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4月25日电 (闫旭)位于福州市马尾区的台湾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简称“台湾青创基地”)里,福建春秋展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昭辉为自己的“登陆”选择和公司的发展备感欣慰:入驻时还是一家无人问津的小公司,如今已是“新四板”挂牌企业。
这个台湾青创基地是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设立的首个对台青创基地。2016年3月该基地成立时,80多家台企“抢滩”入驻;4年多来,许多台湾青年和李昭辉一样跨越海峡而来,在这里成功“孵化梦想”。
自2015年4月挂牌以来,拥有福州、厦门、平潭三个片区的福建自贸试验区已设立13个台湾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累计吸引台企610多家、台胞约2500人入驻。
“最吸引我的还是好政策,这里出台的‘两年免租’政策为我们创业者解决了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大大节约了成本。”李昭辉告诉中新社记者,这里是自贸区,政策优惠利好很多,在大陆先试先行,对台企来说是很好的契机。
自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至今,中国相继批准成立18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协调、陆海统筹的新一轮全面开放态势。在这些自贸试验区中,以对台为最大特色的福建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两岸融合的先行区。
平潭综合实验区台胞台企服务中心,是平潭自贸片区为更好服务台胞台企而推出的创新举措。该中心集中梳理往来便利、企业注册等8大类157项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采用两岸“共同管理”模式,首创由台湾青年服务台胞台企,现已运营满一年。
去年底,台胞何佩珊在该中心领到了新版《台湾地区职业资格证书采信证明》,她在台湾保姆人员证书经比对采认后,被采信为大陆的育婴员。“我很看好平潭自贸片区的幼教市场。”何佩珊在平潭创办的早教机构已经开业,她的家人也一起来到平潭,于此安居乐业。
平潭自贸片区落实两岸行业标准共通,已完成了134项职业资格对台比对,其中95项实现了直接采信,让台胞可凭采信证书在平潭执业。截至目前,平潭对台职业资格采信证书共颁发569本,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资格证书换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71本,直接采认换发国家职称证书8本。
福建自贸试验区对台产业合作更加开放,在电信、旅游、建筑、金融等50多个领域率先对台开放,先后引进台资独资演艺经纪公司等一批首创性台资项目。据福建省商务厅透露,近5年来,福建自贸试验区累计新增台资企业2520家,合同台资67.9亿美元,分别占同期福建省新增台企、合同台资的40.9%和43.4%。
在福州自贸片区,两岸先进制造业合作捷足先登:成立两岸先端材料研发合作中心、先进制造业技术服务中心,成功研发大陆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菌超薄玻璃,首条生产线正式量产;建设两岸物联网应用示范中心,推动物联网产业合作;推动新大陆公司携手台湾科研机构,研发全球首枚二维码解码芯片。
台北快轮“高雄—平潭”货运、“两马”新航线——福州马尾琅岐至马祖南竿福澳港等多条新航线开通,两岸检验检疫电子证书互换与核查系统启用,“源头管理,口岸验放”等便利化措施实行,海峡两岸AEO互认率先开展,福建自贸试验区对台贸易更便捷,福建也成为台湾商品输往大陆最便捷通道。
充分发挥沿海近台优势,福建自贸试验区在两岸金融合作方面更是先行先试,如厦门自贸片区建成首个以两岸金融为主题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福州自贸片区建立台企资本项下便利化的“白名单制度”,平潭自贸片区向台商台胞发放“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麒麟卡”等。随着两岸金融合作持续深入,23家台资金融机构已落户福建自贸试验区,数量居大陆前列。(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4日讯(记者宋雅静)福建自贸试验区2015年4月挂牌成立5年以来,大胆试、大胆闯形成了一批独具福建特色、对台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成果,基本实现了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确定的发展目标,建立了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发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在9月3日的“行走自贸区”网络主题活动福建自贸区云座谈会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福建自贸区累计推出16批446项创新举措,全国首创占40.6%。有40项创新举措作为改革试点经验被全国复制推广或评为“最佳实践案例”,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一些首创性的“福建经验”推动了国家根本性的制度变革。
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先后建立18个自贸试验区,构建起从沿海到沿边、沿江,从东部到中西部全覆盖的网状发展格局。福建自贸试验区是全国第二批自贸试验区,是这张大网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自贸试验区2015年4月挂牌成立,实施范围118.04平方公里,包括福州、厦门、平潭三个片区。国家赋予福建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改革创新试验田、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新高地。五年来,大胆试、大胆闯,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一批独具福建特色、对台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成果,基本实现了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确定的发展目标,建立了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发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改革开放步伐持续加快。累计推出16批446项创新举措,全国首创占40.6%。有40项创新举措作为改革试点经验被全国复制推广或评为“最佳实践案例”,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一些首创性的“福建经验”推动了国家根本性的制度变革。比如,关检“一站式”查验、国地税协同报税,为海关、税务机构改革探索了经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在企业注册登记环节创造了新模式,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厦门在“多规合一”基础上,推出工程项目审批“五个一”,成为全国改革的样板,为中国在世行营商环境评估中排名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政府治理水平大幅提升。自贸试验区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了与市场规则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简政放权领域,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来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甚至是“乘法”。政务服务领域,利用“互联网+政务”,实施“一窗办”、“网上办”、“马上办”等举措,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监管领域,强化底线思维,加快构建新型监管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让监管从简单粗放向精准高效转变,从多头监管向综合监管转变。
沿海近台优势充分发挥。首先是突出对台,深化产业合作,50多个领域率先对台开放,引进一批首创性台资项目。全省四成的新增台资企业、合同台资选择落户在自贸试验区。利用两岸产业的互补性,推动电子信息、光学仪器、精密机械等产业联动发展。拉紧对台贸易纽带,持续创新通关合作模式,开展申报信息互换,试行查验结果互认,实施货物快速放行,福建已经成为台湾商品输大陆最便捷通道。深化两岸金融合作,实施台资企业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政策试点,目前这个试点已扩大到全省。通过开通台胞台企征信查询、发放“金融信用证书”“麒麟卡”等途径,向台胞台企提供贷款、担保、授信等金融服务,满足台胞台企在大陆创业、就业对资金的需求。便利台胞生活,率先实施卡式台胞证、台湾居民入境免签注等政策,台胞“足不出岛”即可办证。三个片区都设立了台胞台企“一站式”服务平台,台胞参加社保、购房、购票等享受同等待遇。开展职业资格比对工作,现已完成134大项(268小项)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比对,全省直接采认台湾居民20个工种职业资格、52项台湾职业职称,实现台胞到大陆就业的无缝对接。其次是突出海丝,不断拓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在丝路投资、丝路贸易、丝路电商等领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前重点打造中欧班列和“丝路海运”两个品牌,把海丝与陆丝紧密连接起来,为构建东西互济、内外相联的开放新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动能显著增强。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和“保税+”“金融+”等政策,培育了物联网、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跨境电商、进口酒等重点平台,发展了集成电路研发设计、海运快件、中转集拼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自贸“磁吸效应”,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源源不断流入,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的坚实基地。五年来,区内累计新增企业9.8万户、注册资本2.1万亿元,税收年均增长45.4%,进出口年均增长12.8%,均较大幅度高于全省水平。
三个定位和三个特点
“福建自贸区的主要特点是对台。平潭片区就有为台商量身定做的方案,我想未来将会有更多体制机制创新来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这也是台湾的发展契机。”平潭台商蔡忠国说。
根据《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福建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是: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要建成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的新高地。
总体方案有3个特点:一是以开放促改革,总体方案把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作为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坚持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培育功能与制度相结合,着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二是立足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总体方案结合国家战略需要和福建特点,力求充分发挥福建对台优势,推动闽台之间投资贸易自由化和资金人员往来便利化。三是发挥福建对外开放基础条件良好的优势,推动自贸区建设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总体方案明确了试验区的6项主要任务和措施,其中涉及深化两岸合作的内容尤其引人关注。比如,探索闽台产业合作新模式,对接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构建双向投资促进合作新机制;扩大对台服务贸易开放,促进闽台服务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对台货物贸易自由;促进两岸往来更加便利;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等。
从“便利”到“自由”
“福建自贸区的重点就是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化。”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唐永红认为,此次出台的方案对自贸区建设做了框架性规定,并首次明确提出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由“便利”到“自由”的转变,更加符合自贸区建设的核心内涵,这也是方案的最大亮点之一。
福建自贸区范围118.04平方公里,涵盖平潭、厦门和福州3个片区。其中平潭片区重点建设两岸共同家园和国际旅游岛,在投资贸易和资金人员往来方面实施更加自由便利的措施;厦门片区重点建设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福州片区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两岸服务贸易与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
在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首批注册成功的台资企业福州恒元恒商贸有限公司董事蒋启文说,公司目前从台湾进口球类体育用品,在自贸区注册后企业能有通关便利和税收优惠。未来通过自贸区的体制机制创新,两岸在人才、资金、技术方面的流动性将更大更多。
两岸经济深度融合试点
“台湾方面是建立示范区,大家根据标准来做;大陆自贸区是法无禁止即可为。两岸可以互相借鉴,携手获得更多红利。”蒋启文说。
“现在在平潭片区办理商事登记主体综合服务,只需3个小时。”台资的一零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金继先说,跨境电商可以利用台湾和平潭的特殊区位优势,辐射全球。
福建自贸区获批以来,各类企业入驻积极踊跃。以平潭片区来说,就有中免集团、中诺控股、盈科律所、神州租车、知名电商企业大龙、全麦等800多家企业已经办理或正在办理入驻手续,近千家企业申请入驻台湾免税商品市场。加拿大、欧洲侨商团体纷纷来平潭考察。
“在两岸经济转型升级的情况下,福建自贸区的成立正当其时。”厦门大学中国(福建)自贸区研究院研究员洪永淼认为,虽然目前两岸服贸协议尚未通过实施,但借助自贸区东风,未来两岸在物流、贸易、金融、文创等领域大有可为,它将为两岸经济深度融合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许雪毅 王成 郭圻)
【行走自贸区】福建自贸区5年答卷:改革标杆 全国首创占比40.6%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4日讯(记者宋雅静)福建自贸试验区2015年4月挂牌成立5年以来,大胆试、大胆闯形成了一批独具福建特色、对台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成果,基本实现了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确定的发展目标,建立了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发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在9月3日的“行走自贸区”网络主题活动福建自贸区云座谈会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福建自贸区累计推出16批446项创新举措,全国首创占40.6%。有40项创新举措作为改革试点经验被全国复制推广或评为“最佳实践案例”,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一些首创性的“福建经验”推动了国家根本性的制度变革。
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先后建立18个自贸试验区,构建起从沿海到沿边、沿江,从东部到中西部全覆盖的网状发展格局。福建自贸试验区是全国第二批自贸试验区,是这张大网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自贸试验区2015年4月挂牌成立,实施范围118.04平方公里,包括福州、厦门、平潭三个片区。国家赋予福建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改革创新试验田、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新高地。五年来,大胆试、大胆闯,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一批独具福建特色、对台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成果,基本实现了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确定的发展目标,建立了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发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改革开放步伐持续加快。累计推出16批446项创新举措,全国首创占40.6%。有40项创新举措作为改革试点经验被全国复制推广或评为“最佳实践案例”,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一些首创性的“福建经验”推动了国家根本性的制度变革。比如,关检“一站式”查验、国地税协同报税,为海关、税务机构改革探索了经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在企业注册登记环节创造了新模式,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厦门在“多规合一”基础上,推出工程项目审批“五个一”,成为全国改革的样板,为中国在世行营商环境评估中排名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政府治理水平大幅提升。自贸试验区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了与市场规则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简政放权领域,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来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甚至是“乘法”。政务服务领域,利用“互联网+政务”,实施“一窗办”、“网上办”、“马上办”等举措,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监管领域,强化底线思维,加快构建新型监管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让监管从简单粗放向精准高效转变,从多头监管向综合监管转变。
沿海近台优势充分发挥。首先是突出对台,深化产业合作,50多个领域率先对台开放,引进一批首创性台资项目。全省四成的新增台资企业、合同台资选择落户在自贸试验区。利用两岸产业的互补性,推动电子信息、光学仪器、精密机械等产业联动发展。拉紧对台贸易纽带,持续创新通关合作模式,开展申报信息互换,试行查验结果互认,实施货物快速放行,福建已经成为台湾商品输大陆最便捷通道。深化两岸金融合作,实施台资企业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政策试点,目前这个试点已扩大到全省。通过开通台胞台企征信查询、发放“金融信用证书”“麒麟卡”等途径,向台胞台企提供贷款、担保、授信等金融服务,满足台胞台企在大陆创业、就业对资金的需求。便利台胞生活,率先实施卡式台胞证、台湾居民入境免签注等政策,台胞“足不出岛”即可办证。三个片区都设立了台胞台企“一站式”服务平台,台胞参加社保、购房、购票等享受同等待遇。开展职业资格比对工作,现已完成134大项(268小项)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比对,全省直接采认台湾居民20个工种职业资格、52项台湾职业职称,实现台胞到大陆就业的无缝对接。其次是突出海丝,不断拓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在丝路投资、丝路贸易、丝路电商等领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前重点打造中欧班列和“丝路海运”两个品牌,把海丝与陆丝紧密连接起来,为构建东西互济、内外相联的开放新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动能显著增强。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和“保税+”“金融+”等政策,培育了物联网、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跨境电商、进口酒等重点平台,发展了集成电路研发设计、海运快件、中转集拼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自贸“磁吸效应”,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源源不断流入,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的坚实基地。五年来,区内累计新增企业9.8万户、注册资本2.1万亿元,税收年均增长45.4%,进出口年均增长12.8%,均较大幅度高于全省水平。
来源:中国经济网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6/32878.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