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问题_股票知识问答_股票黑马推荐_问股网_在线诊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参股券商概念(参股券商股一览)

发布时间:2023-06-15 17:08

科创板渐走渐近

投资之前

主持人:具体而言,投资者可关注哪些参股券商的个股?

另外,盘后固定价格交易量、成交金额在盘后固定价格交易结束后也会计入该科创板股票的当日总成交量、总成交金额。

历时8年,国泰君安终于实现对华安基金的控股并表,并成为“公募新规”后业内首家控股一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且资管子公司具有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有消息称,监管层启动“窗口指导”,华泰、国金、中信建投等券商上调融资保证金。而本轮牛市上涨有杠杆撬动,很多投资者选择向券商融资来买股票,资金效用被放大。上调保证金比例将减小可融资买入证券的数量。

33

主持人:目前券商板块已成为多头领涨板块,众多券商股走势凌厉。请问目前是否可更多关注参股券商股的投资机会?

新华传媒(600825)主营业务:图书、音像制品、文教用品、报刊广告和其他,其中图书、文教用品和报刊广告

13:36分,冲击涨停时贡献了6272手。(全市场约有12万手参与冲板)

22年,与中国资本市场一起成长;精准研判,权威解读,透彻分析 ;《金融投资报》助你财富增值!

 

“我们真诚欢迎国际金融机构继续抓住机遇扩大在华投资展业规模和水平,共同参与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9月初,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2022年服贸会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如是表示。话音才刚落下,外资金融机构“走进来”加码证券业务即迎来新进展。

 

9月8日晚间,方正证券发布公告称,拟向瑞士信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信”)转让瑞信证券49%的股权,转让对价为11.4亿元。转让完成后,瑞信将持有瑞信证券100%股权,瑞信证券也将成为继摩根大通证券和高盛高华证券后,我国第三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

 

“随着外资券商持续扩容,短期内可能会加剧行业竞争,但长期来看有望发挥‘鲶鱼效应’,推动国内券商提升自身竞争力、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同时,外资券商在产品研发、业务创新等方面有望为国内证券业注入活水,加快本土证券业的改革创新速度,进一步完善证券业务链。”兴业证券在研报中表示。

 

 


 

 

 

 

为盘活企业资产、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021年12月,方正证券曾召开董事会会议,同意公司择机出售所持全部瑞信证券49%股权。9月8日发布的公告,意味着这项决议即将落地。

 

公开资料显示,瑞信证券前身为瑞信方正,是方正证券与瑞信在2008年共同投资设立的证券公司,也是证监会修订《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后首批设立的券商之一。最初,方正证券持有66.70%股份,瑞信持有33.30%股份;2020年4月,证监会核准瑞信方正注册资本由8亿元变更为10.89亿元,瑞信增资2.89亿元,持股比例变为瑞信持有瑞信证券51%股权,方正证券持有瑞信证券49%股权,直至本次交易前一直未变。去年6月,瑞信宣布,将瑞信方正更名为瑞信证券。

 

据中联评估出具的评估报告,截至去年底,瑞信证券的全部股东权益评估价值约为23.25亿元,增值率为53.38%;瑞信证券49%股权对应的评估价值约为11.39亿元,双方以该评估结果为基础,协商确定了本次股权转让对价。

 

因截至2022年6月末,瑞信证券已亏损1.04亿元,按照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的价格调整机制,方正证券预计将至少收回股权转让金10.88亿元。据初步测算,若交割日在2022年年底前,本次股权转让将增加方正证券2022年度净利润约2.9亿元;若交割日在2022年12月31日之后,受权益法核算所持瑞信证券股权负收益影响,本次股权转让将增加方正证券交割日所在年度净利润不低于2.9亿元。

 

对于此次拿下瑞信证券全部股权,瑞信中国区首席执行官、 瑞信证券董事长胡知鸷表示,瑞信将继续在华投资布局,深耕中国市场,推动瑞信本土化战略的顺利落地。

 

 


 

 

 

 

当前,在中国内地正式展业的外资控股券商,共有高盛高华证券、瑞银证券、瑞信证券、摩根士丹利证券、汇丰前海证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摩根大通证券、大和证券及星展证券9家。其中,摩根大通证券、高盛高华证券分别在去年8月和10月宣布,获得证监会对唯一股东事项备案批准,成为前两家外资独资券商。随着日前瑞信证券股权转让,第三家外资独资券商呼之欲出,法巴证券等外资独资券商的设立申请也正在审核流程中,本土券商与“外来者”间竞争的大幕已然拉开。

 

近年来,外资金融机构持股比例逐渐放开,外资独资券商在华展业不断提速,但不容忽视的是,其发展之路仍需面临重重困难,市场中长期存在着外资“水土不服”论。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的2021年证券公司财务数据,2021年,我国证券行业业绩持续改善,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967.95亿元,外资控股券商累计贡献营业收入38.08亿元,占比尚不足0.8%。且9家外资控股券商中有5家净利润出现亏损,占比过半。其中,由外资全资持股的高盛高华证券虽各项业务在中国市场已颇具规模,但业绩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5691.6万元,净亏损6609.61万元。

 

分析人士表示,与国内大型券商相比,外资控股券商目前仍呈现“本小利薄”的情况,所执牌照和业务重心多集中在承销保荐业务和经纪业务两方面,且规模也相对有限,更多业务资质有待申请。此外,新公司建设成本、业务费用、员工薪酬等支出过高,也是导致亏损产生的主要原因。

 

“客户是券商业务的基础,在竞争较为充分的国内市场,外资券商拓展客户的沟通成本更高,获客成本相应也就更高,抢占国内业务份额并非易事。”万和证券分析师沈彦东表示,相较之下,政策持续鼓励支持本土头部券商做优做大做强,在国内资本监管框架下,本土头部券商在增加业务种类、新业务试点推广、风险资本准备计算系数、投保基金缴纳比例等方面都有优势。

 

尽管发展之路道阻且长,不过也有外资券商在“跑马圈地”过程中取得初步成效。作为首家外资独资券商,摩根大通证券在展业第二年便扭亏为盈,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6.32亿元,同比增长197.49%,经纪业务、投行业务、管理咨询服务等领域增收明显。同时,瑞信证券也有所盈利,2021年营业收入为4.97亿元,实现净利润4518.58万元。

 

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究员王赤坤表示,我国券商已经整体进入成熟阶段,过去的发展红利正逐步消失。由于资本市场波动性较大,券商需要具备高度灵活、高频高强变更的能力。这使得背靠国外一流投行的外资控股券商有了布局谋划的机会。在2021年年报中,多家外资控股券商均提及要在跨境业务、全球资产配置上重点投入,形成竞争优势。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与本土券商相比,外资独资券商在跨国投资、跨国并购、全球资产配置、财富管理以及智能投顾等方面,有着更丰富的操作经验和实战能力。“他们大多是百年老字号,专业化水准及业务创新能力比较强,有能力吸引高净值客户,做大做强高附加值业务,并以其个性化的业务特色及服务模式来标榜其品牌价值。”董登新表示。

 

外资控股券商进入国内市场有望引发“鲶鱼效应”也是市场共识。沈彦东认为,外资的本土化进程加快,短期对于国内券商格局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展望未来,外资在合规意识、创新业务能力和经营管理模式上有着长期而丰富的经验,其进入会进一步促进行业良性竞争,加速行业分化整合。

 

 

 

 

 

 

 

邮箱:

 

 

 

 

 

 

[参股券商概念(参股券商股一览)]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6/33582.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