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给那些缺乏经济基础的人带来了以小钱赚大钱的机会。对那些才高志大者来说,股市简直就是一块经济福地。然而这个“有经验的人获得很多金钱,有金钱的人获得很多经验”的地方杀机四伏,偶有斩获虽然不难,要频频得手并非易事,而以此为生则更是对自我和人性的挑战。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解释何以一般股民败多胜少,那就是:人性使然!说的全面些,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人性——讨厌风险、急着发财、自以为是、赶潮跟风、因循守旧和耿于报复--使股民难于避开股市的陷阱。说得简单些,就是好贪小便宜、吃不得小亏的心态使一般股民几乎必然地成了输家。
俗话说,挣钱只有三个方法:用手,用脑,用钱。用手挣钱挣的是辛苦钱,用脑挣钱的已算是人上人,真正的挣钱是用钱挣钱。用钱挣钱,听来多来吸引人,谁不想用钱挣钱?但用钱挣钱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有钱,其次是你有相关知识来用这些钱挣钱。股市就提供了这种完美的机会。炒股不要求你有很多钱,大有大做,小有小玩。它也不要求什么了不起的知识,非要学上三年五载才能买股票。股票市场给了所有像我一样穷人家的孩子一个用小钱就能用钱挣钱谋生的场所。
分享一下真正有效的四种炒股操作:
一、哈奇计划法
又被称为10%转换法或者赚10%法,它是以其发明人哈奇的名字命名的股票投资方法。具体操作方法为:在每周的周末计算购买的股票的平均市值,等到了月底的时候,再将各个周末的平均市值相加,求出一个月的平均市值,如果当月的平均市值相较于上个月的最高点下跌了10%,那么就将手中的持股全部卖出,不再购回;一直到卖出股票的平均数由最低点回升到10%的时候,再买进这些股票,如下图:
二、分段获利法
是指当持有的股票创造出了新的高价位时,就将部分持股卖出。先行套出一部分现金,再将剩下的股票保留下来,当股票走势呈现低迷态势时,由于有之前的获利,即使股价下跌,依旧可以安心继续持有该股,如下图:
三、一揽子股票投资法
适用于对后市短期行情不能准确做出判断的股民。可以同时购进多种股票,当一只股票上涨至能获利的价位时,就及时卖出该股。但是需要特别注意两点:
1.要多购进一些优质的股票,优质股越多,则所要面对的风险就越小。
2.选择不相干或者没有关联性的股票。由于具有较强关联性的行业遇到问题一般都难以独善其身,选择这样的行业股票完全违背了这一投资法分散风险的投资理念。
比如房地产业和建材业就是关联性比较强的行业,一旦房地产行业出现巨大危机,那么建材业也难独善其身,如下图:
四、股票箱买卖法
根据一股价运动的规律衍生而出,其具体操作方法为:股民可以将股价的每次波动的高点连成一条线,将这条线设置为压力线,再将股价每次波动的低点也连成一条线,将这条线设置为支撑线。当股价运行到压力线的时候就卖出手中持股,当股价运行到支撑线的时候就进行增仓操作,从中赚取差价,扩大自己的获利空间,如下图:
炒股绝对是一门技术活,只有弄清其中的奥秘才能盈利,更多投资要领及选股技巧分享。
谨记30条股市铁律1、掌握好了均线理论,就足够赚的盆满钵满了。
2、一年里哪怕你能够充分做好一只股票,也就足够了。
3、如果你的资金在100万以下,那么在每年一波的牛市里让它翻上一倍也并不难。
4、每日最好亲手翻一遍个股的K线图,这样会让你的思维波动和主力一致。
5、真的不必太贪,因为股市里的钱是赚不完的。
6、真的不必太怕,因为国家是不会让股市崩盘的。
7、主力也很难,他们也很怕出不了货。
8、底部放量的股票是一定要关注的,不管是不是真的突破了。
9、也许再坚持一会,洗盘就结束了。
10、中线心态,重仓一只股,手里留点,逢高出点,逢低接点,滚动操作是上策。
11、看图不是功力,能够从图中读出至少10个方面以上的内涵,这才叫功力。当你达到这样的功力时,想亏钱都难。
12、做短线最主要是要看成交量、换手率以及上涨速度这三要素。
13、买入正在筑底的股票才是最安全的。
14、买入正在逐渐加速上涨的股票才是最正确的。
15、看到长期横盘后底部带量向上突破的缺口,就说明你的财运来了,哪怕这个缺口只有一分钱那么大。
16、最值得应用的是技术指标的背离,而不是该指标的数值。
17、把大盘和个股的K线图叠加起来或者是做个详细对比,就能够判断出该股到底有无主力以及主力强弱。
18、敢于承认错误、有效地控制亏损才是你在这个圈子里生存的根本,其重要性远远大于今天不能获利。
19、无论什么方法,你只要掌握一种就足够了。只要你有一个方法能够用到精、绝的地步,也就足矣。
20、分时走势中,白线和黄线的距离突然垂直向上拉大很多,就是短线出货的绝好机会,因为你一定有机会再补回来。这个做法的成功率在95%以上。
21、短线一定要看15分钟的K线图,根据KDJ指标可以找到当日的进出点,根据OBV指标可以判断清楚主力的意图。
22、洗盘和出货的一个最根本区别就在于一个是量缩,一个是量增。
23、散户真的要做长线,就把均线设置成60、120和250三条即可。这三条线呈现多头排列的股票是非常不错的长线股,如果能够有业绩的配合就更理想了。
24、如果你有足够的技巧和胆量,那么在大盘放量上行时,你完全可以追龙头股的第一个涨停,说不定波段上会有50%的获利机会。
25、强势上攻的个股,如果出现风险提示公告,则短线可以理解为“只是缩量震仓而已,至少还有新高可期”.
26、短线可在ST股摘帽前介入,你要坚信丑小鸭已经变成了白天鹅,怎么的也得扑腾几下。
27、新股上市的第一天,如果开盘价格定位不高而换手率不低,则往往存在中线套大利的机会。
28、真正的高手不会在股票已经明显进入下降通道后再出货,而是更早。
29、在股市里,会休息的人才会赚钱。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嘛。
30、如果你能够做到“无风不起船,有风驶尽帆”的话,那你很快就会发现炒股票原来是这样轻松的。
成功没有偶然,机会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希望以上的话对股海的你们有所帮助。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炒股心得
有一句老话叫“财不压身,德要配位”,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想获取更多的财富,就必须有更好的德行,而如果没有好的德行,不可能获得更多的财富,即使拥有了更多的财富,你也无法守得住。
很多人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却做不到,尤其是在充满了金钱诱惑的股票市场。这些年我们看到金融从业人士步子迈得太大,最终一败涂地;也看到一些散户在股市里面追涨杀跌,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我之所说这些,是因为我看到很多人,明明连两天都拿不住,还想去做长线;明年连两个点的损失都心惊胆战,还想去做妖股。这不就是一种德和财不配位的表现吗?
嗯,说得有些沉重,来咱们再来用“撩妹”来比喻一下。
肤白貌美大长腿谁都喜欢,但她是不是适合你的,这点你得考虑清楚。
一对情侣或是夫妻,要双方都感觉到与对方相处都比较舒服,习惯和安定,这样才能走的长远。
所以对于炒股经验不足的人,咱建议你先不要去想着赚钱,而是先衡量一下自己的内心到底适合去做什么样的投资,不要摇摆不定,更不要好高骛远,这样你才能走得更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炒股的路很长、很远,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才会有所收获。为了回馈粉丝的支持,每天分享多年实战经验的同时,也会更新炒股技巧!
美股,世间最绚烂的金融舞台。
200年来,各路流派的投资者在这叱咤风云,笑傲股坛,留下了数不清的交易记录和事迹。
谁是胜者?谁是败者?
胜者因何而胜,败者又因何而败?
第一个百年,先后有三个流派的代表攀上了浪潮之巅,成为最顶尖的弄潮儿。
但他们的结局却是如此迥异。
美国独立于1776年,接下来的半个世纪,它迅速的繁荣起来,成为新大陆上最生机勃勃的国家。
这一切都归因于华盛顿、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等先贤的努力。
尤其是汉密尔顿,这位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以英国的金融制度为模板并加以改进,一手创建了美国先进的金融体系。
其金融体系由五根支柱构成,分别是货币、银行、国债、税收、贸易。
五根支柱环环相扣,统一货币降低了交易成本,贸易政策扩大了市场需求,银行、国债和税收则是加杠杆的工具。
在这些金融工具的刺激下,到1794年,美国已经在欧洲市场获得了最高的信用等级,它的债券能够以10%的溢价出售。
1792-1817年,美国的联邦税收在25年内增长了9倍。
于是,第一轮大牛市出现了。
这轮牛市的领涨板块是银行股,事实上,当时可上市交易的股票还非常少,大部分是银行股。
1790年,只有3只州立银行的股票,1800年增加到29只银行和保险股,以及大量的国债、州政府债券。
最受关注的是美国银行(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它的市值高达1000万美元,被认为是美国第一只蓝筹股。
它也是美国的中央银行,联邦政府持有20%的股份,1791年由汉密尔顿在费城成立。
当时的美国,华盛顿还没建成,纽约也不过是个普通的港口。
费城,既是临时首都,也是金融中心,美国的第一家银行——北美银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费城证交所,都在这里成立。
美国的证交所和股市,并不是汉密尔顿关注的重点,甚至都不是政府成立的。
它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因此充满了自由和混乱。
开始的时候,人们在咖啡屋买卖股票,由于交易量太少,经纪人都是兼职的,咖啡屋只能靠卖食物和饮料赚钱。
直到1790年代初,在费城、纽约、波士顿等大城市,才陆续出现了区域性的股票拍卖中心。
1791年春天,美国银行上市公开发售,新股在一个小时内全部卖光,随后股价一路攀升,标志着美国第一轮大牛市的轰轰烈烈展开。
这轮牛市中最受瞩目的人物,叫威廉·杜尔。
杜尔的妻子,和汉密尔顿的妻子是表亲关系,凭着这份关系,他官运亨通,坐到了财政部部长助理的位子上。
这个位子,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几乎就是为“内幕交易者”而生的。
比如市场传言美国银行要收购纽约银行的时候,纽约银行的股票大幅上涨,而早在传言散布之前,杜尔便进行了精准买入。
后来,又有传言纽约银行要和纽约州百万银行合并,以在被美国银行收购前获得更大的议价能力,于是人们又一窝蜂的涌去买入纽约州百万银行的股票。
自然,在这些传言发生之前,杜尔都“料事如神”的提早进行了布局。
这种“股神”能力,让杜尔大出风头,一堆有钱人追在他屁股后面,请他帮忙炒股。
比如当时的战争部长亨利·诺克斯、纽约富商亚历山大·麦科姆、沃尔特·利文斯顿等人,都给他投了大笔钱。
这也让杜尔成了早期美国最有钱的人之一,据说其豪宅奢华的像欧洲王室一般,有穿着制服的仆人服侍,每一顿饭要饮用多达15种以上的酒。
钱来得太快,以及不加节制的欲望让杜尔变得疯狂,他开始到处借钱上杠杆,甚至挪用了财政部的公款23.8万美元。
但我们知道,任何牛市都会结束,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候。
当牛市结束,股市忽然暴跌,最悲惨的就是那些上了杠杆的投机者。
杜尔虽然是财政部长助理,美国内幕交易者的祖宗,但没有任何人提早告知他熊市将会出现,泡沫将会破灭。
于是,很快他就破产了,随后贪污案东窗事发,最终在监狱里了结余生。
那些跟随他炒股的人,包括沃尔特·利文斯顿、亚历山大·麦科姆等富商名流,也纷纷破产入狱。
内幕交易这条捷径,看似最短,赚钱最快,但指向的通常是牢房。
杰斐逊总统离任后,美国经历了第二次美英战争(1812-1815)的打击,华盛顿、费城、纽约等大城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片萧条。
以纽约为例,战争前后被英军占领了七年之久,整个曼哈顿地区被大火烧成废墟,人口减少了一大半,无数商人被迫逃离。
但没想到,战争结束后,纽约和美国都迅速的恢复了繁荣。
纽约更是在1820-30年代超过了费城,跃升为美国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
改变这一切的关键,是西部大开发和运河热潮的出现。
建国初期,美国只有东部十三州,大城市普遍沿港湾建立,由于缺乏内陆腹地,和交通技术的落后,这些城市的辐射能力是相当弱的。
1770年的时候,费城作为最大港口,年进口商品也只有4.7万吨。
其它城市,波士顿进口3.8万吨,查尔斯顿进口2.8万吨,而纽约仅仅进口了2.5万吨,排名第四。
随后,在杰斐逊等总统的努力下,美国先后从英国、法国手中获得了五大湖区、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广大的西部地区。
这些地方沃野千里、矿产丰富,很快人口便大量流入,成为驱动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发动机。
不过,这种潜力要释放出来,还面临着交通成本的制约。
当时的美国,由于缺乏东西向的大河,因此长途运输主要靠马车,但路况糟糕,导致运输成本极高。
这样就使得西部地区的农产品只能在本地消费,无法运到东部的发达地区销售或出口。
1817-1825年,门罗总统任内,进行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基建大开发,他拨出巨款修建了国家公路骨干网,还鼓励开凿运河,促进各地的经济联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时任纽约州长主导修建的伊利运河。
这条运河,全长584公里,从五大湖区的伊利湖出发,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中修建83道水闸,穿过缺口连接上莫霍克河、哈德逊河,从纽约进入大西洋。
这是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标志性工程,修建历时八年,耗资超过700万美元,相当于联邦政府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1825年运河建成后,当年就有大约1.3万艘船只穿行,税收收入大幅超过了债务成本。
西部丰富的农产品被大量运输到纽约中转,出口到世界各地,运输成本下降到了原来的20分之一,时间缩短到三分之一。
纽约的人口开始爆炸性增长,1820年,纽约人口12万人,跟费城差不多,到1860年,纽约人口增长到108万人,相当于费城的两倍。
1800年时,经纽约进口的商品只占美国的9%,到1860年,这个比例跃升至62%。
纽约很快变成了19世纪最令世界瞩目的新兴大都会,郊区以每年两个街区的速度向北部扩散。
这件事情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不仅推动了纽约成为美国的经济中心,造就了美国经济的巨大繁荣,也直接引发了人们对运河股票的狂热追捧和新一轮大牛市。
这波运河股的炒作热,跟后世许多技术革命的炒作路径是一模一样的。
只要是运河股上市,往往能获得3-10倍以上的超额认购;
只要股票名字中带有“运河”这个单词,股价就能被爆炒一轮,管它实际回报如何;
更有些运河股,实际上仅仅处于“募资修建期”,虽然招股说明书被包装得光彩夺目,但结局往往难以预料。
比如当时一家叫切萨皮克和俄亥俄运河的公司,计划在伊利运河的南边修建另一条运河,争夺前景巨大的市场。
但由于修建运河的过程中遇到无数工程上的难题,结果该项目变成了一个无底洞。
到1827年,该工程的预算上升至2200万美元,是伊利运河成本的3倍以上,最终烂尾。
当然,在熊市到来和业绩困境出现之前,这些由经济繁荣+想象力支撑的股票,仍然会被爆炒一轮,成为投机者热衷的对象。
这轮牛市的代表人物是雅各布·利特尔,美股的第一代投机大师。
利特尔跟杜尔不同,没有任何政府关系,纯靠自身的能力来赚钱,因此更受不明真相的散户们的追捧。
他也不懂产业,不懂经济,他的能力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是:坐庄。
利特尔原本是一家证券公司的经纪人,1822年离职创业,在华尔街的一个地下办公室租了个单间,成立了自己的经纪公司。
渐渐的,他拥有了一批客户,然后将这些客户的资金聚集起来,发挥“团购”的力量去炒股。
当时美股上出现了很多炒股的技术,比如卖空、洗盘、对敲、逼空,指的都是坐庄者通过快速交易,制造某种假象,使得股价按照他们的意图或者大跌,或者持续上涨,最终获利。
由于股价被高度操纵,他的获利机会自然大大超过普通的小散户,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利特尔最热衷的股票是莫里斯运河,这只股票显然不如伊利运河的基本面好,只是一只小盘股,业绩也很差,1840年代就停牌退市了。
但在坐庄者眼里,这恰恰是最好的对象:盘子越小,坐庄成本越低。
1834年的牛市中,利特尔曾进行了一次惊天交易,他以10美元的平均价格大幅买进莫里斯运河的股票,将这只股票的几乎所有流通股都买断了。
结果,在一个月之内,莫里斯运河的股价飞涨,达到每股185美元,涨了18倍,令整个市场为之震惊。
利用这种能力,利特尔在美股市场上纵横了20多年,他曾三次破产,又三次站起来,成为无数交易员崇拜的教父级人物。
直到1857年的大崩盘,他第四次破产后,才从此一蹶不振。
是的,即使是如此厉害的投机大师,最终的结局仍然是破产,这实在是个残酷的事实。
关键的原因在于,利特尔在牛市中虽然能够组织起来大量的资金,操纵股价,拥有似乎是呼风唤雨的能力。
但他,没有能力阻挡熊市的暴跌。
当熊市出现的时候,所有投资者都在甩卖,坐庄者即使完全买断了某只股票的流通股,也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他找不到愿意高价接盘的对象了,只要想卖出,就必须接受残酷的现实价格。
这时候,他所有的金融魔术,都消失了。
他成为了击鼓传花游戏的最后一个拿着花的人,那个被众人嘲笑的傻瓜。
庞大的坐庄资金没法快速退出,于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账户缩水,客户大量赎回,资金链断裂,破产。
如果牛市很快回来,利用之前建立起的名气,尽快回笼客户,他还有机会重生。
而一旦熊市漫长,或多次破产,名气渐失,结局就不可预料了。
1830-1850年代,美股市场动荡不宁,由于杰克逊总统撤销了中央银行,打击投机,加上黑奴问题日趋严重,南北内战爆发,导致股市波动剧烈,经常性暴跌。
而每一次暴跌,都让利特尔破产,让他的名气无可挽回的丧失殆尽。
你看,坐庄交易这条捷径,看似更科学,赚钱更可控,命运指向的却是破产。
意不意外?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经济再一次繁荣起来,并第一次令世界刮目相看。
美国,从此渐渐成为世界产业革命的中心。
交通方面,铁路超过了运河,成为19世纪下半叶最让人兴奋的新产业。
铁路的速度更快,单位修建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它的可通达性和规模效应要更强。
适合开挖运河的地段是有限的,要在平坦的、河网较多、降雨丰富的地区,开挖运河才有经济性。
满足这些条件的地区,在大陆上往往不到10%面积。
铁路则不一样,除了极少数人迹罕至的高山地区不适合修建铁路,在几乎所有人类聚居的地方,都可以通过铁路连接起来。
因此,铁路成为了十九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发明,它把无数小规模的地方经济联系在一起,让人和货物快速流动、运输成本大幅下降,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经济。
在铁路出现以前,由于区域性市场的需求量很小,许多工业品都是手工生产;
但铁路出现以后,工业品开始全球化销售,从此工厂的规模化生产变得迅速普及,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19世纪的铁路网,跟21世纪的互联网是如此相似,都深深的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铁路的修建成本虽然低于运河,但由于可覆盖规模实在太庞大了,导致它对各种钢铁、机械、煤炭产品的需求极其巨大,又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1830年代,美国建成了1000英里的铁路,1840年代,增加到3000英里,1850年代,达到1万英里,1860年代,扩张到5万英里。
可以看到,1860年代是美国铁路迈向普及化的拐点,到1890年代,这个数字被改写为19万英里。
这几十年里,美国社会资本的超过一半都被投入在了铁路产业链上。
另一个重要的赛道,则是通信方面,电报和电话相继出现了。
电报出现的更早,类似运河的意义,电话出现在19世纪下半叶,影响力可堪比铁路。
但无论是电报还是电话,其对传统信息效率的提升,都是革命性的。
这些技术,不仅带来了效率的提升,还带来了集中度的提升,制造业、金融业,各行各业都是如此。
以金融业为例:
电报出现以前,远距离信息的传播是很慢的,一条消息从波士顿传到纽约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这就使得各地都需要建立本地的证交所。
电报出现以后,纽交所的交易信息传到波士顿只需要几秒钟,于是华尔街的辐射力迅速加强,地方性的证交所很快就被边缘化了。
可以说,是伊利运河让纽约成为了美国的商业中心,而电报的出现让纽约成为了美国的金融中心。
技术越进化,各行业的集中度便越高,规模效应越强烈,生产力于是指数式增长。
19世纪美股最繁荣的牛市,就这样开始了。
媒体如此记载1860年代的牛市——
“全民都加入到这个行业之中,办公室挤满了人……纽约从来都没有这么繁荣过。
百老汇停满了车,时尚女装的经销商、服装生产商和珠宝商都大发横财。
在周末的第五大道和平日的中央公园,都会举行各种盛大而精彩的露天表演,从来都没有如此丰盛的晚宴、隆重的招待会和盛大的舞会。
城市的大道被各种华美和奢侈的物品装点,让人惊叹不已。
终于,浮华世界不再是个梦想。”
这个时代,最瞩目的人物已不再是投机者了,即使内幕交易者、坐庄者、短线玩家,仍然层出不穷。
但他们注定只是这波大牛市的陪衬者。
新的产业投资者,登上历史舞台了,在各个行业中纵横捭阖。
比如在电报行业,一家叫西联的电报公司,通过在1857年的经济危机中大规模抄底的方式,兼并了许多地区性的小电报公司,打造了一个全国电报网,从此成为了行业龙头。
这家公司直到19世纪末,才因电话的出现而被贝尔公司取代,如今改名为“西联汇款”,专注于全球汇款和支付服务。
对于通信、交通这种流量型行业来说,只有打造出网络型的平台企业,才能让商业价值最大化,成为像操作系统一样的核心资产。
否则的话,因为产品的同质化,企业只能削价竞争,导致商业价值无限趋于零。
在铁路行业,第一个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是范德比尔特。
1860年代,各路投资者都在涌向铁路行业,市场极其繁荣,铁路股票和债券的数量占证券总量的三分之一。
在市场的狂热推动下,铁路建设一日千里,通常三五年后,就会出现区域过剩的问题,导致惨烈的价格战。
同时,后来建设的铁路也会面临一个问题:更偏远的位置,导致收入更少,更崎岖的山路,导致更高的成本,回本遥遥无期……
由于铁路投资巨大,开始的时候,没有人能完成这个整合,于是每过三五年,就会出现一轮铁路公司的亏损和倒闭潮。
这让范德比尔特看到了机会。
范德比尔特是一个企业家,在70岁以前,他都没碰过股票,而是专注于企业经营。
他的父亲是个农场主,他16岁出来创业,向家里借钱买了一艘帆船,经营从纽约到周边港口的货物运输。
1812年的美英战争期间,由于军需的繁荣,他的生意迅速壮大起来,到1817年时已拥有了一支不小的帆船运输队。
范德比尔特这个人,很关注技术进化带来的生意机会,让他得以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1820年代,他率先看到了蒸汽船的光明前景,于是果断的卖掉帆船,转型发展蒸汽船队。
到1840年代,他已经是美国最大的船东了,到南北战争爆发时,他的财富高达2000万美元,足可跻身美国一线富豪之列。
这时候,他已经70岁了,但他仍然关注着时代变化中的新机会。
他看中了铁路业,因为铁路的生意模式和航运很像,并且规模前景更加巨大。
做过轮船生意的,都知道航运业的周期性是多么强烈,只有掌握航运的周期规律,善于抄底的人才能成为这个行业的王者。
抄底谁都懂。
但问题是,你是否足够有经验,经受得住价格波动中的各种诱惑,拥有熬过漫长谷底的巨大耐心,并且敢在最低谷时果断出手。
作为美国航运业的王者,范德比尔特显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一个猎物,是一只冷门股,哈莱姆铁路。
哈莱姆铁路于1852年建成,所经过的大部分地区是乡村,1850年代客运收入仅有一年超过了50万美元,货运收入也只有在1859年超过了这个数字。
这条毫无前途的铁路,被《纽约先驱报》在1863年3月时评价为:“在所有交易的铁路股票中,哈莱姆股票的内在价值最低。”
既然如此,它的价格当然也是极其便宜的。
另外,范德比尔特经过详细调研,发现该铁路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虽然铁路线覆盖的大部分位置不佳,但毕竟有一段能够通达纽约曼哈顿中心。
该铁路之所以业绩亏损严重,主要问题还是南北战争的影响。
1863年3月,南北战争已经打了整整两年,主战场就在纽约以南、弗吉尼亚州以北的400公里间来回拉锯。
战争导致满目苍夷,该区域内的铁路,包括哈莱姆铁路被严重的打击了。
目前,战争正处于最焦灼的阶段。
3个月前,1863年元旦,林肯颁布了《解放宣言》,宣布解放黑奴,允许黑人参加北方军队,以扭转北军的节节败退局面。
这年的春天,正是北军最艰难的时刻,因此哈莱姆铁路的股价持续探底。
范德比尔特正是在这个低谷中开始买入哈莱姆铁路股票,稍后,他也买进了哈德逊铁路的股票。
哈德逊铁路是另一条可以通达纽约的铁路,向北延伸,业绩相对较好。
5月份,北军开始发动反攻,7月1日,决定战争命运的葛底斯堡战役展开,战场位于华盛顿和纽约之间的一处山谷中。
鏖战三天后,南军惨败,从此战场向南方转移。
华盛顿以北、纽约周边的经济形势迅速好转。
就在3月-7月的几个月时间里,范德比尔特将两只股票的所有流通股都买断了,一路买成了大股东。
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和明朗化,仅仅几个月时间,两只股票的价格就涨幅高达一倍!
1867-1868年的经济危机,是范德比尔特另一次大手笔。
这轮危机的源头是英国,大英帝国当时还是世界经济中心,因此危机对美国也造成了严重冲击。
英国商品价格暴跌,大量涌入美国,棉纺织品进口增加了3倍,其它行业同样如此,比如造船业,1869年前后,美国造船产量下降了34%。
1867年底,范德比尔特成为了纽约中央铁路的老板,接着又买下了密歇根州南部铁路公司、加拿大南部铁路公司等几家企业。
其中,还有精彩的伊利铁路争夺战。
当时,纽约连接五大湖区有三条主要的铁路干线:纽约中央铁路、伊利铁路和宾夕法尼亚铁路。
三条铁路都很赚钱,毕竟这是美国最重要的经济运输走廊,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当然,只有在繁荣的年景才是如此。
一旦经济下行,需求下滑,再重要的黄金干线也要吃不饱。
伊利铁路和范德比尔特掌控的纽约中央铁路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两条铁路将每车运费从125美元降到100美元、75美元、50美元、25美元……
最后,范德比尔特狠下心来,将纽约中央铁路的定价降到了1美元。
1美元一车厢的运输费,这大概是史上最便宜的运输价格了吧!
但伊利铁路的管理层更狠,他们将周边农场的公牛全部买下来,让它们在纽约中央铁路的两个站点布法罗-纽约间来回运输。
虽然很煎熬,但范德比尔特还是能挺下去的。
毕竟,除了这条铁路,他还有很多其它业务,他亏得起。
在价格战期间,范德比尔特趁机展开股票收购战,但无耻的对手立即展开还击。
利用当时的证券规则,伊利铁路不断发行新股+将可转换债券转换为股票,导致股票数量源源不断的增加,大量注水,让范德比尔特几乎崩溃。
随后,双方又展开官司战、贿赂战,直到最后,范德比尔特也未能控制这条他梦想中的铁路。
但不管怎样,经过两次熊市抄底之后,范德比尔特的收获仍然丰厚。
他将手中掌控的纽约中央铁路,和哈德逊铁路、哈莱姆铁路等整合到一起,控制了纽约辐射向全国的大部分线网。
由此,美国铁路史上第一个网络平台型企业诞生了。
直到30年之后,美国铁路行业在新一代投资大师摩根手中完成全面整合,纽约中央铁路公司依然是美股市场上的第二大铁路股。
和他的股票对手们相比,范德比尔特对投机搞钱从来就没有什么兴趣。
他参与其中,仅仅是因为他对铁路生意模式有着深刻的理解,知道周期抄底+平台整合之路,能够实现他打造一个庞大铁路帝国的梦想。
于是他便参与进来了,将“炒股”仅仅看作是产业投资的一个工具。
他一生中没有修建一条铁路,仅仅靠抄底整合,便成为了美国的铁路之王。
到1877年他去世时,范德比尔特的资产高达1亿美元,是摩根和洛克菲勒崛起之前,美国最富有的人。
或许,只有成功的生意人,才能真正理解“价值投资”的秘密吧。
这是一条很少人走的路,但也是唯一的康庄大道。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11/44112.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