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合肥工业仅有一家小发电厂、一些铁匠铺和卷烟小作坊,年工业产值不足千万元。1952年刚刚被指定为省会之时,也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县城。
近十年来,京东方三条高世代、晶合12英寸晶圆、维信诺AMOLED6代线、蔚来汽车总部、比亚迪整车生产基地、协鑫集成等一大批牵动性强、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工业项目相继落地,推动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快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70年前,还是“小县城”的合肥,因“居皖之中”而成为安徽省会所在地。
年报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公司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成果向工程应用和产品快速转化的技术能力体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拥有授权专利408项,其中发明专利186项(含国际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154项、外观设计专利68项,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41项、其他类知识产权87项。
智通财经APP讯,国盾量子(688027.SH)披露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该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051.46万元,同比增长208.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622.53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2392.99万元。
家电产业离不开液晶面板,而在2000年以前,液晶面板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德国和美国手中,中国的液晶面板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家电造价就会高出对手一截,竞争力大打折扣。
根据近五年财报数据,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国盾量子(688027)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较差。财务可能有隐忧,须重点关注的财务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利润率、应收账款/利润率近3年增幅、经营现金流/利润率。该股好公司指标0.5星,好价格指标1星,综合指标0.5星。(指标仅供参考,指标范围:0 ~ 5星,最高5星)
当时,为响应国家号召,安徽一群做水利的人利用自己的钣金和油漆技术,转行做起了汽车配件,并逐步开始研制整车。那时候,厂房和设备都很简陋,绝大部分工作要靠手工来完成,驾驶室完全靠手工敲,汽车只要能开着往前走就行。
合肥制造,跑出加速度
近十年,合肥GDP由2012年的4168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14万亿元,在全国城市的位次由第32位,跻身至第19位,每年跨上一个新台阶。而合肥2004年时的GDP仅为0.07万亿,在6个中部经济带省会城市中排名垫底。合肥用近20年时间前进了约60名。
1968年4月,一辆2.5吨的载货汽车在江淮汽车制造厂诞生,填补了安徽汽车工业的空白,也拉开了安徽向汽车大省出发的序幕。
就在这种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安徽第一辆载货汽车试制成功。经过多年的发展,合肥不仅已经成为汽车制造行业的重镇,而且在动力电池及智能相关的研发、制造方面,打造了良好的智能电动汽车全产业链。依靠江淮、国轩高科及与之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合肥逐步搭建基础,开启了新能源汽车之旅。
2016年4月,蔚来与江淮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2018年江淮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正式投产。其冲压车间采用全球顶尖液压数控技术,较传统生产线节能30%;车身车间拥有国内最新的全铝车身线,是国内首个轻量化车身(铝车身)制造车间,车间内整体自动化率达到97.5%。
在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中,冲压、车身、涂装和总装四大工艺车间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以及环保技术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彼时的京东方,公司4.5代线、5代线都不理想,企业运营、市场销售也都不景气。合肥仍然决定下注。
2009年,京东方6代线开工建设。以这一年为起点,合肥趟出了一条显示产业发展壮大之路,先后建成了国内首条TFT-LCD6代线、首条采用氧化物半导体技术的TFT-LCD8.5代线、全球首条10.5代线以及国内最大规模OGS触摸屏生产线……京东方的扎根引发了连锁效应,彩虹、康宁、三利谱、住友化学、法国液空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显示产业龙头企业纷纷入驻。合肥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屏产地之一。
以京东方、维信诺为牵引,合肥的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链条布局,是国内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最先进的集群,65英寸、75英寸大尺寸屏全球出货量第一。
在新型显示产业的强势引领下,合肥的“芯-屏-端”联动发展。2021年中国大陆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排行榜中,合肥位列全国第六,而智能手表、彩电、笔记本电脑等终端产品产量也进入全国、全球前列。
2021年9月18日,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和科大讯飞联合打造、市场化运作的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线。截至目前平台已集聚约1万多家服务商,用户总量超过24万户,服务企业达到55.7万次,平台交易总额接近30亿元,并入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作为中国首家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在量子信息产业领域也有所建树。这里先后培育出国盾量子(688027.SH)、本源量子、国仪量子三家独角兽企业,其中国盾量子还是国内量子第一股。此外,集聚了中电信电子、国科量子、云玺量子、机数量子等头部企业。截至目前,共聚集量子企业共41家,其中量子核心企业13家,归上企业3家,上市企业1家,独角兽企业3家。初步形成了涵盖量子通信、量子测量、量子计算、量子关键元器件的产业链条。
2012-2021年,合肥的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2.2%的中高速增长,年均增速高于全国(6.3%)近6个百分点。其中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6%,居省会城市第2、长三角主要城市第2、GDP相近城市第1位。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阳光电源,300274.SZ)的足迹,已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家“追光者”的成绩,只是合肥工业如日方升景象的一个缩影。阳光电源是国内最早从事逆变器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2015年起出货量首次超越连续多年排名全球发货量第一的欧洲公司,成为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最大的企业,2021年出货量全球市占率30%以上。始终致力于清洁电力转换技术自主创新的阳光电源,聚焦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电控、充电、氢能等新能源主赛道,截至2022年6月底,全球累计逆变设备装机超2.69亿千瓦。
而合肥的亮丽名片——家用电器产业,也是全市首个迈入千亿元产值的产业。合肥家电“四大件”产量连续1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市场份额占全国1/10,其中洗衣机、电冰箱占全国近1/4。传统制造也在加速转型,合肥累计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超1300个,1.7万家企业实现上云。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合肥的战新产业产值增速始终快于规上工业,2012-2021年均增长19.2%,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由2012年的24.4%提高到2021年的54.9%,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由2012年的30.5%提高到2021年的71.6%。
尽管合肥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但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其发展速度和成就并没有在全国凸显出来。
同在这个月,总投资400亿元的全球第一条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在合肥动工,助推合肥迈向全球最大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吐故纳新,这是合肥十年来深究产业方向,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的缩影。
2017年,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科技成为合肥发展的强动力。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2个,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组建运行,国内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投入运行。“悟空探秘”“墨子传信”“铁基超导”“九章计算”等一批国际领先重大原创成果相继问世,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榜前20,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
十年来,合肥的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壮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2012年的615户增长到2021年的4578户,增长6.4倍,科创板上市企业14家,居省会城市第4位。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7/34835.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