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的优势
一直以来,续航里程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瓶颈,而这取决于电池的能量密度。电池的能量密度基本由正负极的材料体系所决定,目前锂电池经历了多轮迭代,主要升级的是正极材料,从初代的磷酸铁锂升级到三元锂电中的523与622(三个数字代表镍、钴、锰所占的比例),再到现在的811也就是高镍三元,未来有望进一步升级到富锂锰基材料。而负极材料并没有实现很好的突破,主要由石墨升级到硅碳负极。硅碳负极的能量密度上限为400Wh/kg,倘若直接使用金属锂作为负极,能量密度有望达到2600-3500Wh/kg,实现质的飞跃。
我是飞教头,非专家,非学者,非老师,中间略懂点ST股。
2020年10月,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明确提出实施电池技术突破行动,加强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技术攻关,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版权声明
Quantum Scape还表示,电池将于2024年投入生产。据报道,其固态电池甚至可为电动飞机提供动力。
技术面:Ma均线系统,股价近一周以来,围绕5天均线震荡向上为主,股价企稳200日均线上方,成交量温和放量上行为主。后市要多加留意调整力度是否有效守住5天均线,还需观察分时指标修复完成后,方可跟踪关注。
粘结剂
近年来,中国电动车市场发展迅速,渗透率屡创新高。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突破25%。地域间的差距也日趋明显,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中,前五省(市)均位于中国南方,原因为北方冬季的低温天气对电动车续航里程影响过大。
动力电池板块自2022年8月份回调以来,锂电池龙头不断走出阶段新低。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20只固态电池个股最新收盘价较2022年最高价跌幅平均跌幅32.72%,其中恩捷股份、容百科技跌幅最大,分别为59.82%、59.39%。千亿龙头宁德时代、比亚迪、长城汽车、赣锋锂业、天齐锂业、恩捷股份均超跌30%以上,最新市值较去年8月末缩减了近4700亿元。
然而锂金属负极不能与传统液态电解质一起使用,因为在锂离子充放电过程中,液态电解质容易形成锂枝晶,而这些小的晶刺会刺穿中间的隔膜造成正负极短路,进而引发电池包温度快速上升导致起火自燃。也就是说,虽然锂金属是目前理论能量密度最高的负极材料,但是受限于液态电解质的安全问题,目前无法应用,而若想使用锂金属,则需要一种固态电解质,其导电性能与液态电解质大致相同,但又能抵制锂枝晶的形成,从而实现电池能量密度的大幅提升,这也就是固态电池成为发展主流的一大重要原因。同样的,出于安全性考虑,电解液的工作电压只能维持在4.2V左右,这也限制了正极材料的进一步拓展,而若使用固态电解质,那么更极端、能量密度更高的正极体系便得以应用。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厂商的量产规划都是基于半固态电池,以北京卫蓝、赣锋锂业、清陶能源为代表的企固态电池均有望在2023年实现装车。搭载北京卫蓝半固态电池的蔚来ET7预计于2023年上半年交付;搭载赣锋锂电半固态电池的东风E70示范运营车已于1月下旬完成交付,并且同样搭载赣锋锂电半固态电池的纯电动SUV赛力斯SERES-5计划于2023年上市;搭载国轩高科的高合汽车HiPhix将于2023年第一季度开始交付;搭载孚能科技半固态电池的岚图追光轿车,首批新车已量产下线;清陶能源的半固态电池将搭载上汽和哪吒的相关车型,并且与上汽合作车型预计于2023年实现落地。
半固态电池中还是会用到电解液,电解液主要由溶质锂盐、有机溶剂和添加剂构成,其中溶质锂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锂电池的工作温度和安全性等性能。目前主流的以LiPF6(六氟磷酸锂)为锂盐的电解液在高温下有可能产气,不能满足快充的要求,而LiFSI(双氟磺酰亚胺)具有高导电率、高化学稳定性和高热稳定性的优势,以LiFSI为锂盐的电解液更能满足固态电池高能量密度以及宽工作温度的发展需求,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替代LiPF6的下一代锂盐。但是由于LiFSI生产工艺复杂、良品率低且成本高昂,目前尚未直接用作溶质锂盐,而是作为溶质添加剂与LiPF6混用,从而改善现有电解液的性能。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带动其成本下降,LiFSI有望逐步替代LiPF6,以特斯拉最新推出的高能量密度电池4680电池为例,LiFSI的添加比例由3%提升至15%,是普通三元电池的5倍。
最后,干电极技术是全固态电池产线最大的迭代方向之一,PTFE粘结剂对于这一技术至关重要,因此PTFE粘结剂生产商有望受益。但是由于这一技术门槛高且工艺复杂,目前还有很多难点需要攻克,距离技术成熟期还有很长时间,因此短期内对于相关公司的业绩贡献十分有限。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6/33356.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