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杨百万炒股赚了多少钱,以及杨百万炒股经验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宁鹏
“中国第一股民”之称的资深股民杨怀定在6月13日凌晨去世,享年71岁。
相比真名杨怀定,“杨百万”这个名字更为人熟知。作为中国第一个靠资本市场发财的普通人,他的故事不仅在市井里为人津津乐道,还曾登上《时代》、《新闻周刊》等世界媒体,堪称一代上海滩传说。
从“倒爷”到“第一股民”,杨百万堪称股市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国库券发家
关于杨百万“致富”流传最广的版本是,他在26份报纸找到致富线索。
不过,杨怀定当年在上海铁合金厂的一位同事曾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细节或许有些出入。他透露,1988年4月,在上海铁合金厂担任仓库管理员的杨怀定一气之下辞职。此事缘起当年春节前后,工厂仓库丢失了一吨多铜材。因妻子承包的电线厂所用原料正是铜材,于是杨怀定成了重点怀疑对象。
无故蒙冤,心有不甘,杨怀定在仓库仓库蹲守了一个月,终于抓到嫌疑人。自证清白之后,杨怀定负气辞职。至于辞职的“底气”,该人士称,这主要来自于一笔亲戚的金钱馈赠。按当时的银行利息,这笔资金每月产生的收益已超过了当时杨怀定36元的月工资。
杨怀定选择倒卖国库券,也有些传奇。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这源于一次去杭州存钱,在火车上与几位陌生人的一番攀谈。但无论哪个版本,在倒卖国库券作为“第一桶金”这点上,坊间没有任何争议。1988年春,国库券转让从我国7座城市开始试点,逐步增加到在61座城市放开,并出现异地差价。
那时国务院有文件,规定国库券不得低于面值买卖,但各地执行情况不一。上海执行得最好,交易从没有低过面值。也正是这一点保证了杨百万国库券异地买卖的价差。当时,有些地区的国库券交易价格与上海相比差价最多超过10元,利润极其丰厚。杨怀定不分昼夜地乘火车在全国跑,他总结出经验,越是经济落后的地方,国库券越便宜。
在复利效应下,短短几个月,杨怀定就拥有了百万家产。这在当时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那时上海银行国库券日成交额约70万元,而杨怀定一人就占去了1/7。
杨怀定曾在一次采访中回忆带着百万元现金乘火车到处跑的场景。“我带着100万麻烦特多,因为当时进出火车站要检查危险品,一打开包,X光一照,哇!都是人民币!所以那时我老在火车站被扣留下来。别人想这个人一定非偷即抢。”杨怀定说。
后来,为了安全起见,杨怀定提出请求,并经公安部门允许,他配了两个保镖,两个人月工资1200元。第二天上海的《解放日报》就刊发了一条新闻,称上海出现了第一个请公安人员当私人保镖的先富起来的人。
“我实际上赚的就是这个政策的钱。”一直以来,杨怀定从不否认发家致富沾了政策的光。因担心背上“投机倒把”的帽子,杨怀定主动要求到税务局纳税。后来报纸也报道了,并说公民的纳税意识在提高。
股市“杨百万”
在国库券捞到“第一桶金”的杨怀定在股市上亦有传奇。
“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的第一天,我一个人独揽了交易量的一半,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当时,杨怀定坚定地认为,国家设立证券交易所,一定会有大发展,他没有理由不积极参与。杨怀定入手的第一只股票是“老八股”之一的“真空电子”。那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只有8只,所以称为“老八股”。
从炒国库券到炒股票,每次进出市场的资金均达上百万元,故“杨百万”这个形象称号也在市场中传播开来。在那个万元户还很稀缺的年代,杨百万算得上是真正的“牛散”。
杨怀定的投资之旅并非一帆风顺。1993年,他也曾有一天亏8万元的经历。然而,他的“股神”大名也是在此时扩大起来的。当时,整个A股市场气氛非常热烈,沪指从400点一路上涨至1500点。而在这种气氛中,很多人看多认为沪指会涨到1800点,但杨百万选择在1500点抛售,从而一战“封神”。
在早期炒股大户中,杨怀定也是“常青树”般的人物。上海的第一代股民中,曾经有8位“大哥级”人物受到股民追捧,被称为“八大金刚”。然而,经过几轮牛熊洗礼,就仅有杨怀定仍活跃在一线。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早期大户很多败于股灾不同。杨怀定变成杨百万后,他买了5套房子。此外,学历不高的他还先后出版了《要做股市赢家》等5本专著,并和儿子一起开发出了“杨百万决策操作系统”软件。
2021年,有很多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离我们而去,包括袁隆平、吴孟超等人,今天大家打开手机,可能看到新闻上报道了一个叫“杨百万”的人逝世的消息,年轻的朋友可能对杨百万并不熟悉,他可很了不起,是中国证券史上第一代牛散户,很多炒股的朋友都听过杨百万的传奇故事,每次讲到他的一生,我都会热血沸腾,今天节目我们就来讲一讲,杨百万传奇的一生。
杨百万的一生有鲜明的时代标签,他的发家致富的历史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的发展史。
杨百万本名叫杨怀定,1950年出生于上海,原来是上海铁合金厂的一名普通仓库保管员。1987以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春风吹来,一直有个发财梦的杨怀定也开始蠢蠢欲动。
杨百万第一个“百万”并不是在股市赚的,而是在债券市场,。1988年,当时的他已经从国企工厂辞职,在关注到了投资国库券的机会后,杨怀定把自己仅有的两万块钱全部用于投资债券。当时,国库券转让刚刚开始,一开始只在7个城市试点,后面逐步增加到61个城市,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异地差价。
1985年期的国库券开盘价104元,利率15%。杨怀定的2万块本金,一年下来的利息是3000元。比存在银行高多了。但是,国库券毕竟是投资,账面价格有涨有跌,是有风险的,2万块钱投完后,他心里很不踏实,当天下午就跑去交易所看行情,发现涨到了112元,于是立马卖出,短短一天,就赚到了他当时一年的收入,杨怀定第一次尝到了甜头。
一次成功之后,头脑灵光的杨怀定就已经总结出经验了,买卖国库券和普通商品一样,只要能够低买高卖,保证价差,就能赚钱!于是,他开始着手查询各地的国库券价格,并且把这个业务拓展到了安徽、河南等地方,通过不断地低买高卖,1988年4月到1989年短短一年时间,杨怀定赚到了人生第一个百万,当时万元户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家庭条件,他的成功是很多普通人不可想象的。
为了这第一个百万,杨怀定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了了解国库券的市场价格,他买报纸一买就是六七十分,为了往来交易,光是跑外地,就有不下百次,仅合肥这一个地方,他就去了八十次。当时还没有很发达的银行系统,转账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杨怀定只能拎着几斤到几十斤不等的现金,到处去买国库券,考虑到安全问题,他专门请了保镖来保护自己,成为当时的奇谈。
然而好景不长,在很多金融产品刚刚推出市场的时候往往有很多套利的机会,但随着市场的逐渐规范,资金都是逐利的,赚钱就会越来越难。国库券的投资也是一样的道理,1989年,随着利率逐渐下调,要在国库去赚钱已经很难了,杨怀定看准形势,转而投资股票。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杨怀定是第一批股民,当时的股票市场还非常低迷,很多人都没有能够接受股票投资这个新事物,杨怀定做了研究,以90元每一股的价格买进了面值100元的电真空的股票,转手后,就赚了足足十倍。然而,真正让他在股市打响名气是在1993年,当时已经有不少人接受了股票这个新事物,上证指数也有了人气,从400点一路上涨到了1500点附近,市场非常火爆,很多人觉得股市会一直涨,要涨到2000点,但是杨怀定认为,市场是有风险的,他还劝告投资人不要冲动、冒进,杨怀定自己在1500点的时候把购买的股票清仓了,但是很多股民没有听他的劝告,就在高位被套牢了,从此之后,杨百万 “股神”的名号响彻全国。
自此之后,炒股变成了杨怀定的人生,再也分不开了,他把自己的孙子取名叫杨线(阳线),小名叫涨停板,他也客观总结自己的股市人生,在几十年中完成了一个投机者到一个专业投资者的转变,谁也不知道杨怀定最终在股市中赚了多少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不管赚了多少钱,他都是“杨百万”,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也是一个普通人勤奋思考、积极进取,在股市中摸爬滚打的一生。
杨百万的一生不平凡,他创下了 投资史上很多个第一,第一个雇佣保安的国库券投资人,第一个到央行咨询证券交易、税收的个人,第一个与证券公司打官司的散户,第一个被聘为大学教授的投资人。
尽管如此,他一生谦逊、低调,做投资从不投机,而是看许多新闻、报纸来做好研究,2021年初,长期身患糖尿病的杨怀定再次入院,直到逝世,他都觉得自己的一生已经够精彩的了,不想打扰大家。
在他身上,我们普通投资人是可以获得很多启示的,发财需要作出取舍,杨怀定是在辞去了国企铁饭碗后专心进行投资研究的,并且他的每一次投资都会做足功课,不是盲目的,他有很多当时很前卫的想法,都说明了只有敢想敢干的人,才能成功。
杨百万已经离开了,但他的人生已经成为一个传奇,值得我们反复揣摩、体会。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9/39443.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