尚不方便透露。根据第三方平台,目前奈雪的瓶装饮料已增至9款,类型多为气泡水。
实际上,早在2020年业内就有消息传出奈雪要进军瓶装饮料。据悉,2020年10月,奈雪通过表示计划推出奈雪气泡水,并上线天猫旗舰店。
而在今年1月份,奈雪更是在公众号上发布与气泡水相关海报。
跨界布局的原因也不难理解,一方面是自身需要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另一方面是,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国内软饮料市场规模约6000亿元,其中瓶装茶占比为19.64%。其中,统一在2021年茶饮业务的收入达到62.72亿元,同比增长15.2%,营收可观。
不过,“押注”瓶装饮料的奈雪,到底有多少胜算?
从整个行业来看,喜茶、乐乐、蜜雪冰城早已布局。对手企业喜茶在2019年就开始布局,在2020年6月推出“喜小茶瓶装厂”;乐乐茶也在2020年年底申请了“快乐茶”、“瓶瓶茶”相关商标;蜜雪冰城在2021年获得“瓶子(雪王爱喝水)”外观专利授权。
相比之下,奈雪优势并不足,根据业内人士统计,喜茶果汁茶15瓶装月销为4000+,奈雪果汁茶月销仅为600+。
除了上述多个同行抢食,此前在瓶装饮料领域已有多个巨头盘踞,从体量和资历上看,奈雪难以跟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巨头们抗争。
有业内人士如此评价奈雪的跨界:这10亿可能就是可口可乐、农夫山泉等行业头部公司的一个零头。
此外,奈雪的茶9款产品中有4款为气泡水,而气泡水制作壁垒不高,主打的“0糖0脂0卡”的理念易复制,这也意味着其本身竞争力也不足。
本文源自环球老虎财经app
只有当潮水退去时,你才知道谁一直在裸泳。
2018年过了一半多了,一些投资陷阱陆续冒出,很多国人已经中招。
过去几年来,监管宽松,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今年资金收紧,监管趋严,经济下行风险增大,一些投资风险冒出来,一些陷阱和骗局也纷纷被暴露,很多人已经被卷入其中。你中招了吗?
01
中国私募基金这几年有多火?基金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私募基金数量达到7.3万只,私募规模达到12.5万亿元,规模早已超公募,行业从业人员将近25万人。
私募门槛一般100万起,面向都是高净值客户,最少100万起投。这类富人的游戏,今年屡屡爆出大雷。
▌最近阜兴系私募爆雷案,让大家都惊着了。这是第一起百亿级别的爆雷事件,涉及投资人上万人,在私募圈和资本市场引发巨震。
6月底,上海意隆财富及其所属的母公司阜兴集团出事了,“阜兴系”实控人朱一栋跑路。 “阜兴系”控制着意隆财富、西尚投资、郁泰投资和易财行等4家私募公司,运作着多达上百只私募基金,光是意隆财富一家就有21只。上百只产品无法兑付,近万名投资者中招。
阜兴系拥有正规的私募牌照,还有约十家银行托管。多数投资人会以为有了上述“双保险”进行背书,投资安全应该能有保障,可结果却是如此。
▌投资的钱去了哪里?
有媒体曾报道指出,意隆财富实际为阜兴集团融资公司,其官网多只基金产品均为稀土产业基金,其行为涉嫌违规自融,资金去向疑似流向阜兴集团,最终导致爆雷。不过该说法尚未得到相关证据证实。这些钱都被朱一栋做什么用了呢?目前还没有调查出完全的真相,但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被投资到股市中了。
此外,“阜兴系”还涉嫌信披违规和项目造假。据投资人表示,有部分基金产品无论是在推介材料还是季度管理报告中,都未明确指出具体的资金投向,同时多数基金产品均由阜兴集团提供流动性支持进行担保。不过项目造假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的具体调查与证实。
更神奇的是,朱一栋虽然失联一个月了,但按照目前的相关法律规定,其私募基金还在正常的运营范围内,公安机关难以立案。
“阜兴系”涉及的托管行有平安银行、光大银行、上海银行等多家知名金融机构。7月中旬后,投资人涌向托管银行进行谈判,要求托管行召开持有人大会、开展资产保全、披露私募基金复核报告、账户流水等材料。
▌此事件竟然引发了中基协和中银协的“口水大战”。
7月13日,中基协公告称,在私募基金管理人无法正常履行职责的情况下,托管银行要按照基金法和基金合同的约定,切实履行共同受托职责,通过召集基金份额持有人会议和保全基金财产等措施,尽最大可能维护投资者权益。
中银协可不背锅。十天后,中银协首席法律顾问提出4点异议:一、基金法并未规定银行共同受托责任;二、依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托管银行并不具备“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会议”等法定职责;三、托管银行依法依规不承担“统一登记私募基金投资者情况”义务;四、商业银行作为托管机构依法不承担“保全基金财产”连带责任。
言下之意,托管银行不承担连带责任。
两家的口水战,暴露了目前股权类私募基金业务相关方的权责界定模糊等责任问题。
目前,“阜兴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已经成立,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亲自任组长,相信这一事件会得到妥善处理。
▌7月30日晚间,一则数名身穿印有“宜信还钱”字样红马甲的投资人维权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发酵。据悉,此次投资人维权仍与上半年诺德基金出现亏损有关。
早在2016 年2月,宜信财富、喆颢资产与诺德基金合作发行“喆颢诺德定增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总募资近5亿元,有400余位投资人投了该基金,据悉目前已亏损近1.8亿。
亏了这么多,投资人当然不乐意。
投资人瞿可先生曾对媒体反映,大多投资者都是看中了该基金管理人提出的8折以上不参与定增的允诺,本着对宜信的信任购买了该产品。但是实际操作中,没有哪只股票在8折以下,最大标的探路者折扣价为94折,另一标的鸿路钢构折扣价为84折,其余两只标的没有折扣。宣传和实际情况不符被投资人看作是严重的欺诈行为。另外,基金已过基金合同上约定的最后期限,但直到现在仍未兑付。
对此,宜信财富官网这样回应,喆颢诺德定增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是一款定增投资策略的专项基金,非保本且不承诺最低收益率、浮动收益净值型投资产品。
“阜兴系”跑路事件和宜信产品问题事件,揭开了国内私募问题的冰山一角,以及监管的相关问题。
▌猫姐梳理了一下,私募当前暴露问题主要有几类:
跑路
不仅仅是意隆财富,现在“玩失踪”的私募机构越来越多。自实施私募基金管理人失联公示制度以来,失联私募机构的名单就越来越长。以前失联私募一批也就是20家左右,但是今年5月9日公布的第21批拟失联私募出来一次就是123家。在这些跑路失联的名单中,尤其股权类私募机构数量最多。
基金运作不规范
证监会今年4月曝光多起私募违法违规案件,有的借用多层嵌套通道业务和配资账户筹集巨量资金操纵多只股票,有的将固有财产与基金财产混同从事投资,挪用近亿元基金财产用于其他业务支出,有的不按合同约定管理基金等等。
托管人的乱象问题
另外,托管业务中的违规现象并不鲜见。业内人士分析,部分银行为了存款沉淀,有时只做形式上的托管,实质上就是企业下什么指令,就往哪里付款。以致出现管理人挪用资金或庞氏骗局等乱象。
02
穷人死于P2P
P2P今年炸雷特别多,几乎已到人心惶惶的地步。
2018年6月以来,P2P网贷行业爆发了一系列风险事件,被业界形象比喻为“雷声滚滚”,几乎每天都有多家网贷平台被爆出逾期、清盘或跑路的新闻,一时间全国范围内蔓延起投资者维权的声音。
6月1日至7月12日的42天内,全国共有108家P2P平台爆雷,相当于每天爆雷2.6家,被称为民间四大高额返利平台——钱宝网、雅堂金融、唐小僧和联璧金融全部上榜;
更可怕的是,今年的爆雷不同于以往,甚至波及到了一些国资系以及上市公司背景的平台:5家国资系平台(五星财富、钱妈妈、小金袋、咸鱼理财、卓金金服)清盘并待提供兑付方案。
▌P2P平台风险现在集中出现,有几个原因:
宏观金融环境收紧
今年一些企业遭遇了债务危机,导致一些债券违约,企业多方借贷,也没有钱还P2P了。企业还不上平台的钱,导致网贷平台经营困难,只好清盘。
本身模式就不具有合规性
有些P2P平台存在自融、资金池、风控的问题,遇到流动性问题和监管压力,也会很快引爆风险。
网贷行业爆雷,平台开始挤兑
风险是可以传染的。6月以来,P2P行业多家平台接连爆雷,投资者神经紧张、争相申请提现,一旦出现挤兑风潮,原本没有问题的平台也能出现问题。
平台集体爆雷,成百上千万的投资人瑟瑟发抖。这些平台普遍有着庞大的用户规模,比如牛板金用户规模超过82万,祺天优贷166万,而聚财猫的注册用户数达到401万……
P2P平台的接连倒塌让无数人的生活蒙上阴影,有人奋斗多年,有人一生积蓄,辛辛苦苦攒的血汗钱要不回来....
03
中产被数字货币祸害
今年,数字货币可以用“凄凄惨惨戚戚”来形容,大量新币破发,空气币和传销币肆虐。明显韭菜已经不够用了。
数据显示,7月份全球加密货币市场总市值约为2350亿美元。历史最高总市值则为8294.14亿美元,意味着现在较历史高位已经缩水约70%。
在过去的,数字货币项目不断涌现不过,现在数以百计这些项目现在已经死亡,有网站列出了所有已经死亡的这些数字货币,认为超过800种货币数字已经死亡,这些数字货币现在毫无价值,交易价格不到1美分。
另外,韩国加密货币交易所遭到黑客攻击,这推高了市场对数字货币的看跌情绪。
在去年,数字货币火的发烫,他们穿上区块链的新马甲,宣扬一个个暴富的神话,中国很多投资人纷纷追入其中,结果现在成了一个个“大坑”。
去年下半年我国取缔ICO,并随后关闭境内所有虚拟货币交易所后,许多“交易所”转战海外,再“出口转内销”,目前对于跨境ICO的监管仍属难点。
今年5月,深圳警方通报了一起以虚拟货币为名行诈骗之实的集资诈骗案。涉案虚拟货币为普银币,由深圳普银区块链集团有限公司发行。调查发现,普银公司通过互联网、社交软件等平台对外宣称其发布的普银币是一种以百亿藏茶作为抵押的虚拟货币,投资者所持有的每枚普银币都有对等实物藏茶作为抵押。
诈骗分子称,投资者可将普银币放到虚拟交易平台聚币网上买卖,以此赚取差价。但根据警方侦查结果,该公司用投资人的投资款进行操作,一度将普银币的价格从0.5元拉升至10元。当大量投资人进场之后,该公司则不断套现,投资人的钱被该公司挥霍。据警方通报,普银币受害者超3000人,涉案金额约3.07亿元,最高单个损失约300万元。
“区块链+诈骗”往往轻易得手,确实切中许多人的几种心态。一是“着急上车”的财富渴求,二是“赚一把就走”的投机心态。
说了这么多, 今年的形势比以往更艰难一些,风险暴露也更多,大家要谨慎的运用自己手中的资金做投资。
道理很简单,天下永远没有免费的午餐,当你觉得一个投资产品可以躺着赚钱的时候,你的钱袋子可能已经被人打开了。
本文源自大猫财经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12/45450.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