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问题_股票知识问答_股票黑马推荐_问股网_在线诊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温州金改(金改)

 

从17岁迈进社会开始,他有过当木匠的艰辛,做包工头的烦恼,办皮鞋厂的困惑,直至登上中国房地产事业佼佼者的巅峰,33年风雨路铸就了他美好的事业和豁达、甘愿吃亏的性情。

 

他叫倪明连,1994年创办中城建筑工程公司。仅仅10多年,他将这个原本只有四级建筑资质的“包工头”公司发展成一个拥有特级建筑资质、施工产值近50亿元、业务遍布全国的大型集团,并获得建筑行业的最高荣誉“鲁班奖”,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一路来顺风顺水的倪明连怎么也没想到,2011年温州的一场区域“金融风险”会将这个已然庞若航母的建筑企业引向破产重整的命运。

为何破产?

企业互保、银行滥贷、盲目扩张

 

在温州,随处可见中城集团的影子,新国光商住广场、中瑞·曼哈顿、华盟商务广场等标志性建筑都是其作品。

对于中城集团来说,2007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年,它获得了国家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中城集团董事长倪明连曾将该资质形容为建筑行业的“特别通行证”。

从此中城集团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2009年,倪明连当选浙江省建筑业协会副会长,为温州建筑界首位。2010年,中城集团资产总额达到了36亿元,年产值39亿元,在建工程合同值148亿元。

除了做好建筑业,中城集团还涉足房地产、酒店、建材等行业,参与开发了杭州钱江国际时代广场等项目。

在中城集团的网站上,最后两条消息是关于上市的。去年9月18日,中城集团和国海证券正式签约启动“新三板”挂牌,已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这也是温州建设行业首家拟上市的企业。

这家温州的明星企业是如何走向破产的?追溯源头,或许并不是简单两语可以概括。

中城第一次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是在2011年温州那场突如其来而又迅速蔓延的“担保链风险”中。彼时,由于信泰集团资金链断裂,作为其担保公司之一的中城背上了代偿5000万元的负担,致使公司自身经营资金出现紧张和随后的一系列资金链紧绷。

在2008年之后的4年宽松货币政策中,企业担保成为了银行审批贷款中最常见的增信方式。在大量贷款额度寻求出口的压力下,银行放款的条件一度放宽至“见担保书就放款”的程度,而担保企业的资产情况却未被准确调查。贷款门槛的大大降低和对资金的渴求使得许多企业迅速涌向这一捷径,导致企业之间互相担保、企业资产多重担保的情况普遍。在后来法院的统计中,中城为其他企业担保3亿多元,其他企业为其担保8亿多元。

“5000万元的代偿是中城破产的导火索,但仅仅这件事不足以使整个中城陷入困境。”中城副总经理、高级会计师潘雪平认为,中城破产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公司盲目扩张,而管理方式落后导致资金链断裂。他举出的例子是2010年公司提出“走出温州”的思路和随之而来的在安徽项目上的失败。

尽管现在已很难分辨到底是中城“走出温州”的战略促使它对银行贷款的提议照单全收,还是充裕的资金喂养了中城扩张的野心,但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城存在信贷合作的银行最多时达到14家,占到温州各类银行业机构数量的近1/3。

 

如何破产?

整体平移、拍卖股权、留下资质

 

温州“炒房团”曾风靡大江南北,而今年国内多数城市房价普降时,温州房价早已连续下跌了30个月。于是,这个区域的机构、资本动态,又成中国楼市风向标。

中城建设是这批投资资本的龙头。事发前,拥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温州市二十强”等多道“光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中城就遭遇了一次危机。后来,国家“四万亿”刺激下,银行贷款宽松,房价急涨,使一向稳重的倪明连产生了错觉,再度举债投资。

2013年9月,中城集团宣布与国海证券签约启动“新三板”挂牌,成为温州建设行业首家拟上市的企业。这是该公司网站更新的最后一条消息。

也正是这一年,中城集团在安徽芜湖的一笔投资宣告失败,该事件导致安徽一些民工不远千里来中城集团讨薪。有一个讲法是,中城集团承包的安徽芜湖工程项目被套资金达到2个亿。由于房地产行业形势不好,此后又有几个项目受困,此外,加上银行放贷情况不容乐观,各种原因造成中城集团资金紧张,直至资金链断裂。

“管理团队不仅接管财产,接管后接受申报债权,还接管经营。”中城破产重整案合议庭成员、温州瓯海副院长叶建平介绍,启动司法重组后,机构经营依然正常。

这是温州金改区内的一场特殊重组试验,此前比较成功的运作个案有胡福林“跑路”归来后“信泰眼镜”的司法重组,至目前基本起死回生。

司法重组是一个严格的流程,经省高院指定,中城集团重组一案由成功处置信泰集团破产重组案的瓯海法院受理。经过激烈竞标,浙江嘉瑞成律师事务所、浙江人民联合律师事务所及华明会计事务所三家机构,成为中城集团重组管理人。

据叶建平介绍,其公司治理结构复杂、债务数额庞大而资产数量有限——债务总计13.8亿元,而账面资产总计10.6亿元,其中可供清偿的资产总额2亿余元。

可以想见,如果直接破产清算,会造成连环性的社会影响。

在整体平移方面,中城集团全资设立较低注册资本的子公司,将除存留清单列明之外的原有股东权益、资产、负债整体平移。子公司由中城集团委派管理人员,监理治理机构,以清算债权债务为主要任务。新公司的运行,由债权人会议参与决定,债权人委员会、管理人监督。

在反向利用方面,将原有公司的100%股份进行拍卖,股份包含约定的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等。而无形资产中就包含了其作为特级建筑企业的资质。拍卖所获收益将计入公司资产中,减轻了债务负担。

对于上述做法,倪明连心中是充满感激的。“中城做到现在,最宝贵的就是这个温州唯一的特级建筑资质。政府能帮我把这个资质保下来,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他说。

为何破产?

拖垮温州建筑“航母”的三根稻草

 

有人说,中城集团拟上市是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今年5月7日,就在公布上市计划半年后,中城集团向瓯海法院提交了重整申请书。

在重整申请书里,中城集团是这样描述重整理由的:“近年来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企业资金已无法周转,出现严重资不抵债。”

综合各方说法,压垮中城集团的有三大因素:

互保拖累

 

温州眼镜大王胡福林出走后,曾心怀愧疚,因为一大批的互保企业将受拖累。这些互保企业里面,就包括中城集团。

据瓯海法院初步统计,中城集团为别的企业担保了3亿多元,别的企业为中城集团担保了8亿多元。

楼市低迷

 

对于中城集团这艘“航母”来说,3亿多元的互保金也许并不能让其伤筋动骨。但接下来的楼市寒冬给了它沉重一击。

用官方的话来说,中城集团摊子铺得太大,有些项目管理不善,出现亏损,有些项目运作周期太长,资金无法回笼。

银行断供

 

在重整申请书里,中城集团曾提及遭银行断供,公司所有银行账户已被查封。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6月5日,温州市银行业协会召集中城集团的债权银行开了个协调会,当时参与的银行总共有24家。

在中城集团前期统计的债务中,包括银行贷款8.9亿元。

 

破产之后?

隔离风险、保护优产、重整待发

 

如今的倪明连自己还经营着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这个中城的分公司与总部集团曾有着担保关系,如果没有此次集团重整,也必然会随着中城的破产而倒闭。

控制风险、保护优产,蓄力待发,是温州政府积极介入企业破产重整的初衷。

当时,温州全市存在重大风险企业担保圈20多个,涉及企业超200家,贷款余额420多亿元。如果任由这其中的优质企业因担保链条相继倒下,那么温州的这场“金融风险”将迅速蔓延至实体经济领域,直至一败涂地。

为了及时隔离风险、保存地方发展动能,温州市政府专门从金融办、经信委、公安、法院等多个系统抽调队伍,组建风险处置办,目前形成了五大类、15种风险处置方式:包括运用政府应急转贷资金等以时间换空间;协调银行对涉保企业分类对待;引导企业重新配置资产;对有必要的企业加快重整清算;鼓励企业自身通过抱团增进信用等。

上述中城集团的案例就是采用了司法重整的办法,意在保留核心资产,达到拯救企业和清理债务的双重目的。

据温州金融办介绍,过去几年,温州已处置重点风险企业130多家,对3000多家企业落实帮扶措施。

“虽然我已经60岁了,但我还不老。只要有机会,我还会再起来!”倪明连拍着胸脯说。

上海中和正道总裁王永斌先生指出,作为全国首例特级资质建筑企业破产重组案件,中城集团破产重整案中的一些新做法:

1.首次以竞争方式选任破产管理人

瓯海区法院针对案件特点,提出管理人在实力基础、团队规模、管理经验、工作业绩、保障条件以及专业能力等方面严格的要求,首次申请温州中院采取竞争方式+电脑摇号结合选任管理人。

2.以公开方式征选战略投资人

为最大化挖掘中城集团无形资产、经营规模、品牌效应等方面资源潜力,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价值最大化目的,管理人对中城集团以全部股权、未履行完毕的合同以及少量资产为主要标的资产进行转让,采用公开、透明、竞争的方式,最终比选、引入了较为合适的战略投资人。

3.试行清算式重整

将重整与清算有机结合,在重整计划中包含清理内容,剥离不良资产债务,避免了情况继续恶化以及可能性负面影响。引进战略投资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债权人等各方当事人以及社会利益最大化。

4.平移式不良资债剥离处理

为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价值,瓯海区法院按照无损各方、有利几方的原则,探索性对特定资产留存处置,对中城集团的不良资产债务进行了剥离处理。

上海中和正道凭借多年债务重组经验,一直在帮扶企业“活下去”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多年来, 通过首创的一整套系统性、用于突破企业债务死局的“救治体系”,解救民营企业于危难!

 

2019-03-04 11:10 | 温州新闻客户端

己亥之春,温州市委市政府“新春第一会”响亮喊出“民营经济看温州”,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的信心与底气,更是一份面对未来的期待和决心。

三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两个健康”重要论述。去年10月,温州正式启动“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坚定扛起新时代改革开放“探路先锋”的使命担当,将“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作为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的必解之题。温州全市上下正击鼓催征、扬帆奋楫,以只争朝夕、舍我其谁的气势,全力作答时代赋予的新命题。

使命担当在前

做好顶层设计

顺着时间的脉络,我们看到温州在“答卷”时立说立行、说干就干的行动力。

去年8月,温州“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获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批复同意;9月,温州便制定出台了《总体方案》;10月,温州正式启动“两个健康”创建工作;11月,在2018世界温州人大会主旨大会上,温州正式对外发布“两个健康”先行区“80条新政”;今年1月,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将“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列为六个主攻点之首,作为温州“奋战1161,奋进2019”的重头戏;2月,“新春第一会”聚焦“两个健康”,敦促全市上下按照“一把手工程”的工作要求,找准在“两个健康”工作中的角色定位,高标准推进创建工作;紧接着,市委市政府奔赴基层开展“两个健康”调研,市委书记陈伟俊专门走访中国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桥头钮扣市场、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领取者章华妹。

使命所致,不容轻视,温州充分认识到这一探路先行的使命中所富含的机遇;使命所致,不容短视,温州深刻意识到,探路先行意味着要想他人不敢想、为他人所不能,在制度的高地改革政策、创新举措、优化供给,方能不辱使命。

为此,温州制定了《关于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 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内含146条具体措施,其中有22条深具突破性与探索性,在现有条件下仍需克服重大障碍;有61条属于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比如,率先建立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探索建立法人和个人贷款保证登记制度、探索契合小微企业的民商银行投贷联动特色化发展、推行符合条件的企业“无还本续贷”、率先建立工业用地二级市场交易服务平台等做法都是没有先例可循。

为了推动146条责任清单有序实施,在机构组织层面,温州专设了市“两个健康”创建办,并设立综合协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改革举措创新突破、法治环境建设、涉企投诉查处、新闻舆论等七个专门工作组,各县(市、区)、功能区上下联动,形成了“一办七组”、全市“一盘棋”创建格局。同时,建立定期协调、工作流转、信息通报、考核督办等工作机制,目前,146条责任清单已完成32项。

系列举措精准发力

持续激发民资活力

日前,由省工商局发布的2018年浙江新设小微企业活力指数报告显示,温州小微企业环境满意度指数、小微企业社会贡献度增长率两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浙江日报对此评价道:“‘民营经济看温州’,不是口号,而是实招。”为了通过“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温州拿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从打通融资渠道、壮大市场主体、互动内外温商、激发市场活力等各方面,为温州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打通融资渠道,是温州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的必要举措。温州将“稳金融”作为稳企业的重要举措,一方面率全省之先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企业帮扶“白名单”,出台无还本续贷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14条,打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另一方面,组织开展政银企对接签约会、金融服务进民企、金融机构万人评议等活动,引导银行业作出降低利率、让利民营企业的举措,全面营造“政府是企业娘家人”的良好氛围。去年,温州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成为浙江省第三个存贷款“双万亿”城市;全市制造业贷款自2013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企业贷款由负转正;不良贷款率1.29%,降至2012年温州金改以来最低水平,率先实现突围。

壮大市场主体,是温州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的保障基础。针对市场主体中“个体工商户多、企业数量偏少、科技投入少”的问题,温州通过百企上市、千企上规、万企上云的“三上”计划,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和规上企业科技创新“三清零”,让现有企业加快上规模、上台阶,走规范化的现代公司发展之路。去年,温州“个转企”3530家,新注册民企4.4万家,新增上市企业数和高新技术企业数均居全省第二,新增“隐形冠军”培育企业数、“专精特新”培育企业数、“小升规”数三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

遍布世界各地的温商资源,是温州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的力量支撑。世界温州人大会的定期召开,世界温州人家园的建成投用,“鸟巢计划”“家园计划”的大力实施,开启了在外温州人反哺家乡的新征程。去年,落地的25个温商总部回归签约项目,直接引进税源超13亿元;天津温州商会、深圳温州商会相继实现了“年会回归”。今年,温州要高标准建设温商总部回归示范园,再引进总部项目30个以上,态势一浪高过一浪。内外温州人互动融合的良好氛围,也带动了温州招大引强工作的强力推进,去年温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80.9亿元,落地开工“152”工程项目42个,开工数居全省第二。

激活市场活力,是温州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的路径选择。为了畅通更多的投资渠道,温州下决心打破公共领域投资的“垄断门”,梳理养老、卫生、教育、污水处理设施、停车场、交通设施等领域中47个“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潜力大”的推介项目,总投资超800亿元,全部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

今后对适合采用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领域新增项目,原则上不再由财政资金直接投资建设,一律推向市场,并在收费补贴、土地等方面创新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同时,温州大力探索创设“创业创新自由经营区”,在政府指定时间和区域范围内,允许掌握历史经典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互联网+”行业、传统手工业等具备创新性或其他一技之长的个人或家庭,自由从事经营活动,全力打造“市场主体最活跃、市场环境最宽松”的营商环境品牌,努力再造一大批“章华妹式”的大众创业者。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当下城市发展百舸争流,城市竞争归根到底是环境竞争。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就会催生什么样的社会文明,就会创造什么样的生活品质。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

“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自启动以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创造一流营商环境就被作为创建工作的重头戏来抓。

全市相关部门积极聚焦企业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全周期的痛点、堵点和难点,以企业和群众满意度为最高追求,积极作为、靠前服务;部署开展“三服务”“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并结合“常态化理旧账机制”,对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交办、专题破解,目前已解决问题3200多个,减负153亿元;完成产业政策大清理大整合,创新推出惠企政策“直通车”,办理企业兑现申请1800多个,总金额达6.23亿元;同时,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进一步精简涉企审批环节,实现6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均能“掌上办理”,70%以上民生事项均能“一证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2.5天可领证、4天可营业,速度全省领先;优化政府无偿代办服务机制,确保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90天”。

为“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温州着力引导全社会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为此,去年12月,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同意设立“温州民营企业家节”的决定,时间定为11月1日。温州成为全国首个为民营企业家通过法定程序设立节日的城市,充分给予企业家以礼遇、尊重和荣耀。

为“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创造一流营商环境,温州调动了一切可以集合的能量。

结合“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全市各个协会、商会组织主动发挥主体作用,在全国率先提出增强行业协会商会主体功能,实施商会“建功新时代”行动,建立了行业协会商会人才工作站55家,在协会商会设置了营商环境监测点20个,探索打造协会商会服务“升级版”。目前,市工商联直属行业协会商会(包括在温异地商会)达到163家,数量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原标题《温州响亮喊出“民营经济看温州”,全力作答时代赋予的新命题》,编辑 张亦盈)

泉州网4月7日讯 (记者王树帆)泉州市“金改”今年重点项目清单日前出炉,包含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深入实施制造业贷款“双提升”工程、创新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创建国家级海丝资本中心等15个项目。

在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方面,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合作,基于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链条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类信息,为供应链上下游链条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现金管理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在深入实施制造业贷款“双提升”工程上,推动银行机构制定重点产业金融服务方案,实行金融机构制造业贷款目标责任制管理,力争全年制造业贷款余额实现正增长。支持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联合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重点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建立以降低被侵权损失为核心的专利保险机制,发挥保险分担风险功能。

我市将推广小额人身保险,进一步做好城乡居民小额人身保险推广工作,建立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完善就地投保、就地报案、就地理赔等机制,力争年底全市小额人身保险覆盖面达到80%。

创建国家级海丝资本中心。进一步完善我市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民营中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服务,通过建立后备企业培育孵化基地培优后备资源,创新私募可转债、信用服务等融资服务产品,集聚金融人才,构建金融资本、项目双向融通渠道,做大产业基金规模,建设私募基金报价转让平台等措施,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每经记者 沈溦 每经编辑 姚治宇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并确定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12项主要任务,温州金改就此拉开序幕。在备受瞩目下,温州金改在不断尝试中走过整整5年,眼下,当地企业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实体经济去杠杆、去僵尸、降成本等成效明显,金融改革功不可没。

在今年3月底举行的浙江省金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浙江副省长朱从玖也表示:浙江将开展温州金改5周年评估,争取启动新一轮改革。

如何评价温州过去5年的金改,对过去屡有质疑提出金改工作进程缓慢,多项目标难以落地等如何看待?

4月16日,在温州商学院联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鹿城农商银行成立温州新金融研究院的揭牌现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到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温州商学院校长李扬,谈谈对温州金改的看法。

金改重塑市场和法制

NBD: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如今温州金改历经5年,您作为深入参与此项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专家,能否谈谈对这方面的看法?

李扬:温州金改是一件全国瞩目的事情,因为温州是我国市场经济最早发展也是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因此大家长期认为温州不会出现问题,结果就是温州出了问题。之所以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温州本身值得我们思考,是因为我曾经领导一个小组每年对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的有一个评价,温州每年都占据前几名,有时位列第一,让我们感觉到温州金融生态非常好。而突然之间让人感觉金融生态非常好的温州就变了,发人深思。

NBD:您对温州金改出现的原因如何看?

李扬:我认为,出现这种状况肯定存在很多原因:

第一,是温州出现问题的时候正值中国经济开始转型的时候,高速增长的经济已经过去了,作为强国之路的好多领域比如住房、股票、实体经济等都出现很多的泡沫。在资产中积累的泡沫迟早是要破的,只是温州率先地破了。

第二,当我们在研究各地的金融生态和市场发展时便注意到信用是一个很基础性的问题,在过去温州的信用是很好的,因为温州的信用体系是靠私人市场甚至是靠人际关系维系的,适合小生产。但当温州一旦进入大规模的跨国贸易走向世界时,需要有一个现代化的信用体系,而那时的温州是不具备的。

所以大致上有两方面原因,实体经济和金融自身的问题,再加上当时监管缺乏经验,很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所以很多的原因共同形成了当年温州金融塌方式的问题。说实话这是一个好事,温州目前正在止跌回稳,而全国的问题也正在显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温州金改对于全国来说具有指导意义。

NBD:刚刚过去的三月,温州金改正好满5年,作为在温州当地任职,实地观察现状已久的学者,您如何看待温州金改的成绩?

李扬:温州金改获得初步成功有一些收获值得总结:第一,最重要的是必须按照市场原则办事。现在党中央不断强调市场化,所谓按照市场规则办事,该倒闭的僵尸企业就得倒闭。金融的根本在哪儿?在实体经济、在企业,所以如果能够下决心处理好企业的问题,那么金融问题作为第二性能相对来说便好处理,在这一点上温州在转型时做得比较坚决和彻底,值得全国予以借鉴和学习。

第二,要法制化。温州以前总以市场第一,法制第二的思维行事,遇事脑中第一浮现的并非法律而是民间的规矩,这也是温州金改需要严格解决的一个问题。做什么事情要有法有据,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强调的法制化,也是温州值得总结,值得复制到我们全国各地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三,比较好地处置一些中小企业。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其实关键环节在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普通的居民。比如人民银行将过去的互联网金融归结到数字化普惠金融是非常击中要害的,金融服务的真正有问题的需要解决的并非在大企业甚至是中等企业,而是一个是普惠的问题,普惠的对象就是小微企业和普通的大众。温州金改把其身段放到这个层面上来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环,虽然说实话一个地方的经济格局也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但温州在这方面的经验是非常值得学习。

第四,我认为最值得学习的经验就是砍掉特殊政策。说实话,要通过特殊政策来搞金融改革是不可能推广的,因为既然是特殊政策便只是针对一个省市区设立的,不可能长久。中央很少给温州实行什么政策,一切改革都是在市场原则和法制化原则下运行,金融改革要的是制度,而并非短期的特殊政策来处理,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点。

最大成效是实体向好

NBD:今年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表示要继续深化金改,对于这个概念您怎么看?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李扬:深化改革要如何做文章?这个问题很复杂,究竟向什么方向去深化还没有想的非常清楚。下一步改革需要完成很多任务,比如利率市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有效率的自主体系的完善、将互联网金融整合到数字普惠金融的道路上去,以及监管体系的重构、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等。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还要解决金融系统暴露出的问题,客观上对于一个地方的金融来说,夯实它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深化改革还要再等一等。我注意到我们温州的市场实体经济恢复还是可以的,我觉得5年金改最大的成绩就是没有给实体经济的调整提供负能量,要把实体经济基础培育好,尽可能去除经济泡沫,让经济恢复到本来的面目,然后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我认为这是温州金改这几年做的真正实在的事情。

当然在这个过程也提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小贷公司的改革问题和担保体系中连环担保的问题等等。在金改过程中,温州对诸如此类事件的利弊得失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逐渐走上了一个健康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今天温州经济改革最大的成绩,是可以复制的。

NBD:您对未来温州金改是否有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新金融研究院成立的定位是什么?研究院将对温州金融采取怎样的动作?将研究哪些内容帮助温州金改的推进?

李扬:以往,我们在任何方面的经济领域出了问题都有一个逻辑是马上在金融上动手,但现在这个思路可能是要换一换,特别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样一个命题非常明确地提出来之后,我认为所有问题从理顺实体经济做起,这个也是温州的思路。

因为金融本身是一个虚拟经济,且最大的问题是它本身可以创造产品。当年温州出的事情就是因为自己交易自己使得泡沫越吹越大。做金融一定要打破自我强化的怪圈,怎么打破?就是所有事情从实体经济说起,我作为研究者参加中央改革方案讨论,提出的思路就是不要总想着搞金融,这是本末倒置的,还是要着眼于把实体经济发展起来。

我们做研究就是要回答服务实体经济问题,回答金融破虚向实的问题,如果说实体经济本身就不实怎么叫金融实呢?所以下一盘棋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实体经济做好,地方政府应该老老实实地分析本地实体经济的结构,把实体经济中哪些要抛弃的,哪些要发展的,哪些要重组的搞清楚了,金融相对来配是容易的,如果实体企业不行用而用非正常手段去刺激,那只会越来越坏。只有把这个理清楚了,金融以及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才能顺,这是我对金融改革的一点忠告。

NBD:在温州本地的商学院成立新金融学院的考量是如何?对当地金改领域会有哪些探索?

李扬:我们成立新金融高级研究院是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是一个体制建设。对于温州商学院来说作为年轻的学校存在着很多的短板,其一是研究不够,其二是多层次特别是高层次培养人才的机制存在缺陷。研究院会引导商学院从研究温州当地的情况出发,探讨温州的金融体系如何从民间为主到现代化,如何从原来集市式的金融交易到网络化、体系化,如何能够创造一个无缝对接的极少存在套利空间的监管体系。当时温州出问题也是因为这几个环节互相不配合让居心叵测者有了得利的空间。所以要理顺监管的架构,减少套利空间,加强信息交流,加强政策合作,这是在温州我们可以探讨的。

其次,现在这几年我的注意力转向小微和普通老百姓,开始思考怎么能够让普通老百姓都能够获得他应该有的金融服务。从技术路径上来看可以通过互联网,但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因为理论上来说通过互联网是解决了小微企业的门槛问题、成本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是现在打着这个旗号做的这些事情并没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变成了新的乱象,所以才需要整顿。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温州可以做的,特别是我们在金改下应当做的就是回归本原,回归本原就是实体经济。如果说给政府提建议的话,要想让我们的金融更加健康必须把大部分精力放到搞实体经济上去。希望借助温州的实践基地吸引全国优秀人才来研究温州的问题,研究出一些具有共性的课题供温州参考、供国家参考。

(实习生张韵对本文亦有贡献)

[温州金改(金改)]

引用地址:https://www.gupiaohao.com/202304/28578.html

tags: