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问题_股票知识问答_股票黑马推荐_问股网_在线诊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型城镇化研究意义(城镇化的意义如何)

  中宏网四川2月27日电 2月27日上午,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四化同步”系列新闻发布会第2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

新闻发布会现场 图源:四川发布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代永波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城镇化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省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43.4%提高到2022年的58.4%,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从9.8个百分点缩小到6.9个百分点。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代永波 图源:四川发布

  全省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

  形成1个超大城市4个大城市

  代永波介绍,十八大以来,四川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明显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快覆盖全部常住人口,2012年以来城镇落户1285万人,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594万人次,省级财政下达市民化奖励资金累计158亿元。

  城镇体系结构明显优化,成德眉资同城化步伐加快,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由1个超大城市(成都)、4个大城市(绵阳、南充、宜宾、泸州)、11个中等城市、21个小城市和2016个建制镇构成的城镇体系。

  同时,城市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四川城市经济蓬勃兴起、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全省工业增加值从1.06万亿元增至1.64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从0.82万亿元增至2.96万亿元,同期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带动城镇新增就业73万人。

  此外,城镇功能品质明显提升,四川市政设施提档升级、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5万个、惠及居民176万户,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绿化覆盖率达43.95%。

  绵阳南充宜宾泸州常住人口要达300万以上

  让进城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代永波介绍,今后一个时期,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系列的重大机遇,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我们将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提升幅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强的支撑。”

  要聚力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建强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推动成德眉资4市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协作一盘棋、政策设计一体化,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高能级产业生态圈和公共服务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提升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打造全国重要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国际门户枢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绵阳、南充、宜宾、泸州加快建设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І型大城市、达州加快建设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增强中小城市发展活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城镇化整体布局。

  同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优化成都市落户政策,其他城市和县城全面取消落户限制,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落户城镇。稳步提高非户籍城镇常住人口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实际享有的水平,强化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让进城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大力发挥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

  着力点在优势产业、优质企业和信息技术

  “产业与城镇化息息相关,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的发展就像空中楼阁;产业支撑薄弱,城镇化发展也会举步维艰;产业基础雄厚,才会加速产城融合,提高城镇化水平。”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李文莉介绍,从全国成功的发展经验来看,城镇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的发展为支撑。四川将主动适应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进程,积极推动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着眼“五区”产业共兴,推动资源地、研发地、生产地、消费地联动,实现人、产、城协调发展。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李文莉 图源:四川发布

  首先是以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出台实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梯次培育一批省级、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充分发挥优势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对城市群的带动作用,用强大的产业支撑保证城镇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其次是以优质企业为支撑点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千亿跨越”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贡嘎培优”计划、“天府益企”计划、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力争到2027年培育千亿企业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0家,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同时,落实工业企业“小升规”支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举办“创客中国·创业天府”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力培育市场主体,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进而促进城镇人口就业,扩大城镇消费需求,实现企业发展、民生改善、城镇建设的共享共赢。

  同时,以信息技术为动力源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开展第三批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打造典型应用场景,让城市管理更加高效,让群众生活更加美好。持续推动基础设施信息化升级、企业行业信息化改造、经济社会信息化转型,促进信息技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融合应用创新发展,培育形成一批优秀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构建技术供给资源池,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写好新时代“小城故事”

  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县城

  “县城是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代永波表示,四川目前拥有128个县和县级市,数量居全国第一,加快推进县城建设对促进四川新型城镇化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央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四川将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

  首先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支持位于城市化发展区,纳入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范围,以及邻近绵阳、南充、宜宾、泸州等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县城,探索融入中心城市一体发展的有效路径,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

  其次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支持位于城市化发展区的县城发挥资源禀赋独特优势,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推动产业专业化、集群式发展,力争在细分行业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县域品牌。

  再次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支持位于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城发挥特色农产品产地优势,探索“种植养殖在乡村、加工配送在县城”有效模式,在县城集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

  同时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支持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城发挥绿色、特色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等适宜产业,有序承接高海拔、环境恶劣地区人口和生态地区超载人口。

  做强成渝城市发展主轴

  壮大成德绵眉乐雅广西攀城市发展带

  “四川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适合城镇化的平原和丘陵地区不到20%,自然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我省城镇化空间布局应统筹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沿重点交通轴和流域经济带,优化形成城镇化空间布局,促进优势区域更好发展、生态功能区更好保护。”代永波介绍,综合考量融入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和四川实际,提出了全省城镇化“一轴三带”的空间布局。

  一轴:即做强成渝城市发展主轴。依托成渝北线、中线和南线综合运输大通道,支持资阳、遂宁、内江等沿线城市承接成渝双核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带动成都都市圈建设,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引领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提高人口经济综合承载力,打造支撑成渝城市群的“中部脊梁”。

  三带:一是壮大成德绵眉乐雅广西攀城市发展带。依托西成客专、宝成—成昆铁路和G5京昆高速公路等构成的综合运输通道,积极融入国家包昆—西部陆海新通道城镇化纵轴,支持绵阳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发挥德阳、眉山、乐山、雅安、广元等城市的节点支撑作用,推动安宁河流域城镇与攀枝花协同发展,提升人口、经济吸引力和集聚度,建成连通全省两大平原地区、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发展带。二是打造成遂南达城市发展带。依托成达万高铁、达成铁路和G42沪蓉高速等构成的综合运输通道,主动对接国家沿长江通道城镇化横轴,积极构建铁水联运新通道,支持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推动广安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提升遂宁、巴中等节点城市功能,打造东出北上的区域物流枢纽、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带动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的城市发展带。三是培育攀宜泸沿江城市发展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及沿江高速公路、铁路等构成的综合运输通道,积极融入国家沿长江通道城镇化横轴,支持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支持攀枝花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促进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推动沿线城市发展临港经济、通道经济,加快形成带动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城市发展带。(秦智城 徐臻)

推进新型城镇化 增强城市发展潜力

2月2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四化同步”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发布会上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省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43.4%提高到2022年的58.4%,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从9.8个百分点缩小到6.9个百分点。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提升消费水平、拓展投资空间、增强发展潜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许多专家表示,“十四五”期间推进新型城镇化,将有效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住经济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能有效提升消费水平。“十三五”时期,全国有超过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基本公共服务总体覆盖城镇常住人口。从超过60%提高到65%,“十四五”期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需每年平均增长1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年农业转移人口达到千万级规模,由此将带来巨大的购物、医疗、教育、住房等需求。

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能在优化城市布局的同时拓展投资空间。我国不少中心城市周边的都市圈都有较大发展空间,在这些区域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投入非常有必要。中小城市和县城通过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既能承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也能缩小城市间的发展差距,提升一体化发展效率,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能有效增强发展潜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之一。“十三五”时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从2015年的2.73缩小至2020年的2.56。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认为,要在城乡互动中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让城市需求进一步带动乡村发展。我国居民消费中食品消费占比最大,潜力也十分巨大。未来,随着老百姓对食品新鲜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就近生产供应食品会成为新趋势,由此将极大带动靠近城市的农村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燕南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半月谈”微信公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专家普遍认为,《意见》的出台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此番城镇化部署,为何特别着眼于县城呢?

回应县域经济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不可讳言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受到影响,如何进一步激发县域城镇化的经济动力,成为社会关切所在。

“人、地、钱”是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的三大核心要素。三方面要在变局与挑战中仍能实现有效协同,就要求县域城镇化建设要有多元化发展思路、可持续发展意识,再不能无序扩张、缺乏长期眼光。《意见》正在这方面为县城发展提供了权威指引。

《意见》提出将县城发展划分为5类,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方向,包括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这就为未来一段时间各地县城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提供了指南。

循着多样化路径,提升聚人聚产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就成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点。这一关键能力的提升,需要与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公共设施均等化等政策改革同时落子。

县城发展更要聚焦质量

如何进一步提升县城的吸引力、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关键是增强原有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承载能力如何增强?如《意见》所提示的,县城发展更要聚焦质量。

目前我国一些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出现人口过密、功能过载的情况,周边县城正可起到疏解非核心功能作用。同时,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民进城安家就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县城正可以此为契机,提升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效果。

居民在湖北省宣恩县城风雨桥上跳舞 宋文 摄

当下,大部分县城由于之前规划水平不高,投入相对不足,现有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公共服务等方面综合承载能力与其作为城镇化重要载体的使命还有差距,存在不少短板弱项。

为此,《意见》指出,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补齐县城短板弱项,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一言以蔽之,就是促使县城走上高质量发展、内涵化发展的新道路。

值得强调的是,聚焦质量谋转型,决不可从大拆大建乃至重复建设出发,必须尊重发展规律、强化规划引领,谋定后动、审慎从事。

更好发挥县城桥梁作用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除了要使县城本身强身提质,还要通过县城提质更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桥梁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县城对农村和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还远小于大中城市。因此,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必须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为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作出指引。

为此,《意见》提出了“三个机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建立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利用机制,保障县城建设正常用地需求。

三个机制,聚焦“人、地、钱”三大核心要素,含金量十足,就是要让县城发展可持续,让县城这座城乡连接之桥越来越稳固。

总之,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指明了当下城镇化的发力点,将开辟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局面。

(原标题《半月谈:推进城镇化,为何着眼于县城?》。编辑 高唯)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之举。

资料图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如果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能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积极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坚持体现和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要求。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城镇化肩负着巨大历史任务。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同时又促进工业化发展。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规律。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总人口近10亿,农业人口有8亿多,大量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到城镇。40多年来,我们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特别是农村人口比重大、生产力落后的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大量增加,被西方专家学者称为二十一世纪最为宏伟壮观的人类社会大变迁。特别是新时代10年,我国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上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重大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城镇化与现代化的重要关系,阐明了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意义,为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更加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的重要成果和重要窗口。

到去年底,全国总人口14亿多,其中城镇人口达9亿多,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中国城镇化的巨大成就在人类历史上盛况空前,世所仅见,充分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之人口规模巨大的显著特征。我国城镇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于坚持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色和本质要求,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必须坚持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城镇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本质要求之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和体现这个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补,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在建设城市的同时,大力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现代化水平。这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举措,是中国农村现实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在农村人口数量巨大的中国,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重点和难点就是农村和农民的富裕问题。在这方面,新时代10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最为集中的突出表现,一是扶贫,二是城镇化。过去10年,通过扶贫解决了一亿多农民的绝对贫困问题,通过城镇化使近两亿农民进城过上了城里人的好日子。在扶贫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坚持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同步加强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有效防止出现“繁荣的城市、破败的农村”景象,新时代中国城乡社会呈现出农民市民共同富裕、美丽乡村和繁荣城镇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新征程上的城镇化仍要坚持好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的原则要求,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社会差别,以城乡共同富裕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城镇化与西方国家城镇化的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城镇化是社会主义的城镇化,中国的现代化城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而外国的现代化城镇化,无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拉美发展中国家,以资本为中心,造成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羊吃人”、大量的失业流浪人口和贫民窟等景象,真正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我国社会主义城镇化坚持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提高,不断改善和提高全体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努力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均等优质的公共服务。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我们要认真落实好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这些重要要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特别是新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快捷方便舒适优质的公共服务。要总结城市治理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信息化网络化形势下城镇治理举措,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特别要解决好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重点民生问题,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镇化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从理论上讲,同分散的农村相比,城镇化是集约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自然。但事实上,西方国家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都曾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和生态环境恶性破坏,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侵略掠夺别国的资源。

我国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充分吸取西方国家和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高度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世界节能环保、降碳减碳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形势下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落实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局中,坚持城镇化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解决好土地过度扩张浪费、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及城市工业污染等问题,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宜居的城乡环境,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原标题:新型城镇化: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之举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戴均良

流程编辑:U022

[新型城镇化研究意义(城镇化的意义如何)]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5/30891.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