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注册制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改革蹄疾步稳,推动直接融资增量扩容,让更多企业享受改革红利、激活发展动能。在科创板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条件下,已先后有38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5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5家红筹企业和1家发行存托凭证企业成功上市。自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以来,截至今年4月30日,共新增314家上市公司,这些“新成员”主要来自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行业,2021年和2020年收入的两年平均增速约20%,优于板块平均水平。
资金流向名词解释:指通过价格变化反推资金流向。股价处于上升状态时主动性买单形成的成交额是推动股价上涨的力量,这部分成交额被定义为资金流入,股价处于下跌状态时主动性卖单产生的的成交额是推动股价下跌的力量,这部分成交额被定义为资金流出。当天两者的差额即是当天两种力量相抵之后剩下的推动股价上升的净力。通过逐笔交易单成交金额计算主力资金流向、游资资金流向和散户资金流向。
截至2022年12月29日收盘,人民网(603000)报收于16.11元,下跌8.83%,换手率11.5%,成交量127.18万手,成交额21.68亿元。
12月29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出3.16亿元,占总成交额14.56%,游资资金净流入4341.54万元,占总成交额2.0%,散户资金净流入2.72亿元,占总成交额12.56%。
人民网融资融券信息显示,融资方面,当日融资买入2.18亿元,融资偿还2.74亿元,融资净偿还5574.15万元。融券方面,融券卖出20.9万股,融券偿还5.24万股,融券余量229.32万股,融券余额3694.3万元。融资融券余额6.24亿元。近5日融资融券数据一览见下表:
人民网2022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11.37亿元,同比下降11.48%;归母净利润1.39亿元,同比上升75.15%;扣非净利润5681.76万元,同比下降25.88%;其中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4.22亿元,同比下降11.97%;单季度归母净利润2990.2万元,同比下降52.51%;单季度扣非净利润4088.75万元,同比下降29.83%;负债率26.04%,投资收益9996.51万元,财务费用551.62万元,毛利率47.73%。人民网(603000)主营业务:广告及宣传服务业务,内容科技服务业务,数据及信息服务业务,网络技术服务业务,其他服务业务。
根据近五年财报数据,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人民网(603000)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一般。财务可能有隐忧,须重点关注的财务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利润率、存货/营收率增幅。该股好公司指标2.5星,好价格指标1.5星,综合指标2星。(指标仅供参考,指标范围:0 ~ 5星,最高5星)
近5日资金流向一览见下表:
近5日资金流向一览见下表:
2021年,我国境内上市公司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证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66.3万亿元,净利润5.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3%、19.8%,有力支持了中国经济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上市公司年报里有哪些亮点?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哪些新成效?记者进行了采访。
利亚德LED显示屏搭建的7000平方米地屏、1200平方米冰瀑、700多平方米“冰立方”等场景,在今年冬奥会开幕式上打造出了惊艳观众的沉浸式立体舞台。“得益于国内有效的疫情防控,2021年LED下游终端需求从2020年的低迷中快速恢复。随着我们加快数字化生产,部分显示产品性价比不断提升,进一步带动了销量。”李军分析,“外力”加“内功”让企业去年实现营业收入88.52亿元,同比增长33.45%;净利润约6.11亿元,同比增长162.6%。
2021年,很多上市公司像利亚德一样,业绩恢复了较快增长态势。剔除2020年疫情不可比因素扰动影响,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较2019年两年平均增长11.2%、10.3%。其中实体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2.7万亿元,两年平均增长14.3%;净资产收益率达到9.1%,较2019年提升0.7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去年下半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有所放缓,以沪市主板上市公司为例,去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6%、22%、14%、9%,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45%、42%、2%、10%。
整体业绩平稳增长的同时,上市公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体上市公司净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比重达53.4%,为2011年以来最高值。其中,制造业表现尤为亮眼。制造业公司对沪市上市公司净利润的贡献同比增加2.2个百分点,以电气设备、医药制造、航空航天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净利润两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5%,高于整体增速5.5个百分点。深市制造业上市公司202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8.6%,汽车、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等高端制造行业的净利润增长30%以上。
“2021年,实体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45%,上市公司缴纳的各项税费总和相当于全国税收收入的1/4,上市公司员工总数较上年增加3.9%。”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市公司继续为稳经济、稳就业、保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安集科技的化学机械抛光液、天岳先进的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材料、科德数控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等创新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自主供应;君实生物和康希诺等创新医药企业推动新冠肺炎特效药、疫苗、快速检测试剂等加快落地……2021年,实体上市公司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拥有的专利数量同比增长13.6%,总计达249万个。
创新成果的背后,是上市公司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助力下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实体上市公司投入研发经费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研发支出超过10亿元的公司数量由上年的162个增长到215个。其中,科创板公司持续彰显“硬科技”底色,全年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852.4亿元,同比增长29%,研发强度达到9%。创业板上市公司全年研发投入超1300亿元,同比增长近30%,研发强度达到4.9%。
“上市公司借助高研发投入,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同时,科技创新中,股权激励运用更为普遍,进一步激发了创新活力。”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曾刚表示,比如沪市主板公司去年全年推出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草案323单,同比大幅增长81%,覆盖激励对象10.8万人,同比增长44%。
“我们已累计接入充电运营商超400家,实现了和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运营商的平台互联互通,服务新能源汽车车主超过300万。”研发“新电途”聚合充电平台的朗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光星介绍,提供能源互联网终端服务的同时,企业还在为充电场站提供集光伏发电、电能储存、电动汽车充电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打通绿电从生产到存储、再到消纳的完整“绿色循环”。2021年,朗新科技研发投入主要用于能源数字化创新,同比增长57.48%。
加快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低碳技术攻关……2021年,绿色产业相关上市公司加快转型,并逐步打通节能减排产业链,形成发展合力。其中,深市绿色产业公司全年投入研发金额797.9亿元,占深市研发投入总额的14.3%。沪市光伏、动力电池等产业链企业持续加快新能源转型进程,科创板多家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企业,积极推进“碳足迹”计算、环境监测等辅助技术研发与推广。
“北交所为我们创新型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打开了新窗口。”富士达公司董秘鲁军仓告诉记者,去年底在北交所上市为企业进一步畅通了融资渠道,也为企业擦亮“金字招牌”,更多客户和订单纷至沓来。去年全年和今年一季度富士达公司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8.87%、27.69%。
2021年,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并同步实行注册制。截至今年4月30日,像富士达一样的8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北交所上市。数据显示,2021年北交所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668.9亿元,净利润7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1%、23.8%,除1家处于研发阶段、依据市值标准未盈利上市的企业外,其他88家公司2021年均实现盈利。同时,创新驱动属性更加凸显,北交所企业研发支出合计30.4亿元,研发强度达4.7%。标杆企业初步形成聚集效应,19家上市公司属于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公司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2家公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6/34258.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