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罗傅俱发源于中原,且毗邻而居,历数百年之久,彼此间都具有姻戚的关系。赖国为楚国所灭,在此患难之时,剩余的先民携家带眷,为避免再遭迫害,便依附于罗傅二姓,改本姓为罗、傅。后来局势趋稳,楚国停止杀戮,但已经过多年,子孙繁衍了数代,具体姓氏已混淆不清,所以就再未恢复原姓。
公元前690年,罗国亦为楚国所灭,罗姓中不乏改称为赖姓的。从此罗赖关系,日益密切,所以后世子孙中,罗赖被认为是一家人。
在梅城老街、梅州学宫旁,隐藏着梅州罗氏宗祠,它在岁月的打磨和时代的变迁中,慢慢失去了原有的面貌。2年前,梅州罗氏宗亲联谊会多方努力收回使用权,并展开整修工程。如今呈现在眼前的已不是当年的围龙屋,而是几层楼高的现代楼房。
【作者】 张柳青
【文字记者】张柳青
百年古祠威武壮观 人杰地灵高风世承
从公元900年左右至今,罗氏在梅州开枝散叶,勤恳为当地发展出智出力,部分后裔还由梅州走向海内外。
土地革命时期,兴宁党组织、东江苏区五(华)、兴(宁)、龙(川)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闽粤赣边区主要领导人之一罗屏汉是兴宁大坪镇白云村人。经过整修,罗屏汉故居已焕然一新,曾经杂草丛生、房梁破败的景象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展馆,展示着罗屏汉和妻子张瑾瑜的革命故事,及那段艰难的革命历史。
罗氏一族对考上大学的族人均予以奖励,以资鼓励子孙勤奋向学。“前年,大坪镇有个罗氏学生考到清华大学,罗氏家族的商界人士奖励了他2万元。”兴宁大坪罗氏会馆馆长罗春才说,每年罗氏家族都会对族内学有所成的学生、贫困难以继续读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助学金,鼓励他们求学求知。
罗屏汉(1907—1935年),原名庆良,别名志鸿,兴宁大坪镇白云村人。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兴宁党组织、东江苏区五(华)、兴(宁)、龙(川)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闽粤赣边区主要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共兴宁、江西会昌县委书记、粤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1935年7月,在一次突围战斗中身负重伤而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宗族发展首重教育,子子孙孙诗书宜读”的家训融入了罗氏血脉,成为梅州罗氏族人存世“宝典”。而“先求裔贤后求金玉,五洲创业不忘根本”则是梅州罗氏族人谋生的守则。
罗明(1901—1987年),大埔县人。曾任中共汕头地委书记、闽南特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1931年后任中共闽粤赣特委组织部长、福建省委代理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方大学副校长,广东民族学院院长,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罗明曾五次担任福建省委书记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建者、新中国成立后广东民族工作实践的主要开拓者。
据《丰顺县志》记载,龙上古祠曾出过罗万杰、罗龙光二位文科进士,一位武魁进士罗佳雄,和九位文举人,十位武举人。“一门三进士,两协一天官”的美誉一直流传至今。罗万杰被后人誉为“潮州后七贤”。他18岁中举人,22岁为进士,官至都察院佥都御史。现仍有《瞻六堂集》(上下卷)著作存世。
■链接
走进梅州罗氏宗祠,罗氏家训、罗氏名人等展牌陈列四周,祠堂正中间是罗氏开国始祖罗匡正、复国始祖罗凌甫、豫章始祖罗珠的画像。罗氏宗祠始建于1815年,距今有200多年历史,是兴宁、长乐(现五华县)、镇平(现蕉岭县)、嘉应州(现梅县区)、大埔、丰顺、宁化七县的罗氏合族所建。罗氏宗祠曾被当做梅县纺织品公司的厂房。
■家族轶事
每个月中旬,位于梅县区程江镇周塘村的秋官第都会迎来一批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在此谈笑风生,谈论着家族轶事,为家族兴旺出谋划策。这群老人的祖辈曾生活在秋官第里,他们中的部分人也是在此出生长大。“‘睦族敦宗团结互助’是罗氏家训中的重要内容,要求罗氏子孙一定要团结同族家人,我们这群老人聚在这里,既是为了不忘祖训,和睦团结,也是为了发挥众人智慧,壮大家族。”秋官第罗氏文化研究的负责人罗锦宜说。
在梅县石扇镇西南村,一个看似不太起眼的屋子里展示着罗芳伯的事迹。这是罗芳伯故居纪念馆。3年前,石扇镇群众及罗芳伯后裔凑资15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葺重建,并于当年对外开放。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8/37359.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