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问题_股票知识问答_股票黑马推荐_问股网_在线诊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dde指标解释(道德指标体系)

 

筹码分布图怎么看

在移动成本分布图上主要包含三种颜色的线条,白线、黄线和蓝线。其中白线表示在当前股价下处于亏损状态的筹码(即交易者的买入价高于光标锁定日的收盘价),黄线显示当前股价处于盈利状态的筹码(即交易者的买入价低于光标锁定日的收盘价)。蓝色线是市场所有持仓筹码的平均成本。

在看盘的时候,可以在日K线图右下侧点“筹”字调入移动成本分布。

移动成本分布主要包括单峰密集和多峰密集两中形态。

单峰密集是移动成本分布所形成的一个独立的密集峰形,它表明该股票的流通筹码在某一特定的价格区域充分集中。单峰密集对于行情的研判有三个方面的实战意义:

(1)当主力为买方散户为卖方时,所形成的单峰密集意味着上攻行情的爆发。

(2)当散户为买方主力为卖方时,所形成的单峰密集意味着下跌行情的开始。

(3)当主力和散户混合买入时,这种单峰密集将持续到趋势明朗。

单峰密集往往是由于股价长时间围绕某一价格波动,前期在上方套牢的筹码基本在该价位割肉,而前期盈利的筹码也已基本在该价位卖出。使当前所有持仓者的成本集中在该价位附近。在图形上形成一个单一的峰形。

如华电国际,既没有出现大幅的上涨,也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跌,主要围绕7.6元一线波动。经过长时间的换手后形成了单密集峰的形态。

多密集峰形态:股票筹码分布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价位区域,分布形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密集峰形;上方的密集峰称为上密集峰;下方的密集峰称为下密集峰;中间的密集峰成为中密集峰。

根据多密集峰的形态种类又可分为下跌多峰和上涨多峰。

下跌多峰是股票下跌过程中,由上密集峰下行,在下密集峰处获得支撑,而上密集峰依然存在。然后再跌破支撑下行,再在下一密集峰上获得支撑,如此反复,在图形上形成了多个峰形的密集峰形态。

上涨多峰是股票上涨过程中,由下密集峰上行,在上密集峰处横盘整理震荡形成一个以上的上密集峰。

上涨多峰往往是由于主力资金资金在低位大量建仓后,然后不断对倒拉升,在遇到阻力后让股价横盘整理,使其他交易者的持仓成本上移。然后再拉升、再横盘整理,在图形上形成多个密集峰。

如北京银行即是上涨多峰的形态。在去年快速杀跌至6元上方,买方主力开始大量买入,DDX三线在去年9月份上穿0轴后一直在上方运行,显示主力连续建仓买入,建仓完毕后开始不断拉升,拉升过程中出现了多次的横盘整理。而在图形上也形成上涨多峰的多峰密集形态。

结合DDE指标来分析成本分布的重要作用。

如建设银行的移动成本分布图形。从图上看,该股在经过2008年的大跌后长时间筑底,在4.7元以下形成了明显的上升三角形趋势。但由于主力资金始终压制价格低位买入,股价未能形成向上突破。在上升三角形整理进入末端的时候,成本分布上形成了非常明显的低位单密集峰支撑,蓄势非常充分。在6月1日DDX出现大红柱,三线开始金叉上行后,股价终于迎来了爆发的时机。

同样的,通过移动筹码分布与DDE的综合分析,不仅可以发现股票的压力位置、支撑位置,还能够发现主力高位派发筹码的行为。

通过华夏银行的DDY指标及其移动成本分布图看,在今年6月前后主力资金在10元附近快速买入拉升时,DDY连续红柱,出现了单密集峰上行的趋势。但上涨到12元以上的高位后,DDY开始出现连续大绿柱,DDY三线死叉下行。主力在构筑了一个大平顶派发筹码后,股价从13元高位快速下跌到9元附近。从成本分布上分析看,该股在现价附近(下密集峰附近)压力尚不大,但在主力大量派发筹码的12元以上高位套牢盘很重,形成了压力很重的上密集峰。可以判断,该价位将形成较长时间的压力位置。

此外,还可以用移动成本分布进行断弦的压力位和支撑位分析。在当前价格下方有较为明显的密集峰支撑时,股价下跌的概率就相对较小,可能的下跌空间也相对有限。而当前价上方有较重的密集峰时,短线上涨后就会遇到较重的压力。上涨步伐将减慢。

如深发展,出现了连续5根小实体K线的横盘走势。原因正是在经过三天的大反弹后已经遇到了上密集峰的压力。横盘正是为了消化压力出现的结果。

1、红色的筹码为获利盘,蓝色为套牢盘;

2、中间白颜色的线为目前市场所有持仓者的平均成本线,表明整个成本分布的重心。如股价在其之下,说明大部分人是亏损的。

3、红线是买进该股票的人已经有利润的股票数量(也叫获利盘);蓝线是买进该股票的人已经亏钱的股票数量(也叫套牢盘);红色的长短代表此价位的筹码的多与少。

显示的色彩是由大红色到金黄色,时间越短,颜色越红,时间越长,颜色越黄。 补充:股价一旦进入下跌通道,任何的反弹均是出货良机,一般股价反弹到前头部筹码峰下沿处就会遇到压力,压力来自于前头部套牢盘,只要股价在筹码峰下反弹乏力,就要出货了。如果此时还抱有幻想的话,当股价跌到5线之下该及时醒悟!如果错过最后清仓的末班车,就将参与漫长的下跌行情! 股价下跌到最近的筹码峰时就有可能发生反弹,它会反弹到上面的第一个筹码峰,当股价反弹到上面的筹码峰时,能量就容易被消耗掉,它就会慢慢减速运行。 筹码峰转移

上面的筹码峰转移到下面来了。当下面的筹码峰面积(高度)大大地超过上面筹码峰的时候,就是低位吸筹完毕,低位换手充分,才可以酝酿一波行情。

庄家做庄很简单的,一定要在低价买进大量的筹码,必然会造成低价区的筹码峰扩大。用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筹码峰从上面转移到下面来了,这样才可能形成行情,这就叫做筹码峰转移。

筹码峰转移第一个前提:要有时间,要耐心地等待,等着上面的散户被时间消磨掉意志,终于逃出来了,筹码峰也就下来了。第二个前提:要有空间,必须要具备时间和空间两个条件。

如果股价只跌一点点,散户是不会割肉出来的,必须跌出一定的空间,才会造成恐慌。有人20元买进,15元不走,10元也不走,跌到5元开始考虑要走了,等到反弹到7元全部逃跑。也就是说,你要跌出一定的空间,然后再来一个反弹,送给他一个逃命机会,他就走人了。

因此,要使筹码峰从高位转移到下面,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要有一定的下跌时间;第二要有一定的下跌空间。必须跌出时间、空间。

筹码峰的转移就是庄家运作股票的全过程,对于一个头上还有筹码峰没有割肉下来、股价还在创新低的股票,不是我们要关注的目标,必须得等到股价头上的筹码峰割肉完毕,底量超顶量,后量超前量,低位单峰密集、底部抬高了,就是我们关注的区间。

一、游资爆炒个股的单峰密集模式:

1.拉升快速吸筹阶段:

①个股持续暴跌之后游资一般选择中小盘目标个股持续拉升吸筹,拉升吸筹过程中每日盘中剧烈震荡迫使高位套牢散户割肉,低位获利散户获利了解。

②筹码变化过程:高位套牢的筹码不断割肉消失,筹码开始从高位向低位转移。

③成交量表现为持续放量

2.主力洗盘阶段:

①主力洗盘手段:一般采用骗线、大阴线恐吓、长时间上下震荡等方式达到洗盘的目的

②主力洗盘的目的:

A.迫使高位套牢的人进一步割肉出局

B.迫使低位获利盘获利了结。

C.把心态不好的人清理出局。

D.吸引新的散户入场。

E.通过充分换手提高散户成本减轻后期拉升压力

③主力洗盘时间:一般6-9天比较好,如时间太短洗盘不彻底,若时间太长新介入的散户呆不住,达不到吐故纳新的目的。

④主力洗盘振幅: 一般上下振幅为15%左右为宜,振幅太小不容易让套牢盘割肉和获利盘出局,振幅太大不容易吸纳新资金入场

⑤成交量的变化:洗盘阶段一般表现为缩量,主要是由于主力惜售高度锁仓造成的。

⑥筹码变化过程:高位套牢筹码进一步消失,低位获利筹码不断减少,大部分筹码全部集中在洗盘区,形成一个单密集峰,主力已高度控盘。

3.主力拉升阶段:

①洗盘完毕后主力主力开始拉升突破筹码密集区,股价脱离主力成本

②拉升突破筹码密集区时必须放量

③该股此时获利比例达到80%以上,此时拉大阳即可买入。。

④在整个拉升过程中主力低位筹码基本不动,锁仓越好,拉升越高

⑤拉升幅度一般在60%左右

4.主力出货阶段;

①出货阶段主力成本区筹码大量消失,表明主力出货意图非常坚决,在此时散户也应该果断出局

②出货阶段筹码表现为低位筹码不断向高位移动,在高位形成密集区,此时千万不要进场盲目追高。

选股条件:1.该股流通盘在2亿左右为佳

2.该股前期股性良好,阳多阴少,最好经常涨停

3.该股目前获利比例最好达到80%以上

4.该股目前放量收中阳突破筹码密集区可买入

改变股市命运的八大思路

每做一只个股有八大因素你必须去研判,少一个环节可能会导致你前功尽弃,这八大因素是:大盘、筹码、形态、成交量、股性、空间、主力意图、启动点。

1、大盘:千万不要只判断一天的大盘,一天的大盘涨跌对你并无意义。而要判断未来一段时间的大概涨跌趋势及空间。然后决定自己是否入场或离场。

2、筹码:根据筹码一段时间的移动过程,来判断是主力被套,还是散户被套;主力是否吸筹完毕、洗盘完毕或者出货完毕,以及主力是否控盘或高度控盘。

3、形态:根据过去的形态和现在的形态来判断大概的压力位和支撑位,以及是强势股还是弱势股,是强庄、弱庄还是死庄。

4、成交量:根据成交量的放大或缩小、天量、地量、平量还是不规则量来判断主力是吸筹、洗盘、拉升还是出货。

5、股性:根据该股的过去、流通盘的大小、换手率、阴阳比例以及大阳大阴的比例来判断该股的股性是否活跃,是否受游资或散户的青睐。

6、空间:根据主力平均成本、形态、筹码、成交量、大盘等来判断拉升空间、反弹空间以及回调空间和下跌空间。

7、主力意图:根据筹码变化、形态特征、K线组合、成交量的变化来判断主力是吸筹、洗盘、拉升还是出货的意图。

8、启动点:根据形态、成交量、吸筹和洗盘情况来判断主力是否,正式启动。

关注微信公众平台:jzkaosi 如果散户朋友要咨询个股操作的情况,以及明日的操作策略,对于选股和买卖点的把握,解套的手法方面欢迎学习交流

 

(本文由公众号越声研究(yslc927yj)整理,仅供参考,不构成操作建议。如自行操作,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自负。)

华尔街一位著名操盘手曾说:“股市中赚钱很快,但亏钱也很快,而且每次亏钱大都是赚了钱后洋洋自得之时发生的”。那么赔钱的人有哪些致命的思维呢

1,喜欢抄底,尤其是处于历史低位的股票。看到自己的成本比别人都低,心里简直是乐开了花。却没有想到,一个股票既然已创出了历史新低,那么很可能还会有很多新低出现,甚至用不了几个月你的股票就被腰斩了。抄底抄底,最后抄死自己。

2,不愿止损。这个问题相关的文章很多,有的散户见一次止损后没几天股价又涨了回来,下次就抱有侥幸心理不再止损,这是不行的。就我而言,决不容许出现超过5%的亏损。“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确是至理名言啊。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你没有自己的赢利模式,你的结局也就是买入,止损,再买入再止损。

3,不敢追高,许多散户都有恐高症,认为股价已经涨上去了,再去追涨被套住了怎么办?其实股价的涨跌与价位的高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在于“势”,在上涨趋势形成后介入安全性是很高的,而且短期内获利很大,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判断上升趋势是否已经形成,这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有不同的标准,比如在大牛市中,放量创出新高的股票是好股票,而在弱市中,这往往是多头陷阱。对趋势的判断能力是衡量炒手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4,不敢追龙头股,一个股票开始上涨时,我们不知道它是不是龙头,等大家知道它是龙头时,已经有一定的涨幅了。这时散户往往不敢再跟进,而是买一个涨幅很小的跟风股,以为可以稳健获利,没想到这跟风股涨时慢涨,跌时却领跌,结果弄了半天,什么也没捞到。其实在强势时,涨逝越强的股票,跟风越多,上涨越是轻松,见顶后也会有相当时间的横盘,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出局。当然,如果涨幅太大,自然不可贸然进场。

5,喜欢预测大盘,除了极少数情况下次日大盘必涨外,短线大盘的走势其实是不可预测的。这也就说,平日里我们散户关注的机构测市等节目并没有多大意义。对于看大盘做个股的朋友来说,我以为可以把大盘分为可操作段与不可操作段更有意义,至于具体区分方法有很多,比如说30日均线,MACD,或者是一些更敏感的指标。

6,持股数目太多,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自己选股的方法,炒股*别人推荐。今天听朋友说这个股票好,明天看电视说那个股也好,结果一下就拿了十多只股票,搞得自己手忙脚乱。也有人说,江恩不是说要把资金十等份吗?哎,那是对大资金说的,你一个小散户区区几万元资金也要十等份吗?我认为,散户持股三只左右是比较合适的。

7,对主力的操盘方法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炒股就像盲人摸象,毫无章法,运气好时也能赢两把,运气不好了就一败涂地。所以散户总是唱“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的那个人。

8,不愿放过每一个机会,看见大盘涨了一点就急忙杀入,根本不清楚自己能有几成胜算,结果一下又被套住了,其实这是由于水平低下,缺乏自信所致,如果你能有几套适用于不同环境市场的赢利模式,那么不管大盘涨,跌还是盘整,你都有稳健的获利办法,你就能从容不迫的等待上升趋势形成后再介入,把风险降到最低。

9,不能区分牛市和熊市的操作方法,散户们总是抱有多头思维,总是想着第二天要涨,这种思维让大家在01年后的大熊中吃够了苦头。其实在沪深股市,牛短熊长是不变的主旋律,机构喜欢唱多,那是因为只有散户做多,他们才有饭吃。对于我们散户来说,看紧你的钱袋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像猎豹一样,时机不成熟决不动手,一旦出手,至少要有七成以上的胜算。在沪深股市,其实有一些胜率将近100%的法,虽然出现的频率较低,但你若能抓住,平均每年也能给你带来十个点左右的收益。

超级短线

所谓的超级短线,就是当天买当天卖(已有股T+0)或今天买明天卖就是它的形象写照。选超级短线股的原则就是要选择市场的强势股龙头股,做超短线不考虑个股的基本面,属纯技术分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最佳买点:

1、在股价即将形成“圆月弯刀”K线时,当日尾盘果断出击。

2、在股价形成“圆月弯刀”K线后,次日择机买入。

短线操作的真正目的不是不想赚大钱,而是为了不参与走势中不确定因素太多的调整。“走势中的不确定因素”就是一种无法把握的巨大风险,用短线操作的方法,就可以尽量避开这种风险。笔者十几年来年一直在用的《三板斧超短选股战法》,这套战法准确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学到的朋友都已经赚到不少。

1、一波强劲拉升最好是以连续涨停的方式完成,股票标的以刚上市的新股最为佳。

2、股价回调时量能逐步缩小,股价再次重返前期高点时,量能逐步放大。

3、股价突破前期高点时,5日、10日、20日均线保持通气,不能粘合。

下面越声研究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尾盘选股技巧,我称为尾盘选股三板斧战法。

1、第一板斧——MACD抄底术

(1)经过一波下跌后反弹;(2)股价再次下跌创新低;(3)MACD白线低点不创新低;(4)MACD金叉确认底背离即买入信号。

操作要点:MACD金叉确认底背离即可买入。

2、第二板斧——MACD抓主升浪

1)经过一波上涨后调整;(2)股价调整不破前低;(3) MACD在略高于0轴位置金叉;(4)出中阳线即买入信号。

操作要点:MACD在略高于0轴位置金叉出中阳线即可买入。

3、第三板斧——MACD逃顶术

(1)经过一波上涨后调整;(2)股价第二波上涨创新高;(3)MACD白线高点未创新高;(4)MACD金叉确认顶背离即卖出信号。

操作要点:MACD死叉确认顶背离即可卖出。

超短线炒股重点:

一天时:对大势的判断。个人认为不等同于大盘的判断,股市有大盘权重股,这容易让大盘涨跌失真,而判断大势的方法之一就是看涨跌的家数,涨多跌少则强,反之则弱。这样就较易对大势作出判断。短线买卖要选择强势市场。

二地利:对股票选择及买入点的把握。短线买卖股票是投机占导的投资行为,选择股票讲求一个字“势”---强势,所以需要更多地分析和必备的技术。选股方式有。

短线炒股心得一:超短线炒股心得

1、炒股短线比中长线赚钱。为什么?1)中国的上市公司上市的主要目的是在股市中套钱,2)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很多是做假帐,3)上市公司很多是短命公司,不几年就ST了,4)政策变化的不确定性。以上几个不确定因素,散户是无法先知道的,做短线保险,做中长线很多时候是坐电梯,上上下下酸甜苦辣,来来回回无限钱光。做中长就是赚钱相对做短线也是少得可怜。

2、超短线比短线更赚钱。这里说的超短线是指第一天买,第二天卖,最多不超过第三天就卖。卖的越快,就能跑过主力。

3、下午买股比上午买股稳妥。主要是下午选股进场能看清当天该股的走势,主要是能看清主力买卖股票的动向。

4、下午买股的选择确定。每天下午12点30分用DDE系统软件DDX选当日强势股的股票,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排在前面的(在前50名内选);2、涨幅在4%左右的(最好不超过4%);3、流通股在50亿以内(最好30亿内);4、在短线显示中,买(特大+大)>卖(特大+大)10%以上的,即两者相差10%以上;5、软件(免费软件,网上下载)的MACD、CDJ、主力进出线、散户线应证一下,特别是主力进出线向上,这一点很重要。散户线向下的是最好的,平一点也没关系;6、上午的换手率在1、5%左右的;7、上午的成交量明显高于昨天半天的成交量;8、股价最好在30元以下的,高一点也没关系。满足以上条件一定是当天的强势股。下午1时开盘时大胆买进、95%以上结果是这样:当日结束时,股票涨至8%左右、

5、股票卖出时间的确定。第二天上午在股票收益2%时果断卖出、为什么?一是跑先了主力,二是避免了坐电梯,三是踏上了波段节奏,四是最大程度赚钱。这样快节奏、表面上看是低收益(每次纯收益不超过2%),而一年的收益是很可观的,年收益至少在20倍以上。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事,必须借助DDE决策软件进行DDX排序,选出当天上午短线强势股,这个自已来判断是很困难的。

6、在股市中不要有任何美好的幻想心里存在。股市是钱从一个人的口袋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口袋,是很残忍的,不要抱着:明天可能会涨的心理。

7、股市中不要相信股评。特别是电视股评危害最大。

8、在抄股中选股用一种较好的抄股软件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分析,从时间上和能力上来看都是达不到的。要把它用好,首先自已要把它理解好。

9、KDJ,MACD,主力线,散户线,看看就知道了好股票。实际上选股票很简单:1,选超跌股,2,近几个月较活跃的,3,中小盘的,4,股评推荐的,5,最后要看KDJ,MACD,成本分析线,主力线,第5条中主力线是最重要的,一定要选主力线近期上升幅度较大的,这是目前行情选股的要领。软件看要注意,有时给的图是错的,有时两个软件并不一样,要相互对照看,及时发现问题,以免上当。

10、超短线炒股选股时要注意:用MACD选时,其数值第一天刚从小到大转变时,第二天买入,十拿九稳,第三天或第四天卖出,稳赚。请记住:MACD数值刚发生变化时——从小到大发生转折时,不信观察几天,98%是正确的。

短线炒股心得二:短线炒股心得:短线操作应该规避八大禁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短线操作同样如此,有些操作原则需要我们无条件的执行,没有原则的短线操作注定是失败者。短线操作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操作,它追求的是最短时间内实现最大的收益,如果肓无目的去操作不可能实现短线操作的目的。从多年的实战操作经验之中,我总结出以下八大禁忌,每一条都是短线操作的死穴,如果违背都有可能造成惨重的亏损。

(1)介入没有成交量的个股(控盘的个股例外)。

短线操作追求的是时间和速度,成交量代表行情运行的能量,成交量不足难以实现短期内股价的暴涨,当然,我们不能否定没有成交量的个股不会上涨,一些整理形态之中的个股,成交量的萎缩只代表短期的蓄势整理,后势上涨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我们却难以把握这些处于整理蓄势之种的个股何时上涨,有些个股可能长时间进行整理,所以针对些类个股最好以观望为宜,等趋势明确之后再介入不迟。对一些处于上涨趋势之中的个股,如果不是高控盘的个股,成交量的不足难以保证趋势的持续性,趋势的持续性值得我们怀疑,趋势随时有可能逆转。没有成交量的个股说明主力关照不够,这样的个股涨和跌都有可能,把赚钱押在不确定性上可以肯定不是明智之举,因此,成交量是短线操作的前提,如果没有成交量,最好不要介入,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我们讲过了几种无量上攻的状态,这种事情只是少数,只是一个点,不能代表一个面,要区别对待

(2)把好股票当作买进理由。

很多短线操作的投资者朋友买进股票的理由往往依据基本面,这种手法有点张冠李戴,基本面选股思路可能会选出好股,但事实证明好股不一定马上涨,有些好股可能会潜伏很久,下跌也很正常,基本面选出的股票不适合短线操作,短期来说,股价的涨跌同上市公司基本面好坏没有关系。

(3)不止损。

短线没有长胜将军,止损是短线操作的保护伞,没有止损这个保护伞,短线操作可以说注定是失败,不管分析能力有多强,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短线操作不止损是非常可怕的一种手法,这样操作的结果会造成风险和收益不对称,会让风险尽量的扩大,这和投资的基本原理不相符。有些投资者自认为经验老到,不止损,结果一样是损失惨重。

(4)赚钱短线,亏损长线,有些投资者短线的赢利目标太低,赚点小钱就沾沾自喜,落袋为安,但亏损时却总是要等亏得受不了时才止损,这样操作也犯了同上一条不止损一样的致命错误,就是让风险和收益不对等。

(5)频繁炒作,在投资理念一书中我用了大篇幅论述常炒必输,这里不再多讲,我一直强调,我不反对炒短线,但是非常反对经常炒短线,短线只是长线的调味济,切不可本末倒置。

(6)追涨杀跌,一些初入市的投资者总是喜欢追涨杀跌,这是很不成熟的一种操作手法,结果不言而喻,所谓的追涨杀跌要一个界定,如果上涨的初期介入不算追涨,股价刚刚突破压力位反而是最好的买点,下跌破位卖出也不算杀跌,问题是有些朋友总喜欢等暴涨之后再买进,等股价暴跌到心理崩溃,才去止损,这才叫追涨杀跌。

(7)逆市操作,很多操作短线的投资者喜欢逆市操作,这种贪便宜的操作手法会大大降低操作的成功率,我们在四大法则里讲过,顺势而为是短线投资者和长线投资者需共同遵守的原则,违背这个原则会导致操作失误率大增,顺势者昌,逆市者亡,天经地义的真理。

(8)在错误筹码上加码,短线操作如果出现失误,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止损,千万不要在错误的筹码上加码,一些投资者亏损之后总是喜欢逢低摊底成本,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

揭秘老股民走向成熟所必备的三个经历阶段

对于刚入股市的新手来说,可能股市的一切都是极具吸引力,憧憬着借股市暴富的同时也疑惑着该如何入手。

揭秘老股民走向成熟所必备的三个经历阶段之谈:

一、初级阶段。这一阶段股民的表现特征是:

1.盲目性:不知道如何开户;不了解股票知识或知之甚少,对"除权、每股收益"等专业名词更不知何意思;不会具体操作(填单、刷卡等);更不知该买什么股票。但有一点"清楚",认为买股票肯定赚钱。

2.胆大性:由于盲目性,特别是认定"买股票赚钱",因此胆子大,敢买任何股票,特别表现在刚一开户,手就发痒,马上买进若干股。好像不买,心里就不踏实。

3.初战告捷:初入股市者往往瞎蒙能赚上一笔钱,这使得他们兴高采烈,更加认准了"股票能赚钱"并且"深化"了认识,即"股市赚钱易、赚钱快",而且逢人便吹"股市哪有风险,不需要那么多知识,我一入市就赚钱"等等,并且鼓动周围人赶紧加入炒股队伍。

4.短暂性:初战告捷时间很短,最多3个月,随后就转入下一阶段。

二、中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整体特征均围绕套牢反映:

1.被深套:由于"连战连胜",忘乎所以,结果全线被套住,或割肉,或等待,第1次尝到赔钱、风险的滋味。

2.技巧差:虽然一些操作手段熟悉了,股票知识也了解一些,但抗风险的技巧没掌握,表现在不会尽早割肉再抄底,而一味傻等解套的来临,结果越套越深。

3.心沉重:胜利果实及老本一下被套,想不通,很后悔,不愿意和周围人谈论股票,别人问及,往往支支吾吾,或强撑脸面皮笑肉不笑地说"还行"。

4.不甘心:这时有钱就存股市,以加大投资想尽快捞回来,特别爱打听消息,爱听股评,以获得精神上的安慰或从中汲取些策略。对不符合自己心愿的股评甚为反感,怕由此造成市场波动加大其损失。

5.长期性:被套的时间长,如选的个股再不争气,更是赚指数赔钱,解套无望。最长的要等3年甚至更长。

三、成熟阶段。经过小赚、深套、解套后,股民开始成熟:

1.终于解套:苦等了相当一段时间后或几次割肉抄底成功后,老本终于赚回。头脑不再发热,不再贪心,充分认识股市风险,交易行为变得稳重。

2.股票知识及操作技巧有很大提高:特别关注宏观面,结合技术面,自己分析判断性加强。对股评少听少看仅作参考。

3.谈话慎重:与周围人谈股票讲风险多了,股市上胜与负的结果不再流露到脸上和语言中,显得沉稳老练。增强了风险意识,所以多以见好就收、落袋为安、谨慎为上。

投资者常见的错误

(1)、大部分投资者不懂选择好股票的标准,所以入不了门。他们往往盲目地去买第四流的股票。

(2)、在股票跌的时候买进最容易赔钱。有人专爱拣便宜货,却往往是便宜没好货。

(3)、另一个更坏习惯是,往下而不是往上加买。这一外行投资策略会造成巨大亏损,几次大赔就可能全部输光。

(4)、爱拣便宜的人往往会买一大堆便宜货。两三块钱的股票惹人爱。但如果买一大堆,赔起来也很快。买廉价的股票佣金多付,跌起来比其他股票要快得多。

(5)、初学者往往想一蹴而就。他们不经过充分的研究和准备,不学习基本技巧,就想大赚特赚。

(6)、许多投资者喜欢根据内幕、小道消息和某些顾问公司的建议来买股票。他们宁愿听别人的话,拿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去冒险,而不是想办法自己搞个明白。大部分小道消息是假的,即使是真的,股票价格也往往会反着走。

如果喜欢小编的文章或有什么疑惑,可关注公众号越声研究(yslc927yj),更多后市操作及股票技术分析方法等你来学习,干货源源不断!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操作建议。如自行操作,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自负。)

声明:本内容由越声研究(yslc927yj)提供,不代表投资快报认可其投资观点。

 

 

祝 东

(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兰州730000)

 

收稿日期:2017-05-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XWW002)

作者简介: 祝东(1982-),男,湖北孝感人。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

 

摘要:礼乐符号与法律符号都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对人的表意行为进行规约的形式规则。礼的分节控制社会的分层,礼的稳定性带来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性。法源于礼,法家用术重势,其根本原因在于重建统治阶层的符号宰制权。法家的事功倾向适应了统一的需求,但缺少制动价值则转向极端功利主义,礼法互用是对儒家道德自律下形成的制动价值的肯定。儒表法里的实质是“动制同源”,单一的元语言“礼”使得历史演进缺乏必要的符号动力,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符号学;礼;法;元语言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7)05-0131-10

 

礼与法的交融应该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符号系统,是在各种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形式,进而形成制约程度不同的规范准则。它们由社会约定而成,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并赋予这种约定一定的价值意义,如善/恶、好/坏等。当礼注重内在精神规约的时候,其指向是道德伦理的;当礼转向外在强制规训时,其最终指向是刑罚法律的。然而,无论是伦理还是法律系统,都是以各种规则形式呈现出来的。伦理以道德规范的形式呈现,法律以制度规约的形式呈现。赵毅衡先生在其新著《形式之谜》的“代序”中再次检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时指出:所有内容都要由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符号则是用来表达意义的。[1]因此,凡是与形式相关的,几乎都可以归入符号学的研究范畴。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儒家重礼治,法家重法治,但两者在实际操作中,又逐渐出现合流的趋势,下面就从符号学的角度予以梳理,以就教于方家。

 

一.为政以德:礼治符号系统的流变

 

 

 

 

任何一家的学术,都有其源流变化。儒家之学,奠基于孔子,但在孔子之前,儒家学术思想的萌芽已经出现,孔子极其推重的周公,对儒家学术思想的影响就非常大。《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曾经感叹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曾经辅助成王,制礼作乐,为周王朝的长治久安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孔子的梦想就是实现周公时代创下的礼乐制度和文化。许倬云在系统考察西周系列出土墓葬的规模和规格之后指出,西周中期,穆王以后,墓葬制度呈现出系统化的等级位序:“礼仪的系统化与制度化,一方面意味着一个统治阶层的权力已由使用武力作强制性的统治,逐步演变到以合法的地位来象征。另一方面,规整的礼仪也代表统治阶层内部秩序的固定,使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白可知的规律可以遵循,减少了内部的竞争与冲突,增加了统治阶层本身的稳定性。”[2]通过礼仪仪节的分层实现了社会现实尊卑等级的分层,规范了社会秩序,礼仪仪节的稳定带来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礼的分层在统治阶层内部实现全域覆盖,人伦日用之中,无不以礼来进行规范,所谓“器以藏礼”,即是这个意思。丧葬所用的礼器规格是礼的反映,礼器的多寡及规格高下又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象征则是“在文化社群反复使用,意义累积而发生符用学变异的比喻”。[3]201-202笔者曾经指出,以周公为主的西周前期统治集团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进行过相应的改革,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制定了礼乐文化系统,并使之伦理化,成为规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元语言。但是到了孔子的时代,天下礼崩乐坏,孔子没有周公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的地位与权力,他开出的是一条个体道德自觉的由内而外的路线,也即在礼乐文化中注入“仁”的内涵。[4]

据杨伯峻统计,《论语》中“仁”字出现 109次,作为孔子道德标准的“仁”有 105例。[5]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孔子在回答樊迟时说,仁即是“爱人”。所谓“爱人”,即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而从“仁”的结构上来看,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来确立“仁”的意义。《论语·雍也》中也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实现仁的方法是“能近取譬”,近取诸身,推己求人。也就是说,仁,是在对立的关系中确立个体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孔子的对立不是冲突,而是取譬,推己及人,不强加于人,先承认个体差异———己与人之间的差异,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意义;然后是求同,人与人尽管有差异,但是同样作为人,又有相同之处。推己及人,立异而求同———和而不同,这就是中国儒家的伦理符号学智慧。当然,孔子的“仁”,其实带有分层性特征。《论语·宪问》篇中,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毕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在《论语·雍也》中孔子教育弟子子夏时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无论“君子”与“小人”是身份地位的区别,还是道德伦理的区别,都是一种对立性差别,而“仁”无论在哪一种对立中都不是全域覆盖,而是偏向于“君子”这一边的。

孔子创造性地将“仁”注入礼之中,使人对礼的接受认同内化为道德自律,《论语》中的礼多指礼仪仪节: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

作为礼仪仪节的“礼”,究其实质,就是一种行为规范,将人的各种表意行为纳入一定的规范秩序之中。如果礼是一套语言系统的话,那么各种仪节则是“言语”,言语行为必须符合语言规范。关于仁与礼的关系,在颜渊问仁的时候,孔子指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里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包含“克己”与“复礼”两层意思:首先是克己,推求自己,反观内省,着眼于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律于己;其次是复礼,外求于社会,遵守外在礼仪规约,着眼于制度规则,律于社会。只有“克己”与“复礼”双管齐下,才是实现仁的途径。孔子特别强调“为仁由己”,即个体道德自律是第一位的,所以孔子才有“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之论。

 

 

 

孔子曾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德导源于内,礼一齐于外,已经开始出现分野。先德后礼,先有忠、信、仁、德的品质,然后以礼文饰之,也就是“礼后”的思想。在孔子看来,德是第一位的,而外在规范性质的礼则是退而求其次的。“为政以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儒家“以德为国”(《春秋繁露·立元神》)的思想实际上来源于西周王权合法性的论证之中。周人实际上是通过造反取得的政权,但如果继续认同造反有理则不利于自己的统治,因此亟须对自己取得政权的合法性进行论证,这个论证的核心便是“德”。周人因为有“德”,故而能获得政权,金文中大量出现“德”字,与西周取得政权的政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如侯外庐所言:“‘德’是先王能配上帝或昊天的理由。”[6]92实际上,“德”是周人原创的概念,如郭沫若研究指出,卜辞和殷人彝铭中没有出现“德”字,而周代的彝铭中明文“德”字,[7]侯外庐等人也认为卜辞中并没有抽象的道德概念术语。[6]23周人创造性地将“德”与权力的合法性联系起来,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化,德成为衡量权力合法与否的准则,进而对主体行为产生约束,进行规训。如关健英所言:“道德规范之对于社会,它是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规范系统,是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和社会凝聚的基本力量。”[8]道德观念施加于行动主体,在维系社会秩序方面起到了规范作用,这也正是符号功能观的体现。然而孔子并不只着眼于道德伦理的规范作用,而是同时兼顾外在规训。在回答颜渊问仁的提问时,孔子实际上开出了四条外在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里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都是外在行为规范,它一方面源于内在道德规约,但是发之于外,则必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约束抑制功能,对主体进行限制,使其符合既定的规则秩序。因此,礼与德的关系本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其主导方向和功能各有侧重,礼偏重于外在的规约,德倾向于内在的制约,两者相结合,相辅相成,便是儒家的理想政治形态。然而顺孔子而下,儒家的学术思想一水分流,孟子、荀子各取一方。孟子注重道德规训的作用,强调德治;荀子在批判孟子学说之不可取时,主张内外兼治,一方面需要道德教化,另一方面也不废弃礼法约束。这一点又在其学生韩非子那里得到了发展,形成严刑峻法的极端法家思想。

 

 

二.以法治国:法治符号观念的源流

 

 

 

 

 

春秋战国之际,生产力提高,废井田,开阡陌,“普天之下”的王土开始买卖,宗法血缘关系逐渐消退,新兴的地主阶级发展壮大。文化重心下移,一部分下层士人乃至贫民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与旧的贵族阶层没有血缘关系,而是通过出卖自己的智力谋求自身的发展。“朝秦暮楚”司空见惯,传统礼乐符号系统逐渐沦为“空洞能指”,如孔子痛惜万分的“为礼不敬”(《论语·八佾》)即是这种现实的反映。礼只剩下一些没有真正内容的仪式,不能像西周时代那样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批卓有远见的思想家开始思考治理社会的新方法,礼法分治,以法治国的思想逐渐浮出历史地表。

从学术思想渊源来看,春秋时期管仲在齐推行“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史记·管晏列传》)时,以法治国的思想就已经出现萌芽了。公元前 621年,晋国赵宣子“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左传·文公六年》),已开三晋法家之先河。公元前 536年,子产在郑国铸刑书。公元前 513年,晋国铸造刑鼎,颁布范宣子的刑书。公元前 501年,郑国执政驷蟍杀邓析而用其竹刑,推行法治的思想已经逐渐展开。至公元前 403年,李悝变法,拉开法家治国的序幕,吴起、卫鞅等法家人物登上历史前台。至韩非子则从理论和哲学的高度进行了总结,掀起中国法家学术的高潮。

 

 

 

 

在中国古代,礼、法对举。如《礼记·曲礼上》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社会治理是分层的,上层社会是礼治,下层社会则是法治,“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富国》)。礼乐调节士人以上的秩序,法数规范普通百姓的表意行为。这一方面保证了士人以上阶层的特权,同时又将整个社会都纳入管理的秩序范围之内。“法”经常和“刑”联系在一起,如《尚书·吕刑》:“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在这里,“刑”与“法”互训。《左传·昭公六年》记录叔向在给子产的信中有云,夏人有《禹刑》,商人有《汤刑》,周人有《九刑》,也即是说夏商周各有自己的刑法。这一点也可以从其他的先秦文献中得到佐证,如《荀子·正名》“刑名从商”,梁启雄认为这是商有刑书之证。[9]但是我们现在看到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成文法出现在西周穆王时,《尚书·吕刑》谓:“哀敬折狱,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其刑其罚,其审克之。”为了使刑罚公正,需要小心谨慎,甚至当场打开刑书进行核对。这里的“刑书”应该就是一种成文法,刑、法互训则是因为当时重刑罚,通过严格的刑罚对下层社会进行威慑,进而达到控制的目的。《汉书·刑法志》所言的“故制礼以崇敬,作刑以明威也”,[10]即是这个意思。从历时性角度来看,夏商周称法为刑,春秋战国称法,秦汉以后称律,法与律都是对表意的规范,刑才是实质,严刑峻法是为了规范行为,进行有效的统治。

以刑为主的法虽然存在,但是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上是统治阶层内部知晓,而被法所规训的普通民众实际上并不知法的具体内容。叔向所云“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左传·昭公六年》)即是。《春秋左传正义》谓:“临事制刑,不豫设法也。法豫设,则民知争端。”[11]1225不公布刑法,主要是为了加强惩戒的威慑力,所谓“刑不可知,威不可测”就是这个意思。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统治阶层牢牢把握着符号宰制权,凸显其权威。谭光辉在论及权力分类的时候,将其分为身体权力、物质权力和符号权力三种。身体权力是存在权,物质权力是所有权,而符号权力则是认同权,是一种被赋予的象征权,通过对权力主体的认同而发生作用。[12]统治者通过对刑法的垄断来操控符号权力,并以此建立权威,促使下层平民阶层对特权阶层主动服从并接受认同,夏商周之刑法莫不如此。然而到了春秋时期,郑国子产率先公布了成文法,打破了此前既定的刑法符号垄断的局面,这也立刻遭到了质疑和批评,如晋国的叔向就曾写信指出:“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左传·昭公六年》)他认为刑法的符号文本公之于众,就失去了其神秘性和权威性,平民阶层就少了忌惮,打法律的擦边球,这样统治阶层管理起来就麻烦了。

然而23年之后,晋国也用大鼎公布了范宣子制定的刑法,这一次,儒家的孔子批评得更为直接:

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此前基本上是以礼的差异性来区别意义,士大夫及以上按照次序遵守,贵贱之间秩序井然。如今制作鼎刑,公布刑法,大家都知道了刑法的文本内容,就不再忌惮尊贵者,所以孔子极力反对,认为这是灭亡的先兆。孔颖达对此作了详细的阐释:“守其旧法,民不豫知,临时制宜,轻重难测。民是以能尊其贵,畏其威刑也。官有正法,民常畏威,贵是以能守其业,保禄位也。贵者执其权柄,贱者畏其 威 严,贵 贱 尊 卑 不 愆,此 乃 所 谓 度也。”[11]1513因为此前法不外显,只是部分人掌握,对于下层社会来说,如果犯法,则轻重不可知,因 此 畏 其 威 严。而 尊 贵 者 “执 其 权柄”,其实就是掌握着符号的宰制权。在身体权力、物质权力和符号权力三者之间,最为重要的就是符号权力,如赵毅衡所言,人类社会面临的大半问题皆是符号问题,对符号权的争夺也超乎对其他权力的争夺之上。[3]7中国的先哲,无论是叔向还是孔子,其实都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进行了有效思辨。对刑典符号权的掌控在孔子等先哲看来即是尊贵、守业、为国的法宝,不可轻易示人。

 

 

当然,随着宗法社会的解体,社会流通的扩大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维护既定贵族阶层利益的礼乐符号系统逐渐被打破,贵族阶层逐渐丧失对刑法符号的宰制垄断权。到了战国时期,刑法得到更广泛的流行,各国大量颁布刑法,如楚国的《宪令》、韩国的《刑符》、魏国的《法经》。很多刑法已经亡轶,现在根据《晋书·刑法志》(卷 30)可以看到李悝《法经》的基本名目:《盗法》《贼法》《网法》《囚法》《捕法》《杂律》《具律》,这些法其实是各种罪行的综合,以一种形式化的东西呈现出来,如“盗”法就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偷盗行为综括而成的,犯了这些罪就要受到对应法的惩罚。因此,颁布的成文法其实多是当时表意规范的底线,“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管子·七臣七主》)即是这个意思。各种名目的“法”都是对表意行为的符号抽象,其对象是各种不同的表意行为,解释项是对错以及由此而来的惩戒处罚,其目的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训,以便更好地管理流动性日益增强的社会,而整个社会认同成文法的颁布。如韩非子认为法是“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甚至直接指出“法莫如显”(《韩非子·难三》),其实这些反映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在符号权力斗争中取得的胜利。

随着法的普及,研究各种法治思想的法家应运而生。法家可分为三晋法家和齐法家。三晋法家的代表如李悝、商鞅、韩非子,齐法家的主要思想见存于《管子》。三晋法家基本上是彻底的改革派,主张以法为主,用法治国,严明赏罚,“犯之者其诛重而必”(《商君书·奸劫弑臣》),努力打破礼乐符号系统维系的旧有贵族集团的利益,强调君主对刑法符号的宰制,凸显君主绝对权威,而其他人一齐于法,这方面理论的集大成者即韩非子。

韩非子处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智法之士”和代表封建贵族利益的“当涂之人”(《韩非子·孤愤》)激烈冲突的时期。这一时期统治阶层依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层,以礼乐的差异性来建构身份地位的差异性,维护其利益关系,对下层民众则用严酷的刑罚加以控制。新兴地主阶级希望改变这种由先天血缘关系建构的社会政治系统,试图以军功等作为晋升的手段重建社会政治生态系统,推重君主,抑制公卿,君主须严格操控刑德“二柄”,对属下进行严密控制,“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韩非子·二柄》。从权力符号三分的角度来看,前者为身体权,后者为物质权,君主须牢牢掌握这两项权力,以此形成威势,进而取得“剖符”权(《韩非子·孤愤》),也即符号宰制权,掌控权力。在分层上,韩非主张“是非辐辏,上不与构”(《韩非子·扬权》),所有的人无论是非对错,都必须像车轮辐辏一般围绕君王,而君王并不参与这个辐辏的结构,也即,君王自己不在这个符号系统之内,他居于系统之上,其他人等则严格按照系统运作要求运转,“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故明主使其臣不避于法之外”,“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除了君主居于上层,其他人等一概处于法律符号系统之中,以法为行动准绳。法律符号的公布,使君主不再像夏、商、周三代之时垄断法律符号系统从而拥有权威地位,因而韩非子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法、术、势三结合的模式,以此建立权威,获得权力认同,[13]这一点也是与时俱进的。“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君主操术,喜怒不形于色,隐藏表意痕迹,不让群臣揣测君主之意,赏罚不测,乃是为了建立君主威严。战国以来,各国先后颁布刑法,君主威严就会打折扣,因而增加了“术”———君主运用权术(方法手段)来建立自己的“势”,明主治国必须增加“威严之势”(《韩非子·六反篇》)———权势地位,进而获得符号宰制权,使群臣百姓对君主权力认同并服从。君主治理天下,“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韩非子·难势篇》)。同样作为统治方法,“术”与“法”的对象也是分层的,术主要用来“课群臣”(《韩非子·定法篇》),不及百姓这个层面,而法则从群臣到百姓都要遵守。但实际操作中也有分层,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律》载,从刑徒奴隶到庶民,再到官吏,刑罚是逐层递减的,也即是说法家之“刑无等级”(《商君书·赏刑篇》)也只是理想。有学者研究指出,法家之法也是力图以法律制度维护尊卑有别的差别性社会,[14]但是两者分层的依据是不同的。具体说来,儒家礼的分层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依据的,而法家法的分层是以农战军功基础之上的爵位为准则的,前者是先天的,后者是后天的,意在打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贵族特权制度,建立新的地主经济下的君主专政的郡县制。

相较而言,齐法家和儒家阵营里面的荀子则属于温和的调和派,他试图调和礼法之间的冲突,援礼入法,而这实际上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秦汉以后的统治阶层实际上也是遵循这条路线发展的。

 

 

三.礼法互用:道德自律和制度规训

 

 

 

 

一般认为,礼起源于祭祀活动,《礼记·礼运》曾论及礼的起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礼是用来致敬鬼神的。在礼逐渐规范化和制度化之后,就成为一种具有约束力的社会规范,规训调适着人的各种表意行为。特别是在周公制礼作乐之后,礼成为社会上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通过礼乐文化符号系统调节着人类社会的秩序,故《荀子·王制》有云:“礼义者,治之始也。”儒家的理想政治是“为政以德”。为政,礼与德不可分,礼是外在的表意规范,德是内在的道德操守。礼治是在宗法血缘关系背景下形成的社会治理系统,通过血缘关系将人连接起来,并且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为标准,通过礼的层级系统来确立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尊卑关系,维护着各种名分,区分着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当国家政治权力稳定时,礼起着严明秩序的作用;而礼崩乐坏之后,传统的礼已经不能维系社会秩序,法治思想就逐渐产生了。“人之心悍,故为之法。法出于礼,礼出于治。治、礼,道也。万物待治、礼而后定。”(《管子·枢言》)推行法治是因为礼乐已经无法有效约束人心,但是在齐法家看来,法从礼出,礼从“治”出。赵守正认为“治”乃是“辞”之通假,言论、理论之谓,[15]《管子直解》亦将“治”解释为言辞理论,[16]这个解释是说得通的。无论是法还是礼,都是言辞,也即一套规范人的表意符号系统,是“道”的符号再现体,符号不仅使万物有序,而且通过符号规约使社会秩序严明。由此可见,齐法家其实是礼法互用的。

当我们回过头再来看法家思想创生期的情况时,就更容易发现礼法互用的事实。如前文所言,子产铸刑书,晋国铸刑鼎,其法律文本的媒介皆是青铜礼器,而从《历代法典说略·西周青铜器铭文法典说略》中可以看出,西周的“治地之约”与“治民之约”,土地转让的法律程序及诉讼中的“誓”,周王朝颁布的法令条文以及春秋时期的“铸刑鼎”事件,[17]都是借青铜礼器为媒介进行传播的。青铜礼器又称为彝器,《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指出,殷器有尊、彝、鼎、爵,卜辞里也出现了这些字,但是从这些神器中既看不出礼器代表政权的概念,也看不出礼器象征专政的概念,而且殷人群饮,酒醴并非专有。到了周代,彝器才与权力联系起来了。尊、彝、鼎、爵原来仅表示盛放酒食的器皿,后来因为超越社会成员的权力逐渐集中在个人身上,便象征着神圣的政权,因而尊爵之称转化为贵者的尊称,所谓“天之尊爵”(《孟子·公孙丑上》)就是这个意思。尊彝成为贵族专享,所以成为政权的代表符号,而周公时代则将这种制度合法化。[6]15可见礼器有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即从作为实用之物的器皿到作为王权象征的符号。从西周开始,青铜礼器已经不是一般性质的日用器物,因其体现等级制度和权力秩序的特殊的功能而被神秘化乃至神圣化,“青铜礼器也就成为奴隶主阶级权力的象征”。[18]所谓“器以藏礼”,即礼包蕴在礼器之中,礼又因为其沟通人神的特征而具有不可置疑的神圣性。中国古代早期法令法规等铸刻在青铜礼器上,以彝器作为媒介,其中蕴含的深意也就值得玩味了。考虑到礼器的特殊意义,无论是法令的编码者还是解码者,都无法忽视这一媒介本身具有的特性,而这一特性又反过来加强了附着在其上的符号文本的话语权力。如赵毅衡所言:“在符号表意过程中,媒介不是中立的,媒介不是符号过程的传送环节,而是直接影响符号文本意义的解读。符号表意要达到效果,应当与适当的媒介配合。”[3]123-124作为法律符号的媒介,青铜礼器因其特殊的意义而影响了接受者的解读,接受者因为青铜礼器的神圣性而对符号文本更加敬畏。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法之思想萌芽的时候,法是借助礼的规范性、神圣性来加强自身影响力的,礼法从一开始就是密不可分的。后世所谓“法从礼出”,不仅仅是说礼法同源,都具有规范秩序的意义,而且同时说明礼法分离的时候,法曾经是借助于礼的社会权威性而推行开来的。

从三晋法家的发展来看,它是在三家分晋的背景下形成的思想流派,三晋法家的鼻祖李悝在魏国变法的时候,其实也是儒法并用,政治经济上以法家思想为主,而文教方面还是倾向于儒家的,赵国变法也是如此。[19]也即,从法家学术思潮兴起之时,各国兼取儒法,儒法间的互动交流就开始了。只是因为政治斗争的尖锐和统一天下的形势,当时的统治者等不了“帝道”和“王道”,需要能够立竿见影的“霸道”(《史记·商君列传》),霸道的核心是严刑峻法,奖励军功,鼓励垦荒耕织,发展封建地主经济,并以此为基础夺取天下。

西陲秦国依靠变法图强,逐渐在政治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加之连年征战,人心思治,荀子、韩非子先后对治国有过一些思考和论证,而这种大一统的思想的综合则是在吕不韦主持的《吕氏春秋》中得到落实的。《吕氏春秋》在学术思想史上一直被视作杂家,但是其中儒家和法家思想融合的痕迹还是很明显的。如李泽厚所言:“写作《吕氏春秋》的现实基础,应该是在秦国已取得巨大成就(也包括吕本人的事功)的法家传统的长久实践;但这个治国大方略中却保留着那么多的儒家思想。”[20]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发展至孟子,由仁礼兼治转向片面的道德自律。《孟子·告子上》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在孟子看来,人人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而这四心即是仁、义、礼、智,也即是说,仁、义、礼、智是先天的。如前文所言,孔子创造性地将“仁”注入礼中,礼是外在规范,但是孔子对仁却始终没有做具体的解释。孟子直接将“仁”解释为“人心”(《孟子·告子上》),也就是说推行礼乐文化只需要从自己的道德良心出发即可,将曾经沟通人神的“礼”置换为具体的“人”及其具有的人性道德。但是孟子同时把在孔子那里外在的“礼”———规范秩序也内化为先天的道德,这样礼的仪式容止就得不到落实,成为没有“能指”的“所指”,只有内在的道德禁限,而缺乏必要的外在制度禁限。如司马谈言,先秦诸子之学皆“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在列国争雄的战国,孟子的这个理论确实显得有些“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不够实用。孟子的这个缺陷是由荀子来弥补的。

荀子认为,人的自然之性,无所谓礼义。“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荀子·性恶》)仁、义、礼、智皆是人后天思虑学习所得,人的本性在荀子看来是趋利避害的,如果放任人之本性,社会就乱套了,因此需要一个“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性情而导之也。”(《荀子·性恶》)也即用礼义来教化人,规范人们的行为活动,这样就把孟子的先天性善拉了出来,成为后天的教化。面对贪欲和动荡,荀子提出“制礼义以分之”(《荀子·礼论》),通过礼仪制度形式,规范秩序,进而强化外在的教化规训。“礼者,政之挽也。”(《荀子·大略》)“挽”即牵引,是一种外力引导,礼由内在道德自律转向外在制度禁限。“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荀子·王制》)对于正面的“善至者”,以礼待之;对于负面的“不善至者”,以刑处之;礼法互补,通过两套规约系统来规范表意行为,重建秩序。同时,荀子不忘分层,“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富国》)。对于社会上层,以礼乐符号系统为主,对于社会下层,以刑法系统为主,互相补充,达到全域覆盖,非礼即法,整个社会在这两套符号系统制约下相须为用。以礼为深层结构,控制着刑法符号系统及其解释规则,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秩序的元语言。汉代统治者在亲历了暴秦覆亡之后,深刻吸取了历史教训,儒表法里,其实质是吸收了儒家礼乐伦理的制动价值,对法家事功思想带来的弊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规避。

 

 

 

四.结语

 

 

 

 

 

通过前文的比较分析,我们在这里再对礼乐符号系统与法律符号系统的异同及意义作一简单小结:

其一,它们都是一种规约符号系统,对人的表意行为进行规范导引,具有同一性。

其二,从中国古代礼乐符号与法律符号的源流来看,礼乐符号对人的规训要早于法律符号系统对人的规训。

其三,礼乐符号系统注重符号分节,分节不同则适用对象不同,层次性为其主要特征。法律符号学系统注重齐一,除天子帝王之外,法律符号系统适用于所有人,注重整齐性。“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韩非子·有度》)“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实际操作中法律符号系统维系的也是等级特权制,只是没有礼乐符号系统那样明显。

其四,由礼乐符号系统生发出来的是道德自律,由法律符号系统生发出来的是制度规训,两者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同。道德自律偏重于社会舆论与个体自制,制度规训则主要靠国家权力机关暴力机器来推进。因此,“法治”究其实质是“君主专制与严刑峻法的结合而已”,[21]与现代法治有相当的距离。

其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礼是法的元语言。法的推广必须符合礼的要求,周人创造性地将德纳入权力解释系统之中,为政以德,道德伦理标准成为衡量权力是否合法的重要标准,法律制度的推行必须符合一定社会的道德伦理要求。也即是说,法的权威及解释项必须以礼为中心。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西周时期的契约法令等都是铸刻在青铜礼器上的,以此来保持法律效力。而法律制度的有效推行,如孟德斯鸠所言,需要与宗教、风俗、习惯等相适应,[22]也即必须符合礼乐等道德伦理方面的要求。

其六,法出于礼,并一度依托于礼而推行。在战国时期,因为特殊的历史环境,礼法分离,重法轻礼,任法变革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但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容易导致“亡也忽焉”,秦王朝的覆灭给汉初统治阶级提供了反思的材料。汉代以降,礼法并用成为首选,并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表意活动,与时为用。因此,礼法同源的实质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动力价值与制动价值同源,而单一的元语言“礼”使人们“按照同一种元语言来理解接受社会现实”,[23]形成“思维共识”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无疑阻滞了历史演进背后应当拥有的“持久的符号动力”,[3]381这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深层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赵毅衡.形式之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2]许倬云.西周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84.

[3]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祝东.仪俗、政治与伦理:儒家伦理符号思想的发展及反思[J].符号与传媒,2014(2):78-90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21.

[6]侯外庐.中国思想史:卷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M]//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17-336.

[8]关健英.先秦秦汉德治法治关系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8.

[9]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309.

[10]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1079.

[11]李学勤.春秋左传正义: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谭光辉.身体权力、物质权力与符号权力之间的关系 [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6(5):156-162.

[13]祝东.先秦符号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203.

[14] 吴丽娱.礼与中国古代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46.

[15]赵守正.管子通解[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65.

[16]周瀚光,朱幼文,戴洪才.管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52.

[17]王宏治.历代法典说略[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2-38.

[18]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9.

[19]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202-209.

[2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42.

[21]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48.

[2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7.

[23]冯月季.从政治化到世俗化:意识形态研究的符号学转向[J].符号与传媒,2016(2):153-160.

提起良质这个词,喜欢哲学的人可能马上就会想起一本书,名字起得很有意思,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通过作者骑着摩托车在马路上的旅程,来探讨关于道德的哲学,这本书深受好评。作为该书的续篇,《莱拉:一场对道德的探究》则是发生在海上,还是作者波西格一如既往的风格,在讲述故事中,把哲学思考娓娓道来。

罗伯特.M.波西格是一个颇有传奇性的人物,他于1928年出生于明尼苏达州,从小表现出在化学方面的天赋,却因觉得化学没意思而止步。后去韩国参军,返回美国后开始学习哲学,却又因严重的抑郁症一度住院治疗,康复后,先后花了数年时间完成了这两本著作,构建起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人类文明从诞生以来,道德体系便得到了建立,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德标准也不断在演化,时至今日,跃动的道德,也就是位于更高的演化层级上的选择,更符合当下的道德标准。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的案例:

医生杀死病菌比让病菌杀死他的病人更道德。

病菌和人类都是生物的一种,从生物的角度看,病菌想活,人类也想活,但病人具有道德上的优先权,因为人类的演化层级更高。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哲学经典《黄帝阴符经》中的一句话: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

造物主对待这天地间的一切生物都是公平的,阳光雨露都会普及,不会因为某种生物对人类有害就直接剥夺其生存的权利,只不过因为人类在数万年的进化中走上了食物链的顶端,才定义了这个社会的道德标准。但是一旦回归到自然当中,这一切道德体系也会失去基础。

这就又引申出来两个概念:生物良质和社会良质。

生物良质是人类动物性的一面,原始天性中自带的,比如对食物、对性的追求,它会让人从感官上感觉良好,但如果失去节制,从社会的角度看就是有害的。而社会良质就指的的是道德约束,比如婚姻方面的约束。

波西格在《莱拉》这本书中通过对一个叫莱拉的女子的塑造,从主人公斐德洛的视角来探讨更深层次的道德和哲学层面的问题。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或是道德的?在作者的宏大哲学体系中,只能靠读者自己去慢慢地领悟。

[dde指标解释(道德指标体系)]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6/32990.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