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8月11日消息 今日晚间,在“2022雷军年度演讲”中,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发布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yberOne”,据介绍,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每台大概六、七十万元,尚无法实现量产,小米将持续在这一领域耕耘。
金融界根据筛选,A股中属于小米概念股且属于机器人概念股的上市公司共计22家。
股票代码 | 股票简称 |
002600.SZ | 领益智造 |
002579.SZ | 中京电子 |
002903.SZ | 宇环数控 |
002241.SZ | 歌尔股份 |
002426.SZ | 胜利精密 |
688169.SH | 石头科技 |
300115.SZ | 长盈精密 |
300433.SZ | 蓝思科技 |
300793.SZ | 佳禾智能 |
301135.SZ | 瑞德智能 |
002456.SZ | 欧菲光 |
300328.SZ | 宜安科技 |
002681.SZ | 奋达科技 |
002369.SZ | 卓翼科技 |
300802.SZ | 矩子科技 |
300857.SZ | 协创数据 |
002217.SZ | 合力泰 |
688088.SH | 虹软科技 |
300097.SZ | 智云股份 |
003021.SZ | 兆威机电 |
688400.SH | 凌云光 |
689009.SH | 九号公司 |
本文源自金融界
美国当地时间9月30日,智通财经APP获悉,特斯拉(TSLA.US)举办了2022 AI Day活动,马斯克与特斯拉工程师团队现身会场,带来了Tesla Bot人形机器人“Optimus”原型机的全球首秀。
“今天是我们第一次将Tesla Bot展现给世人,准备好了吗?”在马斯克的话音中,Optimus原型机重磅登场,转身、停止、挥手问候等流畅动作引得观众欢呼。这是Optimus第一次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自主行走,特斯拉没有为它安装外壳,而是直接将内部构造呈现出来,关节、骨骼、电缆等设备清晰可见,直观展示每个动作细节。
据悉,特斯拉在机器人的内部结构设计上,基于对人体特征的洞察,深度思考各执行器与电力系统布局。Optimus机器人躯干处搭载了2.3kWh、52V电池包,高度集成了充电管理、传感器和冷却系统。这意味着从传感到融合、再到充电管理,都汇集到这一系统内,这也是借鉴了特斯拉在汽车设计方面的经验。
同时Optimus身体共有28个自由度,采用了更加灵活的弹簧负载设计与6种类型执行器,关节采用仿生学关节设计,模拟人类关节与肌腱形态,手部则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拥有11个自由度。而在“感官”上,在经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系统的实际应用验证后,特斯拉强大的计算机视觉已可直接应用于机器人。
此外,Optimus还搭载与特斯拉车辆相同的FSD电脑以及Autopilot相关神经网络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成果也帮助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特斯拉工程师表示,特斯拉车辆已经安装了FSD电脑,希望可以将自动驾驶经验与人形平台相结合,但机器人的实际需求和形式都与汽车存在差异,所以还需要适当调整。
目前,Optimus已经可以完成行走、上楼梯、下蹲、拿取物体等动作,也能在少量外部干扰的情况下依旧保持平衡。现场视频中,特斯拉还展示了擎天柱被工作人员用木棍戳刺上半身,但并未摔倒或长时间摇晃,仅稍微前倾后便稳住姿态,出色地应对了挑战。
据马斯克透露,Optimus机器人产量应该可以达到数百万台,预估机器人最终价格将在2万美元以下,3-5年间Optimus即可量产上市。预计机器人业务的价值最终可能超过特斯拉的汽车收入。
短期来看,东吴证券判断 Opitmus 量产仍需等待,主要系两方面原因:一是仍存在技术难题,根据会场技术人员披露,Opitimus 平衡性问题仍需解决,可能需要18-36个月时间的开发;二是成本居高不下,Optimus全身包含50个自由度,仅从减速器角度来计算,假设减速器均价1000元,则减速器成本就高达5万元。
终局来看,虽然人形机器人短期内无法量产,但仍看好其未来成长性。马斯克预期未来人形机器人数量将会达到百万台量级,最终单台成本可能会低于2万美元,未来可期。
投资机会上,东吴证券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核心零部件重要性尤为突出。此次新一代 Optimus 亮相进一步确认其在成本端和性能端的地位。具体来看:
1)减速器:主要包括谐波和RV减速器,目前仍主要被日本所垄断,近年来国产化率逐步提升。根据测算至2025年全球谐波市场空间达148亿元,2022-2025年CAGR=60%。
2)控制器:主要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姿态和轨迹,近年来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国外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差距体现在软件算法。
3)伺服系统:包括驱动器和伺服电机。机器人用伺服对响应速度,负载能力,体积质量等要求更高。近年国产品牌在中低端领域已大规模量产,并不断向高端迈进。
相关概念股:
绿的谐波(688017.SH):公司经过多年持续研发投入,实现了精密谐波减速器的规模化生产及销售,打破了国际品牌在机器人用谐波减速器领域的垄断,并实现批量出口。
埃斯顿(002747.SZ):首批通过“中国机器人”认证的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为工信部力推的“中国机器人ToP10”标杆企业之一;业务覆盖了从智能装备核心部件、工业机器人到机器人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工业机器人产品包括六轴通用机器人、四轴码垛机器人、 SCARA机器人、DELTA机器人、冲压直线机器人以及智能制造系统,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焊接、机床上下料、搬运与码垛、折弯、装裝配、分拣、涂胶等领域。
汇川技术(300124.SZ):公司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包括机器人专用控制系统、伺服系统、视觉系统、高精密丝杠、SCARA 机器人、六关节机器人等核心部件及一体化解决方案。
每经记者:李少婷 每经实习记者:杨卉 每经编辑:张海妮
截至6月21日收盘,迈赫股份(SZ301199,股价24.88元,市值33.17亿元)、神思电子(SZ300479,股价20.71元,市值40.81亿元)等17只机器人概念股涨停。消息面上,当地时间6月3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推特发文称,将特斯拉人工智能日推迟至9月30日。“到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一个Optimus(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工作。”
虽然目前初代人形机器人的更多信息尚未披露,但从此前描述的“Optimu将做人类不想做的事情”可以看出,马斯克选择了服务机器人赛道。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这一赛道可参考的商业化模式并不多,尚处于爬坡阶段。
以国内为例,一方面,疫情加速了服务机器人的应用,餐饮、物流等业态普及度喜人,更多AI平台、科技企业等上下游公司切入,市场对机器人可实现的类人化场景充满期待;但在更广泛的家庭及个人需求端,高昂价格背后的不可替代性含量、核心算法无法突破导致的人机交互难等因素仍制约着服务机器人的量产和商业化脚步。
部分机器人概念股及其6月21日股价表现。图片来源:同花顺截图
A股市场又迎来了一次小范围的狂欢。
截至6月21日收盘,迈赫股份、神思电子等17只机器人概念股涨停,科大智能(SZ300222,股价8.09元、市值63.12亿元)涨超8%。除了概念股,与机器人沾边的上下游企业也受到了投资者的热情追问,询问其相关业务的最新进展。
从消息面上看,机器人概念的爆红,与特斯拉(TSLA,股价650.280美元,市值6737亿美元)的跨界息息相关。当地时间6月3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推特发文称,将原定今年8月19日的特斯拉人工智能日推迟至9月30日,并表示这次智能日将是史诗级的。“到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一个Optimus(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工作。”
早在去年,特斯拉就揭开了这款人形机器人的神秘面纱。根据此前披露的信息,该款机器人名为“擎天柱”,又被称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Tesla Bot)”,将基于特斯拉自动驾驶电动车所使用的芯片和传感器。根据最初面世时的介绍,“擎天柱”身高为5尺8寸(约1.73米),重125磅(约56公斤),行走速度为每小时5英里(约时速8公里),最多可提45磅(约20公斤)的物品;头部会配有一块屏幕,以便使用者获取有用的信息。
马斯克对这款机器人可谓寄予厚望。今年1月,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开发人形机器人将是今年最重要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4月的采访中,马斯克还表示,若未来两年内“擎天柱”能够量产,在规模效应下,其成本比汽车还要低,预计售价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74万元)。
十几万的“擎天柱”能做什么?6月21日,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通过微信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人形机器人尚属新物种,在应用上有很大想象空间,目前来看服务领域会有较大应用价值。
此外,卢瀚宸还提到,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技术密集的综合体,涉及多类硬件和软件,成功面世将释放出不少利好消息。“以传感器为例,人形机器人上,除了视觉传感器还会有力觉,如力矩传感器等,也是当前比较热的赛道之一。从国内供应链上的企业来看,由于供给侧依然承压,未来人形机器人上游的核心部件会更加值得关注,上游创新性核心元件会更有机会受益。”
虽然目前尚未有更多细节披露,但根据马斯克此前的说法——“‘擎天柱’最终将能够做人类不想做的事情。”可以看出,特斯拉想迈进的,是服务机器人这条河。而这一探索的背后,则是日渐磅礴的行业规模。《中国消费者报》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售额达到146亿美元。
另一方面,国内服务机器人也在快速发展,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产量达921.44万套,市场规模逼近400亿元。从初代的扫地机器人到现今的炒菜机器人、老年陪伴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被越来越多消费者所接受。
企业亦闻风而至。6月9日,美的集团(SZ000333,股价57.29元,市值4008.6亿元)发布了家庭服务机器人品牌“WISHUG”,并推出了其首款产品小惟机器人,计划今年下半年在国内市场量产上市;同时,百度(BIDU,145.625美元,市值503.8亿美元)与吉利汽车(HK0175,股价15.06港元,市值1509.1亿港元)联手打造的集度还发布了首款汽车机器人概念车。
卢瀚宸表示,国内服务机器人自2020年迎来高增长,目前在商用配送领域突破明显。6月21日,尚美生活集团相关负责人通过微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疫情确实加速了酒店接入服务机器人的进度,主要影响在B端和C端。
B端方面,服务机器人可以替代部分人力。“现在机器人的价格比起前几年下降了很多,按照不同功能,酒店接入单个机器人大约花费在2万~5万元,比起月月支付的人力,还是有节省空间的。”上述负责人称,此外,接入服务机器人,对酒店的美誉度及口碑也有积极影响,作用在C端的效果更值得投入。
如果说部分初代产品已经找到了该有的位置,未来服务机器人的破圈点在哪?卢瀚宸指出,预计下一阶段服务机器人会在更多的场景落地应用,如商用清洁、室外配送等方面。不过仍需技术的持续提升和场景定义及行业规范的协同。
不过,服务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这类相对尖端的产品,其量产和商业化前景目前仍需打个问号。根据卢瀚宸的说法,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落地后,从技术实现角度看,它比当前的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都复杂得多,是多学科交互的技术突破。
但这些技术最终能否用于量产和商用,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并不容易。
6月21日晚,有接近服务机器人供应商的知情人士电话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尽管当前各种服务机器人接连不断地出现,但整个产业仍处于探索阶段和爬坡期,大部分业内商家都面临瓶颈。应用场景“非刚需”,机器人智能程度低、核心算法无法突破是主要制约因素。
具体来看,上述人士表示,应用场景的非刚需是目前最大的困境。除了一些扫地机器人还能找到比较刚需的场景,其余的服务机器人大多只是个噱头,没有找到适合家庭或个人使用的场景,也不能替代人力,从而很难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即便是人形机器人,最终能实现的功能如果是看护老人、小孩这类,还能有一定替代性。如果只是一些基础家务,那购买力还有待观望。”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搜索发现,消费者对服务机器人的必要性讨论并不少。以某炒菜机器人为例,使用前消费者需自行备菜、洗菜、切菜、最后由机器完成烹饪。对此,有网友称是“解决了炒菜最不麻烦的一环”、“花四五千买个搅拌棒”。
图片来源:社交软件截图
解决了应用场景的刚需性,人机交互、核心算法的突破也是个难题。根据上述人士介绍,机器人在模仿人时主要靠算法实现。现在的核心算法还是通过给机器人做机器学习,如输入图片,机器人再通过图片判断下一步的做法和走向。要实现流畅的人机交流,难度相当大。
“举个例子,对话机器人要一杯水,但每个水杯的形状不一样,含水后的重量也不一样,要把这杯水安安安稳稳地端在手上,对服务机器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因此现在国内外很多服务机器人还是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如走路或跑步,但离商用还是有一段距离。”上述知情人士称。
此外,与工业机器人不同,服务机器人一旦量产,对其智能水平的要求也很高。“像消杀机器人,就是从A到B再到C,不叫它为机器人也可以。从业这么久,我觉得这个行业(服务机器人)是有极大局限性的。商业变现基本上很难实现可以不提,只说发展,现在大家都在一个无法解决的瓶颈上,做同水平同质量的重复。”上述知情人士称。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36氪获悉,机器人概念股反弹,截至发稿,鸣志电器、亚威股份、鼎龙文化、锋龙股份涨停,江苏北人、克劳斯、南方精工、凯尔达等跟涨。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5/31187.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