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日K线
好久没有关注股票,今天登录一看,这股票居然已经涨停2个板了。
在2月19日的投资者见面会中,人民网总裁表示,观点评论、深度调查、权威解读将是人民网内容原创业务发力的重点,因为其现阶段被智能写作替代的可能性较小,且属于自媒体难以提供的内容。内容代运营方面,人民网已替多个中央部委运营互联网平台。
股东户数及股价
此外,中上协积极组织上市公司走进人民网,参加“第十七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等活动,共同宣传引导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得到了市场各方的积极认可。
该股主要指标及行业内排名如下:
虽然人民网在2018年的业绩很好,但是该股的股价在近期涨幅已经非常大了,后期能否延续目前的涨势还很难说,普通投资者在投资时需要重点关注回调的风险。
人民网2022年10月21日在三季度报告中披露,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7.98万户,较上期(2022年6月30日)减少2436户,减幅为2.96%。
人民网股东户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Choice数据,截至2022年9月30日传媒行业上市公司平均股东户数为5.53万户。其中,公司股东户数处于2.5万~4.5万区间占比最高,为32.61%。
2021年9月30日至今,公司股东户数有所下降,区间跌幅为9.54%。2021年9月30日至2022年9月30日区间股价下降20.91%。
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最新总股本为11.06亿股,且均为流通股。户均持有流通股数量由上期的1.34万股上升至1.39万股,户均流通市值14.3万元。
人民网户均持有流通市值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Choice数据,截至2022年9月30日,传媒行业A股上市公司平均户均持有流通股市值为16.09万元。其中,28.26%的公司户均持有流通股市值在9万~14万区间内。
2022年9月30日,沪股通持有人民网的股份数量为1004.12万股,占流通股本的0.90%,较上期(2022年6月30日)的789.84万股上升27.13%。
注:主力资金为特大单成交,游资为大单成交,散户为中小单成交
“2020年前两个季度受疫情影响严重,生产受阻,业绩基数较低,相比较而言,下半年复苏边际回落,基数上升,因而去年三四季度增速趋缓。”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分析,虽然增速趋缓,但去年下半年业绩仍在稳步增长,体现了减税降费等稳增长政策效应持续显现。
稳增长政策效应持续显现,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平稳增长
2021年,我国境内上市公司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证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66.3万亿元,净利润5.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3%、19.8%,有力支持了中国经济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上市公司年报里有哪些亮点?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哪些新成效?记者进行了采访。
利亚德LED显示屏搭建的7000平方米地屏、1200平方米冰瀑、700多平方米“冰立方”等场景,在今年冬奥会开幕式上打造出了惊艳观众的沉浸式立体舞台。“得益于国内有效的疫情防控,2021年LED下游终端需求从2020年的低迷中快速恢复。随着我们加快数字化生产,部分显示产品性价比不断提升,进一步带动了销量。”李军分析,“外力”加“内功”让企业去年实现营业收入88.52亿元,同比增长33.45%;净利润约6.11亿元,同比增长162.6%。
2021年,很多上市公司像利亚德一样,业绩恢复了较快增长态势。剔除2020年疫情不可比因素扰动影响,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较2019年两年平均增长11.2%、10.3%。其中实体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2.7万亿元,两年平均增长14.3%;净资产收益率达到9.1%,较2019年提升0.7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去年下半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有所放缓,以沪市主板上市公司为例,去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6%、22%、14%、9%,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45%、42%、2%、10%。
整体业绩平稳增长的同时,上市公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体上市公司净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比重达53.4%,为2011年以来最高值。其中,制造业表现尤为亮眼。制造业公司对沪市上市公司净利润的贡献同比增加2.2个百分点,以电气设备、医药制造、航空航天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净利润两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5%,高于整体增速5.5个百分点。深市制造业上市公司202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8.6%,汽车、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等高端制造行业的净利润增长30%以上。
“2021年,实体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45%,上市公司缴纳的各项税费总和相当于全国税收收入的1/4,上市公司员工总数较上年增加3.9%。”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市公司继续为稳经济、稳就业、保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安集科技的化学机械抛光液、天岳先进的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材料、科德数控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等创新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自主供应;君实生物和康希诺等创新医药企业推动新冠肺炎特效药、疫苗、快速检测试剂等加快落地……2021年,实体上市公司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拥有的专利数量同比增长13.6%,总计达249万个。
创新成果的背后,是上市公司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助力下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实体上市公司投入研发经费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研发支出超过10亿元的公司数量由上年的162个增长到215个。其中,科创板公司持续彰显“硬科技”底色,全年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852.4亿元,同比增长29%,研发强度达到9%。创业板上市公司全年研发投入超1300亿元,同比增长近30%,研发强度达到4.9%。
“上市公司借助高研发投入,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同时,科技创新中,股权激励运用更为普遍,进一步激发了创新活力。”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曾刚表示,比如沪市主板公司去年全年推出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草案323单,同比大幅增长81%,覆盖激励对象10.8万人,同比增长44%。
“我们已累计接入充电运营商超400家,实现了和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运营商的平台互联互通,服务新能源汽车车主超过300万。”研发“新电途”聚合充电平台的朗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光星介绍,提供能源互联网终端服务的同时,企业还在为充电场站提供集光伏发电、电能储存、电动汽车充电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打通绿电从生产到存储、再到消纳的完整“绿色循环”。2021年,朗新科技研发投入主要用于能源数字化创新,同比增长57.48%。
加快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低碳技术攻关……2021年,绿色产业相关上市公司加快转型,并逐步打通节能减排产业链,形成发展合力。其中,深市绿色产业公司全年投入研发金额797.9亿元,占深市研发投入总额的14.3%。沪市光伏、动力电池等产业链企业持续加快新能源转型进程,科创板多家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企业,积极推进“碳足迹”计算、环境监测等辅助技术研发与推广。
“北交所为我们创新型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打开了新窗口。”富士达公司董秘鲁军仓告诉记者,去年底在北交所上市为企业进一步畅通了融资渠道,也为企业擦亮“金字招牌”,更多客户和订单纷至沓来。去年全年和今年一季度富士达公司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8.87%、27.69%。
2021年,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并同步实行注册制。截至今年4月30日,像富士达一样的8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北交所上市。数据显示,2021年北交所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668.9亿元,净利润7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1%、23.8%,除1家处于研发阶段、依据市值标准未盈利上市的企业外,其他88家公司2021年均实现盈利。同时,创新驱动属性更加凸显,北交所企业研发支出合计30.4亿元,研发强度达4.7%。标杆企业初步形成聚集效应,19家上市公司属于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公司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2家公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4/29786.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